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4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念大师--马勒逝世100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4 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以下文字、图片、唱片的整理来自网络、杂志及个人收藏)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几十年中,欧洲的音乐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自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逐渐向现代音乐过渡。而古斯夫.马勒就是处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一位音乐巨人。
  马勒的创作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是忏悔的音乐,是存在痛苦的音乐,是人间通往地狱的桥梁。他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传统的德奥交响乐,以深受民族风格音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马勒对瓦格纳的歌剧和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十分着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低微的家庭出身、坎坷的生活遭遇造就了马勒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特殊的性格。他心地善良,深知人间疾苦,充满人道主义思想,他对社会中的勾心斗角深恶痛绝,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深表同情。
马勒的音乐是宇宙与大自然的结合。正如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所说:“马勒的时代到来了吗?到来了。而且已经到来很久了,甚至在他的精神顺着笔尖流入他的每部交响的每一小节的时候就到来了。”

1860年7月7日,古斯塔夫.马勒出生在奥匈帝国境内的波西米亚小镇卡里什特。随后同家人迁往距离布什格约50公里的伊赫拉瓦。在这里,马勒度过了他的童年。
马勒的成长历程有着悲剧性的一面,14个兄弟姐妹有9个先后夭折,自己也时刻被死亡所笼罩。弟兄的夭折,双亲的不和,给马勒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影响,唯有音乐慰藉着他幼小的心灵。
虽未犹太人,但是马勒的音乐教育始于伊赫拉瓦的天主教堂。他自幼喜欢听民歌,音乐天分很早便显露出来,年仅10岁就举行了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15岁时马勒来到维也纳,顺利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他是一名非常勤奋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钢琴和作曲两项大奖,并被誉为“天长的钢琴家”,而他本人却更痴迷于音乐创作。目前我们已知的马勒最早的作品始于其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的创作,但实际上,早在伊赫拉瓦,马勒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宗教和家庭的影响奠定了马勒的内在性格和音乐风格。


19时间下半叶,卢布尔雅那成为斯洛维尼亚的文化中心,拥有著名的交响乐团“爱乐协会”和“地区剧院”。1881年,马勒受邀在“地区剧院”担任指挥,他排练的第一步歌剧是威尔第的《游吟诗人》。1881年10月15日得《莱巴赫周刊》评论到:“乐队指挥马勒正在精心排练歌剧而用心用力,我们可以坚信,他的这项任务顺利完成。”此外,在1882年3月,马勒也为钢琴家的身份参加了“爱乐协会”的演出,他精彩的演奏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1883年,马勒咋维也纳卡尔剧院担任合唱队的指挥。此时,他对莫扎特和瓦格纳的歌剧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尤其是对瓦格纳的敬仰,似乎已超越一切,甚至为了信仰,他也将自己塑造成一名“素食主义者”。翻开他在歌剧院演出的节目单,莫扎特和瓦格纳的歌剧总是贯穿始终。随后,马勒在卡塞尔和布拉格指挥了门德尔松、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中的谐虐曲并演奏了自己的歌曲。1886年2月,马勒在布拉格仅凭记忆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精彩的演出政府了当晚的观众。
1886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马勒前往莱比锡。这座被歌德成为“小巴黎”的城市拥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有着“书城”和音乐之城“的美称,巴赫、瓦格纳、门德尔松等音乐大师都与莱比锡有着不解之缘。起初,马勒担任但是莱比锡国家剧院的第一乐队指挥阿图尔.尼基什的助理指挥,随着才华逐渐展露,他成为剧院不可替代的指挥家。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马勒平时对乐队啊哟球严格,又不善对于上司阿谀奉承,和剧院里一些因循守旧的势力矛盾丛生,1888年5月,他不得不递上辞职信,结束了自己在莱比锡的日子。
随后,马勒被聘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在1890年的一场音乐会中,马勒指挥了莫扎特的《唐璜》,坐在台下的勃拉姆斯被马勒的激情和才华所征服,不由地喊道:“他可真是能干的家伙!”马勒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提到了此事,并认为“他的赞赏使我非常幸福”。1889年11月20日,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在布达佩斯上演,但首演就遭遇了“滑铁卢”,再加上父母和一个妹妹的离世,深受打击的马勒辞去了音乐总指挥的职位,在处理好双亲的家产后,他去意大利进行了一次旅行,之后一路北上,抵达汉堡。
汉堡对的古的戏剧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这里的歌剧观众对音乐演出有极高的鉴赏力。1891-1897年,马勒接任了汉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他指挥的瓦格纳歌剧,政府了挑剔的观众,《叶普根尼.奥涅金》更是获得了柴可夫斯基人的赞赏。可以说,这是马勒一生中难得的欢乐时期。在此期间,他除了指挥歌剧演出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于作曲。他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他往往是夏天作曲,冬天指挥,所以被称为“夏天的作曲家”。

