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隔壁银耳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线材、煲耳机,我认为是骗人的。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3-11-20 0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他只要能听出一米铁丝和一米铜丝的区别, 就算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3-11-20 02: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引用第137楼Blackbird于2013-11-19 14:59发表的 :
这篇关于盲听辨音的文章有点意思,大家可以看看

《天价线材纯坑爹? ZOL编辑盲听辨别音质》

http://sound.zol.com.cn/360/3600298_all.html#p3600298




   说实在的, 那个编辑连统计学都不懂, 还搞评测, 太丢人了。


    只证实了一个论点, 那就是中国人大部分是科学盲。




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比例约为3%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980629.html

记者 陈星星
2011年02月23日05:20  来源:人民网

数据来源: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对科普的关注。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科学究竟有多远”系列报道,与您一道了解科普现状,走近科普人群,展望科普未来,共同锻造我们的科技“软实力”。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98062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3-11-20 02: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引用第139楼隔壁银耳朵于2013-11-19 15:28发表的 :



我仔细地看了这篇文章,以为真的找到可靠的实验报告了,结果却是很有意思的:1.这只是他们内部几个人玩儿的事情,整件事并不严格。2.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模棱两可的,并没有给出可靠结论。3.当我的鼠标划过“JPS Aluminata电源线”中的“电源”二字的时候,居然跳出了促销广告。然后再细细看了一下,他们在图片下面的那一行文字里,有些地方是使用了很不明显的淡红色虚线,而只要把鼠标放在这些文字上,就会跳出促销广告的连接,只要单击这些广告标题,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广告网页。并不是每张图片下面都有这些广告,可能是只有他们销售的产品才有。对于这样的很不严谨的作法,加上插入了这么多线材广告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一篇广告,只是做成报道的样子而已,看来可信度并不大。




他们连怎么解释试验数据的能力都没有, 也好意思在一个影响全国的媒体上登这样的愚民广告。



数理统计学只是从数量表现的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完全不触及问题的专业内涵.

例如有一种新药A , 经过设计合理且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该药对治某一种病并不比现有的药B 更有效.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结论,说是从某某理由看A 应比B 更有效.

碰到这种情况, 数理统计学者不参加争论, 他只是说明:这是从分析数据得出的看法。
统计方法都有一定的虽很小但仍属可能的犯错误的机会,不同意的人可以从学理上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最终总须有数据资料的证明.

----陈希孺



俺把一个简单的试验附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他只要能听出一米铁丝和一米铜丝的区别, 就算赢了。


准备 0.5毫米的铁丝和0.5毫米的铜丝各4米, 由第三方剪成4段, 用热缩管套住, 两端上锡或者压接, 制成跳线, 接在放大器和换能器之间。 样品的颜色与外观应保持一致。


盲听的顺序由第三方决定。主观听觉评价只需要判断有无区别, 不须评论。 就象测谎试验一样。

答案只要: 您觉得与上一次是否有区别, 只要回答 是和否。





受试者只能看到换能器,不得偷窥。

切换由第三方遥控。




A 和 B 两个样品, 哪个是 A 哪个是 B 由主办者临时抽签决定。

顺序可以让受试者抽签决定。

顺序可以预先设置, 也可以打乱, 可以是:

ABAABBBAAABAB,

BABBAAABBBABA,

AAAAAAAAAAAAA,

BBBBBBBBBBBBB,

AAAAAABBBBBBB,

BBBBBBBAAAAAA。


就那么简单。小学生都可以做的试验。



    虽然试验很简单, 但是试验数据最后要做一个假设检验


最后看假设检验就可以知道 "大仙" 和 "大神" 到底是不是在说实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3-11-20 02: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引用第116楼goodbyeangel于2013-11-18 22:50发表的 :
你觉得从数据存储介质到解码之间传输的是什么信号?传输协议是什么?
你觉得从解码到耳放之间传输的是什么信号?协议?
你觉得从二房到单元中传的是什么信号?什么协议?
哪个能验证无损,哪个不能?
连这些都没搞清楚就说出这种幼儿园大班的话来,文科生果然爱幻想,自以为都是大文豪,其实连求证的勇气都没有
.......



只想问以上各位大神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X 的 3 次方等于 -1, X 可能是多少 ?


