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06|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eyerdynamic T1 3rd gen 拜雅T1 三代开箱搭配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1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新加坡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0-9-13 13:03 编辑

Beyerdynamic T1 3rd gen 拜雅T1 三代开箱搭配心得


大概9月2日于新加坡购入第一批T1三代,已经煲10天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简单的搭配心得。

记得第一支破万旗舰耳机就是2005年在Andaudio团购的BeyerdynamicDT990 05,还是研究生的我只觉得好贵,百叶窗外型看起来好潮,又是新版本,有个较旧的版本DT990 Pro,跟朋友的HD650各有千秋,
当时跟Grado RS1 +Gilmore Dynahi/寡国小民+蔡阿姨专用机PhilipsCD880/计算机声卡EMU-0404/喷火龙DAC,陪我渡过快乐初烧时期,之后就没追Beyerdynamic的耳机。

这几年回来玩耳机短暂试听过PTT大家推荐的地球动圈T1 2rd,只觉得性价比很高,但因为没有放太多心思在家用上,所以没入手搭配。



直到上个月开始看到Takase大分享三代目情报很好奇,其中一个网站链接释出图片是从新加坡代理,因为新加坡国际化程度高,一直都是跟欧美同步,很多新产品货都进很快,之前买HD820的经验也是首批就到,
马上发讯息问Jaben SG,并且下订说9月中到货,没想到9/3日开会忙一整天,收到Jaben传的这个in讯息,整个人都硬起来,马上加了钱用Grab运送过来。


主要是以旗舰耳机的价位来说,这厂实在是太佛心,应该要支持。

相关介绍跟开箱影片可以参考Takase大的文,对我唯一有小抱怨的是,原厂都已经特别强调用好的7NOCC纯铜线材了,且T1 在平衡输出的声音比单端好已是大家的认知,
但还是配了迎合市场的3.5mm转6.3mm端子单端线材,想玩平衡只能在另购原厂平衡线或换线了。

Head-fi 讨论串
https://www.head-fi.org/threads/beyerdynamic-t1-3rd-gen-out-now.938562/

Review
https://www.stereo.net.au/reviews/beyerdynamic-t1-and-t5-3rd-gen-headphones-review

https://majorhifi.com/beyerdynamic-t1-3rd-gen-headphone-review/


外观与设计
看Beyerdynamic原厂介绍,T1 3rd的面板是参考了建筑物的点状设计,然后做了20种不同的设计后觉得最完美的,T1跟新的T5都是一样的面板设计,只是T5是封闭式,
原厂说整副耳机的配件几乎都是从德国制的,而特别提到头部整块的绒布是意大利制的,整体黑色的外观显的很内敛有质感,全黑的发丝框架还有头顶那块印着Beyerdynamic字样的布,实在很好看阿。


当初看Takase大发的照片,对我其实可以接受,外观对比一代旧款,觉得就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设计,拿到一对比更是这样觉得,中间面板的点点也没这么像莲蓬头啦,它的点图案跟大小都不同,但私心觉得三代如果沿用一二代的篓空框架会更棒阿。

在设计的影片没有提到是否有换单体,但有国外的Reviewer提到认为新的T1与T5因为技术规格相同猜测用了同一颗Tesla单体。

外观与二代相比
Beyerdynamic LOGO变成了Y (Your)



头部的绒布更大块了




这个耳垫拆下来,大概花了半小时才装回去,太需要技巧了



这个海绵垫也是二代没有的



关于煲机
听说过Tesla单元的地球动圈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煲机,但我用LUMINISTSYSTEM ENHANCER CD煲机碟配合之前分享过的煲机大密宝,以及常听的音乐,用推力大的GottomixAMP-44耳放分配器连续煲了快10天,应该可知大概的走向。

AMP-44是AMP-4的升级版,一次可以同时煲8支耳机或线材,4组独立的音量控制,而且推力又大,对我实在很方便,之前分享过心得。






而LUMINISTSYSTEM ENHANCER CD煲机碟这是一张原价150 镁,目前99镁的专业煲机专辑,相较于红白噪音,它提供更全面的频率,原厂宣称用它可以把时间缩短从24小时到 5 小时。