1897年,马勒经勃拉姆斯的大力推荐,受聘为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开始了他最为辉煌的人生篇章。马勒的黄金创作期是1896-1907年的这十年间,在此之前的主要作品是第一和第二交响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第三到第八交响曲以及和声乐套曲《亡儿之歌》。马勒在维也纳与肖像画家辛德勒的女儿阿尔玛擦出了爱的火花,二人与1902年完婚,当时马勒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在维也纳,马勒受到极高的拥戴,他的歌剧每天都在报纸上报到,甚至连出租车司机都能在大街上认出他。阿尔玛曾说:“我已经得到了维也纳最伟大的男人。”
1907年是决定性的转折,马勒的女儿死于白喉,使他悲痛欲绝。谁能想到,他亲手创作的《亡儿之歌》,却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印证,被诊断出心脏疾病,与妻子阿尔玛之间的感情恶化,被迫辞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总指挥的职务,接踵而至的不幸使马勒万念俱灰,他的维也纳歌剧院时代就这样结束了。12月,马勒旅居美国,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指挥,并且创立了“纽约爱乐协会”。但他十分怀念故土,每年夏天,马勒仍然会回到奥地利的乡间从事音乐创作。


马勒的晚年充满了坎坷与无奈。由于心脏疾病,他开始对死亡充满恐惧。阿尔玛曾这样记叙:“我们害怕每件东西。他常常在走路中停顿下来,发现自己心跳不正常。他常常要我听他的心,看看是否心跳得清楚,或快、或平静….”这种畏惧心理促使马勒拼命写作。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以中国唐诗为背景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并着手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1911年2月21日,马勒在纽约指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由于严重的心绞痛发作,他被送往巴黎资料。“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随着病情加重,马勒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烈。1911年5月2日,他回到维也纳。6天之后,这位经历了无数世间坎坷和辛酸的音乐家与世长辞,终年51岁。他的第十交响曲也成为了一部未完成交响曲。

可以说,马勒对20世纪的整个音乐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对其后的勋伯格等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勒的作品带着极强的个人风格,并没有随波逐流。他意随心动,他的音乐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马勒在音乐创作上追求庞大的曲式结构、乐队编制,并对打击乐声部重视有加。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称马勒的交响曲犹如德奥交响音乐史中伟大的完结篇!
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响曲和4部声乐套曲。对死亡的解读贯穿在他的每一部交响曲中,如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干脆命名为《悲剧交响曲》。他最著名的声乐套曲有《悲叹之歌》(Des Klagende Lied),《少年魔角》(Des Knaben Wunderhon),《流浪少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和《亡儿之歌》(Kinder Toten Lieder),单从作品的标题入手,我们不难看出马勒所经历的痛苦和他内心深处的矛盾。
马勒是一个充满忧郁的作曲家。他曾悲伤地说:“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的人。作为一个在波西米亚出生的人却住在奥地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却生活在德国人中间,而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到处我都是个陌生人,永远不受欢迎。”他常常引用俄国作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大地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遭难时,我又怎能感到幸福呢?”他站在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有些不安,有些矛盾。那令人怀疑、沮丧、愤怒的纠纷人世风景,在他的笔下又充满些许憧憬与喜悦,令人无限眷恋。
============================================================================
附上马勒的年表:

