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到,这话题偏学术,因为它涉及到和声与调性,我只能简单的说:
1、无论何种音乐,若想保持它的凝聚力,一个最主要的元素就是“调”,或称为调性,调,让音乐变的有序,有了组织性,而不是任由的散乱发展,它才不会“乱”,这好理解吧,举例:所谓古典音乐,除去20世纪新音乐的一部分,如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再加上施尼特凯、帕特、乌斯特沃斯卡娅等等(很多),基本上都是有调的,都属于调性音乐,上面提到的老几位的作品,或属12音序列,或完全无调,拿过来与调性音乐比较听听,本质的差别,一目了然。
2、调性音乐的灵魂、你也可以称其为“老大”——是主音,有了它,音乐才有方向感和归属感,才有凝聚力,你才能饶有兴致的听下去,啥叫凝聚力——所有不同音高的音符都包围环绕于主音周围,无论它咋样运行、咋样翻筋头般的转调,那怕频频转向远关系调,音符最终要回到主音或回到主和弦上来,如同下班要回家,媳妇与家人“磁性”般的吸引着你,调性音乐的秩序就建立在主音基础之上,就像一个法治社会,法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政治、经济与文化行为都被制约于法律之下,这个社会才是建康的,有序的,否则便是乱七八糟。
3、音乐的调式等网上应该有,什么全全半全全全半,全半全全半全全之类,我这脑子不行,记不清了,小哥若有兴趣可以网上查查,那个标准,这类玩意儿,从聆听的角度说,没啥大用处,若不是研究,明白即可,应该明白、且能在实际聆听中注意揣磨的是:大小调的主音和它的主和弦——大调的主音是:do(1),主和弦是:1 3 5。小调的主音是:la(6),主和弦是:6 1 3,这是判断一段音乐是大调还是小调最有效的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特别是古调主义时期与浪漫初期的作品,几乎百试百灵,如前者,听听贝多芬的《英雄》第一乐章,后者听听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什么是大小调,什么叫调的主音,什么是主和弦,清清楚楚,立等就有个清晰印象,当然,浪漫主义后期特别到了激进浪漫乐派,由于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主观诉求欲望的膨胀,调性与主音的作用逐步减弱了,如马勒、理·施特劳斯、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再加上有的作曲家很坏,写作在调性与主音上故意玩“躲猫猫”,故意打乱调的布局,不仅在起音与落音上杈开主音,连带着甚至模糊主和弦,给明确调性带来很大麻烦,但最终,他的音乐仍然离不开主音与和弦,是啥调,它就必然频显出啥调的主音与和弦,差了,就不是那个调了。
拉杂了几句,最好能网上查,那个标准,我这野路子算不得数,别误导了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