本煲了两天就想分享心得,可声音一直在变化,主要是刚开声虽然也是暖声,但是糊感很重,人声乐器黏在一起,位置也很退,但大概在四天过后到第八天,声音就趋向稳定,变化没这么大,我自己煲过这么多耳机跟线材,
觉得与其一直强调时间几千小时,其实质也很重要,大推力的机器跟一些特定的音乐对熟化有一定的效果,我插计算机或是推力小的DAP放煲跟接耳放有很大分别。

现在玩大耳家用对比塞子没有这么烧跟用心,主要小孩关系,大耳只有跟Jaben收的T1 1st,HD820/800s,AKG K701,SendyaudioAiva平版以及OBravoHAMT-3 MKII,只能针对手边有限器材做比较。


关于低阻
T1从一、二代开始就只提供了600欧姆高阻抗版本,不像之前DT990时期有三种不同阻抗给人选择,中阻抗250欧姆,高阻600欧姆,烧友一般都会尽量选择高阻版本,我也是,虽然对耳放的功率推力的需求变高,但至少声音比较稳定,
音场跟层次感也会更好,耳放的音控也可以用到比较后面的段数,让机器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但这次新的T1与T5都直接改成32欧姆低阻版本,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几年便携耳机系统的快速发展带动市场走向有关系,不管是塞子还是随身DAP,便携耳放等,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是有条件玩电源,
居家空间的限制也是造成消费型态改变,随身DAP的推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在家还是听DAP或接个小耳放。

在Head-fi的T1 3rd讨论串里,已经很多人针对这个提出看法,低阻对于便携器材有很大的优势,包括Astell& Kern T1p就是32欧姆的T1 2rd,为了让AK的机器有更好的匹配与发挥,但也考验阻抗匹配的问题。


这里有一篇技术文提到DT880在不同阻抗的影响,以及是否需要耳放,有兴趣可以参考。
https://www.headphonesty.com/2019/04/headphone-impedance-demystified/


声音走向以及与DAP适用性
既然为了迎合便携系统走向低阻,一定要先试试DAP推的效果。

试听器材:
DAP: LOTOO 墨菊/ PAW S1
耳机: T1 3rd

我先配乐图墨菊DAP听,它在单端跟平衡都提供了最大500 mW@32欧姆,推力一样大只是声音走向不同,我先用3.5mm单端听,果然是32欧姆,high gain音量在51/100左右对我就够音压,这个跟推一些动圈IEM一样的程度,
一样先听Olivia Ong的歌,这首在不同器材组合听了N遍,前奏的乐器结像清晰,吉他刷弦的声音清楚,且不尖刺,中低频人声细腻饱满,位置刚好,很抓耳,整体稍暖声,中高频柔顺形体感好且带点甜美,虽然是开放式但是维持了很棒的成像跟细节(地球动圈优势),
但延伸感觉上不太去,如果习惯听直冲脑门的高频,或是静电类型的耳机,可能会觉得它偏暗,Head-fi有位Mungam 量了T1 3rd的频响说是1K-3K 中高频位置有一个很明显的drop,不晓得是不是这个原因,但引起不少人质疑量测准确性,可能还需要更多专业评测网站去量测,才更有参考性。

整体协调性还不错,顺耳耐听,只是人声位置对我有点稍远,且细节跟分析力感觉不太够,对比于HD820,T1 3rd温润的底声非常的耐听,听些爵士人声真的是种享受。


T1 3rd 的纵向音场在墨菊直推下,表现已经有一定水平,但可能是它比较温暖,横向有点受限制的感觉,比较像是一个椭圆形,但不影响整体的感觉,当然一对比推的好的HD800s落差就很明显。

在低频的表现,听Adele25的歌,前奏的低频力道真的是神猛,这就是地球动圈的神威吗?没有预期在开放式耳机听到这种低频,对比于HD800s,深度跟扩散感好很多,
精准且拳拳到肉,且最重要的是在大动态的背景音乐下,人声与乐器的形体感很好也不会乱,马上又放了哥吉拉怪兽之王OST,好过瘾,这大概是我近期听这张专辑最满意的耳机之一,不知不觉听完整张专辑,在想封闭式的T53rd 低频会不会更好?