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卡里施特。
1866年、开始学习钢琴,教师维克洛林、布劳施。
1969年、受益于钢琴师布洛罗什。
1870年、在伊格拉夫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1874年、13岁的弟弟恩斯特去世。
1875年、9月20日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作曲。开始创作歌剧《恩斯特•冯•斯瓦本公爵》
1876年、在钢琴和作曲课中获奖,在伊格拉夫和维也纳举行钢琴五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
1877年、再获钢琴课奖,在伊格拉夫通过中学结业考试。
1878年、帮助布鲁克纳将其《第三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开始创作《悲叹之歌》。
1880年、第一次受聘担任哈尔夏季剧院的指挥。
1881年、在菜巴赫担任指挥。
1882年、在奥尔姆茨担任指挥。
1884年、在卡赛尔担任指挥,完成《旅行者之歌》
1885年、在布拉格担任指挥,完成《青春之歌》第一卷。
1886年、在莱比锡担任尼基什的助理指挥,在此期间,应韦伯后人之请,根据《三个平托》的片断编写一部歌剧。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担任指挥三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1月20日,《第一交响曲》在布达佩斯公演,
亲任指挥,开始为《少年魔角》谱曲。
1889年、1月,在布达佩斯指挥《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的演出。
1891年、在汉堡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
1892年、率汉堡歌剧院去伦敦演出瓦格纳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以及贝多芬的《菲岱里奥》,完成《青春之歌》第二、三卷。
1894年 开始创作《第二(复活)交响曲》,其间彪罗去世。
1895年、3月4日,《第二交响曲》在柏林公演,理查•施特劳斯任指挥。
1897年、皈依天主教,5月起,在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任指挥,至l907年止。完成《第三交响曲》。
1898年、完成《悲叹之歌》。
1900年、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
1901年、6月,《第三交响曲》在克雷费尔德公演。11月25日,《第四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均亲任指挥。
1902年、3月10日,与阿尔玛•申德勒结婚,创作《第五交响曲》、《亡儿之歌》。
1904年、11月18日,《第五交响曲》在科隆公演,亲任指挥。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
1905年、《亡儿之歌》和《吕克特的五首歌》在维也纳公演,亲任指挥,创作《第七交响曲》。
1906年、5月27日,《第六交响曲》在埃森公演,亲任指挥。
1907年、创作《第八(千人)交响曲》,7月5日,大女儿玛丽亚•安娜去世。几天之后,发生一次心力衰竭,年底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指挥。
1908年、1月 1日,在大教会指挥上演《特里斯坦》,年底出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9月19日,《第七交响曲》在布拉格公演,亲任指挥,完成《大地之歌》。
1909年、完成《第九交响曲》,开始起草《第十交响曲》。
1910年、9月12日,《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亲任指挥。
1911年、5月18日,在维也纳去世。11月20日,遗作《大地之歌》在慕尼黑公演,布鲁诺•瓦尔特任指挥。
1912年、6月29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瓦尔特担任指挥。

11.jpg (17 KB, 下载次数: 61)

11.jpg

22.jpg (19 KB, 下载次数: 54)

22.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马勒--《大地之歌》与唐诗

圆号的齐奏以及小号的助奏,爆发出一个呼嚎般的动机,整个乐队也随之加入,以一种异常亢奋的状态呈现出乐曲的主部出来,紧接就是男高音愤懑而亢奋地唱出:“酒已烁漾在金樽之中,但先别喝下,且容我为您高歌一曲!这首惆怅的歌,当听似发自您灵魂的笑声。当惆怅逐渐靠近,这灵魂的荒芜花园,欢愉与歌声逐渐消逝,熄灭。生是黑暗,死亦然……”

这就是马勒以中国唐诗演化而来的《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高音和大型管弦乐团而作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愁世饮酒歌》的开头,或许大家已经看出,马勒的歌词跟李白《悲歌行》还是相差比较大。这个原因很复杂。马勒的《大地之歌》的歌词来源于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的《中国之笛》。贝特格本人既不懂中文也不是汉学家,他翻译的《中国之笛》不是以中国的唐诗为基础的,而是利用已有的法文和英文译本为底本。另外,贝特格还对这些进行了不少的改动,所以《中国之笛》与其说是一本中国唐诗的德译本,还不如说是一本“意译的中国抒情诗集”。然而,马勒还进行了再加工,贝特格的原诗有4段,马勒把第三段的最后3行删除,将其与第四段联成一体,使歌词改为3段。马勒又以“生是黑暗,死亦然”的诗句作为每一段歌词的副歌部分。此外,马勒更为重要的修改是把“孤猿坐啼坟上月”改成“大地将永远存在,花朵在春天中盛开”。这个或许是因为狰狞的死亡坟墓与马勒的宗教观不符合,他更相信死后生命会继续,会复活。

《大地之歌》的歌词与唐诗的差异根源于思想的差异。李白在抒发悲愤中,更主要是抒发理想,他从来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现实却是那么绝望,怀才不遇屡受打击。然而,即便到了最后的岁月,李白依然不会放弃他的理想。这或许就是东方文人、从屈原甚至更早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吧。相比之下,马勒的绝望就属于真正的绝望了,在悲痛中不能自拔,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不得不面对死亡,但是又恐惧万分,根本没有中国诗人的那种豁达。
从大的背景来说,马勒所处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欧洲阴影笼罩的时代。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社会的矛盾、民族的矛盾、思想的矛盾都深深地影响着马勒。然而,作为马勒他并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浓厚的“世纪末”阴霾遮蔽着马勒的创作。而反犹太主义的盛行,又使马勒在1907年8月被迫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和指挥的职位,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道路。

