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龙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D vs MD 松下CT790和索尼R909-->4dreams转移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关于盗版
1、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01010是不会出错的,但是cd音轨可不是电脑上的文件,可以无数次不损失拷贝的,他们的原理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用抓音轨工具,谁的电脑能看见CD上的音乐文件?我不知道,我很想问问各位DX,抓音轨工具又怎么能看见CD信号?您又能不能把cd信号烤到硬盘上?当激光头读到cd信号的时候失真已经产生了,想想也是,那些天价的转盘为什么好听? 

2、从数据量来说,D版应当同理于电脑中的diskcopy,但在压制和重放过程中,数据丢失是肯定有的。好在数字音响系统中误码控制。解决误码的方法主要的靠纠错码。造成误码主要有下述原因:
1)刻片过程中沾上灰尘;
2)坑型不好,混入气泡,等
3)透明层折射不均
4) 使用过程中沾上指纹等
5)CD重放机构不稳定
6)重放电平波动过大,无法识别0和1
7)噪声,噪声加载在重放波形上,超过识别电平时,造成误码
8)抖动干扰,重放波型在时间轴上摆动。
9)码间干扰。与记录密度相比,当录放系统带宽不够时,就产生码间干扰。
误码有多种情况,随机误码,群误码。所以,CD重播系统中有关误码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误码率,群误码的平均长度,实际可能出现的最大长度。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Z版与D版在重新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数据丢失。CD盗版需要重新制模,而这个过程在数据精度上远远无法与计算机磁盘拷贝相提并论。另外,大部分D版都偏薄,镀铝层不够厚,折射不均,造成误差的机会很是不少。一般来说,如果从音质上比较(如果有比较,否则无法肯定是否母带的录音是否存在问题),D版音质偏薄,趋于平面化,细节少。

个人意见:
据我了解盗版光盘的质量总体分为2类,所以我想从2个方面来讲:
1、纯粹的盗版:这一类光盘的白盘和正版的白盘记录起始点相同,由于对正版CD翻制时的起始点相同,再加上数字信号损耗很小(可以忽略,在保证正版CD读取机器的优越条件下),一般的讲此类盗版和正版的效果区别不大,但由于此类盗版白盘的价格远远低于正版的白盘,导致此类盗版盘片的圆性、尺寸、厚度、变形程度、反射度、折射率、重量、质量不能保证。所以很难买到比较中意的D版。
2、垃圾盗版:相信广大烧友都有买到这种盘的经历。比如:买回一张CD放在CD机里读不出来,放在CD-ROM中能读出来,但放音时断断续续。更有甚者CD在CD机里、CD-ROM、V-CD中都读不出,那可就得去找买碟的人换了。这就是因为此类D版CD的记录起始点和正版的起始点不同,导致01错误,但这种CD在V-CD和CD-ROM中都能读出,原因是它们都有自动重读及纠错能力。但为什么有的在任何机器上都读不出来呢,这是因为D版白盘的质量太差造成的,比如太厚,在烧录时烧录机的激光打不到基本位置或打到的位置偏浅,重放时普通重放设备的激光找不到被打有记号的点或盘太厚折射率不对,回不到基本位置造成重放时读不出、声音严重失真、刮伤光头、S机等。
以上拙见,还请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MD的录音机制

MD碟片分为预先录制MD(Pre-mastered MD)、可录制MD(Recordable MD)、混合MD(Hybrid MD)。由于在国内主要见到的是可录制MD,所以本文只介绍它.
可录制MD可以看作是缩小的MO碟片,它所采用的制作技术和MO完全一样,碟片是装在尺寸为70×60×5毫米的外壳中,和软盘类似,有一个读写窗口,以非接触式的方式读写碟片。MD碟片在录音时,读写窗口的挡板会打开,以露出碟片。一方面,激光束将碟片上的一个小点加热至居里温度(即摄氏180度),在此温度下所有的磁性品质均被中和。与此同时,磁头发放出与从录音源所接收的讯号互相对应的电磁场。随着碟片的转动及冷却,全新的一组磁化资料便由磁头制造而成。这组新的磁化资料乃相当於所提供的声音讯号,而可被激光拾声器所读取。MD碟片的读写原理和软盘或者硬盘完全一样,都是非线性的记录方式,数据可以存储在碟片数据区的任何位置,而不象磁带那样按照录制顺序存储。

