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的时候主要就折腾各种磁带了,最开始的几个索尼Walkman已记不清楚型号了,只记得是方方的,配的Aiwa的耳塞。我还记得第一次用耳塞的时候那种声音的立体感,以及Walkman那种按键的操作感,虽然只是很普通的器材,但却是Wow效应这辈子最强的一次。 等到了高中,在一位大哥的指导下买了Sony的随身CD机(忘记型号了)和MD R900,配Sony A888耳塞,后两者价格记得比较清楚,R900是2500+,A888是400块。说老实话,在任何原理都不懂没有任何心理暗示的状态下,我就没听出CD和MD的区别。记得那位大哥曾问我,觉得CD和MD哪个音质好?我想了想MD价格贵一点,就说MD好。大哥笑了笑,说MD的音效估计你比较喜欢,我是过了过多年才回味过来当时大哥这句话的意思。我想这段经历也充分说明了我是个木耳,不适合走发烧之路。想起来,这位大哥90年代的时候,机架上已经叠满各种我不认识的机器了。现在大哥快70了,最近在玩自行车,一问他车子价格,答曰6位数,果然会玩的人老了也会玩。 高中阶段其实我已经在系统地听各种音乐了,那时候除了自己用激光头录几张MD,主要是玩CD,去音像店买那种似现在看来是而非不知真假的CD。当时沉迷古典音乐,听了大概有几百张,主要流派作曲家的主要作品听全了,但也就止步于此。也顺带听点流行音乐,主要听欧美,类似披头士、滚石、地下丝绒这类经典老摇滚为主,估计也有个几百张的量。 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挺牛逼,在身边都是港台流行的时候,说出来的乐队别人都不认识,随身设备越看越觉得配不上自己了,于是就萌生了升级桌面器材的想法,时间大约是2000年左右。正巧身边有个同学也有这想法,说来也挺巧,一次我和他在卢森堡看到了森海塞尔HD600,他和我说这是个牛逼耳机,回去要买一副,我们一拍即合。 回上海后我们研究了下,当时似乎只有徐家汇美罗城有卖这种HIFI设备的,于是约了同去。店名现在已经忘记了,就记得老板是个中年男子,对我们2个小朋友爱搭不理的。很快啊,为了避免尴尬,我就买了森海塞尔HD600、铁三角AD7(为了便携用)两副耳机。耳放当时的预算根本没得选,买的是清华吴刚的。CD机则是珠海斯巴克的台式机。总共消费了七八千的样子,这就是我第一套HIFI设备。可气的是那位同学,自己最后并没有买HD600,而是买了个歌德SR80,连台式设备也省了。后来我借了他的SR80玩,除了觉得做工特别拉(他当时解释这是美式耳机的特点)、比较好推以外,我也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