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龙耳机,目测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天龙是日本的牌子,更不知道天龙音响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天龙耳机。我想这个跟天龙的名字有关系,天龙的英文名是DENON,其实是日语发音DEN(电)和ON(音)的组合,但实际上天龙官方很少说这个梗,我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看到“电+音”的组合就第一时间产生这是专听电子音乐的耳机品牌。
不过当你发现很多人经常说你家耳机用什么电的这个梗的时候,你也许会想到耳机的发声离不开电。
我想天龙官方给自己取“天龙”的中文名字的时候肯定是想到了“龙”的英文单词DRADON,又或者有人说会不会跟金庸的“天龙八部”有关系。如果你继续联想,你又会发现《天龙八部》并没有八部,也不是什么武功秘籍绝学,但这些“误会和联想”构成了经典的一部分。
这种联想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今天大早起来想撸一篇天龙新品D5200的文章,但不知道从何开始,心里还在烦躁着这闷热的天气,于是打开音响换了几首歌,直到听到了枪花的《Welcome To The Jungle》,心里突然有了感觉,这首歌出自枪花的第一张专辑也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专辑之一《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翻译成中文为《毁灭的欲望》,这张专辑发行于1987年,它也浓缩了年轻的枪花乐队成员对当时社会的一些思考,当然,如果你继续挖掘,你会发现这张专辑的内容其实没那么沉重,但是专辑的名字却给人醍醐灌顶的觉醒。
好东西是总令人回味的,哪怕你挑选一副耳机,也会因为它的品牌产生的心理作用而喜欢它,这就是传说中的“信仰”吧,而天龙,这个被低估的大牌据我观察,目前的信仰成分很少。
如果你觉得我这段啰嗦不是那么无趣,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天龙这款售价不菲的D5200。
一、开箱及产品部分
包装盒做的比较简洁,虽然是大耳,其实整个包装也大不到哪去,从包装上看不到特别之处。
开箱后的内衬很扎实,不过并没采用收纳盒的设计;
没有收纳盒,收纳袋还是有的,做工不错,还有一定的防水作用;
除了D5200和收纳袋,配件就一根3.5mm的音频线和一份说明书,连6.3mm的头子都没送,大概是此耳机定义为直推的耳机。
天龙的大耳一向喜欢用木制腔体,D5200用的是斑马木,颜色较深(个人努力还原真实颜色在),所以又叫乌金木,木纹非常漂亮,如斑马纹有着流动的优美,材质本身的特点是坚韧、不易裂开不易变形,为防止它变色,表层是处理过的,非常光滑,但容易沾灰。
天龙D5200的耳罩是非常大的,不过各位也看到了其耳垫有点怪,实际佩戴时上图较宽的部分是在耳朵后面的,此设计是为了隔音,对于D5200这种封闭式设计是有必要的。
耳罩垫是可以轻易拆下来的,不过我纳闷卖到将近5K为何不加一个布垫,毕竟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冬夏是分明的。
这做工简直了!!!!!
50mm口径单元展示,中间黑色海绵体看上去因为做工缺了一块,但实际上我把两边拆开都是这样,再细一看,发现是故意的,因为白色的金属块是有一定的厚度的,黑色海绵体没法覆盖在上面,所以把多余的给减掉了。
伸缩轴可以视为天龙D5200的一个缩影,做的很细致,阻尼较大,刻度感较强;伸缩轴下方是耳罩转轴,不过转动的度数并不大;
转轴内侧展示,有型号和左右标识,做工足够细致;
头梁内置金属条,皮革包裹的比较厚,颜色是咖啡色的,个人拍的比较接近实际看到的;从两侧走线来看做工没说话。
D5200虽然看上去是比较大的,但实际上它的重量并不算大,不带线的重量也只有385克,出街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要吐槽的是长达3米的线材,既然手机都可直推,应该送一根短线的,好在这种双3.5的线是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
二、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在说天龙D5200的听感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个它是手机都能直推的,24欧阻抗,103dB灵敏度,5—40000的频响;第二点是木制外壳,迄今做木碗的大耳依旧很少,但是你要知道音箱是很喜欢用木制的,想必也是天龙做音响出身的原因,无独有偶的是另一家喜欢用木制腔体耳机的JVC也是做音响出身;第三点要注意的是D5200是封闭式动圈设计,各位可以看看这种大耳机几乎也就天龙一家做封闭式设计,这种设计风险相当大,考验着调音和设计,其低频通透很难得到保证。
尽管对于封闭式设计和木碗设计,天龙是有过不少成功案例的,但是这一次是直推,还能飞龙在天么?这里个人用手机和两款不同级别的播放器分别体验。
用果机直推5200是有惊喜的,全然察觉不到推不动的现象,忍不住听了枪花的《Don,t Cry》,大体上虽然有些偏暖,声音却是饱满不失圆润,低频下潜未必见得深,但是力量较足,而且不是那么生硬,这一点果机用户可以随便找一副HIFI耳机试一试,不是过于硬朗就是过于干净。