    MD录音技术乃建立在磁场调制抄录系统上,只须放入录音源,它将在激光束及磁力装置的运作中旋转,以在MD上进行录音,在录音时,两面的光束闸均会打开,以露出碟片。一方面,激光束将碟片上的一个小点加热至居里温度(即摄氏180度),在此温度下所有的磁性品质均被中和。与此同时,磁头发放出与从录音源所接收的讯号互相对应的电磁场。随着碟片的转动及冷却,全新的一组磁化资料便由磁头制造而成。这组新的磁化资料乃相当於所提供的声音讯号,而可被激光拾声器所读取。再录音的次数可多达十万次,而无损音质。
    MD的录音极为简单,只要将音源上的声音通过输出接口(耳机插孔、AV接口或是专用光纤输出口)和MD的录音输入口连接,就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录音了。其实,MD的录音方式同卡带机的录音方式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光纤录音而已

MD的音质跟CD有区别吗?

  MD使用的是音频压缩技术来储存音乐,和CD的音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否或者大小完全取决于听者。大部分的MD使用者都认为MD的效果和CD效果没有差异。 但即便是那些能听出二者差异的人也感觉不是那么的明显,通常也分辨不出哪个是哪个。不过对这两种格式的比较有必要使用相同的数模转换装置。如果没有,可以采用MD录音监听方式.

ABX公司曾经做过小型的盲听测试,发现很难听出经过ATRAC处理的音乐和其原始版本间的差异,但那些特殊的测试音的两个版本的差异很容易分辨。

需要指出的是,和MP3有明显差异的是MD翻录过程。MD到MD间的翻录,哪怕是数字输出,声音信号也是不断的重复压缩的。每当MD播放的时候,一个完全的16比特数据流将从压缩的数据中释放出来,而输入后的数据流又将被压缩一次成为压缩数据储存起来。而且MD的录音有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两个MD之间是不能进行翻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以下是引用龙皇在2003-1-9 11:45:00的发言:
想想也是,那些天价的转盘为什么好听? 


如果正版软件都需要天价转盘去读,请问,正版有什么用?

天价转盘就如天价打火机,大家都可以点燃,物理上根本就是一样的东西,但是有人去买那种东西,难道说点的烟就香点?自己感觉好点那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为什么喜欢300B+3/5A,在无法听到原音再现的档次,还是听美丽的失真最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以下是引用龙皇在2003-1-9 11:45:00的发言:
D版音质偏薄,趋于平面化,细节少。


盗版薄,声音就薄,错误多,细节就少。

这个可能模拟上解释的通,可是数字上根本解释不通。

误码多了,轻微的声音会发颤,就像东西不平,摆动一样,整个频段全部受影响,而不在于某个特定的地方。

有人说盗版会比正版声音小,那可能是刻录软件对wav进行了不恰当的处理造成的,但是一般不会对wav的质量进行改变,想改变也没这个设计。

vcd压缩率高吧,可是很花的盘也不会出现马赛克,cd可是没有压缩的东西,而且还加人了很多无用的东西使其误码率更低。

盗版的争论是无止境的,到底什么是正确的,看看正版商千方百计的防盗版技术就理解了。现在连mp3都没的听了,还说什么无法盗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10万元就要发烧,挑好听的搭配吧,管他什么数据,黑胶唱片的沟里落满灰,声音还是充满感情,不好听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唐伯虎点蚊香在2003-1-9 9:25:00的发言:
实在是无聊,MD是利用凹坑有无,也就是0和1记录声音的,这种经过压缩的声音和VCD以及DVD-VIDEO的声音同样不好听。CD碟片是线性PCM信号,请注意了论坛上的朋友们,那些争论不休的DX们,还有热中于刻碟的朋友们请你们看清楚————————我再说一遍,CD碟片上记录的是线性PCM信号,也就是用凹坑的长短来记录信号的,不是凹坑的有无!!!!!
换句话说,CD不具备盗版的条件。为什么引进版和原版声音差别巨大,就是这个原因。各为一直争论不休,就是不知道有几位朋友到图书馆差过资料。

