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夏映冬 于 2021-3-13 10:09 编辑
目睹耳机发烧圈多年之怪现状 一、古典 流行二元论
音乐不止西方古典乐和流行。在中国 较为主流类型有流行,摇滚,爵士,民谣(这里特指城市民谣), 西方古典乐,说唱/嘻哈,中国民乐,戏曲/曲艺等等。 此外还有中国民歌(被体制改良的,不等同于民谣),军旅歌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
二、杂食
大多人发烧友的喜好可能是非常狭窄,大部分人也就是听流行,摇滚; 年纪稍长在听中国(被体制改良过的)民歌,戏曲,军旅歌曲; 年轻人再听一些电子和说唱,深入听爵士,金属,朋克等相对冷门类型的人并不多。 大部分人听的是通过正规渠道出品的商业出道歌手为主,也就是商品音乐。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通过网站公开翻唱或原创曲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中正
中正,中庸 ,俩个词有着多种含义,不偏不倚。为此我特意去读《中庸》,其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在现实生活应用中,不偏不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比如说德奥系耳机往往被认为是中正,中庸的。 以棉被系举例子,从HD580到HD660S跨越30年的生产周期,世界音乐发展趋于多样化,面对新兴的音乐类型,棉被系很难说是做到不偏不倚。 四、咨询时扭扭捏捏 我看一些人提问,让我“血压升高”,通篇不提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歌手,一句杂食完事。 这种情况下,提供你的网易云 QQ音乐等平台红心歌单或者昵称时比较快的。 像我这种热心肠的人会听几首,一般人会扫一眼歌单,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歌曲。 有人似乎对提供歌单有些别扭,我只能说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无所遁形,IT公司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 另一方面,对耳机系统的总预算语焉不详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情况,似乎生怕自己那点预算被别人“笑话”, 大部分烧友是从便宜货玩起的,并不会笑话你。笑话你的那就是烧友人品问题。 哪怕是50块的预算买头戴,我还能说闲鱼买未拆封的HD201/206之类的,不包邮。
五、喜欢的过于褒扬,不喜欢的过于贬斥
标题不限于解码,耳放,耳机,音乐类型,品牌等情况。 什么“XX秒朝平”,什么“XX都统统是垃圾”等话语,烧耳机的人或多或少看过一些。 新烧不提了,老烧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折腾时间久了,对一些品牌和一些型号不感冒。 某老烧曾冷不丁回复一句不喜欢平板的声音。我听的平板不多,就最低端400se和高端的d8000来看,我猜测某老烧喜欢动圈那种自然的感觉,不喜欢平板过于细腻,人工的痕迹。这还是建立在我对他的较为了解上。他的主要帖子我看了几十遍的情况下。 对于不了解的人一看,或对器材嗤之以鼻,或对老烧本人嗤之以鼻。 起码我希望各位评价一个器材,说回放某某歌曲,我喜欢什么地方,不喜欢什么什么地方。
六、唯权威论
现在一些B站 知乎等地方有个现象:“唯古典论”“唯品牌论”“唯曲线论”不绝于耳。 他们水视频,图文多,深刻反应了“谁嗓门大谁有理”的歪论。通过洗粉,固粉等手段圈钱。 这些人让圈外人和一些新烧产生一种幻觉:大部分高价耳机是智商税,只有便宜耳机/我的品牌好。 其中有些粉丝没有听过实机就敢大放厥词,有些粉丝平时干脆不聊耳机——有个很好笑的现象, 我认识一位烧友在某粉丝群去询问某耳机好坏,所有人都岔开话题。 不得不说小城市的发烧友想听器材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发烧友,有机会去实体店和展会的不去听真是无话可说。 现在一些国产品牌/Diy可以押金试听,还有专门租赁的店铺,论坛还有只花运费的巡回试听。比以前的烧友听器材门槛低不少。
七、对头版耳机过分褒扬和贬斥
第七条可以说对第五条延申。很多人没有听过头版耳机,觉得是100%的炒作。 以我浅薄的折腾经验看,客观上头版耳机存在部分炒作成分,也有独到之处,存在历史局限性。 适合资深耳机发烧友考究,和耳机收藏家把玩。大部分人没必要尝试就是了,对使用者及其耳机系统要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