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试听的已经S7寄出了好几天,这篇S7的使用报告终于是吐出来了...
因为我不擅长评说,所以这文稿一拖再拖,最后还是不情愿发出来了,写得有可能向枪文靠拢(笑),但是怎么样不怎么样归一回事,还是先礼节性感谢一下官方举办的活动吧,巡回活动很好,希望以后多举办,这个是发自真心。
搭配S7使用的器材 转盘:aune X5s数播、PC 解码:杨菁mini-i pro 2s 、山灵H1.2s 耳机:主要为平衡K701和单端T1一代、稍试了400i、880、9500则略过 周边:线材使用随机带来的AL2 RCA信号线、AL3 XLR信号线为主 对比用的耳放:aune X7s、拜事通BHA-1
首先吹吹外观,S7的工业设计是可以着重吹一下的,不过个人对S7的外观是否美观实用不予以评论,如果说这种工业设计从一众金属外壳立方体中脱颖而出倒是能认同。
但是身为一个抚摸党,手下是不能留情的,这台机器入手时感觉漆面并不光滑,颗粒感比较重,触感像是细腻的砂纸,容易留痕,这或许是为了淡化冰冷的金属感?
说说面板的耳机接口 选择选耳放现在不得不关心部分就是耳机接口,S7的耳机口分为单端输出和平衡输出,一个6.35mm单端接口置于面板中间;一枚四芯卡农平衡口和两枚三芯卡农平衡口布置在面板左侧,选用的元件是纽崔克底座,平衡口的线序是美标,比较通用。
面板正面 正面是浓浓的机械风格,机壳和面板顶部做出了向上拱起的形状,时不时让人有轻轻虎摸的欲望。面板底部位置用一条弧线勾勒出一丝灵动,设计者为了让这台机器视觉上更‘人性’煞费苦心(人体没有一条线是完全平直的)。 面板右侧这枚SELECT按钮,左旁为输出增益以及信号输入端指示灯 这个SELECT小按钮同时负责信号输入端与耳机口增益的选择,操作逻辑为短按一下切换信号输入端:INPUT亮起红色为RCA输入、亮起绿色则是XLR输入;长按一下(大约两秒)切换两档输出增益:GAIN亮绿色灯为正增益,用来推大耳,亮红色灯为负增益。这个负增益是为了耳塞设计,S7的内阻据说低于1欧姆,或许能治某些顽固塞子也说不定,但是台机推塞子的实用性就不置可否了。
接着看侧面,依然没有运用直线,这个角度看弧线结合斜线设计感强烈,加上良好的做工,质感给人信心。 前面说了旋钮旁边的按钮,但是这个旋钮反倒没啥有意思的地方,除了音量调整没有集成其他功能,谁叫这面板够宽的,布置一组按钮和指示灯绰绰有余,所以并没有好玩的多功能旋钮,这枚旋钮使用起来阻尼偏轻、音量调整呈线性,握侧微微内凹使手感还过得去。
背部侧面(看得出黑色机身容易留下汗印,好在不难擦掉) 硕大的机身并没有弄上很多螺丝,还算干净。值得一提的是S7虽然标示220V输入电压,但是内部有110V输入电压的切换开关,对于有国外使用需求的朋友是个利好,但必须注意,切换电压要寄给原厂交由厂方切换,用户自行打开机壳将失去保修。
背面信号输入端口 S7有一组RCA输入和一组XLR平衡输入,接口上下都有英文标识,方便从前往后探头看,从接口嵌合度看做工还不错,没有前级输出略感遗憾,但是S7以推耳机为本职、为耳机而设计,不带前级倒也无可诟病。
----------------------------
扯了一通终于把外观给扯完,下面得说说听感了,这里用了两台平衡耳放和S7进行比较,但不是横向的对比,因为对比用的耳放价格跨度比较大,个人的听感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仅供有限的参考。
测试音乐选用的是个人比较熟悉的几张大俗的曲子,前三张为DSD音频,最后一张为24bit 192khz音频,使用X5s和ipro2s做音源。
---------------------------- 首先试试K701
要提一下,S7单端口跟平衡口并没有非常大的差距,多数时是用S7的平衡口推我手头上这只编号14万号后的K701。 S7推K701初听的感觉,声音冷静、凝聚,线条感清晰,乐器间分离得开,能感受多乐器协奏产生的丰富细节、声音是舒展开来的。 声场方面横向声场与纵向声场呈一个规整的形状(甚至是切割般的规整)、能清楚的感觉到声音的边际,风格上给人成熟的感觉。
然而,在对比aune自家X7s搭配K701时非常意外,当由S7换到X7s时给人的感觉是剔透、干净、线性、空气感、略暖的声音和相当黑的背景!这个小耳放与K701的都是横向声场广阔、听大编制音乐颇有些场面感,而在表现铜管乐器时也更具张力,似有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在里头?
粗粗一听,X7s推K701竟然比S7更像回事?这....难道对K701来说甲类就是正义?
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意外?!
