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ipie_800 于 2023-1-26 18:43 编辑
春节一股脑入了眼馋很久的ie900和se846 gen2, 之前种草时很难找到说的很好的帖子,现在手上有了,就聊一聊或许可以帮到后面的人吧。
se846 gen2,七八年前拥有过一代,后来出了。印象是很好的,素质什么的无所谓,确实好听,耐听是它最大的特色,以至于一直记着。
作为从mx980时代一直用到今天的老森海粉,ie900无脑入没什么好说的。
前端是ak380amp,这个老机器推力只有amp+平衡+高增益才勉强够用,声音中正并有模拟味,耳机是什么声它就出什么声,虽无凌厉的素质感但更是很难出恶声,用来做听感测试正合适。
se846 gen2以下简称846,比一代多了个“清澈”红导管,就是相比标准声的蓝导管,在4k-10khz做了增益。
另外据说单元本身声音也是有变化的,素质有增强,这个由于告别一代太久,很难准确判断了。
下面都用的是单晶铜线。
声音基本走向相比一代显然是没变化,声音明快爽朗,均衡,靴微偏下盘。
单端,用海绵套,人声处于最佳状态,靠前,结像厚实,相应的乐器靠后很多,背景更黑,同时动态收了很多。由于人声的感情渲染到位,乐器动态的降低并没有影响整体音乐的动人程度。
这里聊些题外话,
海绵套声音其实是846的标准声,也就是所谓监听声,有的人听了觉得闷糊,但对于一个有监听工作经历或者熟悉音乐制作的人来说,这确实才是hifi不是hufi。
这里所谓的糊,完全不是高频相对中低频劣势了,反而是由于海绵套封闭严密,导致极高频(12khz以上)信息变多了。可以听听那些廉价耳机缺乏高频的真闷糊,是有差别的。
我们知道,人耳对12khz以上的极高频,越高敏感度越低,直到20khz的人耳听觉上限。
但20khz只是生物理论上的说法,实际大部分青少年耳朵灵敏的也许能听到15、16khz甚至17、18khz,成年人普遍会自然下降,能听到14khz就不多,大部分要仔细听才能捕捉到13khz,
更别说用耳厉害的烧友们,12khz还在就算过得去了
但是,耳朵无法辨认并不等于不能感知,事实上直到20khz以上很高的频段,人耳周围包括整个颅腔都是通过声波的振动存在感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空气感”,当然空气感从12khz以下就开始有作用了。
所以这种闷糊其实是极高频的信息存在,听觉没有可闻的信息,但又隐约感知,白白占用了听感的“带宽”,导致下面的频段的“带宽”被挤压了。加上入耳佩戴的负压,感到一种压迫感但又缺乏相应音频信息。
不过任何器材的频响都是平滑连续的,846在高频的滚降环比而言确实有多,只是这个滚降并不会造成明显闷糊的,
若真的闷糊到无法忍受,你可能是上面说的听觉上限暂时或永久下滑比较厉害了,或者换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再来听过。
接着说846,用硅胶套,横向声场一下子打开,高频降了一些,低频量感上升,人声不如海绵套,靠后了一点,结像松了一点,耐听但没什么惊艳的感觉。
另外用硅胶套动态有明确的提升,有的大场面可以渲染出一些震撼感了,乐器的线条感和位置感比较有了,仔细想想这个感觉好像是一代没有的印象。
尽管如此,乐器很多的时候确实是分离不清楚,感觉即使四单元动铁了,也并不能像动圈那样从容处理所有乐器的发生规律。
再说题外话,
硅胶套明显可以听到高频变少,低频变多,但是“闷糊”感是怎样?是轻了!说明闷糊感并非是我们一般认为那样形成的。
科普一个基本的心理声学规律,一个采样比较保真的立体声信号,保持其它特性不变,只做均衡调整,高频增益越多,人听起来越近。相应的,高频衰减越多,听起来越远。
同时还有第二个规律,高频越多,左右声道的相干性越弱。就是左右声道不同的部分相对于相同的部分比例变大,而左右声道不同的部分决定了乐器的定位。
综合上面两条规律,高频变多的结果是,横向声场宽度变小,同时乐器定位变强。这就相当于横向站在十米外的几位乐手,仅凭耳朵你不容易区分各自的位置,但让他们并排走到两米外,就很容易区分了。
其实这就是监听声的理想状态,听的惯的人不会刻意追求横向声场,而是追求乐器之间的相对状态,这样有利于各乐手之间的配合。
纵向声场的变化更为复杂,首先也符合第一个规律,若只增益高频,纵向声场会变小!
但纵向声场同时符合第三个规律,混响(或叫残响)越强,纵向声场越大。混响普遍存在音乐音频中,是录音时自然采集的或后期制作时人为加上的。
森海味的“堂音”,是森海通过耳机调音额外强化的混响,直接起到了加大纵深听感的作用。声音收得越快,混响少了,纵向就小了,这点体现在ie800s中。
但均衡对纵向的影响并不像横向那么简单直接,因为混响本身也是有频率的!
