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1641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2: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指挥家……



20世纪重要指挥大师
Giulini 朱里尼  1914-2005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Carlo·Maria·Giulini (1914.5.9 - 2005.6.14),意大利指挥家,20世纪著名指挥家。
朱里尼的指挥风格严谨精致,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既优美又华贵,既注重细部的体现,又不失完整性。强劲处有如排山倒海,细婉时又好似潺溪回环,幽韵谐婉,让人感到情真意蕴,贴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杰出指挥家”的美誉。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朱里尼一生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唱片,先是在EMI公司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许多唱片,后于1976年开始在DG出版唱片,1989年后又为SONY录制了一些唱片。
朱里尼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改为中提琴。1944年改学指挥,登台指挥获得成功;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聘任他为常任指挥,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发现他的才华,让他成为他的助手;1951年又成为萨巴塔的助手,成为斯卡拉歌剧院首席;1955年起担任格林德包恩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指挥,此后在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任职。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意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练后身体不适,随后他宣布引退。
朱里尼的故乡在意大利,在西西里音乐学院就读时,学的是中提琴。毕业后,便成了罗马奥古斯多管弦乐团的中提琴手。一坐5年,他成了首席中提琴,更熟谙了乐队的每一个声部。特别是接受富尔特文格勒、莱纳、库伦佩勒和瓦尔特等指挥大师的训练,使朱里尼领略了不同大师的神韵和风范,受到启发,获益颇丰,同时更加摇撼着他那颗做指挥的心。1944年6月,罗马解放;在庆祝解放的音乐会上,朱里尼欣然应邀执棒,开始了他正式的指挥生涯。不久,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指挥;翌年,成为音乐总监,并受到托斯卡尼尼的指教和关注。后来他被托斯卡尼尼推荐到贝加摩音乐节,首次执棒指挥歌剧《茶花女》,首演担纲的妇主角原是苔巴尔迪。后因病未果,由著名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代替。结果演出大获成功,朱里尼的名字亦不胫而走,颇受众誉。此后的30年间,朱里尼的足迹踏遍全球,或指挥歌剧、或音乐会、或伦敦、或维也纳、或意大利。


Giulini 朱里尼的艺术,DG,意大利版,16CD,FLAC
https://pan.baidu.com
/s/1hsxc05I#list/path=%2F

Giulini - The Chicago Recordings (4CD) FLAC
7f5a84780ee7595ed65d2cd4fa2afb0642385c44
Giulini In America II The Chicago Symphony Recordings - 2011 (5CD) FLAC
ff1c1a35f1e7f4f7866cbddd59ce914e6096f699

Berlioz - L'Enfance du Christ [The Childhood of Christ]/ Romeo et Juliette (Gedda, Los Angeles, Soyer, Cluytens, Giulini) - (2CD) FLAC
e5a382369a16025d9db4451c5652c05e9cc645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2
发表于 2022-7-26 14: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Carlo Maria Giulini - Complete Recordings on DG 42CDs
2efd70e07dfc7b2a5f7d8248b66a0e5595e4d5a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3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venhow 发表于 2022-7-26 14:27
Carlo Maria Giulini - Complete Recordings on DG 42CDs
2efd70e07dfc7b2a5f7d8248b66a0e5595e4d5ad

谢谢。领略一下意大利指挥家朱利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4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Classical) Brahms - Complete Symphonies (Carlo Maria Giulini) 3CD, FLAC
e5f3d0de2fd8c6beeea50e61d0c69a75f0f4c76b

[SACD-R][OF] Mahler - Symphony No. 1 - Carlo Maria Giulin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1971/2016 (Classical/Orchestral)
ef0b9d2bde4473acaac1c418fd5676b1504f5f26 [SACD-R][OF] Mahler - Symphony No. 9 & Schubert - Symphony No. 8 "Unfinished" - Carlo Maria Giulin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2016 (Classical)
12695372cff52de9e6512ae84d20554aedf6ab22
(Classical)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Brigitte Fassbaender, Francisco Araiza,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Carlo Maria Giulini) - 2013, FLAC
f4a50c1d0767a4b104081f6741df6fbf9f77415b
(Classical)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Mozart - Symphony No. 40 (Fassbaender, Araiza,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arlo Maria Giulini) - 1987
de13f741fd8f43d9bf97a25ee94a08b69206faa1