   
     如果看不到文字, 请看图。








然后大家再讨论 "协议" “晶格” “光速” “Velocity Factor” 以及 “ 波粒二象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3-11-20 0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引用第155楼肚子痛于2013-11-19 23:26发表的 :

和本帖简直太相关了吧,600和650难道不是因为风格的差异,大家争论哪个好搞得不可开交的东西么,居然盲听失败,盲听,真的靠谱吗?
如果硬说600和650有的人盲听不出来和线材提升没有提升音质有关,你可能是这样理解的吧?就是600和650盲听不出来,说明盲听是没有用的,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推论用盲听的测试方法考虑线材是否可以提高音质是靠不住的,因此进一步推论出600和650盲听不出来和讨论线材这个实验是有关系的。那么即使你这个相距800里的推论可以和所讨论的问题发生了这样的间接关系,那么同样无法证明盲听无效论。因为听不出600和650的区别可以得出2个结论,你只取了盲听靠不住的结论,而且把600和650的差距当作了理所当然的事实。但是其实还有第二个结论,就是如果是绝大多数人听不出600和650的区别,那就是600和650的素质,听感差异已经到了一般人耳不可感知的地步,如果你听不出650比600好,那么你升级650就像你升级线材一样图的是个心里安慰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13-11-20 11: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好吧,hd600和hd650没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3-11-20 11:36 | 只看该作者
好吧。hd600和hd650没区别。森海大骗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3-11-20 12: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看来版主大人和楼上都认为600和650是有区别的,当然我认为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就反证了盲听无效了,那么如果盲听无法有效检验线材是否提升了音质,耳机就是给人听的,你都听不出来换线的区别,你还折腾什么呢?中关村报道的盲听实验用非常高端的系统,非常级别的老少都判断错误50%左右,你们所谓的明显提升又如何体现?人家高级耳机,高级前端都听不出来多少提升,你给你那TF10,UE900,IE8,IE80等等耳塞换个线,就声称换线如换机不觉得荒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3-11-20 1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还是那句话耳机是个人听的,提升没有提升只有通过盲听实验才能避免主观上的先入为主,所以盲听是揭穿谎言的终极利器,逃避盲听测试只能证明对自己的认识没有自信。即使说一万遍线材提升音质作用巨大,只要你换换线听不出来,那所谓的提升巨大都是主观臆断,没有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没有以数据事实为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3-11-20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这种盲听的方式。比如说快速的切换,整个过程在1秒以内完成。然后听短暂、单一的相同录音内容,比如说钢琴的一次弹奏。

我臆测,也许这种方式盲听起来准确率会提高。

另外,换线要能够变化比较大,还得检查整个系统不要有大的瓶颈存在。前面说过,我用过一颗非常垃圾的保险丝,整个系统都那种味道。这种情况下不换线几乎听不出什么差别。你要让我盲听那颗保险丝我倒是比较有把握。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3-1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我认为盲听有个问题,它始终是用一个声音在大脑中的记忆来对比现时听到的声音。并不能做到视觉上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对比那种直接的程度。然后,大脑对声音的记忆能力是比较差的。

一般的盲听,听完一遍之后按停止键,然后去换线材(pk电源线还得重新开机),在这段时间内这种对声音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然后是听一段音乐,越往后面听,对前面声音的记忆也同时在变模糊。所以上面提出这种快速切换播放单一短暂声音的盲听方式,如果有人有条件可以去试试并分享下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3-11-20 1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说的相当有道理,只是有个前提,就是被听的两种声音实在是相似得难解难分,如果线材有明显提升作用,甚至有的人线材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这个提升就不应该是难解难分,如果是换线后两者音质依然难解难分,甚至让人听后几秒钟就无法记忆的话,依然说明线材提升论,决定论是凭空臆断。如果你用个地摊播放器和高端播放器比,那种提升估计无人敢在这里质疑,除非他真的需要看耳鼻喉科。但是你用地摊线和金贵的银线最对比,恐怕即使老烧也不能保证判断100%准确。那么是歌曲本身文件质量,播放器和耳机起主导作用还是线材起主导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4: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我一直认为,如果盲听听不出区别,即使在数据上有区别——这一点也未经证实——那么,换线如换机的理论是没有用处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的努力最后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音质;如果盲听不能分辨出音质上的提高,换线有何意义?

还是西方人实在,他们不玩玉石,他们的科学方法论是:如无必要,毋增实体。

既然听不出,有何必要?

既然未经证实,而鼓吹换线如换机的理论以及大量销售昂贵线材,至少是涉嫌欺诈。

当然了,虽然如今还没有证实,我还是期待有一个可靠的实验报告证明换线的巨大作用。

尽管这样的可靠实验报告还没出现,并不能说明将来不会出现。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3-11-20 14: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LAN
ls说的也很有道理,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整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瓶颈在哪里哪里就把声音弄糟。不存在哪个部分会起到什么主导作用。有的情况瓶颈在线,那么换线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同理,音源,放大部分,耳机,电处理都会有这个情况。

另外,记得看过国外的一个报道,一套普通的入门系统和一套高级系统拉起帘子来盲听 结果准确率也不高。话又说回来,hifi就是这样,不单线材,就是音源,喇叭和功放,合格品和高极品的绝对差距并不如价格那么大。而盲听呢,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出而是记不得。除非那个声音偏门到令人发指,当然,到了那个地步,也不能说是合格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3-11-20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LAN
再次强调下,很多时候不是听不出,而是记不得。

