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2: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巴伦伯依姆与帕尔曼、马友友和柏林爱乐团1995年EMI版网上很流行,这是现场音乐会录音版,也是马友友16年后第二次录制,此版与上面英巴尔&阿劳等含蓄内敛的演奏风格形成两极,又恰以完全开放的演奏构成特色,巴伦伯依姆是颇具浪漫思维的音乐鬼才,他这个特质与帕尔曼、马友友一拍即合,三位表现主义者碰到一起灵感互激、火花四溅,早把严谨、内敛、谦恭这些词汇扔一边去了,这是我听过的最畅快、最率性不拘、也最个人主义的一版,气势如虹,外观灿亮,三位独奏各显其通,第一乐章以火热的激情一路前行,说实话,不算难听,按理巴伦身兼指挥应该悠着点,但你听他的钢琴,一付绝不甘人后的架势,声压满台,这就势必造成大提小提与之同步,各自拿出百分百激情应对(听听第9分钟对置场面和奋不顾身的尾声),使演奏充满强烈的浪漫主义澎胀感,第二乐章马友友如醉如痴,帕尔曼的应答同样动人,把表情发挥到极致,但我总感觉伴随着优美的还有足以销魂蚀骨的热流,这样销魂的热度是几个版本没有的,能把这个乐章演化到这般地步的怕只有此二君,第三乐章可以预料的会演变成大提琴、小提琴与钢琴的竟技场,整部作品的演奏不管是否符合本意,所有听者都能一饱耳福,这样极端的版本也只有巴伦帮们能造出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T5Kkg8FrugbhNyh1Y5xJA?pwd=8w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24-3-9 1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9 12:55
巴伦伯依姆与帕尔曼、马友友和柏林爱乐团1995年EMI版网上很流行,这是现场音乐会录音版,也是马友友1 ...

大撒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4: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卡拉扬1979年组合索菲·穆特、马友友和马克·泽瑟尔第二次录制,柏林爱乐团虽不及10年前与老罗、奥胖和李赫特那次的顶级发挥,仍能属一流,但第一乐章第1.57分不知为何把定音鼓突了出来,让听者为之一惊,也有碍整体线条的完整。

独奏组中,位置感最恰当的是钢琴马克·泽瑟尔,严格的说,穆特和马友友都非演奏这部作品的恰当人选,“血型”不符,这俩人都是表现欲超强的青年演奏家,拉到忘情处往往旁若无人,又缺乏老辣的控制力,如何协调是个问题,此外,俩人音色或多或少都有“腻”的成分,又都偏爱揉弦,特别是马友友,你让他“扬起来”容易,但他很难沉下去,他缺乏大提琴在低音域的筋骨感,“肉多骨少”是他本能的不足,肯定会“好吃”,但不耐咀嚼。

从听感上能感觉到卡帅对独奏有效的控制力,穆特和马友友都很“听话”,但与老罗奥胖比较,在音色、节制与严谨层面尚有很大差距,第一乐章展开部两把提琴一定要“抽肉见骨”才够味道,分句一定要敢于把”肉“剥下来,声音若发飘发腻立等就下一个层面,而这版不足恰恰就在这里,小提琴还是显得腻,大提琴沉不下来,表现在气质上则是活力与英俊气不足,第二乐章味道尚可,遗憾的是马友友反而奇怪的收着拉,这样的慢板本应更自由更放开,本应出彩地方他到愿与穆特、泽瑟尔平分秋色,以至后者获更多掌声,尾声速度偏慢,效果不佳。临了须补充一句:这是一版还算成功的演奏,但有明显不足,我只概要指出其不足,以便为再听落个参考,“足金”部分则无须说,虽然偏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qhYwTnSdErjVr8iSb8Kw?pwd=9g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24-3-9 16: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谢谢分享!学到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24-3-10 1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24-3-10 14: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24-3-11 22: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省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24-3-12 1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湛江市
感谢分享,留个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08: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马三版本鉴赏