它中低频的暖声跟饱满感,有人提到是因为单体上的海绵垫关系,是可以拆掉的,如果把它装上T12nd 可能有一样的效果,我不确定Takase大提到的Beyerdynamic的新专利是不是这个在单元上的海绵垫,也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垫造成1-3K频响下沉。


接着试乐图的PAWS1小尾吧,如果低阻是为了迎合便携带,那至少也要能用这台来推,规格上写到PAWS1在4.4mm平衡是120mW@32ohm,而3.5mm单端是70mW@32 ohm,这些是实测数据,平衡比单端大,但是根据原厂说法,
两者差异要在highgain音量90以上才分的出来,因为乐图机器的音量与输出是呈现类似指数增加,而非线性,越后面输出越大,但通常也会越粗声,用T13rd 试正好,我的PAWS1用的是泽丰的数字线材,屏蔽做的好,现在接手机外出干扰小很多,但我这里只想知道推力,所以接计算机听。

3.5 mm high gain 在 74/100 左右够音压,算是较后面的输出,可以推的动,但老实说离推的好还差很多,尤其是对比刚刚的墨菊,人声较粗,毛边跟颗粒感很重,一听就知道控制不好,失真比较大,32欧姆虽然很多设备都可以提供足够的音压,
但是也很考验对单体的控制力,尤其是对比IEM较大单体的大耳,非要用PAW S1听的话还是建议要用4.4 mm,至少推力大很多,T1 3rd还是很反应前端,我连带试了几个DAP如小墨菊,SONYNW-ZX507表现都不同。



上耳放的差异
我用了家用耳放HeadampGS-X Mkll跟另台随身耳放PhatlabChimera,应该可以很清楚知道T13rd 的实力跟适用性。

试听器材:
计算机:电子花车
https://tinyurl.com/y6mmzept
播放软件:RoonCore
USB卡:JCAT USB CARD FEMTO
DC电源线:老虎鱼DC线材: Oyaide DC头 Cardas线基
线电: Plixir 5V
DAC: Chord Qutest+ Plixir 5V 线电+Crystalcable diamond USB电源线
Amp: Headamp GSX-Mk ll low/mid gain /PhatlabChimera low gain
耳机: T1 3rd
DAP:墨菊

墨菊+PhatlabChimera

我想知道T13rd 对于前端或是耳放的敏感度,就比较有无Chimera,Phatlab家最新的管晶混合随身耳放, 做为SASSY II的后续机型, 这一系列推大耳都没太大问题, 4.4 mm 平衡的输出功率达1W,而3.5 mm的推力较小,现在手边只有单端线材可以试。
对录线材是Toxiccrystal cable piccolino 4 wire,另外不用Phatlab另台Phantasy ll是因为阻抗太低,输出变压器找不到合适输出给它,失真很严重,这台较合适阻抗60欧姆以上的。

一上Chimera,在墨菊线性输出2 Vrms下即使是用3.5 mm lowgain音量只需转到7点钟就够大声,对于墨菊直推人声的位置变的更前面,背景动态变的很强,横向音场也大了些不过32欧姆真的不好搞,音量转这么一点就非常大声,
动态强到有点轰耳,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区间,放大倍率对T13rd  还是有点太强,记得这台推600欧姆的T1 2nd完全没问题,非常搭,这次放弃。




Chord Qutest(Plixir 5V线电)+Headamp GS-X Mkll
GS-X Mkll有个优点,它的Gain 有三段,L:1X,M:12.5X,H:21.5X,low gain才一倍实在很合适推IEM或是低阻大耳,而且它的音控是DACT的平衡级进式DACT-CT24, 24段数的音控,镀金的接点,串连式设计,SMT电阻,
左右误差在正负0.05dB左右,THD小于0.0001%,可以慢慢转,不至于突然爆冲,低阻或高阻抗耳机都有优势。


