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2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德奥老三样,注意了很长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2-9 18: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淄博
本帖最后由 duron667 于 2021-2-5 20:27 编辑

    论坛里常用DT880、HD650、K701三只耳机来影射三家欧洲品牌HIFI产品调音理念的不同,并称之为“老三样”。这三只也是最“大路货”的发烧耳机,已经被聊烂了的耳机。德奥老三样优劣之争可以说旷日持久,属于各耳机论坛的套菜,无论老烧高谈阔论,还是萌新暗中观察,都“老少咸宜”。不同时间段这老三样的主角是不同的。上世纪90年代老三样的主力其实是911(DT931)\HD580\K500(K501),在世纪交接时代进阶成DT880(平底锅)\HD600\K501,而在05年之后才渐转变成现在的DT880\HD650\K701。十年前我们说老三样的“老”,是指“老生常谈”“耳熟能详”。而现在的“老”,却有真“老了”的意思。这三家七八十年代老耳机如果拿箱子比,森海风格有点像丝球高音+羊毛盆低音。拜亚则有点像金属高音+编织盆低音,AKG则有点像丝球高音+PP盆低音。但它们三家的主流高端产品一直都是走平衡和监听路线。直到某天,HD580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今天我就说说眼里不同时期老三样的小恩怨。
90年代的DT931\HD580\K500(K501)

    三个厂家之前都有娱乐级消费产品,但拉拉杂杂不成系列,高兴就来一只,而且六七十年代带耳机孔的家用设备太少太少,经常专机专用,特制接口,听耳机那时候对于家庭娱乐来说不是必须,他们绝大部分耳机产品都是专业耳机,应用在音频处理,商业话务,甚至医学领域。但随着家用影音产品的席卷大潮,高密度存储技术进步神速,尤其80年代DISC的诞生,镭射(激光唱盘)一词已经是最先进影音科技的代名,SONY和飞利浦两个大佬联手撬开一块光媒体影音金山,唱头磁带机企业如穿山甲狼狈逃窜,不转型就死,唱头起家的铁三角和歌德最后都变成了耳机企业健康活了下来!转型也未必能活,磁带机大佬昆腾数据丢了占有率领先地位,在硬盘机方面的节节失败,造成后来被迈拓收购。向高端娱乐影音市场加速前进成了三家企业重要课题。森海塞尔行动最早,在HD580之前已经开发了HD540并陆续衍生几个版本。但HD540 I II GOLD仍然沿袭了德系监听路线调音,它是那种定位HIFI也确实只适合听“柔柔”音乐的耳机,但当时娱乐市场极度追新求变,HD540在声音和外观方面仍然“老气”,所以森海大胆开发了HD580,放弃了圆型耳罩。面对这样叛逆的外观,娱乐市场消费者的反应是,“时髦,好超前!”,而比HD580诞生还晚1年的DT901(911 931的前身)其实还属于“故步自封”的设计,而动作上更迟缓的AKG,则几年后刚拿出K500来,似乎只为证明也能做高级HIFI耳机,然后AKG就被哈曼看上了,K500的上市之初带有明显的“可男可女未定性”的感觉,K500的振膜是斜纹加强筋,这有点类似早期K240系列,有两种包装一种蓝色透明塑料包装,一种蓝色纸盒包装,蓝色纸盒这种包装与同时代的K240DF\M采用同款,只是颜色不同,K240DF为紫色,K240M为绿色,K500为蓝色,而且在包装印刷上K500并未明显强调HIFI或者DIGITAL,直到K501开始才明确定位到HIFI宣传,振膜变成直齿加强筋,包装开始变得和K240系列不太相同,是橘红色花花包装,印上各种乐器音符(但到了K501生产后期又换成AKG家统筹包装,基调是白色)。森海拜亚好比两个同学,一起学钢琴,结果森海拿到九级后说钢琴曲高和寡没前途,老子要学萨克斯和架子鼓去了拜拜,拜亚还在继续对钢琴十级发起冲击。森海和拜亚的很多圆耳罩老耳机拆开后结构几乎一样,简直像同一家的产品。都是放射型塑料骨架蒙一层白色滤纸。而AKG的拆开后区别大得多,AKG似乎在70-80年代就喜欢用类似多单元的方式调音,AKG开发了最多的多单元耳机,即便后来放弃了多单元,也总试图在一个单元上做出“分频”的效果,或者在单元一周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声学阻尼材料来模拟多单元达到的声场效果,所以我认为以麦克风安身立命的AKG品牌,很在乎录音与放音之间的对位关系以及耳机和音箱之间的听觉关联,这对他家中高档耳机的设计影响深远。拜亚DT931系列不过是森海540时代设计理念的效仿,基本没有摆脱自家专业耳机的框架,声音上呢属于平衡耳机里拔个高频,比较像是一只下体被砍的990。似乎拜亚还只是傻傻到DT931应该调成高音耳机,DT831应该调成低音耳机,这样大家就都买单了,它不清楚娱乐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迁。

