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音特网 于 2020-11-5 14:32 编辑
听感,不像胆机的胆机
我对Allnic HPA-3000GT在华庭宾馆的第一印象总结下来就三个字「透明度」。如此透明的胆机在耳机放大器的领域里印象中真的没有听到过。当时就给了我一种这似乎并不是一台胆机的错觉。这种级别的透明度在整个电子管放大器领域我也就在AirTight的后级放大器上有过类似的感受。这种透明度似乎得益于Allnic看家的自制坡莫合金变压器。坡莫合金变压器的运用似乎奠定了整个Allnic产品的声音风格。3000GT的高频极其流畅华丽,结像虽然偏大,但极为精致。整体听感明快宽松。这一点都不像胆机的固有风格,或者说是我们大家对胆机的固有印象。如果你想选择一款胆机去体验所谓的「胆味」,那么3000GT明显不适合您。
我们对于胆机固有的认知,那种浑厚、缓慢、温暖、黄昏、绵密的特性在3000GT的声音表象上完全找不到踪影。相反3000GT的整体音色非常的中性自然,但是细听之下,它又保留了胆机那种宽松流畅的特性。这样的胆耳放是极为少见的。3000GT的三频分布极为均匀,器乐音色在准确还原的基础之上有难得的精致感。全频的响应速度都极快,听习惯胆机的朋友可能觉得这台耳放的声音缺乏一定的厚重与绵密感。但是这种精致而又细腻透明的声音风格似乎又与现代的Hi-End耳机的风格取向更加搭配。3000GT的整体声音风格是中性略偏现代声,比较强调线条、透明度与层次感,同时又拥有古典胆机那种宽松自然细腻的魅力。在聆听各种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都拥有非常平衡且惊艳的表现。这样的声音没有扎实的音乐修养是调不出来的。
3000GT是很容易从其音色上去体会到声音「高级感」的放大器,虽然它拥有着极强的素质表现,但是它的整体调音更加趋向于对音乐的整体表达。这是在很高级的音响器材中才能体会到的特性。在3000GT上你听不到过多的「修饰」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高级的「中性」与「圆润」感。然而这样的机器初听总会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而3000GT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哪怕是初听,也能体会到极高透明度与器乐音色带来的「高级感」。同时又做到了极为耐听的特性。
最近酷爱听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Chandos出品鲍罗丁三重奏乐团数字录音版本),第四乐章能很大程度的发挥3000GT的优势特性,定位精准且结像精致,在钢琴进入乐段中尤为明显。Allnic的声音表现讲究精准的音乐表达,无论是空间感还是音色,以及基音和泛音的处理上,3000GT的表现都堪称典范。同时3000GT对于器乐的纹理质感表达以及气息掌握也非常高明,这些特性在木管乐器的回放上比较明显,音域的层次过度上非常清晰的同时也保持了极高的密度感。3000GT的细节表现在Hi-End而放中并不算突出的,它并不会一股脑给你各种夸张的细节与微动态,但是它的细节表达方式是有层次且流畅,并井井有条地表达给听者。这也是非常顶级的器材里才能感受到的特质之一。3000GT的这种中性与平衡的表达,恰恰是其它胆机做不到,而且非常高明的表达方式。
说了这么多的优点,缺点还是要说一下的。虽然3000GT有着不错的空间感与立体的空间表达方式,但是都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简单来说就是3000GT的舞台规模并不宏大,在回放马勒、布鲁克纳这种极其需要宏大舞台感的作品,3000GT在声场上的表现会显得稍不尽人意,不过倒也不至于显得拥挤与杂乱无章。一个并不大的舞台感却把每一个元素处理的井井有条也是3000GT的优势之一。然而在回放室内乐与阿卡佩拉类型的作品时,3000GT的空间感优势才会得到最大发挥。
另一个缺点就是某些耳机搭配下的可闻底噪,3000GT的官方信噪比数据是 -68dB (CCIR,1kHz)。一看….68dB这么拉垮的信噪比,随便一个国产胆机就能干翻它吧,何况现在的晶体管动辄120dB以上。其实这个数据的CCIR记权方式和我们熟悉被广泛使用的A记权有所不同。我询问过官方的A记权信噪比数据得到的回复是在 -80dB左右。所以即便是在A记权下的信噪比数据也算是个胆机的及格水平了。原因是3000GT的高增益,为了做到更好更广泛的耳机匹配,3000GT的设计增益为24dB/200ohms,使其输出功率达到3W的级别。同时还有使用NOS管的原因,导致整体信噪比表现肯定是不如现代管那样夸张…(嗯,我的AirTight后级采用4个EH的EL34做到了100dB的信噪比)3000GT在灵敏度大于100的全尺寸大耳上基本音量扭过12点就会有相对明显可闻底噪,不过在低敏或者高阻的耳机上,基本不会有底噪的问题。然而一些低阻高敏的耳机上去听一些背景宁静且相对不太复杂的音乐作品时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你的聆听体验。
其它的一些声音上的缺点其实已经很难挑刺了,硬要说的话可能就是低频的落地感与权威感如果以Hi-End级别的耳放来要求的话可能有一定的欠缺。但是这些特性在如今市场上的耳放领域已经做得足够优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