Qutest 一样设定输出2 Vrms,low gain下音量需要转到2点钟方向够音压,声音实在跟单用墨菊跟Chimera推差太多了,主要是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细节跟分析力的提升,本来暖声底的T13rd ,在这两个前端组合下,
本来隔层纱的人声,瞬间被拿掉那层纱且清晰很多,除了底声合适之外,而因为GS-XMkll low gain下输出控制的很好,在驱动低阻耳机不会像随身耳放转一点音量就输出太大,而且即使是推IEM一点底噪都没有,背景动态轰是不存在的,
或者可以选择midgain 音量10点钟左右,动态更饱满一些,是目前试到现在最满意的组合,系统还是需要搭配。


小结:
1.GS-X Mkll的声底,它是属于中性但偏亮调性,如果搭一些本身比较刺激的耳机,如在我手上的耳机推HD820跟OBravoHAMT-3 MKII相对没这么搭,而相对暖底声的耳机如T13rd 跟HD800s或是LCD系列反而很搭,我自己听HD820比较常听Y佬做的管耳放。
2.T1 3rd 的低阻特性真的不是很好搞,其实反而更吃前端搭配。



Chord Qutest(Plixir 5V线电)+YY制胆耳放
这台是资深DIY前辈YY517做的耳放,人很低调谦虚,是用6as7/6080架构下去改的,也是烧料用尽,全Nordost Odin 2 机内线,杜兰铜箔输出电容,芬兰Khozmo 48段音量控制器,日本Tango输出变压器,唐竹6061铝机箱,NIB西电WE 63年 421A胆,
还有TFK德律风根的CCA,组这台大概等了半年多,算快的。


推T13rd 只需要约11点钟方向够音压,而HD820则需要到1点钟左右,这时候就凸显出Khozmo 48段VR的优势,音量以及输出控制非常精准,因为段数多,每一段增加的幅度不大,所以自然对这种低阻耳机有加成效果,与HeadampGS-X Mkll的味道完全不同,
推起T13rd将本来的饱满厚实的中频又更柔化,且密度跟形体感更好,非常的细腻,杜兰铜箔电容的韵味真的很棒,而烧料的辟性通常很重,搭不好容易太过于偏,但功力就在那,不互相影响还能交织出绵密的音乐性跟活生感,
蛮喜欢的,鸡蛋挑骨头就是因为柔化了,分析力跟动态自然没有晶体机好,不过机器就是要互补才有意思。







T1 3rd对比HD820
HD820用了两年多,陆陆续续已经煲了上多小时,跟800s两只不同走向都蛮喜欢的,820我是配Aegis 8跟ToxicMedusa 2wire,为了公平比声音换回原厂线。

在人声的表现上,两者差异很明显,820中频相对比较凹,人声退了一大步,高频延伸细腻,尾音拉比较高,透明度较好,T13rd除了更暖声饱满之外,中高音相较下就很明显感觉有点被切掉,稍暗,但听OliviaOngFly Me ToThe MoonSusanWong或是藤田惠美这类的人声,
独特的嗓音给人一种很慵懒的感觉,用T1 3rd听真的让人很陶醉,好抓耳。


820是密闭式耳机,自然分析力跟细节好,但老实说T13rd这个表现并不差,比同是开放式的HD800s更棒,两者虽然都是暖声底,但T1 3rd明显在乐器的结像跟解析,甚至是动态都较好些,介于两者之间,但800s自然在横向音场宽度以及纵向深度都比T13rd好很多,
宽松自然,真的要分其实都三支都蛮喜欢,手边的五台耳放种类多,都可搭到满意的声音。



T1 3rd 对比OBravo HAMT-3 MKII

特斯拉动圈对比海尔气动式高音+铷铁动圈,HAMT-3 MKII需要比较大的区动力,GS-X mkll需转到与HD820同样的位置,尽管阻抗只有56欧姆,与T1 3rd相比根本大相径庭,两只截然不同的耳机,HAMT-3MKII因为气动高音单体的关系,它的中高音能量感非常强,
这种能量感是很明显在我其他耳机如HD820,HD800s, Sendy audio Aiva上感受不到的,很有特色,结像立体清晰,喇叭单体的气动高音贴在耳朵旁边唱歌,感受实在很特别,但缺点也明显,辟性很强,要玩好不容易,在GS-Xmkll 驱动下,能量感太强,高音刮耳刺激,
且人声位置很远,空洞,这支我手边只有PhatlabPhantasy ll跟YY的管耳放配起来比较搭,且暖声线材更合适。