从个人的情况来说,马勒接连受到的打击,将他“连根拔起”。首先是心爱的大女儿玛利亚夭折,随后他本人被医生诊断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甚至郑重严厉地警告他,如果想多活几年,必须严格限制户外运动,严格遵照医嘱进行调养。从其妻子阿尔玛的回忆录中反映,创作《大地之歌》的时候,回忆录是这样写的:“…..我曾一直不断地恳求他放弃他那热衷的长途骑自行车、爬山和潜水游泳。这类活动一点也没有了。相反的,他衣服里放着一个步程计,他所走的每一步,每次心跳都得小心计量,他的生活是一种磨难。这是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最悲凉的夏季。每一次游览,每一次消遣的意图都是失败的。我们到哪里,悲伤和忧虑就追随到哪里,工作是他唯一的事情。他像奴隶一样拼命致力于《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曲》的创作。
所以,在《大地之歌》中,马勒将他所有的悲哀和恐惧都灌注到这部作品的写作中,而《中国之笛》中同样存在的“世纪末”忧虑深深地与马勒产生了共鸣,由此,唐诗中的那种不羁和豁达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极端的悲痛,深深的恐惧和尽情的宣泄。


《大地之歌》的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是由女低音演唱的,歌词的题目为《秋日孤客》,作者的从译音上与诗人钱起、张籍、张继相近,但这3人均无以此诗作传世。而根据目前的考证,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或许同《中国之笛》中的《秋日孤客》有点相似,疑为原作。


《效古秋夜长》全文为: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再来看看歌词:
秋天,迷失在湖面弥蒙的蓝雾之中,
草地上覆盖的白霜,
犹如画家描上精致的花朵。

然而,花的芬芳早已不复,
萧瑟的秋风吹折其茎干,
枯萎的莲花花瓣将浮在水面上,
随波而去。

我心已疲惫,孤灯已灭,
催促着我入眠。
我要投入到那安息的地方!
给我平静吧,给我安慰吧!

我在孤独中痛泣,
只因寂秋在我心久矣。
爱的阳光啊,你何时能再次照耀?
温柔地抚干我孤寂的泪水。

歌词充斥着自悲自怜的情绪,而马勒音乐的主题思想则着力表现人的孤独,渴望在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的气氛中得到心灵的安慰。“爱的阳光啊,你何时能再次照耀?温柔地抚干我孤寂的泪水。”这种凄凉感浸透了整个乐章,不能自拔。相反如若钱起《效古秋夜长》确实为《秋日孤客》的原作的话,那么其差距便是一个天一个地。一个是对劳动妇女的同情和怜惜,而后者则完全是个人的自怜。所以,学界目前对钱起《效古秋夜长》为《大地之歌》第二乐章的出处,表示谨慎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话又说回来,马勒毕竟是马勒,《大地之歌》的贡献不是其歌词的文学性,而是音乐本身。第二乐章的写作呈现出的复调性质,却用于表现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气氛,与巴赫不一样,马勒的旋律对位不是用来构建和谐,而是拼贴出一种无奈的冷寂。冰冷、阴森、凝重的音乐,表达出深秋湖面上薄雾弥漫的肃杀气氛。或者这种意境的构筑正是马勒的伟大所在吧。

