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f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盲听大赛又出牛人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8-9-6 14: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琵琶琴瑟 发表于 2018-9-6 14:34
这倒是可以。
但是也得顾忌选手的心理和生理状况。

这个不至于生理心理。第二天再挑战呗。但如果第二天六错三,错四什么的,然后说是生理或心理问题,恐怕更有争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8-9-6 14: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lyan1981 发表于 2018-9-6 14:44
这个不至于生理心理。第二天再挑战呗。但如果第二天六错三,错四什么的,然后说是生理或心理问题,恐怕更 ...

每次组织盲听比赛,平时咋咋呼呼的某些人一个个怂的跟什么似的,连名都不敢报。
而且这种比赛,组织难度还是有的,又不是啥升学考试,还要求人家往现场跑两天……不太容易实现


(首先声明我耳朵没那么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8-9-6 14: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alavan 发表于 2018-9-5 12:04
提醒大家一下,一个人六次中五次,和一群被试里有一个人六次中五次是两件事哈。

明白人。(以下的话只是拿我个人举例,就事论事,没有任何诋毁那些参与测试朋友的意思,我在15楼也承认金耳朵,只是想说测试次数有点少而已)

如果让我这个木耳参加测试,无论听还是蒙,估计很难6中5。
但如果我带30个朋友参加,无论听还是蒙,6中5的机会大了不少。
如果百八十人参加,无论听还是蒙,很大可能会有人6中5。
如果1000人次参加,估计就会有人6中5。
当然不用1000人次,百八十人可能就行了。换个说法,我耳朵再木,参加百八十次测试,可能就会6中5。
下一次展会,如果还测试6次,听出电源线6中5的,可能就是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18-9-6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liujian121 发表于 2018-9-6 14:51
明白人。(以下的话只是拿我个人举例,就事论事,没有任何诋毁那些参与测试朋友的意思,我在15楼也承认金 ...

你这一段总结为一个数学概念:幸存者偏差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8-9-6 14: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本帖最后由 lyan1981 于 2018-9-6 15:10 编辑
琵琶琴瑟 发表于 2018-9-6 14:48
每次组织盲听比赛,平时咋咋呼呼的某些人一个个怂的跟什么似的,连名都不敢报。
而且这种比赛,组织难度 ...

那就加大奖励,有真本事的人自然来,第二天来挑战成功送大奥(极端例子),如果不来那就说明他自己也知道是蒙的。我相信线材商肯定有兴趣掏成本提供奖品搞挑战。那成为真理之后对线材销量拉动不是一星半点。当然对线材商也有风险。如果重赏之下冠军怂了,或者来了错的离谱。那么就不攻自破。还是那句话,到底有没有真本事,不管是冠军还是线材商,有真本事才敢这么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18-9-6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lyan1981 发表于 2018-9-6 14:55
你这一段总结为一个数学概念:幸存者偏差e

兄弟见笑了,只是举个例子而已,确实有点以片概全,不过再偶然的事情可能都会在下一刻出现。
也许我参加100次盲听,真就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8-9-6 15: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省台南市
琵琶琴瑟 发表于 2018-9-6 14:14
什么勇气以及理论才认为这样的表现:
“最终一位获胜者盲听6次电源线只错了一次,前面盲听音频线6次全对 ...

學過統計學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8-9-6 1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省台南市
lyan1981 发表于 2018-9-6 13:48
我做的计算没有“之前的样本”这个概念。我这个是个纯数学的,是逻辑理论科学。直接假设盲听就是纯蒙,纯 ...

只有在一個樣本都沒有的時候才能假設純矇
我還以為這很基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8-9-6 1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lyan1981 发表于 2018-9-6 13:48
我做的计算没有“之前的样本”这个概念。我这个是个纯数学的,是逻辑理论科学。直接假设盲听就是纯蒙,纯 ...

我不是说你们数学算的不对,算数算的不好,学习学的不好,个个都是人才,又会算公式,我都很佩服的。但是公式算的对不等于正确值,50%是什么,是你的期望值,假设值,但是你前面也说了50%的几率错误率可能70%左右,那么你用这30%的正确率来算算你这个假定值概率论公式的正确几率是多少,也就是说你的公式的错误几率远远大于你正确的几率了,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请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18-9-6 1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lyan1981 于 2018-9-6 16:00 编辑
阿斯兰君 发表于 2018-9-6 15:49
我不是说你们数学算的不对,算数算的不好,学习学的不好,个个都是人才,又会算公式,我都很佩服的。但是 ...

