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on100 于 2022-3-21 10:00 编辑
80后还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有的怀旧。人过三十,想念起当年看过、碰过、听过的随身听。找过磁带机追忆sony的经典数码声(听到声道分左右都觉得神奇,费劲巴拉收藏了亮闪闪的“薄丈夫”),翻翻老砖CD(d150/250,dz-555)体会让人打寒战的冷峻声音,试过各式MD体会各家的特色(难以忘记jvc的温婉和爱华极致甚至轰头的低音),这些都成了“至宝”、定期把玩,但电子产品需要便携,曾经的经典难逃充电窘境,热度散去,转而求助hifi新品。早年MP3时代曾涉猎艾利和、声音温暖,国货山灵(声音硬朗,系统拉胯),多年再看,好家伙!这些播放器芯片加倍、材料顶级,售价居然过万,曾感慨真有人为了这些比肾机还贵的数码产品买单?事实证明,我自己就是。 疫情这二年,逛论坛、走咸鱼,身边有了墨菊、DTR1、DTR1+、金菊,作为每日回家赏玩听曲、日常外出或者锻炼的随身听。这东西,有一个就够了。很多人说风格不同,其实是追求自认为完美、极致路上的借口,再不一样,也会有常听的、偶尔听的和落灰的。目前,我保留在身边最多的就是标题的这个组合。
DTR1+作为播放器不完美,没有平衡口、充电口特殊、没有兼容平台、没有流媒体、系统升级繁琐,这方面墨菊要强太多,尤其是系统。毕竟自己联网升级,才更像数码产品不是。
DTR1+作为80后的怀旧随身听,很完美,一个3.5mm单端兼容大部分耳机,一个大功率输出便于车载,一条充电线可以兼容充电宝(建议还是用dtr1那个充电头,充得满),一个不听新歌不需要流媒体的平台,一个熟悉的折腾来折腾去调试、升级的过程,一个烟盒大小的体积,一种在有层次、分离度基础上很温暖的声音。
tender不适合便携,太吃推力,高增益能推开也费电。试过钛玲阴阳师,搭配qa361,大气、温润的声音,但和入耳比低音先天不足,嗡嗡地不很舒服。钛玲+的完成度很高了,搭配dtr1+,体会到一种类似入耳,但非常有弹性的声音,监听、录音一样的准确,小型音乐厅、室内乐厅般的空间感,恰到好处的温暖中音,节制的高音,深邃跳动的低音,这就是我喜欢的声音。于是墨菊开始吃灰了,金菊开高增益搭配tender偶尔听听,倒是有点感觉,虽拳拳到肉但也收放自如。
我算是个数码爱好者,但不倒腾机器,只想留点情怀。几年来,感慨国家、科技的进步,日货、韩货已难讲神秘,国货也有精品,更希望出现更多经典,让孩子们能接触、用得起,否则这些成年人的“玩具”即便成为奢侈品,也终会像欧洲博物馆的展品一样,陈列但难以推进时代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