所以好象MD不是跟CD同样的度读取原理啊。不知道唐大侠有没有在图书馆查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关于PCM(转载)
在音响上,数字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有取代模拟技术之势;记得刚刚出现数字技术激光唱机的那会儿,CD以它极其优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音响圈都为之兴奋不已,被誉为是音响界的一场革命,人们满心以为一夜之间,我们可以达到音响重放的顶峰了,似乎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令人神往境界。然而,几年过去后的今天,人们逐渐的发现,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当初的想法未免有些幼稚了。数字技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与传统模拟技术相比,仍然有一段十分大的差距:在听感上,CD克服不了生硬的弊病,它的低频散,中频生硬,高频强直,两端延伸不够自然,更重要的事,在情感表达方面,人们似乎总是找不到感觉,或者说没有什么情感可言;相反地,在LP 上,低频非常有形,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象CD那个样子,不管有无,总有轰轰的感觉,中频非常圆润流畅自然,高频空气感真实,两端延伸极其自然,更可贵的是,LP的声音听着非常舒服,听人声、弦乐,可谓其味如香,其幽如兰,情感表现真挚饱满,那种令人“毛骨悚然”,飘飘欲仙的感觉在CD上是绝对找不到的。从指标上看,CD是全面胜过LP的,听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普遍认为是由于取样频率太低等因素造成的,于是出现了高bit、高取样频率的机种,但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以为,这个问题,要站在事物的普遍规律上来解释,不要仅仅在指标上做文章,指标不能反映某些实际情况。
  如果把推挽比作两个人共同弹一台钢琴,那么,数字技术与推挽相比,就是有多个人共同弹奏一台钢琴,每人只负责弹一个键,如此说,虽能配合完成演奏,但是是全机械的,情感、神气早已统统地没有了,这正是数字技术的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推挽不如单端,数字技术不如模拟技术。
  当今的PCM数字线性量化技术理论的形成,一开始就犯了教条思想罢,把一个完整的信号波形,用数字技术进行量化,再生形成阶梯状的异类波形,已经不是原来的信号模样了,经过低通滤波,虽去除阶梯状波折,但是要知道,这里边经过了多少次的交越失真!44.1KHz的取样频率每秒至少有88200次交越失真,96KHz的取样频率每秒至少有192000次的交越失真,但也或者并不是这么准确的次数,总之是许多许多次。所以说,出来的波形和原信号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神气全断,情感如何表现?
  把完整的信号彻底打破,重新量化,重新拼和,这种设计思想,本身就犯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错误,也给数字技术带来了致命的缺陷。但我们的普遍的想法,如此这样的办法似乎是可行的,即是采用更高更高的采样频率,极大极大地提高量化比,使数字处理的信号波形尽可能地接近模拟的结果,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似乎今天的技术实现起来的时候还是困难的。否则,PCM线性量化技术,不可能会有大的质的飞跃了,小程度地提高采样频率和bit数治标不治本,数字技术要想趋向完美,随人心愿,或者废除当今的数字量化方式,重新从零开始,寻求别的方法、方式。媒体宣扬,数字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淘汰掉模拟技术,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至少现在还不能这样肯定,就像我们最初的幼稚的错误认识一样。模拟技术的魅力不是数字技术所能代替的,或许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一些执著的群体热衷于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3-1-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以下是引用龙皇在2003-1-9 15:50:00的发言:
关于PCM(转载)
在音响上,数字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有取代模拟技术之势;记得刚刚出现数字技术激光唱机的那会儿,CD以它极其优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音响圈都为之兴奋不已,被誉为是音响界的一场革命,人们满心以为一夜之间,我们可以达到音响重放的顶峰了,似乎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令人神往境界。然而,几年过去后的今天,人们逐渐的发现,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当初的想法未免有些幼稚了。数字技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与传统模拟技术相比,仍然有一段十分大的差距:在听感上,CD克服不了生硬的弊病,它的低频散,中频生硬,高频强直,两端延伸不够自然,更重要的事,在情感表达方面,人们似乎总是找不到感觉,或者说没有什么情感可言;相反地,在LP 上,低频非常有形,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象CD那个样子,不管有无,总有轰轰的感觉,中频非常圆润流畅自然,高频空气感真实,两端延伸极其自然,更可贵的是,LP的声音听着非常舒服,听人声、弦乐,可谓其味如香,其幽如兰,情感表现真挚饱满,那种令人“毛骨悚然”,飘飘欲仙的感觉在CD上是绝对找不到的。从指标上看,CD是全面胜过LP的,听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普遍认为是由于取样频率太低等因素造成的,于是出现了高bit、高取样频率的机种,但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以为,这个问题,要站在事物的普遍规律上来解释,不要仅仅在指标上做文章,指标不能反映某些实际情况。
  如果把推挽比作两个人共同弹一台钢琴,那么,数字技术与推挽相比,就是有多个人共同弹奏一台钢琴,每人只负责弹一个键,如此说,虽能配合完成演奏,但是是全机械的,情感、神气早已统统地没有了,这正是数字技术的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推挽不如单端,数字技术不如模拟技术。
  当今的PCM数字线性量化技术理论的形成,一开始就犯了教条思想罢,把一个完整的信号波形,用数字技术进行量化,再生形成阶梯状的异类波形,已经不是原来的信号模样了,经过低通滤波,虽去除阶梯状波折,但是要知道,这里边经过了多少次的交越失真!44.1KHz的取样频率每秒至少有88200次交越失真,96KHz的取样频率每秒至少有192000次的交越失真,但也或者并不是这么准确的次数,总之是许多许多次。所以说,出来的波形和原信号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神气全断,情感如何表现?
  把完整的信号彻底打破,重新量化,重新拼和,这种设计思想,本身就犯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错误,也给数字技术带来了致命的缺陷。但我们的普遍的想法,如此这样的办法似乎是可行的,即是采用更高更高的采样频率,极大极大地提高量化比,使数字处理的信号波形尽可能地接近模拟的结果,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似乎今天的技术实现起来的时候还是困难的。否则,PCM线性量化技术,不可能会有大的质的飞跃了,小程度地提高采样频率和bit数治标不治本,数字技术要想趋向完美,随人心愿,或者废除当今的数字量化方式,重新从零开始,寻求别的方法、方式。媒体宣扬,数字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淘汰掉模拟技术,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至少现在还不能这样肯定,就像我们最初的幼稚的错误认识一样。模拟技术的魅力不是数字技术所能代替的,或许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一些执著的群体热衷于它。



