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eorge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廉价cdrom和高价转盘读取cd数据效果的疑问(转载摘录)-->af2000转移

[复制链接]
361
发表于 2003-11-10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以下是引用yuhan在2003-11-10 14:55:00的发言:
如果是cdrom的spdif+LED+解码器就算了。
cdrom的优势是纠错能力,把音轨倒到硬盘上才能完全发挥。

完全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发表于 2004-5-7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螺旋测微器在2003-1-16 13:37:00的发言:
当声音频率达到20KHz时,取样点几乎只剩下两个,就这两个点,就可以确定整个声音的波形信号???这是俺刚接触CD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可是奈奎斯特他老人家说就是这样,这些点可以确定唯一的一条波形曲线!!这就是理论的厉害了!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打死也难以相信,谁能够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话说清楚这个道理??谁能说清楚这个道理,谁就是老大!以后有事情就都听他的!怎么样??哈哈


20K的信号应该就是正弦曲线,要是上面还有什么毛刺、变形,就不是20K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7 15:53: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发表于 2004-5-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西城区
基本同意MCV的观点,我觉得JITTER能听到的话就是因为到最后还原环节误码了,否则不会对声音有影响,因为DA还原过程也是离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发表于 2004-5-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以下是引用sagat在2004-5-8 18:01:00的发言:
基本同意MCV的观点,我觉得JITTER能听到的话就是因为到最后还原环节误码了,否则不会对声音有影响,因为DA还原过程也是离散的

在信号传输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引入jitter,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同一台转盘和解码,用不同的线连接,声音会相差很远,可要是你无论是实测哪一条线传出来的数字信号,却是毫无差别。
所以在港台地区,同轴数码线被称为“神经线”,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发表于 2004-5-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笔误啊~~我不是说只在最后才误码,而是说从转盘到最后DA的各环节偏移累加,问题表现在最后的听感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发表于 2004-5-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马来西亚
误码这两个字就大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发表于 2004-5-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从DA还原的角度说不误码音质怎么可能有可闻的变化,如果每个码元都能对齐,出来的波形还会受JITTER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发表于 2004-5-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南宁市
以下是引用sagat在2004-5-8 23:57:00的发言:
从DA还原的角度说不误码音质怎么可能有可闻的变化,如果每个码元都能对齐,出来的波形还会受JITTER影响?

Y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发表于 2004-5-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马来西亚
以下是引用sagat在2004-5-8 23:57:00的发言:
从DA还原的角度说不误码音质怎么可能有可闻的变化,如果每个码元都能对齐,出来的波形还会受JITTER影响?

这些码元可以相同,但是绝对不可以对齐的!!!如果你对齐了,那只能是你的测量仪器精度不够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发表于 2004-5-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西城区
[/quote]
这些码元可以相同,但是绝对不可以对齐的!!!如果你对齐了,那只能是你的测量仪器精度不够高。
[/quote]
我表达能力有问题[em07]我想说的"对齐"不是指波形上的完全一样宽而且没有相位差
指的是A转换过程和时钟的对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发表于 2004-5-14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
jitter就是抖动吧,通信里面对它的定义是数字信号的特定时刻相对其理想参考位置的短时间偏移。是数字信号里面的概念,不可能消除,主要受时钟精度的影响。

我的理解,廉价CDROM和高级转盘最最重要的区别不是那个转盘的区别,而是整个系统的时钟精度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发表于 2004-5-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11:18:00的发言:
不超过误差就是Jitter?我认为那是根本就没有根据的。
原因非常简单:CD上的坑道信息,是经过编码的。在光头读出坑道信息后,其数据要从14bit编码转变为8bit编码,只要在14bit编码解码前没有因为坑道长度误差导致误码,那么得到的8bit编码根本就不会残留任何14bit编码中的误差。
而且这个8bit数据仍然不是最终结果,因为光盘纠错策略是把一个扇区的数据打散、交错排列在光盘上的,因此数据还要进行重组,这中间必然有存储芯片进行缓冲。因此碟片上的轨道长度误差只要不造成误码,对于CD机的最终数码输出就不会有影响。
正如上面那篇文章说的,会导致CD机输出Jitter的, 是CD机本身的设计方法、晶振精度。所以不同的CD机之间,确实也存在着由于品质不同导致的Jitter差异。但这个Jitter并不是CD盘片能导致的,CD盘片能决定的,只有误码率这项。


我是读计算机应用的,对CD数据格式有些了解,与你说的一样,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发表于 2004-5-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11:41:00的发言:
14bit->8bit是一个查表过程,怎么可能导致Jitter的传递??

盗版和正版的区别我觉得你没有说对。其实误码率都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盗版盘根本就不可能保证在数字内容上跟正版一致,正版到盗版盘片的数据传递过程中有没有经过DA->AD都非常难说。我碰到不少盗版在读取完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会有跳音,而且同一批的盗版都一样。这根本就是制作关系,这才是导致盗版和正版的品质差异的最大原因。
所谓误码率、Jitter(假如存在)的比起这个因素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完全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发表于 2004-5-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以下是引用lycsc在2003-1-15 16:12: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MCV在2003-1-15 16:01:00的发言:
呵呵,本来我的观点就和你差不多,只不过你没搞清楚Jitter的概念而已。
  从头到尾都是你在夹缠不清,到处找一些和我观点相同的文章来“证明”我的错误。

  数字电路我早就学过了,你要学的是数字通信,不是数字电路。

  小日本说的只不过是我的一个证据而以,我又不认识他,你要是有能耐,尽可以找一个说数字通信不需要恢复定时信号的小日本网站,那我这个证据就算作废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5 16:01:42编辑过]



我已经咨询了我的一个朋友,说实话,他学的好不好我还真不知道,但是他是去年才毕业的,估计书本上的东西还未忘,他说通信主要讲究数据的传送,它类似于电脑的串口传送数据,它是按时序传送的(废话)。数据里面只有较验码(8位里面有一位或者两位),并无时钟数据。不知道他说的是否正确?
[/quote]

数据里面有时钟数据,数据传输需要同步(在计算机接口或数据接口之间),而同步有两种方式:自同步和外同步。自同步就是在传输的信号提取同步信号,这一般是通过曼彻斯特编码等来实现的,为实现自同步必须数据不停地跳变,(接收者在跳变沿上提取时钟)这就要求数据中不能出现很多同时0或1的情况,于是就有必要把8BIT的信号编码成14BIT的信号,我说的对吗?而外同步,则是通过在编码中加入同步信号,比如国际高级链路通信规程HDLC中规定的同步头格式为01111110就是用作同步的,当然这是计算机机接口才需要使用的8位同步信号。
我的理解是,CD中8BIT-》14BIT是用于第一种情况,虽然这里的0和1的长度会影响到时钟信号的提取,但是它是不存在J误差的,只要它不出错,就不会有 J 。就好比IBM的本本为什么比别人的贵,贵就贵在它的故障率非常低,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在不出故障的情况下,IBM的本本和其它本本是没有区别的(当然其它方面不同),这也是有些转盘为什么特别贵的原因之一。真正影响音质的在于解码器以及CD片这一段。好的解码器是一定会有时钟的,这个时钟的精确度就直接影响音质了(直接决定 J 的大小)。盘片之所以影响音质,是因为它里面的数据内容根本就和原盘不同,因为在产生盗版盘的过程中产生了数据错误(并不是每个盗版商都会用原盘作数据源的)

因此我的观点是盗版盘不会增加时基抖动
那个小日本也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因为它根本没明白抖动产生的部位!
PS:MCV兄,我不是针对你的,就是论事而已,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5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