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新人初烧的2018年末总结 #古典乐迷#T1#HUGO#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25 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随着个人闲暇时间、家中空间的减少,可以不受打扰、整块来听音乐的时间日渐减少。有时甚至于开了所有设备,但最后一耳朵也没听,只是空耗了些电,增加了点睡前额外的关闭动作而已。

所以2018年,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继续玩耳机,并意识到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最好的声音。我陆续出手了HD600、AKG K501、ER4B、CHORD MOJO...

独学而无友,玩了一圈,搞清了自己的偏好,稍稍理解了一些常识,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罢了

1. 了解偏好形成和发展

上学时一开始没有任何叫得上名的设备,但随时在兴趣班上学习乐器、接受音乐课上的、朋友之间的一些启蒙,手头就用便携CD机和原配的耳塞开始有意识地聆听。开始时,极其喜欢德奥古典乐,可以把手头的CD听到烂熟,可惜当时CD和通俗的音乐读物很少,难以深入和拓宽视野(顺便一说,后来学习德语,也可以说是音乐趣味上的影响)。当时也基本不听浪漫主义和摇滚,觉得闹,部分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设备吧。

到了高中、大学开始注意更接近现代的音乐作品、影视配乐作品、现当代的作曲家、看动画也注意到衍生的音乐,乃至更广泛的经典性音乐流行的音乐。分化的兴趣导致了对发烧的需求。据说只听历史录音的古典爱好者中,连单声道都可以自称一派,真是不得不叹服。

现在我的习惯是,古典有集中时间才听的,毕竟20分钟半小时能听个完整的曲子;而且版本众多,随便听听没法分别。而多数流行、影视配乐作品,相对独立,版本也有限,重复过后了终究腻味,容易成为一种罐头音乐(不新鲜)。

2. 总是先分析听音场景

所以考虑到各种碎片时间,插着耳机、当背景音乐并不细究的听法,早在时间上超过了专注聆听。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上下班、地铁、走路、看书、家务,我基本只需要一个方便的解决方案,而关键在于便捷和迅速。考虑到听音环境和预算限制,追求其中的hifi性质让我觉得得不偿失。

举例来说,我的确有过大半年的mojo解码耳放,但到手后我觉得仍不能接受捆绑,基本都在家用。一方面,我上下班20分钟地铁,在高度噪音下出个声罢了;接着20分钟骑行,交通高峰时期,安全关系又不能插着耳机,十分零碎的时间,而我的随身标配又曾是出了名的听诊效应严重、阻抗极高、有线的ER4B。所以带上mojo后,我基本就是在给自己找事,操作十分费事。CHORD这灯厂也不太配合,经常没电变砖(我非常怀疑这玩意儿的标称电量和跑电速度,当然ER4B让我更怀疑人生,促使我直接出掉了它们,换成了hugo放在家里用)。

因为每年要读大概50本书,我也常利用在家的读书时光来听大耳,但事实是我高度近视,戴着眼镜的同时,没有几个大耳能戴一个小时还能保持保持凉爽,更不必说耳压和夹耳的不适。我的DT880pro耳机就是因为所谓的pro专业版大约3.5N的头压而被我早早出掉的,我也十分怀疑2.5N的880我是否能接受。

3. 各种音乐设备的入手与出手

使用轻质、类似于尼龙材料耳罩的AKG K501耳机曾经是我夏季的最爱,但它较难驱动,廉价的塑料外壳也逐步开始老化,自适应的松紧头带也早已松垮失效,前一段我也出掉了。

大耳对我来说,意味着是必须单独拿出时间来使用和聆听的,所以总体上反而不太使用,一周有个三四小时已属不易。读书时,只能用耳塞来打发。一些需要深度阅读的书也只能听听平和的音乐,细节极端凸显、动态瞬态太厉害的耳机本身就是一种打扰。音乐的真实性甚至会让人突然神经紧张,以为是房间里出了有什么动静。

