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98|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Dirac带来的一些理念转变,希望和疑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6 13: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写在最前面,本人技术白痴,专业用词不当,听音感受仅作分享不作参考)

发烧经历很简单,从20年前尝试不同品牌到固定下来适合自己的声音,10多年基本上没有变过(高文推丹拿/pmc/ATC家用中端系列)。多年的理念是音色从设备上调整,结像主要从摆位调整,驻波共振从摆位和房间声装或听音空间(小空间书架大空间落地)上调整。

本来对从音源修正来解决空间声学问题的软件没太关注,乐见最近Dirac给论坛带来不少持续的热度,也开始关注这种科技并反思之前对hifi的理念,同时产生一些疑虑。

这个高科技软件是在音源和解码之间插一台机器,“在数字阶段对数据进行处理,达到抑制驻波和提高结像的作用”,解决房间声学问题。本人虽是不懂软件不会看图的老古董,但相比同龄人来说还算是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前几天还在发帖感叹流行乐坛的年轻力量 https://share.erji.net/wap/thread/view-thread/tid/2281956/share_user_id/873242  
然后就有了这个对自己以往hifi理念的反思,为今后接受这种科技并且尝试做准备:

1. 抑制驻波等空间问题在声音出音箱之前做vs声音从音箱出来后做?设备在一特定空间播放音乐出现驻波,是在声音没出来前从源头比如dirac在解码前主动调整数据(原理是对频响做校正补偿?)?还是在声音从音箱出来后通过改变环境,摆位或空间大小来被动改善?

之前的理解是hifi还原录音过程中,一些容易还原的录制的好如口水碟发烧碟小编制还原度高,容易出好声。一些难还原的录音比如次低频的bass,电子乐泛音或钢琴,鼓不容易好声,也体现录制水平也有高有低。还有一些录音其中不乏经典(比如60年代初的先锋实验摇滚还有90年代的一些实验电子乐),大量泛音或共振音叠加,听起来驻波严重,因为录音本身就是对各种声音效果的实验,可以归为好音乐差录音一类。

具体一点,经过自己器材搭配和环境声学处理,手里大部分cd在小空间都能放好或者驻波不严重,少量CD个别曲目驻波还会明显,还有一些老录音本身就有问题。想说的是这么多年来,听驻波,比较驻波,处理驻波慢慢已经成为这些年听音乐和追求hifi的一部分(个人喜欢的音乐不少是那些录制不干净的带不同程度驻波的,干净的口水碟录音用啥都好听,常看到用来测声音设备反而意义不大)。

现在方便了,在音源处接上一个“空间声场校正技术”的科技设备(软件),声音在还没从音箱出来前就会根据房间的大小和声装情况校正成没有驻波的好声,不同房间(如小房间)放出类似大空间环境的“好声”?不同尺寸音箱(即使大尺寸落地箱在小房间)也能播出小尺寸密闭箱驻波小的“好低频”?或是录音质量差(驻波频响叠加)的制作也能听类似录制干净的“好制作”?hifi从此变得如此的简单?音乐变得趋同的好听?(根据坛友听感)低端设备也能达到高端设备结像?不同CD不同录制都变得容易放容易好声?是否portishead,roots manuva,BOC等等(他们的制作以难放著称)还能是我喜欢的他们?音乐人们是否也很高兴看到他们实验出来的独特肮脏的音乐被新科技放的简单好听?好放难放,好听难听…不是玩hifi听音乐的一部分?有点不太恰当,我长得丑生图虽辣眼睛,可滤镜磨皮的照片可还是我?

2. 第二个顾虑是关于实用性。不知理解是否正确,这种软件是通过麦克风放在房间不同位置(包括听音位?)来收集分析房间情况从而计算校正数据?如果沙发上垫子位置变了,墙角放了件外套,多坐俩个人,桌子椅子有移动,或者听音位置移动等等是否之前麦克风收集的数据就不准确了而需要重新收集?毕竟客厅党占大多数(专门听音室或录音房不用考虑这类问题)。

3. 第三和第一条也有关系:如何保证这软件不劣化音质,也不刻意优化音质,而只是负责消除空间产生的噪音,还原原始声音。我的直观理解是减少驻波需要调解(校正或补偿?)某些频段频响,科普帖貌似说是只会带来正面效益而对声音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如果能消除这几点疑虑,如此厉害的科技产品(操作起来最好简单些避免开电脑看图,这是我这种技术盲的死穴),把这东西用到我这多年不变的系统里何尝不可?毕竟前一段已经有过一次成功种草拔草(科学机)的经历,再来一次又何妨

