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701
发表于 2025-6-15 0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感谢楼主先生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2
发表于 2025-6-15 1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5-6-15 11:12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4 10:11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5 - 布交3-5 7-9  克纳佩布施

1559楼估计是被审核了很久,昨天下午我来耳机发资源时还没看到克纳佩布施


昨天在蓝光楼里发了几张TESTAMENT公司发行的朱里尼指挥布鲁克纳的CD,感兴趣的楼友可到这里474楼取:
http://erji.net/forum.php?mod=re ... 319855&pid=36278955

补充:还有一张布九DVD。今年6月14日(北京时间可能是15日),Giulini逝世二十周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3
 楼主| 发表于 2025-6-15 21: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6-15 11:04
1559楼估计是被审核了很久,昨天下午我来耳机发资源时还没看到克纳佩布施

谢谢链接,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4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6 - 布交3.4.5.8  克纳佩布施


这套唱片均为棚录,皆录于50年代中期,澳雄辩系列2020再版,稿本选择依旧是布鲁克纳学生沙尔克稿本,而非终望所归的哈斯或诺瓦克本。
布3与VPO1954.4.3录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但录制的声音效果实不敢恭维,沉闷无华的录音很让我失望,说实话,还不如上面的1954.10.11巴伐利亚现场版有效,演奏若与巴伐利亚版之“炸裂”巅狂的特性比较,就明显出“中规中矩”来,看来,还是现场更能让克老如鱼得水,棚录从未能让克老发挥出最佳水准。
演奏本身我给出的四个字亦是“中规中矩”,该有的都有,并未遗露什么,你也绝不能说几个指标“不到位”,但它“温吞水”般的声音很难提醒起听家兴致,这其实一部分原因与它沉闷的录音有关——它削去了太多能让人听之拍案的“锋芒”,使之变得平庸,其实你仔细听,演奏还是有令人激动元素存在的,比如第一乐章呈示部,速度也令我满意,但却令人遗憾的被“抹平”了,说实话,1954年的棚录竟然录成这个“熊样”,录音师是该打板子的。

布4同样与VPO录于1955.3,同样的录音场地,录音同样“不抢眼”,声音同样的“沉闷”与“憋屈”,原因在于音压不够,导致中高频段最有效悦耳的声音“出不来”。
其实第一乐章很不错,我称赞克老的速度掌握,不失紧迫感又舒展大方,又能附带出一定的神秘感,高潮段的庄严气度也营造的激动人心,但这些元素很挽惜的被“音压”限制了,甚为令我遗憾,我不明白原因究竟出自哪里,如果与当时低劣的录音相关,再版时为啥不在数码编辑的增益上改善一下?2020年了,调音台对录制编辑的增益与调整不是多难的事情,我能想到的原因之一在于录音平衡人员“外行”,不懂克老布交的棚录版有多珍贵,而改善音压平衡对这套唱片有多么重大意义,严格的说,这并非是“增益”,而是“还原”。
再听听第二乐章,克老的解读足够精彩的,绝非我们现在聆听时这般“四平八稳”,听听“阐述”这一段,再听听尾声的高潮,但它的奇观效果就是出不来。而谐谑曲的节奏略有点“僵”,有点“吃音符”,演奏灵性不够,但三声中部则朴实敦厚,末乐章呈示部峰值的起伏与高潮都能激动人心,演奏在自如流畅中的戏剧性张力和理性的措辞都给我深刻印象,而它的质感依旧杰出。

布5与VPO录于1956.6,与前面上传的ANDR版属同一录音,声音明显强于4.5,但大量删减的沙尔克稿本很难让我满意。
第一乐章的速度能让我适应,声音宏亮,节奏恰当,效果斐然,但克老阐述的宗教性是哥特教堂式的,而非罗马“圆弧顶”式的,他的演奏讲究垂直的高耸感,这样的模式必然强调演奏的戏剧性和果断句型,一般的说,克老布交的节奏感不会“均匀”,既使是布5这样宜于“均匀”来演奏的作品,他也力争“起伏”,因而,这样的第一乐章给我以全新的“异样感”,尽管有转向“均匀”的迹象,但仍属句型短促、节奏断然,既使慢速段落,他的小节轻重律也是“新颖”的,演奏效果与听家预期截然不同,包括第二乐章,你很难听到“布鲁克纳休止”,这样的布5很难被现代人理解,纯粹布鲁克纳主义者很难认同,但这就是老一辈大师们偏倚于戏剧性而非宗教性的布5,他们棒下的布交瓦格纳化几乎是“共识”,这样的“共识”是顽固的,尤其在布5这体现出来,正像我上文所说:“末乐章大赋格由于在“重轻律”和衔接与层次上不同寻常的编排,它所呈显的面目是“扭曲”的,它的非正常“投影”很难为人理解,尽管我不否认在结构上的累积效应,但这样“扭曲”的累积难以形成正常形态的结构功效”。

