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心得,水平有限,大家轻拍。
因为家里听音条件不允许玩音箱,所以开始初烧耳机。不过本人也有二十年听音响的经验,听过不少好的设备,多少还是有点对声音的认识。
经过有限的试听和上网看评测对比,入手自己第一套耳机系统:
播放器: MacBook Pro 2018 + Audiravana, Sony ZX300A
升频器:Chord M Scaler
解码+耳放: Chord Hugo 2 便携
耳机:HD800s + Hifiman Ananda
耳塞:Sony N3AP + 铄耳Tape + 七赫兹 77i
因为HD800s留在巴黎家中,没有办法对比一下Ananda,然后Chord这一套升频+解码因为是听过而且在国外的评测口碑都极好,所以在国内买了,算是半盲阻。因为没有使用过其他牌子的解码,不知道实力到底如何。而且因为没有详细听过别的系统,我觉得不适合泛泛的说说Chord的这一套的听感,必须要有一个对比和参照物,才能够比较好的得出一个详细的结论,避免空洞的说什么什么好,什么什么不好。
后来想起来哥哥是几十年的音响老烧, 家中有 DCS的时钟+CD 兼升频解码,虽然这两台机器比我的两台Chord价钱贵了十倍有余,而且配套的音源功放音箱都是极高的品质,换一条线都能听出区别,于是心想为什么不在这一套系统里以DCS为参照物,AB对比下我这一套Chord呢?正好可以看看这一套Chord的实力!
以下对比仅仅限于DCS和CHORD的AB对比,如果您觉得跟您的系统比会怎样怎样,很抱歉,我没有办法评论。
以下是用来对比的老烧的系统配置:
声源:各种分辨率的数字音频文件,
音乐伺服NAS: Melco N1ZS/2
数字播放系统兼解码+升频器:DCS Vivaldi ONE CD转盘(升频最高DSD128)+DCS Vivaldi Master Clock
前级:Constellation Audio Argo II
后级 Constellation Audio Centaur III Mono X 2
音箱:Eggleston Ander III
电源是拉的专线,至于什么滤波器,线性电源,电源线,音频线,USB线之流,也是银彩一级的,喇叭线和电源线是银彩 Siltech三皇冠,晶彩终极梦幻等等,任何一根线都比我的Hugo 2要贵,所以这方面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瓶颈。
试听方式就是同时连接Chord系统和DCS系统到转盘和前级,一首歌,一个系统听半分钟到一分钟,然后马上在前级转换听另一个系统,间隔不到十秒,每首歌AB对比两到三次。为了测试两套系统的升频能力,多选CD品质的音频。试听了两个半天,由老烧,老烧夫人和我本人三人评分。
具体每首歌当时的听感,可以看以下的详细记录。买这一套耳机系统的初衷,也是为了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买到“能听到更好音乐的设备“,不是为了猎杀终极的好系统,我不是技术党,不会说什么高深飘渺的东西,我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说一些浅显的看法。选曲都是自己喜欢听的音乐。什么“渡口”,“加州旅馆”用来试音试了几十年,就不要让我再听了。
![]()
A.第一阶段:直接对比
1.法文香颂:Michel Delpech - J'étais un ange - Chez Laurette - Qobuz 24/96
这是一张纪念一位刚去世的老牌法国歌手的专辑,由现时法国一众当红的歌手演绎他的经典。选的这首歌之前在巴黎家里用“丹拿+剑桥之声 ”的系统听,已经很喜欢,可是在这套系统里一开声,十秒之内我已泪流满面,一直哭到乐止,可见好的系统对音乐的诠释是极其有感染力的。两套系统都很好的演绎了歌曲的忧伤感情,表现淋漓尽致,刺透心扉。