(Classical) Bruckner -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1877 version - Novak edition) - Wiener Symphoniker, con. Carlo Maria Giulini - 2001, FLAC
97c56661a3b35170fa7709e818f419d7693dc244
(Classical) Bruckner - Symphonie Nr. 7  (Wiener Philharmoniker, Carlo Maria Giulini) - Testamemy,1975, FLAC
1b72c991a5d27141e9e54aebf8d81a81112d2acf
9b6f31c71b0910c73f9ac1c901c39336fb892e65
(Classical) Bruckner - Symphony No. 8 (Wiener Philharmoniker, Carlo Maria Giulini) - DG,1985, FLAC
e5f465dca6c713ed049f83c3b72c82fec9a31be3
(Classical) Bruckner - Symphonie Nr. 9  (Wiener Philharmoniker, Carlo Maria Giulini) - DG,1989, FLAC
d061bf7037878f9bf7899219a2fb6ed8170f516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Jascha Heifetz The Complete Album Collection (103 CD box set, FLAC)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40&pid=346542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6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27 00:07 编辑

最近发现笔墨当随时代,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般不容易找到的评弹界新人陆锦花,陈鸣秋,比前一辈中年人的唱法更容易感觉适合时代风气。上海戏曲学院的新派小青衣叶聪明,小花旦朱鹮,同样很出色。首先声线和感觉入时,功力也可以,那就很受听了。这些新一代的小姐姐们唱起流行歌更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27 12:07 编辑

青衣叶聪明: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3Q4y1B77a?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Tv411H7au?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f3411N7Yj?

花旦朱鹮: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Nf4y1H7Ny?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Mv411T7SW?


评弹陈鸣秋 鸣秋吖: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v94y117MY?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hU4y1B7vt?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u94y1Q7j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8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7: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音乐角度,不看具体表现形式,如果单看功力和感染力并存的等级高低的话,却有很多表象之下,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但一般情况下,人会很自然的喜欢一种表现形式,而不喜欢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人都是活在表象之下,并受这种自然习惯的潜意识牵引,不自觉的跟着走的。前提是知道表象背后肯定有本质的东西,本质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本质。

曲艺戏剧,其实都算表演,而且都算歌唱和舞蹈。形式的不同仅仅是电脑绘图和影像概念角度类似的皮肤不同,结构不同的概念。但艺术表现力高低的程度,确实有共性。

对比上面一贴的这些新人,基本上都是国内最高等级的新人。就能对比出和老一代的区别。发现其实和演员的年龄有关系,年龄越大的风格越老。而且一代一代人之间还有年龄上的风格差距。最后全方位的观看到以后,就会发现什么叫笔墨当随时代。画眉深浅入时无。

上一代最接近新时代的三位评弹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一直具有十分突出和典型的风格,感觉水准高度隐藏在演唱的纯熟与和煦之下。新的女演员,盛小云的风格是她学过昆曲,演唱上带有专业的清晰口齿。但是感觉她的这种昆曲唱法和很多评弹的韵味有了偏差,但不失为一种风格。还有一位张建珍,风格比较有歌唱性。二人的风气都比较有新时代的专业气象,摆脱了老艺人的那种民间味道。
除了这两位阿姨年龄的新艺人。更年轻的还有两位高手。一位是陆锦花风格更加年轻化,口齿比较清晰有歌唱性的味道。还有一位女演员陈鸣秋,虽然最年轻,但是发现功力和韵味的正点,几乎超越了前几辈人。这也是经过选拔,作为团长高博文的弟子,进入了国内评弹的最高团体上海评弹团。陈鸣秋的风格,唱法是正宗的评弹味,没有戏腔没有歌唱味。口齿清晰,一板一眼十分到位,显得游刃有余。说明是高手之中的高手。

这个例子在很多领域里都有,比如流行歌领域的林志炫口齿之清晰十分惊人。演奏领域更加明显,对比之下专业之中就看细节是否到位,并且有表达感染力。那么必然是技法高超触键清楚。而拖泥带水一带而过的往往出现在功力不够和业余演奏上。艺术界没办法有一大半因素是天赋,也就是先天注意力和细节好头脑清楚灵活不僵化。很多一流艺术家都是从小有艺术天赋记忆力超群的。