布8与MPO录于1963.1,这是一版自相矛盾的布8,一方面它的松散与仓促毛糙令人恼火,一方面其灵感与感染力独一无二,克老的魔力随处显现。
第一乐章稍显生硬,音准也不理想,但它坚挺固执的音型反倒披露出不俗个性,出色的木管也见风采,整个推演的过程气势磅礡,思维雄阔,尾声高潮的气场效应也“够份”。
谐谑曲是优秀的,演奏几乎在所有的“增分项”上表现良好,节奏、情调、速度都“正确”,虽管弦乐合奏多少有点毛糙,但起伏与动静恰到好处,克老的拿捏与推演气味准确,三声中部很显大气。
adagio乐章我对其的评价两字——恰当,我不满意的是演奏时有出现的“生涩感”和乖张的声部演奏,而我满意的则是速度与气息——速度宽缓而气息绵延,这是此乐章关键的“节点”,前几首中瓦格纳式的戏剧性表达基本消失,“布鲁克纳休止”有一定程度运用,合奏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刚柔相济,出来的气味是布8独有的,力度增幅的过程均匀而庞大,而且对声响控制也够严谨,并无“过”或冲击上限的弊端,尽管尾声略有分句含混,高潮段的动态也不够激爽,但长大篇幅始终不失方向感,这都是好布8的标志。
末乐章呈示部的推力够棒,节奏顿挫有力,音符给的重力感不错,而合奏在一些细节很生动鲜活,情感注入真挚热烈,克老对这个庞大复杂乐章的掌控力是够的,虽后半段落的节奏略有些拖曳,但我并未感觉有倦怠或语焉不详。


链接: https://.com/s/1LkMOXnFCMEyecs1tgQ2ogw?pwd=qhin 提取码: qh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5
发表于 2025-6-17 08: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6
发表于 2025-6-17 15: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7 06:3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6 - 布交3.4.5.8  克纳佩布施

如果不是老师的文章和推荐,不了解也不知道克纳佩布施的布鲁克纳,谢谢老师,一路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7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06: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18:肖邦篇 音乐鉴赏之11:《16首波罗乃兹》马加洛夫
唱片:PHILIPS  426 816-2  出自马加洛夫《肖邦全集》 录于1976年3月

评介:马加洛夫的肖邦值得信任,但这套《波罗乃兹》不理想,他的演奏与作品精神不符,而不仅仅在于措词方式,如果说鲁宾斯坦、波利尼赋予演奏以充沛的激情,马加洛夫口吻平和的“叙事性”演奏则令人费解,这显然是两种“调门”的波罗乃兹。

在马加洛夫指下,第3首“军队” op.40.no.1 所描绘的似乎不大像威风凛凛的斗士,尽管脚步依然够沉实,但他踱的是“四方步”,由于速度与力度过于宽缓,就难与聚集起具有冲击力的气势,什么叫生命力?生命力是由心跳决定的,四平八稳的心跳只能“闲庭信步”。第4号c小调 op.40.no.2,失之于A部低音旋律线条不清晰和节拍感不精确这两点,这两点都很“要命”,这条旋律由于低了2个八度,如果踏板控制不佳很容易造成音染,但若完全抑制踏板,又会降低音的震荡,这是个两难选择,控制最好的还是鲁宾斯坦,他的速度其实更慢些,但节拍感却最准确,音粒最清晰,其次是波利尼,而马加洛夫不仅给予旋律的意念不够,也明显的”口齿不清“,并由此使得整个曲子陷于杂乱无章。