理解错误
我从没说过“但是你前面也说了50%的几率错误率可能70%左右
我说的大意是:
(1)单次投掷硬币,正面向上的几率是50%

(2)6次投掷硬币,三个正面向上,三个正面向下的情况,其不出现的概率是近70%
这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核心原因是:1和2是相互独立的2个完全不同的事件,因为从概率上,投一次硬币是正是反,和投6次硬币是不是有3个上3个下。压根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1概率是50%,不代表2这个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件事就一定会3个上3个下。更不能从2证明1是错误的。两者无逻辑关系。

换个角度给你解释。
2这个结论是从1推导出来的,其成立的基础就是:1正确。
然后你拿2的结果来说:1有70%的错误几率。即使没学过数学,从常理上也明白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基本上可以判断需要从高中的排列组合部分知识啃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发表于 2018-9-6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lyan1981 于 2018-9-6 16:17 编辑

除了理论之外,考虑提供给你一个例子便于你理解。
你的说法:投一个硬币50%向上,所以投6个硬币就应该三个上三个下,但实际情况不是肯定三个上三个下,所以投一个硬币50%这个概念就有70%的错误率。
类比于你提出下述概念:
因为我在地球上最高能跳1米高,所以我在月球上也应该跳1米高,但实际情况是我在月球上能跳5米,所以在地球上最高能跳1米高就是错的。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我基于一个硬币50%向上这个事实,通过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公示推导出来6个硬币3上3下的概率是31.25%
类比就是,我根据我在地球上最高能跳1米高这个事实,通过地球重力加速度,地球质量,月球对地公转周期推算出的质量,进而计算月球重力加速度,然后计算出我在月球上最高能跳5米

他不能证明在地球上最高跳1米是错的,或者“在地球上最高能跳1米”这个事实有70%的错误几率。

这说法非常之荒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18-9-6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
好牛逼啊,简直算机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18-9-6 16: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当时用的是核电还是水电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发表于 2018-9-6 1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aryvictor 于 2018-9-6 16:32 编辑

刚结束整个出差回到家中,看到大家的讨论很是感动。无论批评和支持,都是对我们的关注,这一点要先谢谢大家。

我梳理了一下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简单的来做一个解答。

1.记忆VS听力
首先引用一下近几次盲听大赛的规则帖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9223&extra=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0164&extra=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99734&extra=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2062&extra=


每次比赛之前都要发个帖子说下规则,而规则又基本相似,这类规则帖子比较多,就不一一贴上来了。

一般意义上的盲听其实都是以区分作为目的,我们的比赛也不例外,在之前的一些形式中,都是一段一段的听,比较前后两段区别,这毫无疑问给大家带来了记忆力的负担,不只是楼上的烧友担心记忆力对此的影响,早期比赛的时候很多圈内资深人士,包括林sir也提出过一样的问题。

设计比赛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尽可能的减低大家记忆力的负担,所以采用双路音源同样的搭配和同样曲目进行播放,力求大家可以无缝切换。这样对比比较直接,而且比赛规则里面有一条比较奇怪,全做反过来的,算全对。

一部分专业用户建议采用同样的多路输出的机器插上不同线材,做简单的切换即可,从比赛的一部分来说呢,这的确可以解决线材切换的问题,可是这类器材暂时无法解决不同格式音源之间无缝切换(有损/无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使用两套相同器材同步播放切换的办法。

当然有烧友可能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两台机器声音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专门和享声要求采用同批次,煲机时间相同的两台机器,并且这两台机器仅作为盲听大赛指定的比赛用机器。此外,为了避免变量的产生,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统一:双机采用同一电源插板,相同电源线,相同信号线,相同存储卡。