技法上到位度很高,就能在重音和轻音细节上全都有适当的力度,这就是艺术感染力来源的一个角度。而且越是专业人士的表演力度往往还越大,同时字节也更多。令人感觉更加专业。可能一开始不注意细节观察的话,会觉得力度大了缺乏美感。等到深刻认识以后,会发现只有再深刻表演力上灵感好的超一流表演家,才可能有更大的力度,否则力度大了反而会暴露技法问题。反之,表演力度轻的都偏业余气。绘画角度也是如此,故意轻描淡写的东西,一上来就业余了难以上到专业层次。

另外,从艺术类型的表面上看,一些表演类型单看外在的风格差别就很大。现在网络对曲艺的归纳总结和展示很缺乏。但仔细浏览辨别,还是能发现问题。单看评弹,很早以前推广到社会上的就是毛主席诗词答李淑一。外地人一般听不懂,甚至不知道评弹本身就是说书的一种。评弹开篇就是说长书之前的开胃菜。这些情况,随着接触和浏览,就会发现和总结。效果就在几天之内就能提高。并非谁只要一谈一个领域并且比自己理解的一点,就不自觉的认为这个人就是个几十年的老泡儿。其实本人就是今年才开始注意深挖苏州评弹的。最近才把评弹的新人发现出来,顺带看到了上海戏曲学院的新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很多对外在事物下意识的观念,都是害人的潜意识感性思维路线。明确潜意识带偏效应,那就等于觉悟了。
网络信息时代,如果想了解一些东西,自己主动搜索和深入挖掘总会有收获的。但很可能拼命挖了一段时间遇到瓶颈,就挖不下去了。平评弹和京剧都是这样,前一段时间看到的都是老一代的东西,深入不下去。最近这个月,一上视频网发现很多新人注册了自己的账号,发了很多视频。所以以前也不是没搜索,而是根本就没上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9
 楼主| 发表于 2022-7-28 1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指挥家……



苏联指挥家
Nikolai·Golovanov - 格洛凡诺夫  1891-1953





格洛凡诺夫身上踊跃着一种醒目的天分与易于挥发的即兴气质,意识中无法言传的审美态度。
比起其它的指挥家,戈洛瓦诺夫的录音作品相当广,因而有“录音先锋”的封号。日本的季刊Classic Press,以“俄罗斯怪物指挥者”来称呼他。他在指挥的系谱学里,比较偏荷兰指挥家孟格堡的风格,格洛凡诺夫非音乐风格是极致的浪漫,不负“怪物”之名。
格洛凡诺夫是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一直以莫斯科音乐学歌剧教授身份,担任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音乐和艺术总监。是全苏最受人尊崇的音乐家。
格洛凡诺夫的录音全部是单声道,曲曲都是极好的精神滋补品。一位非凡的指挥家,在格洛凡诺夫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意思是他的指挥风格是天使之声,但令人感叹50多岁去世过早。
世人认为塞缪尔·萨蒙苏德 Samosud 及伊凡尼·斯韦特兰诺夫 Svetlanov 的指挥风格,是在格洛凡诺夫的帮助下形成的。可以听出斯韦特拉诺的风格跟格洛凡诺夫的完全一致。20世纪60年代他在“旋律” Melodiya 公司对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所做的原滋原味的录音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比如李斯特的交响诗这套唱片中收录了其中的5首。对于这些已经失去了光彩的曲谱,格洛凡诺夫一如既往地倾注了他惯有的激情。他具备一种醒目的天分,能使这些曲目听起来比实际上的要伟大。
《英雄的葬礼》开始和结尾处都伴随着边鼓类似于临死前的尖利呼噜声。这是一部庄严的送葬曲,其中可听到柴可夫斯基《悲怆》的影响。在9分53秒处,法国号的演奏音色洪亮,收放自如,抛弃了任何有关颤音的禁忌,手法极为夸张,无拘无束。透过轻微的表层噪音,《普罗米修斯》听上去像二流的柴可夫斯基作品。第一张CD的最后一首曲子是《奥菲欧》(比切姆的至爱)。该曲在结构轻巧,风格有点像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头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诺夫的《第六交响曲》。整部曲子的强度呈渐弱的走势,琴弦拨动时闪耀的微微光芒,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诺夫在此又运用了他惯常的悬念表现手法和堪称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兴奋的诠释方式。听觉上给人带来的那种震撼力就好比燃烧的油井。第二乐章是主旋律和变奏曲,尽管曲子的强度还是有所减弱,但依旧能感觉得到严格的控制。格洛凡诺夫极为自信,把主旋律与每一个变奏曲之间都划分得很清楚。7个变奏曲并不是单个地被联系在一起。第三首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欢快的谐谑曲,全曲精确无误与他指挥演奏的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别无二致。充溢着渴望的小间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乐(只有3分44秒)。历时9分37秒的终曲,开头有点像鲍罗丁《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之后便发展进入到一种深沉、华丽、兴高采烈的氛围之中,令人想起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的终曲。就像李斯特的交响诗,格洛凡诺夫使它听起来比实际上的更加动听。
聆听用俄罗斯方式(或至少是格洛凡诺夫方式)的门德尔松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特点就是铁杆般的控制,乐队枪炮齐鸣,速度令人心跳加快,但同时也不乏温柔和浪漫。《谐谑曲》的演奏让聆听者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1812年序曲》是音乐会现场录音,听得见咳嗽和尖叫声。指挥凭借节奏控制着全曲的进展,使该曲听起来有点像即兴作品。就像格洛凡诺夫经常做的那样,这一次他也成功地运用了其罕见的技巧,自发、和谐还有他那令人惊愕的音色。格洛凡诺夫让我们深信该版本值得一听。完全不同于70年代吸引听众到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参加维克托·霍克豪瑟音乐会的那种恢宏的礼拜日晨祷,处倾泻而下的小提琴的旋律就像是倾盆而下的炽热酸雨。在乐曲最后几分钟的喧闹——难怪连冷漠的莫斯科观众也都禁不住掌声雷动。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版本。