    森海拜亚AKG三家的HIFI欧洲锦标赛好比4X100米游泳接力,森海的1号选手HD540早就上岸擦水了,那森海2号选手HD580目前已经下水蛙泳前进,拜亚1号选手才刚起跳,而AKG的1号选手还在更衣室脱衣服找灰色小裤裤,当找到小裤裤跳下水的时候,哈曼下了AKG的注。
三只耳机综合素质DT931>HD580>K500(K501)

千禧年 DT880(平底锅)\HD600\K501

    拜亚HIFI系列的901 911 931 831 811等一直在霍芬海姆分厂生产(大约在总厂西北五十公里的农村,海德堡附近)。而拜亚另一个专业系列的990、880、770则在海尔布隆总厂生产,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拜亚曾经停掉了DT880这一型号,可能是有了更细分市场的DT990和DT770后,贵而定位不那么清楚的DT880销量偏低,封闭的DT770系是拜亚专业耳机里的销量王也是最后衍生分支型号最多的,后因为分厂在千禧年之前遭受火灾,所以总厂临时把专业型号的990 770小改成HIFI耳机填补市场,并加紧复产一只平底锅880作为新系列的旗舰机。而森海这边受欢迎的HD580后辈产品HD600早就上市了。由于HD580的创新接地气外观和声音风格,大奥诞生对品牌影响力的拉高,森海第一支6字开头的HD耳机还打上了参考级字样,简直是一堆光环保佑它前进。森海第三棒HD600下水时,拜亚的第一棒快摸到终点时呛水休克(水火无情),AKG的第一棒才游到一半大转身,这时候K500已经变成K501继续游,有了哈曼的资金和渠道加油,AKG也开始在HIFI系列产品加大营销包装,K501名声还不错,但听来综合素质确实不敌HD600。而且娱乐市场耳机对于声音色彩的需求不仅仅是某个音域突出就拉倒,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大鱼大肉煎炸炒烙,但从声音到外观最好是不平常的感觉或者色彩(想一下BEATS)。很显然森海的HD580-600的设计具有这种初衷并且踩点较为准确,并且森海耳机阻抗虽然高达300,但注重提高灵敏度,想在平民设备上驱动得轰轰隆隆却比较容易,拜亚和AKG的产品则很难达到这一效果。拜亚还是在拿专业耳机小改“应付事”,而AKG则摸偏了多数消费者的心思,上的是凉拌沙拉,而且更难驱动。显然森海从HD580的家庭DISCO风,已经变迁为HD600的家庭影院风,K501还在走优雅的书架箱风格过于粗心失查。也许拜亚是过于省钱和执拗(和有了哈曼做东家的AKG比,拜亚规模是最小),虽然后来急头白脸上市的DT880平底锅在分析力平衡度上极佳,但仍然属于一只抓不到多数消费者命门的产品,这种平衡风格在老百姓耳朵里基本等于“没意思,没音效”,它甚至还用了电话线,HIFI用户只会认为电话线是“工业古董设计”,拜亚又赶忙换成直线。就在拜亚来迟的强力第二棒急头白脸游到一半时,AKG的第一棒K501还没游回来呢,森海的第四棒HD650戏剧性的抢跳了。
三只耳机综合素质,DT880平底锅>HD600>K501

