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个人闲暇时间、家中空间的减少,可以不受打扰、整块来听音乐的时间日渐减少。有时甚至于开了所有设备,但最后一耳朵也没听,只是空耗了些电,增加了点睡前额外的关闭动作而已。
所以2018年,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继续玩耳机,并意识到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最好的声音。我陆续出手了HD600、AKG K501、ER4B、CHORD MOJO...
独学而无友,玩了一圈,搞清了自己的偏好,稍稍理解了一些常识,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罢了
1. 了解偏好形成和发展
上学时一开始没有任何叫得上名的设备,但随时在兴趣班上学习乐器、接受音乐课上的、朋友之间的一些启蒙,手头就用便携CD机和原配的耳塞开始有意识地聆听。开始时,极其喜欢德奥古典乐,可以把手头的CD听到烂熟,可惜当时CD和通俗的音乐读物很少,难以深入和拓宽视野(顺便一说,后来学习德语,也可以说是音乐趣味上的影响)。当时也基本不听浪漫主义和摇滚,觉得闹,部分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设备吧。
到了高中、大学开始注意更接近现代的音乐作品、影视配乐作品、现当代的作曲家、看动画也注意到衍生的音乐,乃至更广泛的经典性音乐流行的音乐。分化的兴趣导致了对发烧的需求。据说只听历史录音的古典爱好者中,连单声道都可以自称一派,真是不得不叹服。
现在我的习惯是,古典有集中时间才听的,毕竟20分钟半小时能听个完整的曲子;而且版本众多,随便听听没法分别。而多数流行、影视配乐作品,相对独立,版本也有限,重复过后了终究腻味,容易成为一种罐头音乐(不新鲜)。
2. 总是先分析听音场景
所以考虑到各种碎片时间,插着耳机、当背景音乐并不细究的听法,早在时间上超过了专注聆听。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上下班、地铁、走路、看书、家务,我基本只需要一个方便的解决方案,而关键在于便捷和迅速。考虑到听音环境和预算限制,追求其中的hifi性质让我觉得得不偿失。
举例来说,我的确有过大半年的mojo解码耳放,但到手后我觉得仍不能接受捆绑,基本都在家用。一方面,我上下班20分钟地铁,在高度噪音下出个声罢了;接着20分钟骑行,交通高峰时期,安全关系又不能插着耳机,十分零碎的时间,而我的随身标配又曾是出了名的听诊效应严重、阻抗极高、有线的ER4B。所以带上mojo后,我基本就是在给自己找事,操作十分费事。CHORD这灯厂也不太配合,经常没电变砖(我非常怀疑这玩意儿的标称电量和跑电速度,当然ER4B让我更怀疑人生,促使我直接出掉了它们,换成了hugo放在家里用)。
因为每年要读大概50本书,我也常利用在家的读书时光来听大耳,但事实是我高度近视,戴着眼镜的同时,没有几个大耳能戴一个小时还能保持保持凉爽,更不必说耳压和夹耳的不适。我的DT880pro耳机就是因为所谓的pro专业版大约3.5N的头压而被我早早出掉的,我也十分怀疑2.5N的880我是否能接受。
3. 各种音乐设备的入手与出手
使用轻质、类似于尼龙材料耳罩的AKG K501耳机曾经是我夏季的最爱,但它较难驱动,廉价的塑料外壳也逐步开始老化,自适应的松紧头带也早已松垮失效,前一段我也出掉了。
大耳对我来说,意味着是必须单独拿出时间来使用和聆听的,所以总体上反而不太使用,一周有个三四小时已属不易。读书时,只能用耳塞来打发。一些需要深度阅读的书也只能听听平和的音乐,细节极端凸显、动态瞬态太厉害的耳机本身就是一种打扰。音乐的真实性甚至会让人突然神经紧张,以为是房间里出了有什么动静。
目前我会用蓝牙耳机来打发读书时间,至少免去被线材束缚之苦。
每个烧友都曾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是为占20%时间的聆听付出80%的成本,还是为占80%时间的聆听付出80%的成本。在目前的市场,有很多便携播放器就沿着后一种思路在制作器材。我的内心还是愿意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花钱,为深度的聆听花钱,但这也有个限度问题。毕竟泛泛地听也不一定就不好,听音观和对新音乐的接受需要时间,所以我也需要便携的设备来达成比较优质的听音可能。如果一味强调深度聆听,可能很多新音乐在你钦下播放键的10秒内就被放弃了。
4. 删繁就简
目前,我仍然保留了一万多号的二手老T1,一台二手的chord HUGO,换来的入门级的DT235,和一台不太用的钰龙A18纯耳放。很遗憾的是,T1这种前旗舰,hugo只能保证有一定细节,免去了线材上的折腾,但声音并不是那么自然和悦耳,T1十分直白地反馈给你录音的情况,同时随时反应任何录音上的瑕疵,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器材。T1。使用T1时,我并不喜欢用A18放大,这是因为我个人认为A18下模糊了声音的细节和瞬态的同时,并没有明显地提升氛围和动态,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我对T1的悦耳程度确实很不满,在我的搭配下,它是不加修饰,任何过于依靠后期的声音都不再悦耳,有时是人声修饰后的失真感、有时是集中在某一频段上的、“钢丝挂耳”般的电声效果、有时是历史录音中低频和高频的完全缺失、中频的一片浆糊。
但我觉得我需要它,并且信任它的声音。今年春天,我有幸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听了几把斯特拉第瓦里的室内演奏,现场传达的声音和空间感几乎就是T1能提供的规模(这是爱乐的室内乐厅,不是交响厅)。我还能要求什么呢?这只是一只耳机罢了。
再来一只大耳来体验悦耳的音乐?对我来说过于奢侈了,毕竟每天使用大耳的时间有限,而我已经接受了T1的声音。
最后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浅见:
了解偏好形成和发展:了解自己比了解设备重要
总是先分析听音场景:了解自己的习惯,音乐是一种享受,好的回放是锦上添花
各种音乐设备的入手与出手:设备可以玩,可以烧,但还是要考虑上面两条
删繁就简:退烧是不可能退烧的,希望大家读到这里也能多少回忆起发烧的理由,坚定发烧的信心!
预祝各位坛友新年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