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reamySpirit 于 2025-1-3 16:11 编辑
各位烧友好!
作为一个刚入坑不到一年的新人,和坛里的各位大神比起来,我在很多方面的资历经验实在不值一提。不过虽然烧龄尚浅,但我对HD800确是情有独钟,爱得深沉。从入坑开始,我前前后后折腾了9只HD800,不过一直都局限在万号后的挑挑拣拣。直到最近,终于弄到两只狠货:一只真正的“头版”00427号,和另一只带着珍贵的原装早期窄边耳罩的07773号。可以说,这两只到手后,让我终于有机会“完整地”感受到早期HD800的声音,同时也能和后期版本好好对比一番。
先抛结论:头版和万号内确实比万号后更有潜力,这不仅是风格差异,而是确实存在差距。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行情下的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希望这篇文章能给追求极致HD800的朋友一些参考!
(另外因文章内容较长,为赶工不少篇幅邀请了GPT老师进行润色和排版。观点均为个人经验,内容严格把关,但用词若有不太自然的地方还请多包涵。不清晰的地方也欢迎提问,有空会尽力解答)
内容概览
这篇文章,大致会涵盖几个方面:
一. 早期与后期HD800在结构和外观上的差别,从螺丝到母座、从滤网到调音棉,带大家做一个版本细节上的“显微镜观察”,也教大家如何辩伪。
二. 那些可能影响听感的因素,探讨HD800为什么会有“千只千声”的特性,是号段问题?还是其他潜在的变数?
三. 主观听感分享,基于我目前的系统配置,分享几只耳机的实际表现(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前期版本的潜力更高)。
四. 风格走向的总结,以及是否值得为早期版本溢价买单,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给出一点个人建议。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结合我的实际经验,能为HD800的“版本论”拨开一点面纱。
最后,还是要提前给自己打一波“新人牌”。虽然和坛里的大佬们比,我的研究难免粗浅,观点也可能有失偏颇,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听感和分享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自己的研究和心得,也欢迎交流讨论!
一. 结构上的细节差异:从头版到后期HD800的演变
HD800再不同号段中结构变化明显。这些特征就像“耳机的指纹”,是辨别号段和版本的关键线索。
1. 头版HD800(约2000号以前) 头版HD800的细节极具辨识度,从内到外的多个细节都与后期版本存在明显区别:
- 单元架与螺丝:
单元架周围的螺丝是凸出的,没有后期内嵌式设计的凹槽;滤网架的连接处表面有些凹凸不平,加工痕迹较为明显。
- 母座设计:
母座内部涂有黑漆,外部颜色接近黄铜色,没有采用后期的银色表面处理工艺。
- 外滤网:
头版的滤网纹路较为细腻,且纹理方向几乎垂直于母座,这与后期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 调音棉:
调音棉边框非常窄,几乎没有边框。 - 头梁:
抛光程度较高,在光线反射下质感细腻,反射光泽有很大区别。
2. 万号内HD800(头版后到万号左右) 进入万号以内后,HD800的结构已经开始过渡到后期版本,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头版的设计特征:
- 单元架与螺丝:
螺丝设计改为内嵌式,但滤网架的连接处仍有凹凸不平的痕迹。 - 母座设计:
母座内部仍是头版一致的黑漆设计,但外部颜色已经从黄铜色改为了银色。 - 外滤网:
滤网材质和纹路依然与头版相同,继续保持了细腻的纹路和与母座垂直的纹理方向。 - 调音棉:
开始使用有边框调音棉。 - 头梁:
抛光程度依然与头版一致,未发生太大变化。
3. 万号后HD800(万号以上到后期) 到了万号后,HD800的结构设计趋于统一
- 单元架与螺丝:
滤网架表面比较平整;螺丝设计全部为内嵌式。 - 母座设计:
母座内部的黑漆消失,露出白色塑料部分;外部统一为银色。 - 外滤网:
滤网的纹路更加稀疏,并且纹理方向改为平行于母座,纹路显得更加明显。 - 调音棉:
有边框一直沿用。 - 头梁:
抛光工艺发生变化,更接近拉丝质感,整体反射效果不同于早期的高抛光设计。
如何辨别伪造的头版和早期HD800
1. 头版的机器:单元架螺丝和母座特征
- 头梁字体:
最早期HD800S头梁的字体与头版HD800有明显区别——字体更细、颜色更淡,且其表面处理工艺采用的是万号后常见的拉丝工艺,与头版高抛光的质感截然不同。 - 母座颜色:
头版HD800母座的黄铜色涂层极具辨识度。后期版本(包括HD800S)使用的银色应该并非喷漆而是类似阳极氧化的工艺,不太可能通过脱漆手段仿造。 - 单元架螺丝:
头版单元架旁的螺丝是凸出的,这是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
2. 万号内的机器:头梁和滤网纹路特征
- 粗体字体的混用:
稍晚一些的2000号以后HD800S开始部分改用粗体字体,但其头梁的表面拉丝工艺与早期HD800的高抛光依然存在差异。 - 滤网纹路:
此外也需要重点关注滤网纹路的密度和方向。头版和早期HD800的滤网纹路较细腻,方向几乎垂直于母座,而后期及HD800S的滤网更稀疏,纹路方向平行于母座。
3. 其他
- 更多HD800s头梁批次:
在万号后和4W号附近,仍有一批HD800S使用了HD800标的头梁,这些头梁基本只能通过字体来辨认。HD800的头梁从头至尾只使用过粗体字体,而HD800S则混用细体和粗体两种。 - 编码位数:
曾出现过某些HD800头梁带有六位数编码的案例,而这是HD800S头梁才开始有的印法。
二. HD800为何“千只千声”?