不知是准备不足还是其它原因,第5.6号这两首重头曲目仍弹的含混不清,特别是第5号升f小调op.44 弹的磕磕绊绊,不仅仅对重轻律缺乏条理性设计,马加洛夫似乎并未拿到肖邦波罗乃兹解析的密码,演奏在弹性与伸缩上有些捉襟见肘,音乐就显得怪异,这应该属于演绎与技术双向受限所导致。

相反,肖邦早期的几首波罗乃兹则弹的华美瑰丽,有些味道,比如op.71这三首(分别创作于15-18岁),偏重于外表的庄重与华丽,偏重于波罗乃兹自身的曲式与节奏特性,再如无编号的g小调,肖邦写作时才7岁,钢琴家们弹起来会轻松的多。


链接: https://.com/s/1Q1fUjPsGnCea2TePEnKh3A?pwd=55r5 提取码: 55r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8
发表于 2025-6-18 0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9
发表于 2025-6-18 08: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0
发表于 2025-6-18 1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7 06:3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6 - 布交3.4.5.8  克纳佩布施

楼主听下Praga版克纳54年指挥VPO的布三: https://***.com/s/1V8CPBITDh35A8iNJ1ZkTXA?pwd=erji
Praga的"96K"一般情况下只收前苏艺术家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15: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7 - 布交3.8  克纳佩布施


这版布3是克纳佩布施1964.1.16率MPO的现场版,与他1954巴伐利亚版一样,扎实、炸裂、震撼,只是录音效果着实糟糕,像蒙了一层雾,对听感与效果有明显影响,克纳佩布施之所以很难普及,他50-60年代很多糟糕录音(特别是现场)是重要原因。
此版之拔天气概我是能切切实实感觉到,布3因克纳佩布施而改变——甚至是质地的改变,我不仅仅指此版,布3是克老最拿手的好戏,演奏如一辆战斗力超强的钢铁战车,碾压扎实、重口无敌,横冲直撞、呼啸喧嚣,又有着如岩石的坚硬结构,他惊人的扎实与动态起伏让所有内行cm为之倾倒,我没听过他1962的北德版,但这版在我心中妥妥的名列前茅。
Adagio乐章的速度在我听过克老的几版里属稍快,温暖,但也实沉有效,情感的宣泄既深沉,峰值高潮(展开部后半段落)时又激发出尤如瀑布直流的特质,我欣赏他的“宣泄性”,这更似来自对黑暗无光灵魂世界犀利无情的“穿刺”,这还不算完结,连他的谐谑曲(A部)都傍其余威,透着“穿刺”之后的狠劲,仿佛是揭开“灵魂之门”后的镜像喷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末乐章的速度掌握很见功力,两个主题在速度上有明显对比,慢悠悠的第二主题绕有情趣,而肆虐咆啸的主部被克老刻画的很炸裂。


