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升频,NOS这些一直在学习,看到这个帖子,忍不住要转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升頻技術形 - 大多使用自家技術,自行編程,用以製作高品質音效
dCS - 將所有輸入訊號 (包括 PCM 及 DSD) 升頻為 DSD128 (可選升頻PCM384),再用自家 discrete 方式的 RingDAC 作 D/A 轉換。(所有組件自家開發,成本極高,價錢最貴,做工、技術已經無可挑剔,適合高端用戶使用。)
EMM Labs - 將所有輸入訊號用 FPGA 升頻至 16xDSD,再用自家 discrete 方式作 D/A 轉換。(DSD 數碼專家,技術和應用都已經很成熟。)
Playback Designs - 和 EMM Labs 方法差不多,但只升頻至 4xDSD。(技術和 EMM Labs 差不多,只是調聲不同。)
CH Precision - 使用 Anagram 技術升頻至 705.6kHz,DSD 會轉成 PCM,再用現成芯片作 D/A 轉換。(新一代升頻科技,Anagram 開發者的重要成果,只能親身體驗。)
Chord - 使用 FPGA 方式作多 tap (1M) 升頻至 705.6/768kHz,DSD 會轉成 PCM。(Watts 的升頻方式很好,高效的 FPGA 可能提升效能,但可是換湯不換藥。)
Weiss - 使用自家專業程式行 DSP 作升頻,DSD 會轉成 PCM,再用現成芯片作 D/A 轉換。(專業程式應用在自家產品上,效果出眾,但 DSP 的處理能力有限,如果用上高效的 DSP 芯片,效果可能更好。)
Bricasti Design - 使用自家方式行 DSP 作升頻,DSD 會轉成 PCM,再用現成芯片作 D/A 轉換。(產品很完整,幾乎找不到可以提升的地方,亦即是沒有提升空間。)
PS Audio - 將所有輸入訊號用 FPGA 升頻為 10xDSD,再以 1 bit 方式作 D/A 轉換。(設計師很花心思,升級新的 firmware 好似換了新機一樣,將來的升級空間很大。)
Auralic - 使用自家程式行 Tesla CPU 作升頻,再用現成芯片作 D/A 轉換。(雖然用上易於編程的系統,但升頻品質只是點到即止,將來還有大大空間可以提升。)
R2R Discrete 方式 - 最早的 PCM D/A 轉換方式,簡單直接,要精準便成本高,品質難控制
MSB - 使用高精度電阻以 R2R 方式作 D/A 轉換,因 discrete 方式使用高電壓,所以不需作 I/V 轉換,可直驅後級。(MSB 以 R2R 出名,經歷多代產品之後更見精練,加上新品可同時作 DSD 轉換,效果出眾,於市場領先位置。)
TotalDAC - 和 MSB 差不多,不過使用更高精度的電阻。(可說是一鳴驚人,用上高精度電阻效果出眾,反而是如何再作突破呢?)