第三乐章题目为《青春》,在《中国之笛》中这首诗题是《瓷阁》,为李白所著。但实际上并没有找到李白有这样的诗歌,连第二乐章的那种疑似原作都没有。不过后来有人又考证出,原文应该为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这样就跳出了诗歌的范畴了。撇开对歌词的研究,回到音乐本身,《青春》是一首歌颂青春的欢快的歌曲,可以说是整首交响曲里面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的一首美好的插曲。歌词里面亭子、拱桥等中国元素以及描写青年文人在亭中相聚、谈笑风生、饮酒赋诗,这些都激发了马勒仅存的一丝热情。其中的原因或许与尼采有关。尼采认为,治疗欧洲文明的弊病,必须把中国人请到欧洲,把东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到欧洲。由此,马勒似乎找到了所谓的方向和寄托。他采取了一种突出表现的手段来呈现这个乐章,整个乐章不单单呈现欢快愉悦的谐虐曲特性,还把其调性频繁转换,忽而大调忽而小调,使得音乐的色调忽明忽暗。更重要的是,这首曲子的音区都控制在中高音,除了仅有的几处低音的拨弦之外,几乎就可以称为“没有低音的乐章”。通过这些表现方法,马勒寄托了自己对这种悠闲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如果说,第三乐章是对生活的怀念,那么第四乐章则是对浪漫爱情的怀念了。第四乐章的标题是《美人》,出处可以确定为李白的一首《采莲曲》: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歌词的译文也与原诗差别不大,而乐曲也极力渲染了这种美好的景象。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演奏。长笛吹出五声音阶的旋律,引出了女低音缠绵、悠闲而甜蜜的歌声。首先,采莲少女的情景就是一副唯美的画面,而对少女内心的刻画则是更上一层,少女对骑骏马公子的倾慕,代表着的是青春和爱情,这无疑是人生中最值得留念的吧。
然而,人生如梦,一朝梦醒何方?“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或许只是一个自我安慰。青春和爱情真正失去了,就难以如此豁达。只能怪人生如梦,醒来何必,不如一醉。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大地之歌》的第五乐章,一开始就以很不稳定的调性和速度,描绘出醉酒者的姿态,然后,男高音唱出“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为何还要那么劳苦?所以整天地喝酒,直到自己不能再喝为止…..”当诗人从醉梦中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在各种交织的旋律,调性和配器中,马勒用其精湛的作曲手法,让人从音乐中体会到微寒的“春风”,沁人的“花香”和动人的“莺语”。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予,不如说是人的心境表现。这种最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无疑是非常高兴的,但是有害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害怕完全清醒后又回到那残酷的现实中来。因此,他还得再喝几杯。
最终,马勒还是真正醒来了。《大地之歌》的第六乐章似乎才是正题,生命将尽唯有别离,而这个《送别》花费了将近半个小时,甚至几乎比《大地之歌》前5个乐章的篇幅总和还要长。
《送别》的歌词是有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两首诗组成,并且马勒也增加了一些自己创作的诗句。唐诗的原文如下: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这两首诗都是表现归隐的田园诗,其心境是闲适而高尚的。而马勒的心境则是绝望和无助的。王维的告别是对丑恶官场的告别,而马勒的告别则是对他所热爱的生活的告别。这是如此,这个乐章更像是一个昏暗的礼葬过程,甚至是一首安魂曲,是马勒写给自己的安魂曲。在低沉压抑引子后,女低音冰冷失神地唱出“夕阳沉没于山岭之外,夜幕低垂在群壑之间,伴随阴暗和寒冷的弥漫…..”凄凉的木管不时在上面飘动,更添丝丝愁情。而这时,马勒仿佛出现了黑夜的美景:“看啊!天上的月亮,宛如一弯银色的小舟,附在天堂那深蓝的湖面。而我感受到一阵轻柔的微风,从那黑暗的松林吹来….”这段诗文的意境还是相当不错的,且烘托出这意境的歌声旋律似乎有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光芒。
接下来的第二段则是描写小溪在黑夜中的咏唱,以及微光中苍白的花朵,还有那沉睡中的大地。“鸟儿静悄悄地栖息在树枝上,整个世界已经沉沉睡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勒孤单地等待着他的友人,等待着最后的告别。然而,这个等待却是如此的漫长而孤独,马勒不禁叹息道:“朋友啊!我多么想跟你分享这美丽的月色!但是你身在何方呢?我已经孤独地等你很久!”此时音乐的情绪变得有点激动,“我抱着鲁特琴,徘徊在覆盖着软草得路上。这美丽的世界呀!且让我永远沉醉在爱与生命之中吧!”
经过一段漫长的纯器乐的乐段后,马勒的朋友终于来了。朋友下马,献上鉴别酒,问道:“你要去哪里?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马勒最后回答是这样的:


噢,我的朋友
命运是多么无情地对待我啊!
我何处而去?我要进入群山。
为我孤独的心寻找安息之所。
我要返回我的故乡!
我不需到远方游荡,
我心已平静,等待天年。
可爱的大地春天处处,
百花盛开,又披新绿!
远方处处永远闪耀着蓝色的光辉。
永远…….永远……..
永远………….

=======================================================================================

唱片介绍:




新加波交响乐团《大地之歌》


布列兹指挥的《大地之歌》


瓦尔特指挥的《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完成于1908年。当年,作者来到奥地利西部一个叫杜布拉赫的村庄,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无限感慨,他读着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壮情怀激起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逐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写成《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加入人声的、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其中包括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作,全曲共分六个乐章。

转:《光明日报》
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联合发 起主办的“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解译及作品评价”学术研讨会, 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大地之歌》为著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代表 作品,创作于一九○九年十月,首演于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德国 慕尼黑。该作共六个乐章,歌词分别来源于七首中国唐诗,学者们一 致认定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第四 乐章《美人》亦出自李白之手,题为《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 的醉汉》脱胎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而第六乐章《告别》则是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二诗拼合而成。第 二乐章《寒秋孤影》目前也已顺利得到解译,即唐朝诗人钱起的《效 古秋夜长》。争论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第三乐章署名李太白的《青春》。 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青春》源于《宴陶家亭序》,光明日 报文艺部秦晋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廖辅叔教授认为《青春》源自《夏 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解放军某部任一平、陆震伦先生 则认为《青春》源于《清平调三章》题注,周笃文教授认为《青春》 完全是译诗者兴致所至的仿作,北京大学中文系葛晓音教授就戈谢译 诗的随意性特点,提出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亭即事诗二十六韵 见赠……》包含了《青春》一诗的基本意象的新观点,并且认为《青 春》是戈谢拟作的可能也不大。与会的音乐学家们对该作的音乐特点 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人对近一 百年西方音乐家接受中国文化的成功回应,有关《大地之歌》研究情 况的论文将结集出版,作为阶段性的成果,贡献社会。