两套系统的声场的宽度相同,成像都很好,能够看到歌手站在音乐厅的中央,空间感很强。但是DCS系统的 声场稍微更宽阔,人声成像更立体,分离度更好,密度稍高。
2. 另类: Cocteau Twins - Treasure Hiding: The Fontana Years - Golden-Vein (Twinlights) – 16/44
这是一首女声超高音的慢歌,主唱伊丽莎白-弗雷泽的天籁之音和歌剧女高音的唱腔是王菲后期模仿的对象,后者翻唱了她多首歌曲。两人也分别给对方写歌,惺惺相惜。
这是唯一一次我们都觉得Chord比较好听,它的结像更清晰,人声和音乐分离度稍好。而DCS的 声音更温暖,结像更散,更高,感觉像天上的声音。请注意这里不是音频技术上的分析,纯粹是对两套系统对音乐的诠释的个人主观偏好 。我们觉得Chord更好听并不代表技术上Chord的胜出。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同一个乐队的另一首歌:My Truth。 Chord系统的低音更凝聚,稍微更结实一点,老烧夫人更喜欢这个版本,认为定位更准确。
3. 古典音乐: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 - Tchaikovsky: Ballet Suites (1965,1961) – Tchaikovsky: Sleeping Beauty, Suite, op. 66 - II. Pas d'action (Adagio) (Act I) - 24/96
这是卡拉扬六十年代巅峰时期的录音,大编制,乐队庞大,编曲均衡,演绎干脆利落,铿锵有力,戏剧感强烈。这个录音被多次重新出版,有黑胶,DSD,Hires和蓝光版本。
两套系统都能很好的把这个庞大的声场表现出来,古典音乐的高动态也很完美,音乐的质感上并无太大差异,只是DCS的声场稍厚,纵向声场深度更大一点。这一点在卡拉扬的另一个专辑:比柴Bizet: L'Arlésienne-Suites Nos. 1 & 2; Carmen-Suite也有同样的听感。
4. 爵士:Jane Monheit 珍梦海- Jane Monheit -Over the rainbow – 16/44
这是一首以人声为主,只有钢琴伴奏的版本,简单,但是考验系统的纯净程度和人声还原度,清晰度。
两套系统都能很好的还原珍梦海那曼妙华丽的歌喉,发声前后的气息声也没有缺失,声场都宽阔,空气感很好。但是DCS 的表现更加干净,人声线条更分明,轮廓更加分明。
5. 演唱会现场:George Michael – Symphonica – Idol – 24/96
这是乔治迈克尔去世前的最后一轮世界巡演的现场录音,由交响乐团伴奏。录音是在巴黎歌剧院(是的,就是“虎口脱险”你们看到的那个歌剧院)录制,到场的都是世界名人。我有幸看了在巴黎Bercy体育场的另一场演唱会,曲目相同。乔治迈克尔的现场歌唱技巧完美,快歌慢歌收放自如,令人如痴如醉,是我看过最精彩的现场表演。
两套系统的声场和空间感都很好,人声和乐器的演绎并无可闻差别。同样是DCS的人声定位更准确,更立体,距离感更强, 比例更准确,更有现场感。
6. 轻歌剧: Elisabeth Schwarzkopf - Elisabeth Schwarzkopf Sings Operetta - Der Zarewitsch, Act I: "Einer wird kommen" – Qobuz 24/96
这是伊丽莎白-施华兹科夫六十年代的录音。她和卡拉斯是当年DECCA最赚钱的两位歌剧女高音。这张专辑是现场录制的维也纳轻歌剧,这些歌曲现在已经很少人唱。所以这张录音弥足珍贵,被多次再版。我买的是Qobuz的Hires版本, 比较好的改善了原版过低的电平,不过可能录音
过于陈旧,底噪很明显。
同样的,两套系统整体区别不大,DCS的人声更加圆润,成像更加立体,轮廓更加分明,分离度稍高,
7. 日本流行:山口百恵 - ゴールデンアイドル 山口百恵 - ささやかな欲望 – 24/96
