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76|回复: 66

论耳机的“糊”与“不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前面发的一个帖子令大家讨论到了耳机的“糊”,我觉得这个可以拿出来单独讨论一下。不喜欢这种“糊”的玩家,秉持的理念应该就是“HIFI”的本意。这里先拿人声来说,我听过的一些高解析的系统,人声在那里面感觉就是一条声带在振动,有一种沙沙的、毛毛的感觉,非常骨感。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人声不是这样的,谁能听到对方声带那种振动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声音由声带振动发出后,又经过了喉腔和口腔的共鸣,所以真实的人声听起来就是有些“糊”的,这是各种共振和混响造成的。所以,太高的解析人声是不耐听的,需要一些糊来模拟喉腔和口腔的共振。如果糊的恰到好处,反而可以让人声听起来很真实,就是日常听到的那种感觉,而不是一条声带的振动。所以我觉得一些所谓的“糊”耳机,反而人声听起来很真实、耐听。下面说器乐需不需要“糊”。其实很明显,演奏家为什么喜欢在大空间的大厅里演奏,因为有共振、共鸣,而在空旷的露天操场上,演奏的声音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器乐也是需要一点“糊”的,只有把“糊”做的恰到好处的系统,声音才是真实、耐听的。那些把声音还原为骨头架子的系统,只能拿来干活用。
发表于 2017-10-1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四平市
听楼下怎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楼上,你先说说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所以并没有HIFI这种东西,自由心证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

这是我最近看论坛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这个议题还可以再大一点,就是“HIFI”需不需要染色。我觉得是需要的,染什么色?染色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共振、共鸣、混响,只有这样,声音才接近真实,否则听起来很透,但是非常不自然、不耐听,反而不HIF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省
感觉无力吐槽 只说一个 解析高和人声耐不耐听没什么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四平市
typ0713 发表于 2017-10-10 15:40
楼上,你先说说看。

我喜欢厚,不喜欢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繁花天际 发表于 2017-10-10 15:45
感觉无力吐槽 只说一个 解析高和人声耐不耐听没什么关系

要耐听就得用“糊”来润色,而“糊”就得牺牲一定的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四平市
GTO 发表于 2017-10-10 15:51
要耐听就得用“糊”来润色,而“糊”就得牺牲一定的解析

润色和解析没啥直接关系。。。612也润了色,然而解析还是比240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如果去音乐厅听演奏会,你就会发现,在音乐厅听到的现场的音乐声,那真是糊成一大片,这个声音如果是耳机里发出的,估计吐槽声一大片。为什么现实中的共鸣、混响,在耳机中很多人就不能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新乡市
难得看到一个我赞成的说法。但是,人声除了你说的需要一定得糊和共鸣外,极高的声音密度才是更加重要的。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钢琴好,那个古筝好,我只想说真正最难还原的恰恰是人声。人声仅仅有感情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也不觉得这样的人声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是的,烧了一大圈才发现,收音机才是最耐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
某些机器和耳机声音失真造成颗粒感(也许楼主说的沙沙声是人声不自然的颗粒感)

另外 你现实听到的人声和话筒录到的本来就不一样 因为话筒离嘴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平顶山市
有人分不清解析低还是密度大造成的掩蔽效应,统一称之为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泉州市
为什么解析高就能“消除喉腔的共振”,解析高不是更贴近录音室里的人声吗,怎么会不像生活中的人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本帖最后由 gtx770 于 2017-10-10 17:36 编辑

耳机系统只是回放部分,而有些人声特别是口水歌呀acg什么的听起来不舒服可能不是因为回放的问题,是录音的问题。
  首先,录音棚里歌手的声音连同气流声,没有衰减过的高频,都直接被距离10厘米之内的拾音器直接接收。这些都不是听现场清唱的时候听得到的东西,所以感觉不自然。
  然后有些歌手没有钱,用的拾音器不够hifi,录了很多底噪之类的进去,而且这一步如果AD转换器不够hifi会导致产生了比较高的jitter。再加上我们都知道录完音会有个后期去修修补补,把底噪消除,把歌手唱不上去的,唱左的之类的部分(波形)给编辑掉,这些都是软件(算法)处理的,如果软件不够hifi (Audition这种半专业软件和专业音频处理软件的价格可是天壤之别),会直接导致信息丢失(消除底噪的时候),或导致波形与波形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删删补补的时候),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好了后期说完了,再说说制作和生产。
  制作方没钱砸sacd之类的,请了很便宜的工厂用不够hifi的设备做母盘,结果母盘质量不好产生jitter,加上生产的时候压盘器不够好又产生一次jitter,看到没,从头到尾出一点问题,都会导致音源不好的。 还有忘了一点,如果歌手本身唱功烂的话,你最后听到的不过就是像初音未来那样电脑修出来的声音。上大奥也没用的。