附《大地之歌》原诗及中文翻译

第一首:
原诗:《悲歌行》 李白
    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 悲来乎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悲中酒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中译:《大地悲愁饮酒歌》
    酒已烁漾在金樽之中
    在举杯饮酒之前 且容我为您高歌一曲!
    这首忡悒之歌 当听似发自您灵魂的笑声

    当忡悒逐渐靠近 这灵魂的荒颓花园
    欢愉与歌声逐渐褪去 熄灭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这间屋子的主人呀!
    你的酒窖里溢漾著金色琼浆
    我的怀中斜倚著琵琶
    轻扬琵琶弦 尽饮杯中酎
    你我共此今朝之胜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天空靛蓝依旧 大地存续如昔 且恒于春天绽放千华
    然而你,一具血肉之躯
    在这宽天浩地之中 能拥有多少年华
    在这繁琐红尘中 你与欢愉的交集 岂逾有百年之久
    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 万劫太极长!
    放眼望去! 在月夜墓地之中
    那蜷曲著粗狂鬼魅般的形骸
    是你我共古人 千年以降百年以外不变的终点
    听其哀嚎 正悲诉悼不回生命的馥郁芬芳!
    举殇今际勿迟疑!吾友 错此良辰 更待何时
    人生得意需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且酌乾你我手中觚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第二首:
原诗:《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 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 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Der Einsame im Herbst
    中译:《秋日孤客》
    秋天 迷失在湖面蓝雾弥蒙中

    草地上覆盖著一层霜白
    远远望去 有如画家的彩绘
    将翠绿的泥 点缀在娇艳的白花之间

    然而花芳早已不复
    飒起无情秋风 凛烈遍折娇柔
    还可预见的
    是水载片片 湖心荷花的凋零

    心已疲惫 微灯在一阵闪烁后 溶化在暗风中
    临别的轻喟 催促著我入眠
    吾将投向我钟爱之地 至我心灵宁静的一隅
    且让我拾得慰藉 且让我获得憩息

    久矣!久矣!
    孤泪冻我颊 秋寂藏我心

    耀眼的金黄 何时方能一扫我心中的阴霾
    温柔地蒸融我冰冷的孤寂泪

第三首:
原诗题为李白所作,但并未找到。
Von der Jugend
    中译:《青春》
    白瓷青亭伫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桥如虎背 弓踞在亭岸之间

    亭阁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笔颂抑扬
    他们的罗袖高挽
    丝冠挣脱了礼缚 盘上他们的颈领

    池面宁澈如镜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间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欢腾喧嚣
    也倒映在这水镜之中

    翠色拱桥的倒影如一弯明月
    依偎在涟漪之间
    池面上的倒影亭阁里
    亦是一群相聚的好友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朋友啊!须知你我今朝的欢乐
    就如同这池面上的浮光掠影
    当日暮西沉
    一切终将消逝在黑暗之中)

第四首:
原诗:《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月 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Von der Sch heit
中译:《佳人》
    二八佳人在溪岸采拾著莲花
    她们群歇在灌木丛与落叶之间
    将莲花置于裙摆上 彼此有说有笑

    金色的阳光在澄澈的溪水上写下她们的身影
    写下她们的纤手
    写下她们的巧盼
    和风轻抚她们的绣袖
    并将女孩们特有的香气挥洒在空气中

    呀!看啊!那群纵驹溪畔的俊美少年
    正自远方驰来
    有如阳光般的耀眼
    他们正策马穿过岸上的垂杨

    晴空下马儿愉快地嘶鸣
    几经踌躇
    然后纵蹄飞驰过茵绿与千华
    有如一阵狂风
    马儿们蹂躏过遍地落花而去

    那舞荡的鬃毛多么狂野
    那鼻息深切而炽热
    金色的阳光在澄澈的溪水上写下他们的身影
    在女孩的心窝底写下悄悄的悸动

    女孩的目光追随著马儿而去
    小小的矜持 再掩不过闪烁的双眸
    凝眸深处 悸动的心灵
    正呐喊回应著远走的马蹄声

第五首:
原诗:《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 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 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 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 曲尽已忘情

Der Trunkene im Fr ling
中译:《春日醉客》
    如果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那么为何还要那么劳苦?
    在这漫长而快乐的一整天之中
    我喝著酒直到自己不能再喝为止