HoloAudio - 可用內置升頻芯片或 NOS 模式運作,PCM 和 DSD 使用不同方式作 D/A 轉換。(效果好,售價低,理想的入門產品,各式輸入可滿足用家需要,只是高品質效果停留於 NOS 模式中,其他方面要再突破一下。)
特色雙解碼 - 有別於一般解碼方式,不需要轉成某一種特定解碼方式,各自有獨立模式作 D/A 轉換
Nagra - 處理 DSD 訊號用 Playback Designs 的方式,不過只升頻至 2xDSD,PCM 則使用另一組 D/A 轉換。(技術似乎有些落伍,新品售價更高,雖然雙解碼效果好,但似乎要加些新技術才能滿足需求。)
T+A - 處理 PCM 訊號用自家方式 DSP 作升頻,再用現成芯片作 D/A 轉換,DSD 則使用 1 bit discrete 方式作 D/A 轉換。(PCM 升頻不到位,反而 DSD 1 bit 轉換做得幾好,最佳配置為 HQPlayer 軟件升頻 DSD512,比起其他高級解碼也不會失色。)
傳統方式 - 使用現芯片,沒有加添數字處理
Esoteric - 使用多塊現成芯片並聯作 D/A 轉換,以提升訊噪比。(日本解碼最高成就,只求高訊噪比的傳統用戶會十分喜愛,不過已經到了一個樽頸位置。)
LampizatOr - 使用現成芯片、或 R2R 模組、以及 USB 上的 sigma delta 輸出來作 D/A 轉換,以膽 I/V 轉換為主。(以膽輸出作賣點,再加上可自由組合嘅模組,可玩性大增,唯獨是沒有自主開發嘅技術,很容易被超越。)
NOS 方式 - 以最原始的方式作 D/A 轉換,沒有使用任何數字處理
Audio Note - 完全舊式作風,以膽 I/V 轉換為主。(絶對係以膽聞,高價零件,原始做法,品味之選。)
Aqua - 以自家 FPGA 編程,沒有升頻或數字濾波處理,訊號直接以 R2R 方式作 D/A 轉換。(用舊有的方式,注入新的思維,做好各個部分,效果顯著。)
關於 HQPlayer 軟件升頻或者 DAC 內置硬件 (或軟件) 升頻哪種較好?沒有一個固定答案!而且呢個問題好值得探討。
不論軟件或硬件升頻,其實方法都係一樣,就是一個數學程式,將原始訊號經過計算後,得出高幾倍嘅資訊數值,所以升頻好或唔好,好視乎該程式的運算效果。
HQPlayer 可視為外置運算器,而現代的解碼大部分有自己的升頻方法 (內置運算器),而每種方法都會對應自己的D/A轉換方式,所以出嚟嘅結果部部機都不一樣。
當訊號經過外置升頻後,入到解碼器可能會出現再升頻,結果會影響到之前升頻嘅結果,簡單以 Tap 作比喻,假如 HQPlayer 以 1M tap 運作,而解碼內置升頻只得 256個 tap 的時候,咁原來得出好嘅升頻結果,又被差嘅升頻方式擾亂,結果可能仲差過唔用。答案很簡單,如果使用外置升頻,盡可能關了內置升頻,或使用沒有升頻功能的解碼。
如果想知道播 PCM/DSD 嘅效果哪個好!最好先從解碼器內的 D/A轉換開始了解。大部分現代D/A轉換都會使用 SDM (Sigma-Delta, single-bit or multi-bit) 方式,有部分會使用 R-2R (Ladder) 方式。一般用SDM解DSD效果較好,因為DSD本身就用SDM作紀錄,當解PCM嘅時候,要轉成SDM才可。而R2R方式只可以解PCM,當要解DSD就要轉回PCM,轉換出現嘅時候,失真可能會增加 (有些轉換做得好,有些轉換做得差),這些情況可以解釋到,為何有些播DSD會好啲,那些播PCM又會好啲。
以你用過嘅解碼做例子,PS Audio 會升頻10倍DSD,之後再行 SDM Discrete D/A轉換,可能因為以升頻PCM為主,所以PCM好過DSD (DSD升頻DSD要行另一種方式)。
LKS以ESS芯片作升頻,PCM會先轉成SDM,而DSD不需要轉換,所以DSD會好過PCM。(其實咁樣解釋咗 點解依家DSD好似好過PCM的原因)
Audio GD R2R 以R2R為主,PCM係 Native,DSD要轉 先可以聽到,而這個轉換只用現成芯片完成,所以結果好明顯。
以小弟見解,PS Audio 可以不用外置升頻,LKS如果要用,可以全升DSD (即係無論PCM或DSD,都用 HQPlayer 升為DSD),Audio GD可以全升PCM。
HQPlayer 有很多方法可以配合解碼,前提係每個 Upsample/Filter/Dither 嘅組合都要試淸楚,不過如果你喜歡解碼本身的特性,其實也不一定需要外置升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