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厂家之前都有娱乐级消费产品,但拉拉杂杂不成系列,高兴就来一只,而且六七十年代带耳机孔的家用设备太少太少,经常专机专用,特制接口,听耳机那时候对于家庭娱乐来说不是必须,他们绝大部分耳机产品都是专业耳机,应用在音频处理,商业话务,甚至医学领域。但随着家用影音产品的席卷大潮,高密度存储技术进步神速,尤其80年代DISC的诞生,镭射(激光唱盘)一词已经是最先进影音科技的代名,SONY和飞利浦两个大佬联手撬开一块光媒体影音金山,唱头磁带机企业如穿山甲狼狈逃窜,不转型就死,唱头起家的铁三角和歌德最后都变成了耳机企业健康活了下来!转型也未必能活,磁带机大佬昆腾数据丢了占有率领先地位,在硬盘机方面的节节失败,造成后来被迈拓收购。向高端娱乐影音市场加速前进成了三家企业重要课题。森海塞尔行动最早,在HD580之前已经开发了HD540并陆续衍生几个版本。但HD540 I II GOLD仍然沿袭了德系监听路线调音,它是那种定位HIFI也确实只适合听“柔柔”音乐的耳机,但当时娱乐市场极度追新求变,HD540在声音和外观方面仍然“老气”,所以森海大胆开发了HD580,放弃了圆型耳罩。面对这样叛逆的外观,娱乐市场消费者的反应是,“时髦,好超前!”,而比HD580诞生还晚1年的DT901(911 931的前身)其实还属于“故步自封”的设计,而动作上更迟缓的AKG,则几年后刚拿出K500来,似乎只为证明也能做高级HIFI耳机,然后AKG就被哈曼看上了,K500的上市之初带有明显的“可男可女未定性”的感觉,K500的振膜是斜纹加强筋,这有点类似早期K240系列,有两种包装一种蓝色透明塑料包装,一种蓝色纸盒包装,蓝色纸盒这种包装与同时代的K240DF\M采用同款,只是颜色不同,K240DF为紫色,K240M为绿色,K500为蓝色,而且在包装印刷上K500并未明显强调HIFI或者DIGITAL,直到K501开始才明确定位到HIFI宣传,振膜变成直齿加强筋,包装开始变得和K240系列不太相同,是橘红色花花包装,印上各种乐器音符(但到了K501生产后期又换成AKG家统筹包装,基调是白色)。森海拜亚好比两个同学,一起学钢琴,结果森海拿到九级后说钢琴曲高和寡没前途,老子要学萨克斯和架子鼓去了拜拜,拜亚还在继续对钢琴十级发起冲击。森海和拜亚的很多圆耳罩老耳机拆开后结构几乎一样,简直像同一家的产品。都是放射型塑料骨架蒙一层白色滤纸。而AKG的拆开后区别大得多,AKG似乎在70-80年代就喜欢用类似多单元的方式调音,AKG开发了最多的多单元耳机,即便后来放弃了多单元,也总试图在一个单元上做出“分频”的效果,或者在单元一周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声学阻尼材料来模拟多单元达到的声场效果,所以我认为以麦克风安身立命的AKG品牌,很在乎录音与放音之间的对位关系以及耳机和音箱之间的听觉关联,这对他家中高档耳机的设计影响深远。拜亚DT931系列不过是森海540时代设计理念的效仿,基本没有摆脱自家专业耳机的框架,声音上呢属于平衡耳机里拔个高频,比较像是一只下体被砍的990。似乎拜亚还只是傻傻到DT931应该调成高音耳机,DT831应该调成低音耳机,这样大家就都买单了,它不清楚娱乐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