T1 3rd 中频人声温润厚实抓耳,低频下浅力道强,扩散感好,中高音稍暗,HAMT-3MKII中频人声较瘦,人声远,低频浅(可调),中高音量感强(稍微刺激)。


T1 3rd 对比 T1 1st
我手上的一代可换线,线材不同实在不好比,在打心得前在新加坡又买不到二代二手来当场AB,就不分享听感,留给烧友们比较,但根据自己试听二代,以及Head-fi大家的心得,三代从本来的半开放式改成开放式设计,
一二代上是金属网,三代加了块海绵垫上去,大耳的侧压也改变,不少人都提到比二代中频更暖,高频更暗,音场也大些。




换线心得
我手边没有T1的线材,不过以三代的底声,我自己会配些线条感好一点,偏亮一点的线,铜线就是ToxicBW22 V2 8 wire,纯银线材如SiltechDuchess Crown,泽丰的Silverdragon等,就不配Aegis8,但前几天已经传讯息给ToixcMatt,
要做条T1端子对CM 2 pinfemale转接线,这样手边的50多条升级线都可以配,并找出喜欢的,我也会直接做平衡的4Pin XLR接头,如果是二代的用家且有买原厂平衡线材,也可以留着直接用,较不影响本来的走向。



结论:
1.T1 3rd的暖声底是确定的,人声抓耳,中频饱满且密度高,只是可能温润厚实的声音风格对比2代会认为不够干净,但不影响自家引以为豪的解析力跟动态,以开放式耳机来说对比HD800s更好,也不输HD820,只是高音有点暗,这可能跟海绵垫有关系。
2.T1 3rd刚开声很暖糊,需要给他一点时间且配合推力大的机器去煲,效果更好。
3.T1 3rd 改成低阻老实说只是图个方便,让便携器材如DAP,甚至是手机有足够的音压,但是很考验耳放的输出跟控制力,反而很难搞,我手边的耳放也只有音控段数多且是级进式VR的Headamp跟YY制胆耳放发挥较好,一般便携可能容易输出太大而爆冲。
4.线材我会配些解析更高的,例如银线。
5.外观我可以接受,还蛮喜欢的。
6.Your Beyerdynamic,你的拜雅动力,你的,好拜雅不买吗

阿斯
一点不专业搭配心得仅供参考

感谢


开箱照


r
















































2
发表于 2020-9-13 10: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芜湖市
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9-13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图片变形真是逼死强迫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sidewind 发表于 2020-9-13 10:46
图片变形真是逼死强迫症

好难搞阿
研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9-13 1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9-13 1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应该是引用的时候定义了长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9-13 1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感谢分享,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9-13 11: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非常好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9-13 1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看外观就是退步啊。。。。毫无高级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感谢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9-13 1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这图片是咋回事?噪点爆炸但该有的细节又有,反倒有一种高级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东方南 发表于 2020-9-13 11:16
看外观就是退步啊。。。。毫无高级感。。。

其实看实体还好啦
我也爱旧款外观,不同设计感,都入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0-9-13 11: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图片基本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ChristianRiddle 发表于 2020-9-13 11:21
这图片是咋回事?噪点爆炸但该有的细节又有,反倒有一种高级感

哈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上传到Flickr后锐化,贴上又锐化多一次,先凑合著看吧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0-9-13 11: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eddie0817 发表于 2020-9-13 11:25
哈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上传到Flickr后锐化,贴上又锐化多一次,先凑合著看吧 感谢

貌似是论坛抽风,现在又好了,很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1: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我明白了 后面几张 图片档案太大
加载较久

真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0-9-13 11: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赤峰市
顶帖
真专业、真详细

看来推好T1三代和一代二代,器材搭配不是一个方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0-9-13 12: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大概是外观太像自家入门级的880了,所以才会如楼上所说的,没有高级感吧嗯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0-9-13 12: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
很台湾。不晓得t1打算出到几代?按照五年一代速度。学880出个40年。t1至少能出八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0-9-13 12: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图片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0-19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