抱着这种想法在接下来的几天使用S7推K701时便不自觉就摒住呼吸,生怕听出差错,还好,在耐着性子听了几天后,渐渐证明了一个自古有之的道理,一耳朵的听感确实是不靠谱的,因为这台S7是新出厂的,使用时间很短,还没进入状态,在开机煲了几天后终于听出了点门道。
这里我想说一下,K701的声场有个短板,横向声场巨大、纵向声场很小,形成一种很平面的听感,X7s推出了横向声场庞大的K701,但是纵向声场是这个组合的弱点,纵向的缺失导致乐器的分离度不够、结像位置不理想,整体声场像个平面。
S7推出的K701开始出现纵向声场,使得各种乐器的声音终于分离开来,结像定位也不再像推不开时局限于头顶,声场变得有立体感,声音有了‘离机感’。 虽然中高频并不像X7s那样有爆发力,但是S7下K701有更扎实的低频、更好的瞬态响应速度,最关键的是失真度更小,总体听感比较真实、健康,因此更耐听。
总结一下在对付K701 的时候这两台耳放的表现: S7表现得像一位老练的戏骨,当一个人技艺足够纯熟,他对表演态度是沉稳的表现出想法,动作变得内敛、一个成熟自信的人表现出来的通常是冷静、沉着的风格。
X7S表现得像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想着的是把自己表现得抢眼一点,手上的动作会朝夸张的方向处理,你需要欣赏的不是他的技艺,是他的热力。
或许S7下的K701是推开后的K701,或许是X7s的甲类特性在风格上跟K701搭调,但这也足以证明S7的调音更完善、趋于平和;X7s的调音偏向入门,冲而刺激。
S7在对X7s这一局中且算胜出,该说说S7和BHA1的较量了,其实我认为S7和BHA-1没太大可比性,我拿这两台进行对比是听说这两台的耳放比较像,所以这次我可以用实际行动论证这个说法了。
BHA-1的平衡口驱动K701,效果惊艳,bha-1下的k701提升最明显的是低频,从未在大手办上听到了如此健康的低频,这个低频不只是有声音,更有血有肉。 没人想把自己的评测说得像枪文,但是我按捺不住对bha-1&k701这对组合的喜爱之情,负责任的说,k701在bha-1身上获得了重生。bha-1并不是想象中的严肃的机器,它的声音是磅礴中带着欢乐的,是欢乐的!在bha-1下k701极具临场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如释重负的开放,简而言之,规模巨大、光感明显、似乎录音中的细节更容易被耳朵捕捉到了,播放交响曲时画面感跃然脑中,如置身厅堂一般。
----------------------------
然后试试T1
虽然这三台耳放都用K701和T1测试过,但这只一代T1没有改平衡,拿X7s推已经不像T1了,声音过薄、细节缺失,不具备参考性,只能略过X7s和T1的组合。
S7的单端推T1并没有问题,不存在推力不够的情况,正增益下听古典乐旋钮打到12点钟左右,实际上S7无论单端和平衡推力不算小,S7带有信号输入缓冲级,信号差分处理后再自行驱动电位器,这个设计让S7推出的声压小,但这不是无聊的设计,这个设计使得S7全音量范围都能保持不失真、音质比直接进入电位器更好,这个实用至上主义的设计值得肯定,大幅提升了耳放的实用价值。
虽然我不大能欣赏得来T1的风格,但T1是个不错的测试耳机,前端的素质和风格会被T1忠实的再现,S7单端下的T1是一只素质型的T1,声音很现代、结像扎实、声音凝聚,还有满耳朵的海量细节,似乎从古典到流行都能整一手?没错,我说的就是杂,这个组合没有明显的偏向,从动态范围巨大的贝五到民族韵味氤氲的夏川里美冲绳方言都可以听一听,不会有挥之不去的染色,有的是过耳难忘的巨大信息量,让人期待在更好的音源下S7推出的T1会不会让音乐活起来。
如果说S7的推出的是一只素质型的T1,但不是一只难听的T1,从耳放到耳机时刻都在反映音源的特征,我喜欢这个组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凝而不乱、井井有条。
而在BHA-1驱动下的T1则不同,这套组合更具北美特色,在声场上BHA-1追求的是大,并不是规整,而听感是宽松的、没有一点拘谨的感觉。这个组合下T1不再严肃,声音颇具甜味、光感十足,这感觉就像是乐团指挥从托斯卡尼尼换到了伯恩斯坦!你可能想笑,因为我已经笑了,原来T1也能欢乐。
老实说,我更喜欢BHA-1推出的T1。
其实S7对比BHA-1结果已经很明显,这两台机器除了耳机口都是6.35搭配卡农外就找不到啥共同点了,无论素质和味道都有大差别,这两者从定位到定价都不在一个可比较的区间,所以这俩本也不是应该放一起比较的器材,强行放一起比较只是了我一个心愿。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轮番比较和各种测试、搭配,我认为S7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它做到了优秀的硬素质、颇具兼容性的声音风格、还有诚意满满的工业设计,用料也不含糊的采用聚苯硫醚电容,在3K价位这个分水岭上S7站得很稳、经得起考验。
诚然BHA-1我很喜欢,但是我更有可能为了实用至上的S7买单,以S7为耳放组建一套耳机听音系统的难度和付出的代价要小太多。
所以,总结一下S7吧,从内到外设计优秀的进阶耳放,我会买并且愿意推荐。
最后放上一张ipro2s搭S7照片,是不是很有小孩子骑肩膀的感觉(笑)
(其实S7搭配H1.2s更好听)
仕草 2017年08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