n多年前首听马勒听的就是马三,当时就惊叹它的长度,仅第一乐章就长达30多分钟,却绝不枯燥,这是一部包罗万象、充满奇思妙想的神奇作品,它把马勒音乐创作的精神与源泉——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思考与种种宏观微观发挥的淋漓尽致,会有人会觉得第一乐章枯燥么?我相信不会,天堂般威严的动机主题(开声的八支圆号)、阿尔卑斯山雪岩般沉滞凛寒的第二主题(第1.06分- 索尔蒂版)、再加上意兴湍飞、酣畅淋漓的第三主题(酒神巴克斯队列,巴克斯即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一步步把人们导引入层层展开的神妙造化之境,特别是狂欢的、喧闹的酒神巴克斯队列,简直叹为观止!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征服严冬、让大地回暖的绝对主角!它的象征体就是这个朝气蓬勃、灿亮爆棚、带有进行曲节拍巴克斯队列的盛装出场(8.17分),这个庞大到令人瞠目的展开部,就这么进入到了复苏盛放、充满生机的夏日。

对第一乐章结构有不同分法,我倾向于:
呈示部:开声至8.17分,呈示部的重点在第二主题,它完整的出现两次,重点表现严冬风雪的威力,而第三主题(巴克斯队列)只呈示它的基本雏型(4.48-5.50分),马勒在这里的潜意非常清晰:只有把岩石主题的“功课”做足,才能反衬出整个第一乐章的主旨——夏日大步来临的耀眼与醒目。
展开部:8.17分——21‘58’分,展开部始于第三主题,也终止于这个主题,马勒几乎动用了所有声部和尽可能的管弦乐手段渲染巴克斯队列,把它装饰的绚丽多姿,它是展开部无可争议的主角,其它所有的主题与乐段,都意在反衬、平衡、丰富它的作用,同时也用意于:夏日非一蹴而就,反复不可避免,但更迭不可阻挡。
再现部:21‘58’——结束,再现部基本是忠实的,但威严的第二岩石主题明显被柔化了(23‘06分),它变得不再那么冷酷,坚硬中被抹上几缕柔色。巴克斯队列也不再醉态酣畅,或隐或显的蒙上一丝人性化气息,但最终结束在赤热欢腾之中。

必须明白,马勒交响作品基本都是“标题性”的,我判断作品标题性的原则就看它的音源来自于何,是来自于音乐自身,还是源于音乐之外——诸如诗歌、神话、史材、事件等等,当你需要对作品深入一步了解时,就必须要看明白创作灵感(标题)来自哪里,否则就很难明白音乐在“说”什么,这部马三后几个乐章创作之初的标题明白无误的说明马勒写作的主旨——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第二乐章:草地上的花儿告诉我
第三乐章:森林的动物告诉我(重点乐段是一支降B调的邮号寥旷悠远的独奏)
第四乐章:夜晚告诉我(关于人世,一首女低音独唱,唱词来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里的一个章节,刻画人在世间的渴慕之情与孤独落寞)
第五乐章:晨钟告诉我(关于天使),童声、女低音与女声合唱团的合唱
第六乐章:爱告诉我(马勒写道“在一切之上,永恒的大爱交织成一片光网,尤如太阳的光芒都聚焦于一点”),马勒后来又解释“我也可以把这乐章题为上帝告诉我”,这句话,不知使得这个光辉慢乐章的题旨清晰了多少,太阳的光芒聚焦于哪一点?人与人之间最伟大的情怀是什么?宗教最初始与最终的归结是什么?——爱!大爱!这个性灵静匿、充满升华而又情感积蕴的伟大乐章,明白无误的将我们导入这天地万物都浸润其间的大爱之荣光中。

至此,这部马三的音乐脉络就相当清晰了:从大地复苏(寓意生命起源)、夏日大步来临开始,经历草原花儿朵朵的可爱、森林动物的性灵、人类之渴望与孤寞、天使之纯洁、最终归结于上帝的仁慈至爱!