从工业生产上来说,必须要承认的是两台机器在测量层面确实存在差异,我们也尽量从技术角度上来避免这种差异,所以比赛当中,我们的线材组使用的是佳耐美VS晶彩的铜线和银线组合,音源组当中最终使用了160kbps的MP3,部分采用CBR,部分采用VBR以增加难度。这里可以肯定的是,音源之间的差距或者线材之间的差距是大于两台音源之间的。另外从工业生产角度上来说,如果两个机器出现了两个声音,那证明产品一致性有重大问题,这类机器是不会通过QC的,具体是为什么,鬼鬼说不是很清楚,毕竟不是搞这一块的,如果读者当中有ISO、工业生产,精益控制或者QC有了解的烧友,烦请帮忙解释一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18-9-6 16: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其实不管他是蒙的还是真的能听出来,都无所谓了,暂且就算他真的能听出来,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想,30个人只有一个人过关,那么100个人最多过3个人,剩下的97个人是听不出区别的,这说明咸菜的作用微之甚微,百分之九十七的人是听不出区别的,所以线材都是给那百分之三的金耳朵的人准备的,所以买线材之前先盲听测试下你的耳朵是不是金耳朵,过不了就别花那个冤枉钱。线材对于我来说:别说盲听,睁着眼睛也听不出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18-9-6 16: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悦动冰城 发表于 2018-9-2 17:46
看耳朵的形状就和常人不同,牛

慧眼如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8-9-6 16: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lyan1981 发表于 2018-9-6 16:14
除了理论之外,考虑提供给你一个例子便于你理解。
你的说法:投一个硬币50%向上,所以投6个硬币就应该三个 ...

啊呦唷,还在争论这么基础的问题,排列组合小学就教到了,实在用不着重新发明一遍了。

6个硬币正反两面一共有2的6次方,也就是64种组合。
3个正面3个反面的组合是(6x5x4)/(3x2x1)=20    如果不会算,找6个硬币自己摆一下就知道了。
6个硬币3个正3个反的概率是20/64=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18-9-6 16: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琵琶琴瑟 发表于 2018-9-6 14:25
槽点:公认=区别显著=很容易区分=你的耳朵跟他一样好使?

首先我承认我是木耳,木耳就不让质疑了?另外看清我质疑的是什么,我什么时候质疑过金耳朵的存在了?

另外,你这个等式逻辑不对,音频线声音不同虽然公认,但不等于大家很容易区分,更不等于大家都能区分。我就不能区分,但我会认为存在区别。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沙子,世所公认,难道能等于沙子区别显著=很容易区分?别说沙子,能区分一堆鸡蛋都是最强大脑了,哪里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18-9-6 16: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lyan1981 于 2018-9-6 17:00 编辑
coolbaobao 发表于 2018-9-6 16:49
啊呦唷,还在争论这么基础的问题,排列组合小学就教到了,实在用不着重新发明一遍了。

6个硬币正反两 ...

是的,硬币是N次独立随机试验中的一个特例,因为正反几率均为50%,非常基础,所以可以用直接用组合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18-9-6 1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aryvictor 于 2018-9-6 17:15 编辑

概率VS心理VS体力

这次和之前的比赛里,都会有烧友确定的告诉我,USB线是有区别的,我和他讲这类比赛我总是准备着,但是似乎报名人数也总不够,就只好先用简单点儿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做个测试。但是到了比赛当中,这位烧友很遗憾的没有能够进入决赛。我很相信他在自己家里也许确实是发现了一些区别的。

同样很多发烧友喜欢自己在家折腾线材和音源,总有这么些时候,换个线或者换个音源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和论坛的朋友们一聊就觉得大家似乎都有相类似的经历,自己再去听,也能发现区别。可为什么每次一上比赛就全都不对劲了呢?