目前我会用蓝牙耳机来打发读书时间,至少免去被线材束缚之苦。

每个烧友都曾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是为占20%时间的聆听付出80%的成本,还是为占80%时间的聆听付出80%的成本。在目前的市场,有很多便携播放器就沿着后一种思路在制作器材。我的内心还是愿意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花钱,为深度的聆听花钱,但这也有个限度问题。毕竟泛泛地听也不一定就不好,听音观和对新音乐的接受需要时间,所以我也需要便携的设备来达成比较优质的听音可能。如果一味强调深度聆听,可能很多新音乐在你钦下播放键的10秒内就被放弃了。

4. 删繁就简

目前,我仍然保留了一万多号的二手老T1,一台二手的chord HUGO,换来的入门级的DT235,和一台不太用的钰龙A18纯耳放。很遗憾的是,T1这种前旗舰,hugo只能保证有一定细节,免去了线材上的折腾,但声音并不是那么自然和悦耳,T1十分直白地反馈给你录音的情况,同时随时反应任何录音上的瑕疵,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器材。T1。使用T1时,我并不喜欢用A18放大,这是因为我个人认为A18下模糊了声音的细节和瞬态的同时,并没有明显地提升氛围和动态,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我对T1的悦耳程度确实很不满,在我的搭配下,它是不加修饰,任何过于依靠后期的声音都不再悦耳,有时是人声修饰后的失真感、有时是集中在某一频段上的、“钢丝挂耳”般的电声效果、有时是历史录音中低频和高频的完全缺失、中频的一片浆糊。

但我觉得我需要它,并且信任它的声音。今年春天,我有幸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听了几把斯特拉第瓦里的室内演奏,现场传达的声音和空间感几乎就是T1能提供的规模(这是爱乐的室内乐厅,不是交响厅)。我还能要求什么呢?这只是一只耳机罢了。

再来一只大耳来体验悦耳的音乐?对我来说过于奢侈了,毕竟每天使用大耳的时间有限,而我已经接受了T1的声音。






最后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浅见:

了解偏好形成和发展:了解自己比了解设备重要

总是先分析听音场景:了解自己的习惯,音乐是一种享受,好的回放是锦上添花

各种音乐设备的入手与出手:设备可以玩,可以烧,但还是要考虑上面两条

删繁就简:退烧是不可能退烧的,希望大家读到这里也能多少回忆起发烧的理由,坚定发烧的信心!


预祝各位坛友新年快乐!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09: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感谢jimguo的长篇回复!
最近看到便宜,就收了sony早先出的4CD合集Romanza(丹麦语“浪漫”,似乎是供丹麦销售的版本),选取巴洛克时代之后较为抒情的典型曲目,录音选择上偏重90年代后的新录音,可以说比较适合当背景音乐了。

你推荐的英国伦敦古典音乐广播,我也一定找来听听,相信会有新的发现。预祝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8-12-28 1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楼主这样的初烧是非常理性的,尤其那一句“了解自己比了解设备重要”,说的好,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8-12-28 11: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有些思想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12-28 12: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难得的靠谱文章。
看书戴大耳的话,adx5000头梁那种个人认为比较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12-28 1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T1  好鸡   

1、对录音的还原度   

2、写实 不够写意的风格

3、投入不大 就可以听听室内乐的定位   

投入多一些   交响乐  也能有耳目一新的表现  庄严的  德味的  厚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12-28 14: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同喜欢 古典音乐 现在几乎不怎么听流行,应该是听音习惯已经改变了。
感觉听古典音乐的成本是最大的,心情不能不好,器材不能不好,最重要的是听古典音乐的时候,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单纯的听。当然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是流行给不了的,流行应该只有自己的心情和所听的歌曲表达的情绪完全一致的时候才能带来感动。也不可能一首歌听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仍然有听得冲动,有麻的感觉哈哈。
最后说一句 古典严重推荐800s哈哈  乐器分离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12-28 15: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
骑车搞个入耳的ER4B确实担心过于屏蔽了外界的声音不安全,但是搞个好一点的平头塞,音量开小点应该不会影响骑车的安全。
而且在外面要求不高的话,手机通过USB线接Hugo一起放包里,甚至通过蓝牙接Hugo也是挺好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2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