至于有的朋友对线材的评价也确实比较夸张,其实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hd800和hd600差距很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13-11-20 15: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引用第173楼肚子痛于2013-11-20 14:13发表的 :
ls说的也很有道理,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整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瓶颈在哪里哪里就把声音弄糟。不存在哪个部分会起到什么主导作用。有的情况瓶颈在线,那么换线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同理,音源,放大部分,耳机,电处理都会有这个情况。

另外,记得看过国外的一个报道,一套普通的入门系统和一套高级系统拉起帘子来盲听 结果准确率也不高。话又说回来,hifi就是这样,不单线材,就是音源,喇叭和功放,合格品和高极品的绝对差距并不如价格那么大。而盲听呢,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出而是记不得。除非那个声音偏门到令人发指,当然,到了那个地步,也不能说是合格品了。
如果线材有明显提升作用,甚至有的人线材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这个提升就不应该是难解难分,如果是换线后两者音质依然难解难分,甚至让人听后几秒钟就无法记忆的话,依然说明线材提升论,决定论是凭空臆断。如果你用个地摊播放器和高端播放器比,那种提升估计无人敢在这里质疑,除非他真的需要看耳鼻喉科。但是你用地摊线和金贵的银线最对比,恐怕即使老烧也不能保证判断100%准确。那么是歌曲本身文件质量,播放器和耳机起主导作用还是线材起主导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在一套高端的系统里,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有,谁起主导中用呢,就是那个换下后一耳朵就能听出来的那个东西,比如前端,比如耳机,什么不起主导中用呢,比如线材,插头,焊锡。人事物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主次之分,比如人的头没有了,就不能活了,人的胳膊没有了还能活,没有主次之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5: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引用第173楼肚子痛于2013-11-20 14:13发表的 :
ls说的也很有道理,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整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瓶颈在哪里哪里就把声音弄糟。不存在哪个部分会起到什么主导作用。有的情况瓶颈在线,那么换线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同理,音源,放大部分,耳机,电处理都会有这个情况。

另外,记得看过国外的一个报道,一套普通的入门系统和一套高级系统拉起帘子来盲听 结果准确率也不高。话又说回来,hifi就是这样,不单线材,就是音源,喇叭和功放,合格品和高极品的绝对差距并不如价格那么大。而盲听呢,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出而是记不得。除非那个声音偏门到令人发指,当然,到了那个地步,也不能说是合格品了。


说到播放器,便携的;我有好多个。譬如使用西格玛3770芯片的台电19+\19HD,与使用独立DAC的播放器比起来,那还是有一耳朵明显差距的。但是摩机后的七彩虹CK4与七彩虹C4比起来,差距真不大,如果看不到,是很难辨别的。所以,我认为芯片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相当明显。当然不排除同一档次的不同品牌的芯片差距不大。

至于整个系统的瓶颈问题,可能性有很多,但是出现在线材上的瓶颈是不常见的,特别是在低电压、低电流的系统里,系统瓶颈基本不可能出现在线材上。

不一定正确,仅供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13-11-20 1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没玩到那个水准,就不要质疑

有关dac芯片的问题
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和技术难度,再说给你几个莫名其妙的听音乐的人研发dac芯片,实在是有够蛋疼
因此这东西现在就几个老牌厂商在做,NXP据我所知已经是不做了
有关op
op这个东西,现在音频电路基本是乱用,各种堆指标骗钱而已,国内真的想研发很简单
别说什么“呵呵,研发出来一个给我看看”,我还是那句话,为了你们这些莫名其妙听音乐的人研发op不值得
有关cpu
cpu晶圆代工世界上就那么几家能做,GF、台积电、intel、三棒子算是比较出名的
这个东西你觉得很简单?
国内也在追赶,也在上32nm工艺,不顺利就是了
差距就是差距,但是把这玩意跟煲机扯到一起,不知道有什么意思

最后还是那句话,没玩到那个程度啊,就别乱质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宁波市
我有部飞利浦的播放器,用的瑞芯微的芯片,说实话,效果比3770差好远,很不行。

从楼上的朋友说的话可以看出,原来有些东西,国产的不是不会做,而是不屑于做,罢了。


不说芯片了,我在之前说到芯片,只是因为前面的朋友提到这个了。

没有必要的话,不再说芯片这件事;因为这个帖子主要不是讨论这个的。如果要专门讨论这个的话,请另开一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13-11-20 2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楼猪纯脑残啊,连我的随身系统都能明显听出铜线镀银线纯银线的差别。一个文科生在这讲科学,笑掉大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8 04: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