马勒后来出版时将上述标题去掉,我想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随着音乐写作的展开,音乐越来乐趋向于音乐自身(纯音乐),很多乐段开始脱离创作初始的文字大纲,而服从于纯音乐自身的律性,这个时候的文字标题就显得可有可无。
二、马勒同时也明白,音乐作品进一步欣赏时最好忘掉它的标题性,因为它会限制想像力,将听者的思维局限于一个框架提示,开始肯定有益,但并非总是明智的。

标题去掉了,但音乐基本的寓意就在那里,它是音乐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是去不掉的,对于初接触马勒者,弄清楚它的标题性显然很有必要,所以,这些被马勒删除的标题才会留下来,就我个人来说,初听马勒、我会考虑它的标题性,随着欣赏深入,我会忘掉标题性,将所有的文字框架都打破,让音乐自身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风格与索尔蒂一拍即合,因而爆棚段落动态十足,第一乐章铜管组不加掩饰的吹奏又压台、又散发出黄铜气息,听来十分爽劲过瘾,索尔蒂以放达疏犷手法把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的“伸展”处理的跌当起伏,虽属“短线条”操作,但色彩绚丽、劲道十足。

后面几个乐章的多姿多彩值得细品,上乘的录音效果使得声音清晰,声部的平衡甚佳,也就如实表现出索尔蒂清澄的一面,第二乐章的优雅轻盈灵秀、第三乐章几个声部间童话般的对话、乖巧而富于情趣的场景,连不起眼的几声竖琴都给我留下印象,可见索尔蒂面面俱到精细如发的指挥调度,一个微小细部都做到精益求精,邮号段落令人心旷神怡,其间大鼓轻击的震音少有的让人心生浮想,女中音H·黛尔内什演唱不错,唱出了夜的阴暗孤漠,我不禁思衬:上世纪60-80年代卡拉扬如日中天时期,索尔蒂与伯恩斯坦只所以能不落下风能与之分庭抗礼,凭的就是过硬的艺术水平与独具风格的指挥艺术。

这是一版放达的演出,你不能说它本色,也非似库贝利克那样浑然天成,但它的澄澈与动静的两相宜让你何时听都为之赞赏。

索尔蒂所谓硬派风格既在于自身,也是与DECCA多年打磨的结果,爆棚在意料之中,好在够喧嚣不空洞,虽诠释的层次性一般,线条短促有力,但并不鲁莽,效果也辉煌,并不缺乏说服力,其实这版真正价值在后五乐章,不要被第一乐章的动态遮掩,我曾一再指出索尔蒂清澄的一面和芝加哥交响在他棒下的柔顺,如第二乐章开声的媚态与弦乐的顺滑少有几人能比,第三乐章给人极佳的艺术美感,音压处理、层次、节奏控制都属一流水准,邮号段落恰到好处,若仅仅欣赏索尔蒂的硬派爆棚就很不全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fOgcJxwurL5EZ1yCL0LeQ?pwd=6l8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24-3-15 09: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9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 ...

谢谢楼主, 马勒只听过第八,听高人说从后边往前听比较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24-3-15 1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24-3-16 07: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6 08:59
柯曾&塞尔1962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在金斯韦大厅录制的勃一钢协值得收藏,这个搭配在风格上反差最大,强力的 ...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24-3-16 07: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9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 ...

感谢分享 感谢楼主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24-3-16 07: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4 12:22
这是一版令人肃然起敬的录音,两位曾经深有感情的音乐家以充沛的激情与水般的柔软为我们奉献出一版难能 ...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24-3-16 07: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9
首选版本自然属EMI卡拉扬率柏林爱乐团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奥依斯特拉赫与李赫特1969版,这是一场无与伦 ...