05年之后 DT880\HD650\K701

    前面说HD650已经抢先下水,其实一开始风评是不太好,因为一千多的HD580停产,等来的新品不过是“略高级580”,价格翻三倍,可谓不实在。再看拜亚,比起有素质的迟到之作平底锅,05年后版本的DT880起码尽可能的在声音和外观上都做出较大的娱乐化舒适化改变,外观不再一看就像个“工具”。低音小幅增加,而且至少前期产品素质并无下降,除了有250欧版本外,拜亚还拿出了600欧版本以及晚几年才推出的32欧版,而且拜亚还推出换色服务努力满足年轻人。可以说拜亚已经在不丢专业素质和考虑生产成本方面,尽量让其娱乐化,以较低研发成本拓展产品线。不过也有人说这代版本旗舰是DT990。我个人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从做工复杂程度来看。塑料栅栏的DT990不及铁网金属铭牌的DT880,由于新款DT880外网是有弧度,无法在中间安置较大的金属铭牌否则会四角翘边,所以才在下部安置铭牌。也正因为DT880必须在边缘部位安置铭牌,所以DT990和DT770的型号LOGO也在下部同样位置,可见本系列的设计仍然以DT880为龙头,DT990和DT770要向它迁就保持一致,另外DT880一直保持自由场调音倾向,而990和770一直是扩散场调音倾向,所以880声场更具基准和参考。其实拜亚这个腔体设计会容易出一点扩散场音效,碗深且内部光溜溜,880是靠那块黑毛毡把中频拉回来,做了个抵消。而990则不但放任扩散场音效,还用倾斜的宽栅栏增强反射强化这种效果,这也是为什么990比990PRO听起来更有效果的原因。由于990本身为扩散场调音产物,高低音量感更刺激,会给人带劲的愉悦感(有拜亚家的600感觉,只不过拜亚的圆形耳罩不会如HD600那样产生过于古怪的声场形状),当然也有少数萌新以型号大小排档次,可惜拜亚的新品在这代上头梁严重翻车,DT770、DT880、DT990在跑油,有DT931借尸还魂之嫌的DT860、DT660、DT440在开裂,其实拜亚耳机虽然结构设计上保守,看似坚固,但质量顽疾却并不少。再来说说森海这边,HD650比人们预想中下水早,早出生的原因我估计有三点,一点是和HD600极度接近的结构外观,几乎除了头顶那海绵就是换道油漆而已,诞生不费周章。另一层原因可能是旗舰HIFI耳机群魔乱舞时代到来,连歌德这种小厂都出了贵死人的RS1和MPRO双旗舰。仅靠HD600已经有点只手难敌,而且既然你们越来越愿意多花钱买高级耳机,我为什么放着钱不赚呢?HD650到来起码可以进行双机战略延长棉被材料利用期,第三点就是森海肯定已经知道拜亚和AKG正在搞新系列武器,森海决定抢先发布,森海一向动作快。HD580三频能量是梯形分布,HD600则是上小下大的漏斗型,而HD650又回了梯形,就像个更短更粗的梯子。虽然HD650型号比HD600增长了50,其实质的革新还没有HD580到HD600大,较多的低频量感和比较不规矩的扩散场混响是三款耳机都不会舍弃的地方,由于两头翘的调音会加深扩散场风格,所以HD600在三款中影院风格化最明显。HD650在04年就下水,拜亚和AKG又慢了一拍。面对HD650的”小丑归来”,而AKG这边K701带着K601同时出现,简直就是“蝙蝠侠与罗宾”了,各种阻抗的拜亚05款可谓“复仇者联盟”。再来看游泳馆,现在的情况是HD650抢跳已经开始第四棒,拜亚第三棒正在起跳,并且还有啦啦队助威,而AKG第三棒和名义上的第二棒一起跳下了水,但K601没有旗舰身份,下水不是来比赛的,而是揪住还没上岸的HD600打水仗,拖住对方的喽啰是罗宾最主要任务。和K501不同,K701具有强大的素质,和880、650比是名正言顺的同级种子选手。可问题是拜亚落后一棒,AKG落后两棒。从K501-K701来看,AKG的改革步伐是最大,这两个耳机不同之处比HD580-HD660S还多。由于K601只是K701诞生后用K701一部分设计和K501一部分设计拼凑出来的耳机,所以它并不是时间上承前启后的机型没有当过旗舰机,AKG给它定了个比当时HD600便宜50美元的上市价格,大约是249刀VS299刀,后来差价放大到100美元,它的用处是和701一起拉高产品价格线,让更低价位丰富起来的新型号耳机有各自的定价空间。
三只耳机综合素质 DT880>K701>HD650

