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朋友过来一起玩耳机,他似乎相信线材对听音没有影响的说法,为了反驳他,只能指出客观测试本身不客观这一内在,于是就编了这一段文字:
可以把听一段音乐当作破坏一个时间胶囊,结果是不可测也不可重现的,因为破坏本身已经是结果,而测量与重现本身也是结果,是另一个破坏,所以必须以破坏评价破坏,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模型完成测量或评价,都要模式化破坏,也即以模式对模式的重现完成破坏对破坏的评价,这样的完成就是公式测量,它一定包含共模与差模的相对,有测量就一定有测量自身对共模的占用,也即测不出就是测量方式本身,而测量方式本身永远不过是破坏的模式化的一部分,即结果里假装独立于结果的重复本身。或者说,要得到测量结果,必要有重复,且这重复不当回事,而这样的不当回事,在不需要得到结果时,也即不重复无测量,却实实在在存在于听也即破坏里。这其实是进程的不可测性,因测已是进程。这个不可测有假性的测不准帮助回避,或这样不准,或那样不准,就回避了不可测。测不准的轮替取代了“无测”,也即不可测。
逻辑:方向盘左右切换,掩盖没有中线,而没有中线,就“不会离开”中线,这样只要方向盘左右切换,就能完成一个“不离开中线的运行”,它的意义是不停来回改变方向创造了一个不变,这个关于中线客观性的创造(得到虚的不变)就是统计,假设没有这个方向的来回切换,|没有中线|“不会被统计掩盖”从而成为明确的事实无法获得隐蔽的环境不变量地位,就只能以不隐蔽的非环境不变量的参量身份成为测量里的变量也即测量对象,就“无法得到”统计里的以没有中线为基础运行的客观,也即“不掩盖没有中线”就不能得到“没有中线”,“不会离开”就会失去意义,因为有A线或者B线,就会有不在A或不在B,这样就没有“不会离开”,必须有一个“没有”,才能有不论在A与在B都会同时在“没有”,那么就能得到要么离开A要么离开B但不会离开没有,“不会离开”也就这样得到了。所以不停切换一旦停止,测试所依赖的盲区也会停止,测试的客观性也就会停止。关于盲区,它实际上就是客观性的边界,假设没有A柱,车窗的前方与侧方是没有客观意义的,成为完全的主观认定,或者说客观性与车窗自身无关,只与车轮等环境设置有关,一旦有了A柱也就是盲区,客观性就与车窗自身有关了,所以,科学是有条件的,测量总是有盲区,它的意义不在于测量有无法完全的一面,在于测量依赖不完全(残缺)建立。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线材的差异性在测量里被科学的统计的消化了,这个消化本身正是测量客观性所依赖的共模盲区的建立,始于统计,终于统计。
http://www.zmdz.com/bbs/forum_read.asp?id=238777&page=1&property=0&ClassID=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