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楼
发表于 2022-1-9 0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马六二三乐章的次序是个老问题了。根据wiki的说法,马勒于1904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并于1906年三月首次出版时,将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行板为第三乐章。但1906年五月马勒为首演进行排练时,却决定调换这两个乐章的演奏次序。根据马勒同事的说法,马勒即使在排练完成后依然对这两个乐章的次序犹豫不定。此后乐谱再版时采取的是行板在前谐谑曲在后的次序。但1919年,门格尔贝格针对这两个乐章的次序问题询问马勒的遗孀阿尔玛,阿尔玛电报答复应该是“先谐谑曲,然后行板”。此后门格尔贝格演奏马勒第六交响曲时,均依照阿尔玛答复的次序。不过同时期的其他指挥家还是根据马勒的再版乐谱(先行板后谐谑曲)来演奏。直至1963年,Erwin Ratz为国际马勒协会修订乐谱时,重新将次序定为“谐谑曲-行板”,声称这是马勒临去世前做出的最终决定,不过他并未提供阿尔玛的电报或其它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这引发了其他学者的质疑与讨论,有部分学者从整个交响曲调性布局的角度出发支持“谐谑曲-行板”的顺序。1968年,欧伊伦堡出版社出版的由Hans Redlich修订的乐谱也采用了“谐谑曲-行板”的顺序。此后的多数演出也大都采用了“谐谑曲-行板”的顺序。但2004年,时任国际马勒协会副主席兼马勒乐谱全集总主编的Reinhold Kubik又声称“先行板,然后谐谑曲”才是马勒的真正意思,此后国际马勒协会出版的乐谱也变为“行板 - 谐谑曲”,采用这个顺序的演出在最近二三十年逐渐增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