    应该说老三样的变迁理顺一下是。拜亚一直是占据综合素质优势,但音色不够俗不够讨好偏中性,如果用现代渣录音或者盗版碟听最容易被“呛”到。森海是属于不强不弱,从580奠定其方向开始,换代进步很蜗牛,现在已经成为卖风格的东西,但音色讨好大众方面做得最好。AKG一开始偏弱,到了K701才强力起来,但AKG在风格方面属于森海的反面题材。拜亚想高中低音兼顾,混响要恰当,结果就走了直白风,没有脱离监听老路太远,最保守。森海重视低音量感和特色混响,走浓郁风,最叛逆。AKG轻视低音量感和特色混响,走清自然新风,大漏音,小叛逆。另外在哈曼掌舵后期,哈曼试图让AKG去开发更有地域针对性的,对抗美国本土一些强势地头品牌,扫扫门前雪,如BOSE\舒尔\BEATS以及在美国娱乐市场有深远影响的日本品牌,所以Q系列就是被寄托这个期望(其实德国耳机在美国娱乐市场偏弱势,可能关税、广告力度和文化等原因有关系)。

    再次德国生产的旗舰耳机HD800从风格上应该能敲醒还裹在“爱尔兰棉被”里捂着睡觉的部分发烧友,但德国太空被高高在上的价格把多数森海粉和一般经济的发烧友打回爱尔兰那暖糊而又潮湿的被窝,命名HD800而不是HD700,恐怕一来是希望拉高产品线,留出给未来可能的“缩水800”定价空间和型号空间,二来是确实本质变化非常大,HD800在引导或跟从一种新的HIFI风格,这可能是SONY Q010这款产品带来超前理念的复制,说不好听是山寨。SONY在音频方面是巨佬,除了音频标准的制定贩卖,涉猎各种音响产品播放器,包括解码芯片,音像产品。森海只能算门类不全的小老弟。SONY上世纪的产品里就有不少单元倾斜的耳机设计,Q010也是这种设计,而森海则从04年的HD595开始才尝试单元略微倾斜放置,而这时候Q010是已经诞生1年。而那时森海即便有HD800的设计计划,恐怕还停留在未定型的草图阶段,随时可以再变。HD800虽然也是异型耳罩,但扩散场风格已经大大削弱,声场规模大大提升,也舍弃了以前不敢舍弃的低频量感,而爱尔兰厚棉被今日也正在渐渐变为罗马尼亚薄棉被,我发现销量不佳的德产HD700并没有搬到爱尔兰去降低成本继续打拼,而是直接停掉,将其单元的缩水版装入了爱尔兰棉被中变成另一款新产品HD660S,既保留HD700原产国高端产品尊严落叶归根,又得以报废资源回收再利用,变成肥料继续发热。单元开始倾斜的T1也代表拜亚要在HIFI耳机的调音上大尺度打破自家常规,但拜亚要想推出惊世骇俗产品恐怕不能总是老壳放入新单元,何时抛弃这个壳才是问题。而812的出现则代表AKG再次把自己的旗舰耳机优先伫立于专业领域,给K501-701这个自家最重要的HIFI产品线画上了句号。并且K812和HD800一样都是推倒重来的产品,再也没有使用和老型号任何相同或改进部件,由于耳机解析力提高后,AKG越来越重视耳罩对面部贴合问题,7系的大直径耳罩对瘦小脸型不友好,漏音会加重,用皮罩会更惨(K550就是此类设计翻车之作)所以K812的壳体比之前近代旗舰略有缩小。这也是拜亚一直不敢换更大耳机壳缘故,除非耳罩不做成圆形。但AKG和拜亚都比较保守,主流高端产品是一定要做成圆形。虽然他们也有少数异型耳罩的高端耳机,但只为特殊使用场景或便携方便收纳,如DT48E DT100 DT250 K1000 K371。而森海在HIFI耳机领域已经早已是异形世界,剩下的圆耳罩耳机可掰着指头数,其大部分专业耳机也成了异形,不过森海现在专业耳机已经比较弱势。由于现在消费者的审美多元化分散化,工业设计难度越来越高,不容易再开发出一招鲜吃遍天,小改可养天年的外形设计,异形耳罩虽然加深精确调音的难度和产品良莠不齐的程度,但在做风味特色上却是方便,也可做出各式各样外观吸引消费者,森海对于娱乐范畴产品的执着和侧重营销,造成其专业型号已经有些荒废,产品线不太全了,这也是森海追逐时尚趋势“娱乐至死”的态度和更敏锐嗅觉的体现。HIFI产品的口味是有趋势变迁的,音箱功放播放器都是,耳机也不例外。