    直到自己不能再喝为止
    直到我的身体与心灵都感到满足以后
    我步履蹒跚地曳向前楹
    倚著门槛闲适地睡著

    当我醒来时我听到了什么?
    听呀!是树上的鸟儿啁啾
    我向鸟儿借问
    春天是否已然降临
    为何这一切总看似一场梦

    鸟儿鸣唱著
    是啊!是啊!
    昨夜的风柔
    已带来春天的气息
    我倾耳听著鸟儿唱著 笑著

    我重新注满我的酒杯
    然后一口气将其倾尽
    放声唱歌直到明月高悬在黑幕之中

    而当我不能再唱以后
    我又沈沈地睡去
    自梦中的我回到我的梦中
    即使是春天降临
    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还是继续地喝我的酒
    做我的醉客吧!

第六首:
原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Der Abschied
中译:《送别》
    夕阳沈没于山岭之外
    夜幕低垂在群壑间
    夜凉如水 微风轻送
    月儿有如一弯银色的小舟
    悠游于深蓝的星海之中

    小溪的潺潺声点缀著夜的幽静
    昏暗中花儿摇曳著淡淡月光
    大地在万物的睡眠与歇息之中深沈地呼吸著
    所有的热盼与期待现在都已走回梦中
    疲惫的人们回到温暖的小窝
    在睡眠中重新拾起遗忘的快乐与年轻
    鸟儿也安静地栖息在枝头

    这世界已沈沈睡去
    夜晚的凉风徘徊在松树间
    我驻足在松树下等待著一位朋友
    等待著向他做最后的告别

    吾友呀!我期盼著与你共享这份月色
    然而你身在何方?
    孤寂的滋味 你已让我久尝
    我在披拂著萝藤的小路上拨弄著琴弦
    这美丽的世界呀!且让我永远沈醉在爱与生命之中
    ——————————————————————
    他邀他下马饮一杯告别酒
    并问他要往哪里去
    为什么下了这样的决定
    他说道 用他模糊的语调

    我的朋友啊!
    命运无情的对待我
    使我欲归隐深山之中
    为我疲惫孤寂的心寻找一个栖息的地方
    我将回到我的故乡
    我不愿再继续漂泊

    然而我的心虽已冰冷
    却未有一刻停止悸动
    我知道这片可爱的大地
    永远会在春天吐露绿芽 再现芳华
    我知道这块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会在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时
    拥抱无限的光芒 与蔚蓝的天空!
    直到永远 永远……

唱片.jpg (23 KB, 下载次数: 66)

唱片.jpg

布列兹指挥的《大地之歌》.jpg (48 KB, 下载次数: 60)

布列兹指挥的《大地之歌》.jpg

wa.jpg (20 KB, 下载次数: 62)

wa.jpg

1.jpg (18 KB, 下载次数: 77)

1.jpg

jjjj.jpg (37 KB, 下载次数: 63)

jjjj.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



   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可以被看作是《d小调第三交响曲》的延续,与之前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d小调第三交响曲》一样,这部交响曲同样取材自民歌集《少年魔角》。早在1895年,当马勒快要完成第三交响曲创作的时候,曾经考虑将歌曲《天堂生活》作为其终乐章,但出于对乐曲长度的考虑,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这也成为了日后创作《G大调第四交响曲》的主要乐思。
而《G大调第四交响曲》的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来自维也纳巨大的工作压力,马勒一直无法安心于音乐的创作。直到1900年夏,回到迈尔尼格别墅的马勒乐思泉涌,终于在8月6日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如果说《d小调第三交响曲》是对大自然的展现,那么短小精悍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则又回到了其音乐创作中不变的主题—对天堂的向往,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如果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马勒的精神内涵可能更像是海顿的延续,不论是音乐中的机敏还是适时的诙谐与幽默的流露。

第一乐章的旋律,其音乐素材之清新、无邪,更是容易使人联想到海顿。乐章开始3小节前引中的叮当铃声,产生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效果。这段旋律后来在乐章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乐章的第一主题就在铃声未尽的时候,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旋律进行安逸如歌,表现一种愉悦但又相当忧郁的心情。同这支朴实无华的旋律相呼应。随后从低音弦乐器上升起一段八分音符的乐句,接着又有一些三连音的音型在法国号和木管乐器的旋律上出现,都很引人注目。第一主题的这些旋律乐句稍经反复和发展,富有浪漫主义诗意的第二主题突然由大提琴轻声奏出。这是一个宽广的咏唱,但它的乐思和前一主题一样单纯、愉悦,这一乐章表现了一种安然闲逸的情绪。发展部依然从引子的铃声开始,在第一主题重现后又有一个新主题出现,它由长笛奏出,而用低音提请均匀地拨弦作为伴奏,这段音乐具有沁人心脾的美质,似是极乐世界的一个幻想。乐章的高潮位于它的再现部中,第二主题按例转入原调,尾声在全曲中也是最动人的篇页之一。