这是一张百惠的高清精选集。之前在别的系统听,觉得这些七十年代的录音居然能保存的如此的好,仿如昨日,真是神奇。 在老烧这套系统就能听出录音还是稍微粗糙一点的,高级的系统确是分毫毕现。
这一回合依旧是DCS的人声更立体,结像和控制力都比较好,速度收放得当,Chord虽然声场稍大,但有点过,散, 缺乏结像度。
8. 国语流行:林忆莲 -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 Hello寂寞 – 16/44
这是林忆莲第一张国语专辑,也是我的老烧哥哥当年送给我的第一张CD, 大爱如初,也是被多次再版。
DCS的人声更立体,结像比较突出,整体轮廓更好,凹凸有致。我觉得人声散一点。而Chord的话人声位置更后退,成像略显凹陷,整体更平面。
9. 重低音电子House舞曲:Kampen Grooves - A Night At RedKliff - Eternally (Levent's Ascenseur Club Edit) – 16/44
各频段表现相近,没听太大的区别。
没有听出太大区别的还有:
- 优客李林 - Just For You – 16/44
- Billie Holiday - lady in satin – 16/44虽然是五十年代的录音,不过录音音质好,空气感特别好,两者没太听出大区别。
区别比较明显的几张录音:
10. 日本三盲鼠 - ISAO SUZUKI – Plays “Ave Maria”- DSD128
这是一张音质极其出色的DSD发烧天碟,两套系统的区别就比较明显:DCS系统的情感细腻度,厚度和低频更好,力度更强劲。结像,线条更明显,立体。用老烧的话来说就是吃饭跟没吃饭的区别,贝斯弹得更有感情,差别并不是在与高低音,细节。后面还听了几张DSD的音源,普遍在DCS的系统表现更佳。证明DCS的系统对DSD的音源有更上好和更敏感的表现。
11. 小刚 - 追憶梁弘志 – 16/44
同样是一张音质上乘的发烧天碟,DCS人声结像更准确,层次更分明,更干净,琵琶更清脆。人头和嘴形的比例更加准确。小刚的演绎更加深情款款,感情更真挚。
B.第二阶段:拿掉M Scaler对比
然后测试把 M Scaler从Chord系统中拿掉,只凭小小一个Hugo 2一己之力抗衡两台DCS。没有了M Scaler 的升频助力,Hugo 2的表现明显更加平面化,人声没有中气,结像略显零散,低音也开始糊掉了一些,喇叭脱箱感较差, 没有感情。乐器的比例和分离度更低。低频没有了那种Q弹的冲击力。少了临场感,人头结像完全平面化。
C.总结
这套Chord Hugo 2 + M Scaler,对比售价贵近十倍的DCS顶级数字时钟 +升频解码,居然不遑多让,音色,横向声场,解析力,细节能够和DCS旗鼓相当。但是在纵向声场的深度和厚度上稍差,人声的结像不够立体,线条的勾勒,感情的细腻度,密度,低音的冲击力上稍逊一筹。这种差别在超高品质的音源对比下是很明显的。而在普通的CD音质或Hires升频后差距会不很明显。
老烧总结这次试听:在这种大的音响系统里对比两套相差不太远的解码,听音乐已经超越了那种去听声场,细节,高低频等的阶段,而是听“感情”。而Chord系统能在价钱相差这么悬殊的条件下,达到DCS系统的百分之九十,非常不容易了。
![]()
![]()
One more thing: 高清音乐串流:
因为Chord这套系统我主要用来连接笔记本电脑听无损和串流,所以也简单测试了下。MacBook Pro接Chord系统,串流 TIDAL MQA 文件, 电平会稍低,要开多五格音量。
简单听了下较新的歌剧男高音MQA录音Benjamin Bernheim - Benjamin Bernheim PKF- MQA。听感无底噪,空气感很强,声场宽阔,人声分离度很好,成像很立体。但是由于没有同样的本地文件,所以来没有办法做AB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