简单来说:
  制作方hufi所以导致必须用hufi去听,以毒攻毒。
  用高解析的“hifi”设备根本不是在欣赏音乐,只是在放大口水歌制作时候的毛病。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不满意了,加一堆大灯泡给他hufi回去。一来一去,始终在以毒攻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tpenguin 发表于 2017-10-10 16:49
为什么解析高就能“消除喉腔的共振”,解析高不是更贴近录音室里的人声吗,怎么会不像生活中的人声

这个我的知识无法解释,我只是说我的听感,有一类(不是所有)高解析系统里的人声就是声带振动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有些人说的颗粒感。而有一些所谓的“糊”的耳机,虽然伴奏乐器蒙蒙的,但是中间的人声就是感觉和现实世界中听到的感觉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糊一些的耳机氛围感好,糊到没解析不透明就不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对于楼主说到的一些概念,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这个看法不一定对。
笼统的说,整套系统解析高,一定是真实的还原现场,我去听过音乐会,基本都是坐的2楼侧面听大小编制,不客气的说,泛音非常丰富,器具本身的细小声音以及大面上声音的饱满度真的秒杀耳机系统(没听过音箱)。所以对于还原真实的乐器声音,耳机系统并不是解析太高,而解析不够。

第二个我也听过一次男高音咏叹调,也是2楼侧面比较侧重听音的位置,这个不是那种演唱会音箱扩音出来的声音,虽然有低位麦但基本属于听原声了。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现场人声应该来说不如耳机,原因一可能是当时那个男高音比较野鸡;二是我本身也学过一段声乐,我觉得人声气息带出来的声音响度,经过共鸣腔之后的力度比乐器用手臂或者机械做出来的强度,还是小,所以稍微有点距离就容易衰减,确实没有机会在1-2米的范围内听过流行歌手或者歌唱家的原声演唱,因此不知道真正足够强度的人声是不是糊,但现场人声确实糊,丢很多东西。

此外再说一点,糊不糊其实还有一个,就是分离度,或者就是所谓的“结像”是不是清晰。这个耳机系统绝对是比现场好,现场从结像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会糊一些,因为声场比较拥挤狭窄,声波长距离过来有重叠,所以觉得现场糊。而音乐文件都是分轨录制的,自然不用多说。

所以我觉得:耳机,有的糊是分离度不好,音乐挤在一起,这个糊跟现场应该来说比较像。
有的糊是解析不够高,声音的很多东西丢了,这个糊不得,越高越好,越高跟器乐的现场越一致。

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1984 于 2017-10-10 20:27 编辑

这个事情我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的播放器里面有这个糊和颗粒感的设置。我计算了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衰减。
从理论的角度,这个其实并不是糊,而是一种声波在空气中被空气分子衰减造成的结果。正如我在我的播放器里面做的那样。

音频有个特性,首先,真空无法传播声音,大部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空气会对声音的低频,中频,高频产生不同的衰减。这个衰减距离不同,结果不同,气压不同,结果不同,空气湿度不同,结果不同。

至于耳机的物理结构,我倒是不太清楚,可能和振膜的响应速度有关。

真实的声音其实是有些糊的。解析和糊没有必然关系,因为真实世界的解析远远高于任何耳机系统,就是大奥这类做到头的,也是要被秒杀的。其实也不是糊,准确说法应该是自然,耐听。就是高频会暗一些。并不是直接模糊这么简单。这是一种衰减。如果距离足够远,高频是完全被衰减到听不到的。这是真实声音不刺的原因之一。你无法听到远处一个人的尖叫(高频),但是能听到远处轰隆隆的雷鸣(低频)。

人类的听力有个上限,20khz。也许和大自然大部分的声音的发声都落在这个范围内有关(大自然对人类有危险的声音也基本落在这个区间),也许和大脑的功耗有关(人类在睡觉的时候耳朵和大脑仍然在工作,我们无法听到40khz的声音,是完全听不到)。然后蝴蝶振动翅膀的声音频率虽然低于人类下限。但是蝴蝶对于人类没有生命威胁。
声音很多事情和自然的物理规律和生物有关。我在开发自己音乐播放器的时候有去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然后音乐厅的结构,大小,材质会影响混响,混响会影响声音,音乐厅不同位置混响也不同,音乐厅每个位置听到的声音有区别的,和远近混响都有关。另外一个耳机耳塞系统无法像真实世界定位360度球形声源方位和远近的原因是因为耳道耳廓的漫反射问题。大耳虽然声音比耳塞经过了部分漫反射,但是信息不对。

HIFI的本意对真实声音的高保真。如果真的要较真的话。那么可以得出所有的耳机,耳放,解码系统都不HIFI。因为它们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也许以后人类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确实是没解决掉的。木耳和一头猪都能听出当前耳机回放出来的声音和真实声音差距是巨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8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