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4dreams 于 2019-3-16 14:07 编辑
作为一个非严肃老烧,很怀念森海 mx500 搭配随身听都能愉快水一个版的草根时期,以前的气氛是不严肃的。
现在呢,大概是万元电源线听个响【对】,dCS 四件套没有灵魂【太对了】,明明内容都不严肃,偏要严肃地去扯上原则撕批。
本帖从听感量化指标开始引入到线材区别,顺便聊聊枪文的写法,瞎扯几句,大家哈哈一下就好。
1. 听感量化——我感受的一耳朵区别
升级设备一定是听出了差别才值得去掏钱,所以盲狙之前,看了毒文枪文,究竟什么是一耳朵差别,巨大差别,非常主观。可能有人觉得秋叶原线换铜彩线就听出了【巨大差别】(出自B站某评测视频),fxxk!别割韭菜了好么。
从我个人观点,打个不严肃但大家都有经历的类比说法:
关于【巨大差别】,我认为指的是非音障患者随便都能听出来的级别。比如同一首歌,不同歌手唱,或者路人唱和王菲唱的区别;
关于【一耳朵差别】,大概类似某综艺节目请了xx歌星的模仿者,模仿者和本尊的区别;有质的区别,但不否认有一定误辨率;
这里再拿【音源环节】打个比方,鉴于耳机系统的揭示力,假设你用的不是游戏耳机、洋垃圾耳放,排除听音环境不足等条件,我认为 AB 对比能达到上述【巨大差别】的,音源价格可能需要差 20 倍左右。
这里并非一个最终定论,而是和圈外非烧友人士(简称Z君)交流的时候顺便做了个简单实验得出的判断,Z君是带过大编制乐团出访多国的的业内人士。
选取了4个不同的音源,(a)2000元外置声卡,(b)10000元解码,(c)20000元解码,(d)50000元解码;这几部音源论风格都是【特色很少的】中规中矩之作,请Z君盲听;
结果很惊讶:
(1)如果只听相邻的一组,比如 ab,或 cd,盲听后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听完当时觉得差别很大,但再回顾听几遍又开始怀疑自我,需要反复熟悉曲子,甚至反复听某个段落,才能肯定地作出判定;我认为这个结果,连一耳朵区别都没有。
(2)隔一个层级,对比 ac,bd,这时候不需要反复听,可以判断出哪个好,但Z君认为,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差别,绝非乐感上的升华,也就是说,绝不是切换前还是平淡无奇,切换后就如痴如醉,泪流满面;到这里,姑且认为是产生了一耳朵以上的区别,数据量化后是多少?以我的主观指标来定性,20% 左右。当然大家的度量衡不一样,你觉得是 50% 甚至 100% 也是你的自由。
(3)对于设备升级后档次的提升,是否符合你感官上的提升的量化指标,这又是另一码事。拿手机说个例子,同样是个5寸手机屏幕,从720P升级到2K分辨率,你肯定觉得视觉提升很大。那么再升级到4K、8K分辨率呢?这可能就已经超出你的视觉分辨能力。但实际上,你不能否认从2K到4K技术升级幅度更大,只是感官上没给你从720P到2K的差异感明显。
2.关于线材论
对线材本人并不感冒,甚至手头有贵价线材的时候,在部分设备上仍然用机线或者普通diy线,只是纯粹为了线质柔软一点摆放方便,但不否认线材是有重要作用的(信号、电源、耳机线等),十多年前对线材完全没概念,根本不知发烧线是何物的时候,朋友进了一些线材请我盲听,升级前后的价格大概差5倍,结果电源线、信号线分别侥幸全猜中,让友人觉得很值。
但为什么本人对线材不感冒?其实我觉得堆设备就像【堆金字塔】,箱子、耳机就是最底层,往上的各层依次是放大、音源、线材,依次所占的体积越来越小,线材处于最顶端一个尖顶位置。那么显然,从远处看这个金字塔,越是下层占比大的东西,替换后视觉区别越明显,而越是上层的东西,体积越来越小,要体现出区别,你就得动用超大的代价。像音源已经处于较上层了,上述从 a 到 d 花费在音源上的代价,超过20倍,可能才算是巨大差别。那么你说万元电源线听个响,没错。【电那么复杂的东西】,你用区区一万元就能解决和改善系统问题?那太!值!了!
3.关于如何写毒文、误导大家盲狙的笑话
对于没良心的枪文,写的完全南辕北辙,一个创新声卡都能吹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在现在烧友的判别力也高了,知道就那么点钱不可能产生那种效果。
那么怎么鼓捣一篇有良心的枪文呢?其实也很简单,既然拼了命也吹不出他的优点,那只要不暴露他的缺点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
表扬一位lady,可以夸她漂亮,如果不漂亮,可以夸她知性,如果不知性,可以夸她贤惠,如果不贤惠,还可以夸她有才。
换成是发烧器材,那么一副耳机可以不全面均衡,那至少听某个类型曲子很毒,如果没有毒,那还可以夸音场开阔,如果没音场,那至少有解析,如果解析都是一团糊的,实在编都编不出了,还可以夸夸它三频衔接柔顺(他么你知道不柔顺又是什么鬼感觉么?)。
随便写点感想,非严肃,不上纲上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