全民HIFI时代重要的DISCO风家庭影院风如同喇叭裤一样已是过去式,你应该清醒认识到,无论“棉被系”有多少消费者认可,以及营销上加入的光环有多少,但不过是“不值得”在德国制造的“重口味”追量产品而已,在各知名厂家旗舰动圈里早已是性能偏低的产品。DENON家后来比较叛逆的旗舰D7100似乎也是这种设计初衷,只不过做工和档次高一些,我猜测D7100的古怪“汉堡包”造型是马兰士捣鬼的结果,因为马兰士喜欢在自家产品上设计一个圆形的“表盘”,而D7100那个木头套塑料外壳的造型就在于上面可以做个圆形的“表盘”。这样和马兰士产品放在一起看就有一种和谐感觉。同样“嗅觉敏锐娱乐至死”的日本企业如SONY、无论其国外有多少厂,其高端旗舰产品也一直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并停产于日本本土。显然森海在自家各时代旗舰耳机中,唯有“棉被系”没有这种始于本国终于本国的初衷或者说待遇。而AKG把7-8系挪到中国和斯洛伐克生产并非初衷,而是苦衷,这除了人工外,还有对美关税等原因,因为欧盟和美国之间作为两个发达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关税矛盾严重,哈曼这个美国公司不希望自己的产品卖回本国要在税收上吃亏,所以大部分产品要挪到中国造(美国的其他竞争对手也在这么干),那么因为控薪问题关了厂子,奥地利剩下的产品也要挪到斯洛伐克产了。
    因为是杂谈,这个工薪问题也是很好的杂话,工薪问题的成本占比有这么严重吗?哈曼把AKG大拆挪,是唯利是图,还是情有可原?森海总厂位于德国汉诺威附近的小镇韦德马克,拜亚总厂位于德国海尔布隆市区,AKG总厂位于奥地利维也纳,起码从中低层人工来看,成本最高的猜测大概率是AKG的奥地利厂,因为维也纳不但是奥地利首都,还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外带联合国机构四大总部之一所在地,具备高消费高工资的基础(很类似瑞士个别城市的属性,风景好洋人多官员多)另外可能对企业性质规模和用地限制较多也推高企业成本(旅游城市的毛病),找来两国2018-2019年平均年薪概括图,这种图当然体现不出高管股东社会精英少数派们的薪资水平,因为一平均体现的是基数最大的中低层,先看德国的。那经过大体了解,德国工薪水平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地区在法兰克福(深绿色地区、黑森州)、斯图加特(左下方浅绿色地区,巴登符腾堡州)、慕尼黑(右下方浅绿色地区、巴伐利亚州),这些地区高于德国平均工资线5-14个百分点(绿色就是高于全国平均值,黄红低于全国平均值),从另一个色深比例表可以更明白看出,其中巴登符腾堡州高9个百分点(四舍五入),而拜亚所在海尔布隆市就在斯图加特北边临近,是巴登符腾堡州第二大城市(第一斯图加特),所以拜亚厂处于德国高薪资用人地区。森海总部所在的汉诺威地区低于德国平均工资线8个百分点(左上方浅黄色地区、下萨克森州),这等于两地工薪差了17个百分点。但森海还是在汉诺威的乡下,韦德马克镇的贝森朵夫(村?)拜亚还在海尔布隆城里。这样看来,拜亚雇5个德国人装配耳机的工钱够森海雇6个德国人,而拜亚装配出来的德产耳机售价平均值仅森海德产的一半甚至不到,虽然T1榭兰图售价在HD800S/IE800一半以上,但拜亚德国工厂产最多的是一千多的耳机如DT880档次的,即便加上T1榭兰图,和那几个三千价位的小老大,均价也就两千多,因为两千以下产品比重太高,他家大耳机销量王一直是如今连1K都卖不上的DT770PRO,森海德国工厂主产万元的HD800S\五千的IE800,均价能到七八千,即拜亚总厂1个高薪工人平均装配3-4只耳机,才顶森海总厂1个低薪工人装配1只耳机的产值。从单位生产效益来看这就很悬殊了。这里似乎得小夸一下拜亚,拜亚如今中高端耳机仍然坚持德国生产,甚至一千以下还在产一些海尔布隆造的德产耳机如770PRO,并且部分型号还维持了同级偏高的性价比,并未因为德国制造而价格虚高脱离性能太多,到了DT240PRO这种五百档次中低端产品才大量中国制造。