以上有感于近期绿坛热点,瞎写一大通,不喜随便喷,反正看不见




2
发表于 2022-10-16 14: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玩的嗨啊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10-16 1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本帖最后由 prodomo 于 2022-10-16 15:10 编辑

这东西只有试试才能确定,有一定的试错成本。我考虑过但一直以来系统主要问题不在这个范围,所以没有行动,随着系统进入状态,这个技术可以改进的那部份基本没问题(满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10-16 15: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2-10-16 15:19 编辑

想到一些,冒昧插上几句,供参考了解指正,谢谢
1.这种DSP处理,有一键红外遥控的A/B对比,可以闭上眼睛,盲按很多下,对比听着玩。
这种校正调整,在频域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远超过一般人耳1db的分辨能力了。是优化的多,还是劣化的多,就自己比较着玩呗。


2.一般家里都有1个40~50Hz巨大的频响波峰,10db都不叫事,超过12~15db非常正常,有的房间70~80Hz还会有第二个大峰。这个峰不压下来的话,音量开到80db,40hz有可能就是95db,听起来会非常轰,很难受,低频的弹性,篮球砸地感,过于肥厚。还会很扰民。
40Hz的波长是8.5米,如果用多孔吸声材料处理的话,空气分子速度越高,摩擦力越大,吸收越多。距离墙壁1/4波长处,速度最大。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10a911bfed7419ce8e0eb046a7d46b45318947a18e7f9386.html

这篇《聚酯纤维用于低频降噪的研究》测下来,100Hz以下的吸声系数都是非常低的。



https://community.sw.siemens.com/s/article/sound-absorption
一直挺喜欢西门子这个网页,讲得挺清楚直观的,推荐一下吧

3.一般房间,在80~110Hz都会有一个10db以上的频响大谷,这部分的缺失,直接导致低频的力度、硬度(铅球砸地感)大打折扣的,一些低音乐器演奏的细节好像也有点出不来。


4.DSP的应用,无处不在吧
Bricasti M1解码器,有9组线性相位滤波(Linear Phase filters),6组最小相位滤波(Minimum Phase Filters),组合起来有54个滤波模式出来的音色
Weiss的DSP501,还用了什么黑胶仿真专利,还有消除串扰声场变大,去齿音什么玩法
一些便携的DAC上,也有各种“味精”开关按钮设置吧


5.除了频响校准,自动校正几个音箱的声压级和延时,也挺有用的吧
如果是完全对称的房间+2.0,可能还好一点。
房间不对称,音箱摆位不准确,5.1,7.1.4,多音箱离听音点的距离不一致,多音箱型号性能不一致,声压级相差6db以上,延时相差大几十毫秒都是太正常的了
前几年刚开始玩Dirac时,忽略了DSP处理时间,怎么听都觉得低音有点拖,后来实际测了一下,有18ms的延时,赶紧给厂家技术发邮件确认,最后把这个延时加到主音箱后,才恢复正常了。没尝过人耳对延时的分辨能力,至少18ms还是可以听出来的了。


6.有些校准,还会按照EBU R128或ATSC标准,校准听音位的实际回放声压级
自从了解到等响曲线后,觉得这事还挺重要的,如果想好好听的话,不能再像原来那样随心所欲拧音量旋钮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h411b7m3
比如,开小声听音乐,1000Hz 60db的话,100Hz就要调到~67db,80Hz要~70db,60Hz要~75db,50Hz要~80db,这样实际听感的响度才是一样的,才算“三频平衡”吧


7.Dirac这个校准,还特别做了时域的变化,相当于降低的早期反射声,15毫秒内的早期反射声,直接降到了-15db以下,这么一搞,清晰度会提高非常多。
不过也有点担心,可能会对某些乐器的泛音谐波影响比较大,从而改变音色,还没太搞明白,挺有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0-16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这个技术有意义的前提是:大多数人没有条件为听音乐单独装修一间合格的房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间合格的听音室,那这种技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同时,耳机市场也将大幅度萎缩。

这项技术本身也在成熟中,我个人觉得,从发展趋势来看,最后会普及的,只要投入产出比达到某个合理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0-16 16: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全自动ai辅助有前途,如果靠用户自己研究文献就还很遥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0-16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福尔摩陈 发表于 2022-10-16 15:16
这个技术有意义的前提是:大多数人没有条件为听音乐单独装修一间合格的房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间合 ...