首先聊聊体力问题。为什么是6个曲子,为什么不是8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音乐会直接睡着的情况,鬼鬼很惭愧的承认一下,我是真睡过,还睡的Bach的曲子,到今天为止,Bach某些曲子都是我的催眠曲。后来和圈儿内著名的音乐家聊这个事情,人家说你那么听,不睡都奇怪了,你这样很容易疲劳,如果一直跟着旋律走,那么旋律最后一分为二而分为四四分为八你这么一直跟下去不累死你才奇怪——听Bach,要首先听结构。不要过分关注旋律,此言一出,Bach似乎也不怎么催眠了。

同样,我们在仔细听的过程当中,类似的听疲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怎么判断不同呢?那必然是通过细节啊,对细节这么关注,如果不疲劳,这才叫奇怪。我见过个别烧友,越听声音越大,我在裁判席都可以听到他的音乐细节了,这是听觉疲劳的一种,另外一些烧友开始切换的时候觉得“哇区别好大”,到后来发现,怎么越来越没感觉?这也是听觉疲劳。我们一共6组曲目,每一组90秒,实际比赛的时候因为时间控制,可能还要久一点,这一下下来可是540秒,进了决赛又是540秒,如果有类似这次的加赛,还有540秒,叠加起来差不多30分钟了,对于音乐会来说一个中型协奏曲的时间都够。我们又能有多久完全集中呢?如果我多加一个项目,那就意味着90-270秒的参赛时间,两个的话就是180-540秒哦,这个时间可不短。平时比赛中间还有几十秒休息,今年的初赛,可是完全没有休息曲目直接切换的哦,这样的体力消耗也是非常高的呢。

我们通过器材来欣赏音乐,好的器材能够更好的表达音乐,我们热爱器材,也更加关注音乐本身,6个流派都是大家平时或多或少听过或者听到的,比如流行组上次比赛和这次比赛都用了抖音的一些流行曲子——就算你平时不看抖音,逛商场的时候也偶尔可以听到。除开流行组,我们还有古典、民乐、摇滚、ACG等等组别。实际上,考的更是对于音乐的了解——某些区别机器可以测得,某些区别机器难以测得,但就音乐的了解方面,机器无法测得。这也是我们要6个不同音乐组别的原因,在这里借用我的前辈,塞区前任版主UU的一句话——音乐没有好坏,烧友不分贵贱。

鬼鬼数学一直不太好,概率的问题楼上很多烧友已经各抒己见,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下面一点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心理的问题。对大多数有信心来参加我们比赛的发烧友来说,其实都觉得自己在家能够听得出怎么一到比赛就不行了呢?其实这和体育比赛有点类似。熟悉的都知道鬼鬼最近在射箭,平时训练成绩50米80靶纸675+,高一点680-690都有,一到赛场就不对劲了,总是跨不过650-660这个坎儿。按理来说我的器材都一样场地也一样,怎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呢?为什么训练就稳稳的打10比赛就只能最多保证9+呢?

回到我们的比赛来看,今年的比赛,初赛真的是难到吓人,初赛音源组虽说只有160kbps和无损的对比,可一进门大家都严肃起来了——那么大一个屋子,一个前台围满了人,大家都安安静静的,进场就知道,这不是我们家温暖的沙发,不可以躺着听不可以自己随便暂停,不可以一边聊天一边来搞。这就是传说中的比赛氛围啊。

然后一部分同学就把自己吓得够呛,越来越觉得不对,越听越觉得听不出——加上这一点和疲劳属性的debuff之后,再来讨论概率问题,似乎答对的概率会下降,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答案有以下几点:
1.比赛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没人打乒乓球,我做个乒乓球比赛,给自己发奖就好。如果办比赛,每个人都有奖项,那么区分度在哪里呢?
2.对广州地区的发烧友来说,普通意义上的金耳朵已经没办法阻止他们了。如果大家查阅一下前几年的结果,会发现至少5个金耳朵都是经过了极其变态而严苛的测试的。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线信号线320MP3WAV一起上,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心理因素叠加干扰,包括但不限于无损格式(24-192wav VS DSD128)。而且从其他盲听比赛的结果来看,也是广东这里的烧友水平最高。
3.既然是比赛就少不了对抗,有对抗的项目自然更少不了心理压力和竞争,我们热爱声音,也热爱音乐,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激发大家的讨论热情,让大家在比赛中或者比赛以外交到朋友,就是挺好的事情。

以上拉拉杂杂写了很多,希望可以解答到大家的一部分疑问,当然,究竟盲听大赛怎么样,也欢迎大家来体验——耳朵收货,一听便知。


PS
如果你手头刚好有一个多端口输出的音源和一个多端口输入的放大器,不妨试试看我们的线材AB测试看看。我自己在家就经常这么玩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3 09: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