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9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抛砖引玉,讲讲空间结像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6-24 22: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杭州
最近尝试了一些耳机,发现我对三频的敏感度有所下降,只要不是某个频段过于残缺刺激的感觉都还行,反倒是对空间结像特别关注。

空间方面个人比较习惯类似箱子的现场声,假如声场是一个球体,那么中心点应该在我面前一定距离,并且头不会超出球体的边缘。这样从球的另一边到脑后一点点的位置都会存在结像的位置。这样比较还原演唱会或者音乐会的现场。
与之相对的主要就是以人头为中心的人头声,前后主要是后面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会有声音,然后主要的乐团或者人声部分位于头的附近甚至中间,这样听一些混录为主的acg,或者asmr很爽。

另外就是结像,我想把结像分为4类,点,线,面,块。而这四者应该是合理分布而非着重强调某一种,这样才能够还原实际录音的成分,比如三角铁或者擦的叮当声属于点状结像,如果少了点状结像会显得死气沉沉,高频天空一片昏暗不鲜活,像是susvara属于点状结像很丰富,高频华丽闪耀(但显然这并不太客观,有一定加料)
小提琴和部分女声属于线状结像,如果少了线状结像会显得沉闷不通透,但过多又容易刺激刮耳(he6,hd800属于线条非常优秀的,但对前端的耐听度也有很高要求)
比较低频段,扩散感强的打击乐或者管乐属于片状结像,而更有形体的部分属于块状结像,如果片状太多块状较少就会失去立体感变得单薄平面,而块状太多片状太少又会感觉声音过于密实肌肉缺乏宽松感。
以上四种结像形态和谐共存并且自然转化,演绎乐章时能够产生类似流淌的感觉,此起彼伏却又各安其职而不是让人眼花缭乱主次不分,我觉得这就是系统调教完成的表现了。
2
发表于 2025-6-24 2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担凳仔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5-6-24 22: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发烧界的低级词 “三频均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5-6-24 22: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长春
大多数情况下似乎缺少线和块,以至于当这两种感觉上升的时候就给人提升的感觉,也可能是我主观的听音观就是在追求这两种不能代表所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6-24 22: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我的低音是一团团的,听得清鼓面的振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6-24 2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感觉文字描述不太具象,画一画是不是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6-24 23: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HIFI好比是写字,乍一看都是一个字,但是细细品味只有特定的书法才是你最喜欢的
同样是一横一竖,略微的不同细品是完全不一样的。
HIFI的搭配也是一样,粗一听都一样,细细品味,只有特定的搭配才是你最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6-24 23: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点线面块这四个形容太准确了hd800这四个都表现的不错,正如楼主所说,线很考验其前端耐听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6-24 23: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我靠,感觉和我听的很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6-24 2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请问除了混音以外是不是耳机本身对结像的影响最大?解码的不同会改变结像吗?具体是位置还是形状大小?耳放会影响结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0: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jayera 发表于 2025-6-24 23:42
请问除了混音以外是不是耳机本身对结像的影响最大?解码的不同会改变结像吗?具体是位置还是形状大小?耳放 ...

大件,周边,线材,耳机都会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6-25 0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何为声音的结像,如何参数量化标准,音源的还原放大直到喇叭做功的最后1厘米都有实际要求可以作为标准。
音源首先要正确解析,从数字信号阶段,数字信号隔离,电源响应的足够快,以快制快的供电架构是保证音源正确的起点。涉及结像声场定位的框架搭建。
接着音源的模拟放大,前后级放大,都一样需要以快制快的供电架构来响应逼出微动态,排除一切让电流变慢的干扰,比如各种环牛滤波,分频器,这些让信号不断衰弱,高频相位滞后,低频相位抖动,(参数量化具体表现)层层干扰变慢,声底变呆滞暗淡,密度信息的相位变形,消耗殆尽。具体表现也就是常说的声音变得干冷刺薄,没有密度可言。
当解决了前后端设备的供电架构和数字信号隔离,相对正确的波形整齐划一极快速来到喇叭动作,到你耳朵收货了,结束了吗?没有。
还有最后一步的优化,那就是喇叭动作的反方向动作势能,产生的直流电影响功放的输出,节拍步伐会一步错步步错,喇叭归位的动作收不住,听到的细节会模糊甚至快速到达喇叭动作失真边缘,如何解决自己想想,我已经解决,做完上述改装,各位的系统一定能拥有完美的声音密度这一关键表现。实践出真知,请各位踏出猜想的怪圈,实践总结经验才是进步的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6-25 00: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说再多的理论,不去实践一番,正确的音源永远得不到,沾边都没有,数字信号隔离,供电架构以快制快,供电干扰抽离,喇叭单元耳机单元的反方向势能抽离,4方面做好处理,自己听到了结像,也就不用问什么是结像,为什么老生常谈这几个问题,因为就没几个人听到过,一直在折腾设备却又折腾不对地方,无法一针见血封喉解决关键节点的瓶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25 00:50
说再多的理论,不去实践一番,正确的音源永远得不到,沾边都没有,数字信号隔离,供电架构以快制快,供电干 ...

比对现场就行了,虽然录音未必还原现场,但发烧友理想还是尽可能营造现场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6-25 05: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无论是实体店大几万的平板或者静电还是我自己搭配的动圈系统我都听不出太强烈的结项位置,反而是一对二手2千出头的sc203的结项定位更加具体结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6-25 06: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椎名真空 发表于 2025-6-25 01:13
比对现场就行了,虽然录音未必还原现场,但发烧友理想还是尽可能营造现场感的。

那就听现场直播的音源录制,没有后期制作,直播音频录制回放【HIEND障板系统 颂钵现场 立体声外录-哔哩哔哩】 https://b23.tv/1VNk76F【HIEND障板系统 潮剧敲锣打鼓现场2 立体声外录-哔哩哔哩】 https://b23.tv/GUBlRo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6-25 10: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椎名真空 发表于 2025-6-25 01:13
比对现场就行了,虽然录音未必还原现场,但发烧友理想还是尽可能营造现场感的。

对比什么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6-25 1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通
没有多少耳机成像能力能超过三星bud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6-25 1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丰台
椎名真空 发表于 2025-6-25 01:13
比对现场就行了,虽然录音未必还原现场,但发烧友理想还是尽可能营造现场感的。

现场,尤其交响乐,哪有点声源发声?没点声源哪有结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6-25 1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xiaotan02 于 2025-6-25 11:55 编辑

sus其实有不少加染的,结像和背景分离的不算太干净。
最好状态是像莱卡镜头那样,结像轮廓有实到虚然后,背景和结像有非常明确距离感,背景和结像间应该是一种干净空的感觉,然后每个发声点,那种泛音延伸到空间的轨迹也可以轻松听到。这方面hd800开放性好,加上耳机额外影响少,这些容易听到。

在箱子里,也花了不少,空间环境重要因素,而前级对空间结像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不断找寻,最终还是马克前级这方面最好,最好是马克52,对声场还原全面清晰,而且没有额外音染,得到跟原始录音状态效果,空间、结像、距离都非常好还原。还有各器材都要用尽量中性,因为有些器材为了听感,会砍掉原始录音环境信息,只突出中频部分,或者加了染色影响结像空间表现。而箱子里盟主、丹拿、ATC、威信、pmc等这些对声场结像表现不错,当然魔域、yg这些也很好,但金属密闭箱音色比较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5 11: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