    看完德国冤家,那奥地利邻居是个啥情况呢?奥地利工资最高三个地区,维也纳(东边小黑点)、格拉茨(也叫瓦杜兹、在最西边,瑞士边上,著名度假区博登湖附近)、萨尔茨堡(中北部深灰地区,德国慕尼黑边上),显然维也纳最高!而维也纳的工资水平和德国最高工薪地区法兰克福比基本相当甚至略超,即与法兰克福市比估计相当,和黑森州比则超。所以从本国用工成本来看应该是,AKG>拜亚>森海塞尔,想不到吧,AKG家原产地人工最贵但原产耳机价格最便宜,甚至比爱尔兰产同档次森海还便宜一截,那么AKG这个亏吃了多少年哦,至少吃到240S 272HD 171S等等一堆傻傻分不清楚的主流干活耳机才五百块还在奥产的时候,可AKG搬厂子如去西边是工薪第三高的萨尔茨堡,节约不了几个大子不值得,往南不能去,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能去么?万一哪天再打起来怎么办,往东就出了奥地利进入了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还近,所以往东跑就成了哈曼眼里必然选择(其实也没跑出多远去,换成中国的距离苏州到昆山)。那森海塞尔即便在德国生产,它用工成本也比另外两家有优势,但大部分中高价位耳机早早就去国外生产了,而且去了遥远的爱尔兰,不能省大钱何劳跑这么远,爱尔兰工薪水平啥情况就不用调查了。欧洲四大打工国。爱尔兰、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前两个是老牌打工国,后两个是后起之秀,薪资低是招商最大卖点。罗马尼亚目前人均年工资水平大约8000欧,和表中对应的两三年前大约也有7000欧元。和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较大城市比区别不大。

    三家企业里,森海耳机之所以今天有较高占有率,和它高瞻远瞩野心勃勃,早早就在娱乐市场系统性的布了一盘大棋有关系!还知道经常瞧瞧日本人在干啥跟着学,在设计(调音和外形最讨好非专业人士,产品开发速度最快),产能(盖最多工厂,最早找日本人做贴牌产品),有效的成本控制(早早去穷国盖厂而且包装简单,DT880带包K701带座而HD650带?在德国有厂前提下,所谓旗舰耳机也早早丢去爱尔兰,现在又嫌爱尔兰贵往罗马尼亚跑了),营销(造大奥赚吆喝拉升品牌形象),是各方面都早早有突破性的行动,注意了!很快啊!是有备而来。而拜亚和AKG这四样要么不具备,要么行动晚了太多年,那么老三样的未来会何去何从,谁又能耗子尾汁呢?必然是发烧友们先耗子尾汁啊!
2
发表于 2021-2-9 19: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长沙
好文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2-9 1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最外道选手蝶泳別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1-2-9 1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历史文有意思,顶顶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2-9 20: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2-9 2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
老烧对10年以后的老三样和次旗舰有什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2-9 2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西安
好文,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2-9 20: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收藏一下,慢慢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2-9 20: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贵港
mark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2-9 20: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晋中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2-9 2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数据详实,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2-9 21: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拜亚无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2-9 21: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绍兴
先码等下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2-9 2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好文先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2-9 21: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580说不定还是抄dt100、dt150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2-9 2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通
这个厉害了,厂在哪里都找出来了!
老拜亚我玩过dt150 dt250 最喜欢dt150 真是好耳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2-9 22: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已收藏,感谢楼主精辟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2-9 22: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no50 于 2021-2-9 22:14 编辑

HD650随便插个靠谱的东西,流行,男声,古典,大场面,现场音乐,轻松将DT880,K701按地上摩擦,拜亚并没有吹的那么好,包括T1。AKG除了少数耳机中高频韵味和瞬态,其它也是差HD650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2-9 2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回顾耳机发展史,楼主用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2-9 2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巢湖
老烧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3-30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