第二乐章是一首诙谐曲,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也很像是一首德勒舞曲式的幻想曲。马勒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独奏小提琴声部,把它的4根琴弦全部调高一个全音,由此而来的独奏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再现了中世纪古提琴的音响。这种效果同圣-桑在他的《骷髅之舞》中的做法颇为相似。关于这一乐章,马勒有过这样一段自述:“使我惊奇的是,我清楚地感到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王国,好像在睡梦中一般,想象着自己在天堂里百花芬芳的花园中漫步。但突然间这一切变成了一场噩梦,我发现自己身处恐怖的地狱之中。但这一次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森林,就是它迫使我把它编织入我的作品之中。”诙谐曲乐章由法国号一个不断反复的音型导入,它的技法清新,像一支农村曲调。紧接着,乐章的基本主题由独奏小提琴表现,其旋律进行有些棱角,正符合诙谐性的要求。基本主题反复呈现的间隙,穿插着一些副主题,有时候是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的活跃旋律,有时候是法国号和低音大管奏出的一支旋律。

第三乐章用主题与变奏曲形式写成,开头显得极为平静,但感情依然严肃而强烈。乐章开始时只用弦乐器来表达,随后才加入少量木管乐器,基本主题由大提琴缓慢而深情地奏出,纯粹是歌曲性的旋律,其中低音提琴的伴奏音型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段音乐的调性之稳定,也是马勒作品少能遇到的。这一主题的发展中,曾在小提琴上衍化出一段对比性的旋律,用以丰富基本主题的陈述。接着,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e小调副主题,它的进行有如平静的诉述一般。
最后乐章占主导地位的是华彩女高音独唱声部。像这样在交响曲中运用声乐的因素,是马勒交响曲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因为他在构思大型音乐作品时,每每喜欢在一定的场合“适时地让语言来表达他的乐思。”
话虽如此,但他用入交响曲中的歌曲,同柏辽兹、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运用文学性标题的做法并不一样。他的作品总的构思总是以音乐为根据。也就是说,决定音乐发展的总是音乐的逻辑,而不是文学的情节。他从所引用的歌谣中汲取其情绪内容和旋律的神态,而不是去塑造文学的形象。
最后乐章的歌曲有5节唱词,女高音的歌声自然自得,充满着慰安的感情:


欢乐的天国生活多美好,
俗世不再使我们烦恼,
一切全部如此清净、平和,
人们的喧嚷这里再也听不到。
俗世的音乐不管有朵美妙,
也不配同天国的音乐相比较,
看那天使甜美的歌喉,
能使所有的心灵振奋、欢跃!

女高音在乐队伴奏下,抒怀天国,融着清脆的铃声,令人神往。全曲在竖琴的余音下缓缓结束。

===============================================================================

一些录音版本介绍:
最早的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录音,大概要追溯到1905年。作曲家本人指挥了第四乐章,历史录音有Carl发行。在历史录音中,也许最富盛名的就是马路的得意弟子和助手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的录音了。瓦尔特分别在1945年和1955年留下了该曲的录音。1945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由Halban演唱),唱片由索尼发行。1955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有Gueden演唱),有DG公司发行。此外在1950年的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此曲(由Irmgard Seefried演唱),目前这份录音也有Sony发行。
至于立体声录音,可选择的余地便相当广泛了。卡拉扬、伯恩斯坦、赛尔、克伦佩勒、海丁克、索尔蒂以及阿巴多等不同时代的大师都留下了优秀的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珠海市
相关唱片wav抓轨分享:

《大地之歌》

http://1.dc.ftn.qq.com/ftn_handl ... 0977e50c77308e2f28/马勒 交响代表作品《大地之歌》.rar?k=65373837100615d84abe3c3742610b1f5154010e02030d011e540c05074c0d510355150e0258581d06015c5650510d5152020c51644039f2def7ed17d9daf6dc87cd89dab396ff8792818cc4d1b9ef9e8bdf99804a1358423370&fr=00&&txf_fid=b451093f13a6b91eb6faa724b841ff0f53698c95

(提取码 3787da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5-14 0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通市
占位
排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珠海市
《大地之歌》已更新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5-16 0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我对拉特尔演绎的马勒交响作品情有独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5-16 20: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瓦尔特指挥,菲丽尔唱的decca版大地之歌太感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5-18 0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马勒的音乐我还暂时无法全部都听的下去

古典音乐真是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9 22: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