感谢分享 感谢精彩的点评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24-3-1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5
马三版本鉴赏

n多年前首听马勒听的就是马三,当时就惊叹它的长度,仅第一乐章就长达30多分钟,却绝不枯 ...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最喜欢这种自己分析见解的帖子,用心了,希望以后楼主多分享这种资源,给我们这种小白指明方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24-3-1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9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 ...

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最喜欢这种自己分析见解的帖子,用心了,希望以后楼主多分享这种资源,给我们这种小白指明方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与布列兹版一样,西诺波利这版马三同属冷处理类型,但出来的效果不同,布列兹逻辑而精辟,西诺波利冷沥而强直,第一乐章西诺波利突出“岩石与群山”这样的命题,尽显冷煞一面,坚硬与雄阔构成这一乐章的主色调,他突出铜管声部,在铜管中,又突显长号和小号,长号将音乐的气势压的低沉有力,特别注重勾勒巨岩群山的冷煞绵延,它吹奏的第二主题,如倚天长剑露着寒光,小号声部则完全与之分庭抗礼,嘹亮高亢,独自撑开一片天地,这一低沉一高亢、一下压一上扬、以及合奏强大的态势将空间幅度撑的很开,我们可以看到西诺波利大气磅薄的气度,展开部前半段少有的义无反顾,狂势效果甚佳,他的不足在色彩上,管弦乐合奏的着色,显然不如布列兹或索尔蒂绚丽多姿,中后段部分,音乐的组织略显僵硬,乐句之间的连接缺乏布列兹那样的逻辑性,某些乐段显的突兀,给人以莫名的惊吓感,但同时演奏富于特色,运动中的,不是巴克斯队列,而是冒着寒光的铁甲战车,态势逼人,西诺波利这把手术刀够利害,舍弃色彩、舍弃温度、直扼主题。

后面几个乐章,第二乐章旋律织体被拉的很长,速度自然会降下来,似乎是一幅幅慢镜头的回放,以便于定睛观瞧,但起承转合人工斧凿痕迹过重,有失音乐形象的真貌,第三乐章同样,但他对作品切入的视角独到,特别是细节所展开的夸耀画面,似经放大镜放大,细部清晰而突凸,自然,由于“放大”了画面,再加上略显拖曳的速度,音乐画面多少显得失真,这也包括重点的邮号段落。
第四五乐章的人声部分、汉娜·施瓦茨的嗓音足够厚度,也足够压台,但演唱略显做作,柔性也不够,少了些阴柔气息,“查拉图斯特拉”那种夜的神秘感与夜思氛围未臻完美,但西诺波利的弦乐则流露着感人情愫。

末乐章我满意,西诺波利流露出难得的升华气息,我是很少置疑他的慢乐章,包括他棒下的布鲁克纳,爱乐乐团的弦乐被提炼的非常纯,充实的情感一步步凝聚、盘桓、上升,但西诺波利并未将它演绎成一首天穹之爱,在接下来的演奏中我们能清晰觉察出它深深根植于大地之上,涌动着真实而深厚的人文气息,这是他与布列兹、海丁克版立意深度上的不同之处,很值得琢磨,这一乐章显示了西诺波利宏大中追求细腻的功力和开阔的交响视野,演奏的气息自始至终未与中断,联系到他对马八尾声精彩的升华处理,令我深有感触。

这版“马三”整体看不错,尤以第一、六乐章为佳,西诺波利擅长在长大的篇幅中表现细节,演奏如山般稳健,一切都是笃定的、预先设计的,然后再将这精确的设计一丝不苟还原,通篇上下,你感觉不到即兴的成分,它的好处在于自始至终精力充沛,不足则在于灵性不够,乐句之间的衔接有点“硬”,第一乐章的巴克斯队列少了几分灵光闪现的秀色,这一段演奏有点即兴色彩才够味,而第二主题则令人信服的具有震撼力,喧嚣、坚硬,冷的令人胆寒,表现出强大的气场。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aJw_tjx9-bGdsfjvpjbOA?pwd=rqc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24-3-16 15: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追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7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