目前看,未来几年,在车载音响领域渗透率的快速提高,确定性应该还是挺高的。
这几年车厂都在大投入的做语音,记得前几年第一次听到开发费给了大几千万,下巴都要掉下来了。本以为智能音箱已经这么多年了,这方面技术应该已经差不多有点成熟了,真没想到还能给这么多开发费了。
随着智能座舱,语音控制的快速配置,对NVH、车内噪声、声场的要求好像也更高了。之前闲的没事,还和一个做工业主动降噪的小公司聊了聊,感觉也挺有意思的,可惜他家的技术方案,好像不太适合听音响了。


之前查过几家“知名”的声学处理公司,结果大跌眼镜,规模一家比一家小。材料都是按斤卖的,应用技术壁垒也不算太高,想结合设计经验,卖出高价,也不容易呀,应该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行业吧。
是不是专业的声学装修,验收时,最多也只管到125Hz呢?具体不太了解了。房屋结构、空间成本受限,声学装修也只能做到一定程度,解决一部分主要问题吧。
好像在有比较好声学设计装修的录音混音棚,声学校准的使用率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吧。毕竟,回放声音频响相位的准确,是人家干活的基础吧。Sonarworks不是宣传有10万多个录音棚,55位格莱美获奖者用吗。


另外,粗浅感觉,未来n年内,这方面好像也不会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步了。国内外研究小房间声学处理技术的,好像也不是太多了。
国外能看到的也就是德国Fraunhofer声学所,日内瓦Laboratoire d’Acoustique Appliquée,前些年做过一点点技术提升的研究。国内,同济声学所?之前好像听说,很多国内做声学的,都去研究声纳了?
没有理论、材料、结构的创新性研究质变,只是应用级别的,治标不治本吧。


大胆预测一下,
1.感觉超材料的应用,没准会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2.对我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声学泰斗马大猷院士的微孔吸声理论,也需要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之前看过一个台湾公司在做,国内也有0.2~0.3mm超微孔的吸声膜,可惜面向民用领域的发展还挺有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10-16 1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有没有音质损失不得而知,不过个人认为还是次要的,如果能用这解决了环境中的弊端,比如驻波、延迟、混响等问题而得到良好的听感还是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10-16 17: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入了校准这个坑后,“仪式感”明显增加了,hohoho,说是有点神经病,也不为过吧

前几年在客厅玩时发现,各个卧室门、厕所门、厨房门、阳台窗户、阳台窗帘的开闭,茶几位置,都会有影响
声速343米/秒,还挺快的了,不过庆幸的是,声压随距离衰减得还是比较快的


实际试下来,距离音箱越近的东西,个头越大的东西,影响越大。甚至是只是个空气净化器。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调整过音箱后面一块1.2x0.6的吸音板,大概就是降低了10~20cm,撑起了一点倾斜角度,直接就填上了145Hz的一个-5db的大坑。


现在的小屋,后面放了两个对开门的大衣柜。上半年的摆位、听音位,是打开柜门比较好。现在的摆位和听音位,是关上比较好。
差别是,75Hz会有一个-5db的波谷,500Hz附近会有一个+5db的波峰。基于心理声学平滑的话,75Hz不一定能分辨,但500Hz相差5db,还是非常明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10-16 17: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along200506 发表于 2022-10-16 17:09
有没有音质损失不得而知,不过个人认为还是次要的,如果能用这解决了环境中的弊端,比如驻波、延迟、混响等 ...

这类应用在av音响,汽车音响及部分品牌的无线音响已经算是普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10-16 17: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hifi属于小众应用,是否有人开发相应民用设备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10-16 18: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个人准备要上15寸,所以打算按照以下方法实践:先从房间物理上的声学处理着手,比如上了低频陷阱(最好是PSI AVAA,嫌贵就用聚酯纤维也凑合)、墙上间隔着挂40kg容重厚5-10cm的聚酯纤维吸音板,然后再调整一下音箱摆位自己听听效果如何,如果可以接受了就安心听歌,如果效果还差一点,再上一张厚地毯试一试,基本都没太大问题了。通过这些操作都还是觉得低频、超低频声音难听,那么就要上校准系统,有钱的可以买Trinnov,更专业,穷一点可以考虑Dirac、Sonarworks,校准完,声音就大概是没问题了,如果还有问题,那就没办法了,直接退烧音箱改玩耳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10-16 1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这几年,一直对大家所说的“驻波”,有点困惑
1.坐在听音位,直达声和房间反射声叠加后,音量倍增的频响波峰,轰轰的,轰头的,砸胸的,是大家最常说的驻波吧
这种是不是叫成频响波峰,驻波的波腹,更合适一点呢?