在细节上它有不错的凝聚感,弹性也不弱,漂亮的是器乐分离感,拖后腿的是声场略显局促,以至于在主歌部分ROSE的嘶吼显得有些沉重,但是从开头的吉他、贝斯、和声、鼓声、人声以此保持在低沉的范围之内,D5200显得非常从容,这是手机直推时最直观的差别,低频大气而有氛围感;这个特性和其人声的中正一样,如果解析再好一点,或许它可以和那种干净无比的人声一样刺激,但这毕竟是手机直推,而且作为大牌,它要兼顾的是失真,所以D5200在果机上的人声是比较接近自然的,不以解析见长,却饱满圆润,这种后果是没法听王菲那种偏细的嗓音,空灵之感依然还在,但差别依然很明显。
换艾巴索DX150后再听枪花的《Don,t Cry》时,会觉得低频变得豁然开朗,鉴于D5200的低频如此宽松,我换了更为大气的《天地孤影任我行》,有点遗憾的是低频的动态还不够好,但是下潜的速度、弹性、凝聚感以及器乐分离感都相当出色,大鼓敲击时的力道是原汁原味的,整个声场够大,空间感够好。
人声部分我特意选了比较纯粹的《山丘》,听了几遍有那么一种感觉,在手机上D5200的中低频都可以贴上“刺激”的标签,但在艾巴索DX150上,会发现它的中低频变得异常沉稳。听李宗盛的声音,会觉得格外有质感,浓郁之中略带干涩,变音、换气的细节虽然依稀可见,但并不以细节见长,密度其实并不算大,但人声和背景乐的层次感不错,整体结象是清晰的,如果人声位置再靠前一点,它才算得上完美,所以在我看来D5200的人声特色是还原度极高,细腻程度刚刚好,再强一点反而破坏整体的平衡。
高频部分个人选了蝎子乐队的《Hurricane 2000》交响乐版,首先的说在高频上的动态是够的,但它不是AKG K3003的那种刺激。在这里,天龙D5200给我的感觉是毫不张扬的,甚至是舒缓的,虽然动态不足以刺激,但小提琴的齐奏表现出了足够的瞬态,极高音部分的泛音很管用,整体并不算特别亮,因为宽广的声场和良好的器乐分离感维持了大体上的通透。在音色上,管弦乐的音色是够饱满的,但乐队本身的吉他和贝斯反而被削弱了,这样的感觉对细节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最主要的是整体上有了箱子的大气。
当我再把前端换成乐彼的L6后,同样是《天地孤影任我行》,感觉就要紧促一些,器乐分离度依旧不错,凝聚感则加强了,大鼓的细节变得更为抓耳,整体上貌似不如DX150宽松,但动态的加强让它的低频更为饱满。所以当你用L6直推D5200时来点枪花的金属摇滚乐,低频会很劲爆甚至炸耳,反倒不如DX150;但若是换成欧美的流行乐,L6就变得得心应手。这里也验证了D5200是很好推的,其低频有下潜、有声场,更重要的是器乐分离感在不同的前端都很不错,整体的风格保持着宽松大气。
在用艾巴索DX150直推天龙D5200时,我说过它听王菲的声音并不适合,因为它的人声是偏浓郁的,所以在用乐彼L6直推时,我果断换了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人声是贴耳的,却又有着舞台感;尽管密度较大,但听起来依然是柔和的,齿音几乎不见,声线由粗到细的变化顺滑之极,在第二段副歌结束时,钢琴配乐慢慢淡出,青蛙等虫叫声淡入,人声的舞台感越来越强,这一段相当有意境。这是蔡琴的歌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文章里,源于D5200在女声方面听不了王菲那种细嗓,只不过想说的是天龙5200听人声非常不错,而不仅仅是只是男声。
高频部分依旧听的是蝎子乐队的《Hurricane 2000》,和低频一样动态不足的现象没有了,开场的管弦乐如天雷滚滚相当刺激,极高音部分控制的很好,毛刺可以忽略,整体够亮,解析显得有些凌厉,但器乐分离感堪称一绝,细节不差,但不如人声抓耳,和艾巴索DX150直推时又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你很难想象在这首歌里人声可以变得如此有穿透力,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人生太好,但你又找不到它的硬伤来,就连贝斯的音色还原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缺点,就是临场感不够。
我很怕有人把临场感不够当做是声场不够,见过太多人说耳机的临场感,事实上这首交响乐版的临场感除了音箱能够表现出来,我想也只有真正坐在现场去体会了。
天龙D5200的声场是均衡的,纵向和横向都可以很大,这不是重点,因为有些耳机声场过大,但边缘部分是很薄的,也就容易造成声场的凌乱,D5200给我的感觉是只要声场出来了,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是均衡的。
三、整体总结部分 纵观整个天龙D5200,在声音以外的部分,它的做工、用料和颜值以及佩戴都堪称典范,这个态度是某些大厂都不一定有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声音。 众所周知的看法是,天龙的声音是属于欧系的,尽管它是日系品牌,但跟日系的声音截然不同。个人的看法是,如果把拜雅这种偏监听的风格视为严肃,那么天龙则是在严肃与随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它要保证声音的中正与自然,却又不失亲和力。 肯定有人要问D5200挑不挑前端,我个人觉得还是挑的,比如乐彼L6推低频就比艾巴索DX150好很多,虽然推人声也不错,但DX150推得更精彩。但不管怎样,它的三频还算均衡,所以当前端正的时候,它是可以顺其自然锦上添花的。 对于其4680元的售价,个人其实并没啥想法,源于这个价位和这种声音风格反而找不到竞争对手,但你又不能说这是天龙定位的高明之处,毕竟它主打的是直推,嗯,换根线或者多送一根短线会更懂国人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