1963.1.24与MPO录于慕尼黑的现场布8是重要录音,在克老几版中很获佳评,第一乐章气味之准确无可挑剔,气味之准确来源于准确的速度和力度再加上晦暗阴郁的音色,速度上,他的快慢都“得体”,能随音乐之发展自如改变,疾进与舒缓调度都准确,再加上富于变化的力度,演奏既有顿挫有力的棱角,又自然水围山转,如影随形,也就能很自如的演奏出作品的味道,听听展开部的中段,雄健的造型感再加上雄辩的措辞,这样音乐的结构与逻辑双项出色,再听听他的尾声段,气冲斗牛。
细节刻画逼真的谐谑曲,节奏维肖维妙,克老的谐谑曲可不仅仅是“轻盈”就能概括,他的“对比性”与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鲜明,而又绝不损失自身的律感,导致他的谐谑曲总是很“够味”动听。
重头戏的 Adagio乐章如何赞美都不为过,用情之真挚、下笔之深刻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而且他涵盖之丰盈也不可多得,他演奏出的温暖、留恋、曲折、煎熬感、虚无感都能给我以深刻启迪,而他目光所指的深邃与黑暗亦令人警醒,很少有人能在如此“密罩不透”的织体上脉动出如此动人、如此具有启发性的“末世之舞”,而如此庞大乐章又能一气呵成,无一处“断脉”,可见此时克老的布8达到了他演绎与灵感的顶峰——一个明显征徽是:演奏不再是他惯常的“垂直性动态”,而转向了“圆弧顶”式的动态和声方式,我是特别喜欢“浑圆”这个词,用在演奏上,这个词非常高级,而这个词汇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你再听听他末乐章开声的动态高潮,绝无惊人的“高耸感”,很显然,动态高潮被明显的“铺开”了,合奏转向于厚重的深刻的情感表达,追求富于层次的、庄重的、温暖的“太阳效应”,克老无疑看到了“暗黑”或“虚无”,甚至是毁灭,他也能以深刻的笔力去探寻这些东西,但他的脚步却始终朝向“太阳”,否则,你难以理解他始终如一的力度和光泽感,难以理解他郑重的、棱角分明的、强大的非凡气概,难以理解他尾声真挚的语言,而这正是我对克老此版布8最为钦佩的一点,说实话,技术指标反倒在其次了。
这版第四乐章,我久听仍觉绕梁三日,因为它具有极其人文化、人性化特征,这实际是扼住了这部作品的“根本”,它绝非是“物化”的,这版布8打动我的就在此,所有“物化”的说辞、既使是物化到量不可及,都难以准确的概括它。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xMNuLkGjC9BCF6wInPg8Q?pwd=79xq 提取码: 79x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2
发表于 2025-6-20 06: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9 15:46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7 - 布交3.8  克纳佩布施

今天早上就看到了老师的又一篇克纳佩布施精彩乐评,谢谢分享,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3
 楼主| 发表于 2025-6-20 08: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6-20 08:29 编辑
MusicAV 发表于 2025-6-18 10:44
楼主听下Praga版克纳54年指挥VPO的布三: https://***.com/s/1V8CPBITDh35A8iNJ1ZkTXA?pwd=erji
Praga的 ...

层主的布拉格版布3音效之好超出预期,也是与VPO棚录于1954,和我上传的雄辩系列布3有可能属同一录音,布拉格的封底未标明录音日期,但标注出自录音室录音,发行日期是1954.11(Lssued from studio recordings);雄辩的注明录于1954.4.1-3,我推测:克老与VPO棚录的布3应该只有一版,他不大可能在一年之内两次棚录,因而,这两版应属于不同版本的同一录音,但声音效果差别很大。

布拉格版声音相当好,给听赏与估评创造了良好声学条件,演奏本身,则两版如孪生兄弟,DNA一致,速度与节奏力度的分配一致,再一次印证两版应属同一录音,正如我曾说的,棚录版缺乏他1954.10.11巴伐利亚版那样的“炸裂感”和拔天气概,但在好录音之下,它所传递的意念会更清晰、更有传透力,更具感染力一些,听听第9.41分模进的叠加音乐这一大段,显然它的“冲击力”更强悍,整个第一乐章都更显“疾迫”,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

克老属于典型音乐会类型指挥,他不愿意“排练”的习惯众所周知,排练的差不多就收手,有那功夫还不如邀三朋两友喝酒去,但他音乐的造诣足以撑起大师称谓,这是差不了的,那一代老大师,除了托斯卡尼尼和舒希里特,一般都强调演奏的戏剧性与张力,讲究所谓的自由速度,而结构的均衡性与精确感都差一些,不仅克老,富帅、门盖尔贝格等都如此。

克老更甚些,一方面,他的现场音乐会既使演奏同一曲目,差别甚至差距也很大,有时甚至判若两人,结构粗犷、速度不一,另一方面,现场演奏时他的音乐性颇足,不仅精力充沛,且灵感频出,金句领唱,虽速度普遍偏慢,但厚重炸裂,其撼山摇岳的动静足可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指挥风格,“棚录”的精确性与分寸感肯定会束缚他,他也很难达到精确与分寸的要求,而临场的灵感与舞台效应恰与克老的个性不谋而合,因而,他的现场版唱片普遍好于棚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4
发表于 2025-6-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5
发表于 2025-6-20 2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9 15:46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7 - 布交3.8  克纳佩布施

克纳的专辑录音的音质都不理想,即使到了50年代末期的也不行,很是遗憾。克纳的水平绝对是炸裂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6
发表于 2025-6-21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20 08:26
层主的布拉格版布3音效之好超出预期,也是与VPO棚录于1954,和我上传的雄辩系列布3有可能属同一录音,布 ...