以下仅是我的一些个人推测:个人认为,HD800“千只千声”的最大原因,很可能是单元的品控差异。
玩过各种耳机的烧友可能会感觉,HD800的声音方向其实并不那么“动圈”。它追求的高解析、大声场、层次感、瞬态速度、弱音细节的表现,而这种风格其实普遍应是动圈单元的短板。这些素质,对于平板和静电耳机来说可能信手拈来,但对动圈来说想做好却是有些挑战。或许正是因为森海塞尔近乎以平板耳机的高频标准来要求HD800,它的高频单元设计也确实和其他动圈耳机有显著不同。但也正因为这种“极限式调音”,单元天生的体质差异就被放大了,导致频响一致性较难保证。
1. 调音棉: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
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我目前过手的每一只HD800,调音棉的厚度和密度都有肉眼可见的差异。部分即便是网孔密度看起来相似,上手后也还是能感觉出在厚度上存在明显区别。
事实上,不同厚度密度的调音棉,可能正是HD800不同个体间声音差异最大的原因。个人推测,森海塞尔应该是先将整体曲线比较匹配的单元两两分组,以单元频响的某处高频峰值为参考标准,再根据实际表现用不同厚度的调音棉进行对齐。
- 高频峰值较低的单元:仅需较薄的调音棉,就能使高频表现足够顺耳,得以保留更多的高频通透感。
- 毛刺感较重的单元:需要较厚的调音棉,直到高频刺激感削减至可接受范围。
然而,调音棉毕竟是个“大刀阔斧”的调整工具,它无法像EQ那样对全频段进行精细修饰。于是,厚棉调音的HD800往往削减了额外的高频而在中低频上显得更加饱满,但极高频可能少了一些空气感和延展;而薄棉的则保留了开阔的声场和更通透的高频,却在中低频部分显得稍显单薄。
当然这之后森海一定也有其他方式往参考曲线上调音,但底子的区别已经存在,这也就成了后面每一只800自己的“个性”。而以我的经验来看,这种“个性”带来的结果,是在同结构下(比如2w号和4w号),个体差异是会大过号段差异的。因而在选购HD800时,最方便“猜”它声音的方式也就是看调音棉网孔的大小疏密了
2. 使用与老化:16年的声音变化
其次,HD800的“个性”,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已经是16年前发售的耳机,比部分年轻烧友的年龄都大了。使用和保存状态的参差,也会对今天的声音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先撇开老烧们常谈的煲机和单元老化不谈,单纯从保存状态来看,HD800的声音也会因为一些细节发生剧烈变化。比如,我手头的某一只不知名万号后HD800,其低频的表现显著比其他万号后更丰满、更有力,同时横向声场略有边界感,但纵向声场却更深。这只耳机的风格非常特别,甚至不少试听过的烧友都感叹,“这么个性的声音竟然是万号后的800吗”。 直到某次更换耳罩时,我才发现了原因:它的外滤网两侧都有少量的孔被某种污垢堵住了。很可能正是这轻微的堵塞,增加了中低频的混响,从而让这只耳机有了完全不同的声音风格。(当然,两侧堵塞得几乎一致,没有偏音,也是个奇迹。)
但是不建议自己尝试!小颗粒或粘稠的异物如果卡进金属滤网大概率就不可能弄出来了。我自己也尝试清理过,结果是穷尽办法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接受这种“不可逆的改变”。
3. 不同版本的结构差异
除了单元和保存状态,不同版本的结构差异当然也会对HD800的声音产生影响。
例如,早期HD800的外滤网材料更为细密,而万号后HD800的滤网更疏。结合我那只特殊HD800的经历,我合理怀疑,这种滤网结构的不同,确实很可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尤其是低频的性能上。
更别提早期HD800的窄边耳罩了。更换过HD800或拜亚动力耳罩的烧友应该非常清楚,原厂耳罩的结构在调音中占比非常高。早期HD800使用的窄边耳罩直接参与了声音调校,使得它在声场、低频速度,混响控制和高频空气感上都与后期版本产生了明显差别。这部分的差异我将在后面的听感对比中再详细展开。
4. 坊间传闻的“调音方向变化”
最后,还有关于不同号段“调音方向变化”的坊间传闻。这部分我其实无法给出明确结论,因为样本数量有限,难以验证。不过,参考大佬帖“龙生800,只只不同?——浅谈HD800的版本论”的频响图,除了头版(约2000前)HD800低频曲线明显较低以外,整体频响在后期似乎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然而频响图能够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比较有限,因此我会结合个人的实际听感,在听感对比结束后讲讲自己的看法。
篇幅不够了,具体听感对比和结论后面再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