2.一直哄哄的,衰减相对比较慢的,仿佛消散不掉的,低频收得比较慢,不干净的,好像也被叫成了驻波
这种叫法,从中文意涵其实感觉还挺形象的,驻守不动、衰减消散慢的波,但是不是并不符合声学驻波的定义吧。


这种是不是问题,是不是叫成Modal ringing模态振铃,Modal Resonance模态共振,或直接叫成混响,更合适吧。
而且,还有很多频响的大波峰,衰减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呀



3.用音箱播放80Hz正弦波,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有些地方声音大,有些地方声音小。这种现象、波的停驻分布状态,好像更符合声学里定义的驻波概念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k4y167c8/




4.如果按照声学里定义的驻波,驻波的波节,也就是声音低消,频响里的波谷,是不是也应该属于驻波现象的一部分呢?


比如,在听音位,100Hz附近有一个-6db的频响波谷,这种驻波现象,如果不是A/B切换对比,是不是基于心理声学平滑,好像是人耳不太容易被听出来的吧。

如果A/B切换着听,即使只增加2~3db,一般人都能听出低频的力度硬度有所增加吧。


对这一块也只是一知半解,还请大家多多指正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10-16 18: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0-16 18:09
个人准备要上15寸,所以打算按照以下方法实践:先从房间物理上的声学处理着手,比如上了低频陷阱(最好是PS ...

10cm薄了点,留空腔也挺麻烦的,反正也不贵,直接15~20cm厚贴墙,就挺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10-16 1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0-16 18:09
个人准备要上15寸,所以打算按照以下方法实践:先从房间物理上的声学处理着手,比如上了低频陷阱(最好是PS ...

你还敢提地毯呀,前段时间好像都吵翻天了,呵呵呵

推荐看一下,Acoustics Insider的 "Do I need a carpet?"

800Hz以下几乎没用,中频/中高频的吸声系数也很一般,被定义成“性能非常差的高频吸收器”

这个视频还用这个地板反射计算器,算了一下地板反射声的抵消频率,是低频的,地毯也处理不了
https://mehlau.net/audio/floorboun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8: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2-10-16 18:28
这几年,一直对大家所说的“驻波”,有点困惑
1.坐在听音位,直达声和房间反射声叠加后,音量倍增的频响波 ...

对于不懂软件不会看图的人来说,驻波就是portishead的dummy,虽然放不干净但整张专辑都特别喜欢,密闭atc11和普通六寸落地箱高下立判,atc的低频控制太到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8: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空来坐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10-16 1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本帖最后由 sethjsdm 于 2022-10-16 19:43 编辑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2-10-16 18:49
你还敢提地毯呀,前段时间好像都吵翻天了,呵呵呵

推荐看一下,Acoustics Insider的 "Do I need a car ...

有啥不敢提的,反正地毯也不贵,我也把地毯放在了声学处理最后一部分了,也就是说不是非常重要了,但上了对比一下也可以,我自己没实践过,还是小白,不过既然有人测试过了,那确实就没必要铺地毯了,搞卫生非常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9: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2-10-16 18:49
你还敢提地毯呀,前段时间好像都吵翻天了,呵呵呵

推荐看一下,Acoustics Insider的 "Do I need a car ...

测试地毯的材质有提吗?现在很多都是纤维地毯。羊毛毯还是有作用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10-16 19: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1008小卖部 发表于 2022-10-16 18:49
对于不懂软件不会看图的人来说,驻波就是portishead的dummy,虽然放不干净但整张专辑都特别喜欢,密闭atc ...


理解理解,好音乐,1927年的录音,也照听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3411t7m6


这个视频印象挺深的,大概意思是,很多早期录音,要调对曲线再听,才正确了,还有很多唱片是反相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r4y1N7ki




好奇,小试了一下portishead dummy Mysterons,只能说,好神奇呀



应该请搞混音的朋友给讲讲吧

1.50~120Hz量很大,混响也挺长的,有点轰,有点哄哄哄。整体比中高频多了好多?10~20db以上?

2.中低频250~800Hz,这部分声音的特点是,像“罐子里面发出的声音”。多的话,温暖感变得更多了,清晰度略有下降。

3.相比之下,

8寸单独听,还可以,能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吧。
8寸+低音炮,虽然有点多有点轰,超低频的弹性增加了不少,好在低频声音在下面,也还算能接受吧。
最难受的是用0.8m高的14寸听,全叠在了一起。低频本来量就大,整个挡在人前面。军鼓应该是在人耳最敏感的频段吧,直接也叠在了人声上。

这种类型音乐接触得不多,有时间再多试试吧,冒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9-27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