楼主那套是雄辩的16bit数字版mono。Praga这版24bit,升采样混音像是改造成了stere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7
发表于 2025-6-21 21: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丽音 发表于 2025-6-8 17:25
对于楼主辛苦码出的心得,我有一个习惯把每一段落的文字截图,然后把这些截图以图片文件添加到相关专辑和 ...

好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8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06: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19:肖邦篇之12:《16首波罗乃兹》奥尔森
唱片:Hyperion (英国)CDS 44356 全集之第6.7CD  分别录于1993-1995年

评介:无疑,奥尔森把这部《波罗乃兹》细化了,他似乎更注重诠释细节,因而他会放慢速度,但也有的曲目速度很快,这是有cm对他的肖邦有疑虑的原因,为提升解析的清晰,他使用了更具颗粒感的波森道夫琴,而非斯坦威,效果果然与斯坦威、贝希斯坦等品牌不大相同,虽然少了混响与空气的震荡感,却提升了琴音的清晰性,我们知道波森道夫的踏版设计与斯坦威有很大不同——简单的说,它是以减降混响为代价来增强琴音的木质感与颗粒性。

升c小调 op.26.no.1 明显强化了强与弱的对比,弱奏乐段更加弱化了,奥尔森把重心放在肖邦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因而他才会以这么温情的口吻、把降D大调的B段主题演奏的这么柔软。而意味深长、心境复杂的降E大调 op.26.no.2 被奥尔森演奏的更加意味深长,他稳健控制着不让触键力度过于强大,以免遮掩了肖邦“此时”的复杂心境,这两首都表现出奥尔森对作品内核与细节的关注力。

第三号op.40.no.1“军队”演奏的方方正正,气宇轩昂,节奏也适中,带着胜利的渴望,相对我更赞赏他在第四号op.40.no.2 里的表演,他能把情绪相互对立的几段复杂音乐、以很清楚而又抑扬顿挫的口吻解说的明明白白,尤其是突起与瞬态重音的介入听起来并不显突兀,说明衔接高明,大局把控够棒。

而第5号op.44的处理最是与众不同,奥尔森的设计完全不在意所谓的气势与力度(很多波罗乃兹的版本都侧重力度),他自始至终都在梳理波罗乃兹微妙的节律变化中、稳稳当当的构建结构,可谓棋高一招,这首完全打破了三部曲格局的作品让奥尔森演奏的意乱情迷、妙趣横生,听听第2.58分钟那个装饰美妙重复近30次的主属音固定音型,真乃妙不可言,它甚至带有几分詼谐味道,与那些以强化重音来表达激情的演奏完全的南辕北辙,却又不知高明多少,再听听第4.35分尤如远方透射过来的、令人思绪万千的马祖卡,音乐之妙与情感之妙尽在其中,太富于想像力了,当然,奥尔森并不缺乏力度与激情,前后的A段不比其它一流版本逊色。

第六号op.53“英雄”在力度上平均,对重点塑造英雄的A段,奥尔森把重量均等分予每一小节、每一音符,听起来并未“砸键”,但钢筋铁骨,对于这样气概满怀的作品,奥尔森仍愿意发挥想像力去挖掘新意,尽管不可能避开约定成俗的“俗套路”,但仍与一些版本不同。

与第5号op.44一样精彩的演奏是op.61"幻想波罗乃兹“,对这部结构与节奏明显”分离“的作品,奥尔森给予了充分的流畅性,他以清晰的语言和严格的动态控制保证了分段旋律的”同一性“,语句流畅地从一条分句流向另一条分句,这会怎么样?你仔细听:波罗乃兹特有的节律感和幻想性的音乐品质、很连贯很舒服的直入你的耳朵,这就足够了。


链接: https://***.com/s/1FYP0PBnDq7NXmbdJ8HGEjQ?pwd=ij9k 提取码: ij9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9
发表于 2025-6-22 1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0
发表于 2025-6-22 2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9 15:46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7 - 布交3.8  克纳佩布施

请教一下,克纳的这套布8和下面这个应该是同一场录音版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9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