我觉得此文是模拟界的元老写的。[em24]

比较可惜现在以及是数字当道了。我实话,我觉的现在的卫星电视比以前的模拟电视好多了,不知道大家觉得那个好啊?

md本应直接可以和cd对考数字,正因为那个该死的版权,使得个人也不能这样,要慢慢录音,而且是音频录音,简直是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3-5-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偶支持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3-5-14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我也喜欢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3-5-20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不知道
不一样的东东怎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3-6-2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龙皇在2002-12-26 18:50: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年华在2002-12-2618:44:00的发言:
你的790电没充足罢了

呵呵,试听这两台机器的时候都用的交流电源转换器。怎么可能用电池这种不稳定的电源。
[/quote]

哥们儿, 充满电的电池可比变压器强多了。
我用CD随身听比过,电池能听出更纯净一些。关于具体的理论你可以问问平衡师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3-6-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虽然说是精华帖

但是从楼主评测的软件看不到精华的影子

在怎么样也应该弄张正版CD和ES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3-6-30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甘肃省兰州市
谨对楼上观点表示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3-8-14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随身听我支持MD!!!

这里有几个能分辨出MD和CD声音的差异来的?

MD就是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3-8-14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以下是引用lycsc在2003-1-9 16:09:00的发言:
md本应直接可以和cd对考数字,正因为那个该死的版权,使得个人也不能这样,要慢慢录音,而且是音频录音,简直是自杀。

浮躁啊!
版权并不该死,要是版权都死了,音乐的存在估计就真的比较困难了。试想,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帖子,被别人投到杂志社去赚稿费你会怎么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3-8-1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支持CD!支持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3-8-1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没什么可争论的 ~  CD听起来声音浑厚  MD声音干脆!~  我用的是MD  可是也很喜欢CD
毕竟MD是压缩过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3-8-18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在有就是听习惯了CD就听不惯MD   反之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0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