一般来说,一个自然的混响在时间上延迟于原音若干毫秒出现,而在频率上相当于原音的一个高频衰减版本。
若高频增加,原音会更近,但注意,原音的混响高频也被补强了,混响总的来说变强了又拉远声音!此时纵向听起来到底是变大还是变小,就没有绝对规律了。
所以纵向大的塞子,一般都是通过强化瞬态的残响,而不是调整均衡,因为均衡与纵向没有绝对的关系。
但问题又来了,残响多了,填充了声音之间的空隙,直接导致分离度下降,就糊了。
所以耳塞调音最终其实是一项无最优解的无穷任务,别追着声场分离度什么的不放。素质方面现在行业技术早就绰绰有余了,好听不好听是关键。
回到原题,接下来是比较不理想的尝试,
首先,单端换平衡,调到与单端一致的音量,推力上来,横向声场进一步打开,846变刺激了,人声凹进去,有的段落高频就炸了。尽管动态又提升很多,但属实失去了耐听的特色。
结论是,这个前后端组合846平衡口基本不合适,单端才是正确打开方式。或许是线材需要煲,后续再看。
上面是标准蓝导管,现在换上新产品红导管,中高频确实“清澈”了,但即使在单端下,极少情况下高频也有推过的倾向。
红导管整体声音相当于去掉了“闷”并且动态打开的的蓝导管,但还是那个事,846不是那么吃推力,高频推过就不耐听了。
于是这个搭配最佳用法是蓝导管+单端,海绵套或硅胶套都可以,over。
接下来是ie900,
ie800到ie800s,现在ie900,这声音已经把楼主听感完全驯化了。
800人声是分开看的,浑厚男声,肾虚声,不行。某些女声,比如王菲,其实很好,比800s好。
800s人声不虚,除非你是前端推力不行,它是平和,不毒,但动态和感情都是有的。
以后800大开大合的声音必将成为经典,800s在历史地位上会尴尬一点但也可以当个护法,但它确实比800好推,好配,不出恶声。
ie900开箱,首先这个佩戴问题确实是解决了历史问题的一步,
用800/800s的都知道,佩戴不紧还是次要的,关键稍微佩戴姿态有一点微小变化,甚至线材放置,胶套老化,都对声音有可闻的影响,常常为了找到理想声音折腾半天,
所以佩戴这一条我觉得ie900可无脑入了,单元比846小一圈,三个尺码的套也比846都小一圈,可以插入更深但密闭性没846那么强,所以肯定闷感是更小,且声场会更开阔。
另外单元非常轻,轻到感觉自己几千元买了个空气,即使绕耳,佩戴无塞感比800提升太多了。
线材也有进步,比800软多了,当然也比846软。
插针不如846做工扎实,846插座插好是不易旋转的,900插座松,可以转,但也有好处就是让单元与线材不存在强的机械连动关系了,必然降低听诊效应。
不用尝试也知道ie900平衡下肯定不会推炸,于是直接平衡口上原线,
即使刚听了半天846觉得挺好听,这一耳朵还是有种通透的舒坦感,就是那个响,
和ie800s拨到同样的音量,推出来的略小一两格音量的差距,料得出不比ie800s难推。
特点就是还是森海声,没传言那样惑乱,
开声的生涩感比我800/800s开声时都弱,但能听到有的地方明显还没伸展开,要煲
三频均衡,人声距离和800类似且稍近。人声音色则是在800s基础上中高频完整性有了,所以结像比800s清楚,不是800s那种半软半硬的一坨,坨坨感没了,
结像明明是细了一点,但并没显得弱势,因为解析
歌手细微的处理,比如某些叹音哭腔的尾韵,比846出挑,高频延申出去带着点余韵,令人动容。这也算是跳过800s从800直接继承的。
低频存在感也是与800类似,但完全不靠量感,是靠解析和下潜,尤其下潜是可闻的深。低频速度明显比846慢,有模拟感。
乐器高频光泽也是特色,有一点染色,比较高级感,说实话这个染法不怎么流行感,但染上去也没有过失。
乐器摆位前后左右,乃至从左到右180度的角度都安排的挺明白,有点当年刚听ie800时的黑科技感。
其它再听听再煲煲。
总结下来就是se846gen2和ie900都好听,
846二代属于人声、氛围优秀而动态、场面也有一定水平,
ie900感觉是森海味从ie800隔代遗传并顺带吸收了800s的人声妥协思路,属于是融合了800和800s,听过才算是咂摸到森海这次的道道了,
846做工比900好,属于靠附件自行调音,舒尔其实很聪明,没有像森海那样拼命搞单元黑科技(相对而言),
森海则是把内建调音做到极致,你爱也好不爱也好
一个明确的现象是,各自升级以后,这两个塞子的之间差别明显比前代小了!圈可以铁化,铁也有点圈味。
但总算还是各有各味,不出意外以后换着听,
确实也不算双修,就当是偶尔换换口味,
即使是846那素质也够用了,听歌舒心是正道
煲开再写,也不排除各自走向会有大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