Nikolai·Golovanov (16cd) zip
https://pan.baidu.com/s/1mi0sgYW#list/path=%2F

Nikolai Golovanov - Conductor - Archive recordings 1947,1949 [LP, 24-48][otto1961]
ea9ca151f1e227653ceaa08bbe5ccaebfbd19343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Vol. 08 - Nikolai Golovanov -1948–1953 (2CD) FLAC
53403adc9c7ba6c56ecfeb21fb3180892966e24c
- Glazunov Symphonie № 6
- Mendelssohn Ein Sommernachtstraum
- Tchaikovsky Ouverture solennelle «1812»
-Liszt Symphonische Dichtungen

etc. ...
https://pan.baidu.com
/s/1kUCphER#list/path=%2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8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29 18:18 编辑

听了一下格洛凡诺夫指挥的1812,这张套碟的cd1。指挥风格就好像是以前的老电影配乐那种即兴味的风格,也可以说是俄罗斯交响演奏的古风,确实还是有点不太讲究绝对精准,有一定情绪空间。尽管有点所谓的业余气但也不失一种风格。可以类比德国歌剧院风格的相对反向缓慢风格,总之就是一种远离德奥节拍器风格走向。但是在16CD包子里的cd15 - Tchaikovsky -'1812'; -Sym No.6,的1812序曲诠释的就比较正规。

一般从中学接触交响乐都是从贝多芬和德沃夏克开始,德奥的节拍器标准就变成了潜意识。但离脱节拍器精准是不是脱离艺术性,还是值得探讨一番的。
比如意大利指挥家基本遵循但明显高于和脱离节拍器,而是用艺术情感设计实现更高效果。一切效果都体现在排练中。格洛凡诺夫的指挥也能听出,所谓的即兴风格是俄罗斯民间舞蹈惯有的审美习惯,但在交响乐演奏上还是有一定乐团安排的,所以不可能是全员即兴,那样肯定会乱。演奏效果再如何还是乐团全员每个乐器相互齐整配合的,那就是指挥家把效果倾注在了预先的排练中,最后排练出的这种效果。这就是欧洲指挥艺术家推崇的客观性原则。
完全的节拍器精准其实只是一种质量基准线。太卡在这里的话,就有点偏流行化的交响精选串烧了。超越精准就有了变化空间,就能容纳更多更好的艺术信息量。和书法类似,字形再如何精准也不可能完全写出严格无情的印刷体,书法界里也没人这样干。脱离无情才是艺术,艺术就是一种情感寄托空间。现在来看德国风格和俄罗斯风格是两个极端,中间地带才是有很多艺术表现空间的领域。


Nikolai Golovanov (16cd, flac)
--------------------------------------
CD1 - Mozart -Requiem Mass K626
CD2 - Wagner -Overure
CD3 - Liszt -Mazeppa;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CD4 - Kalinnikov -Sym No.1; Glazunov -Sym No.5
CD5 - Glazunov -Sym No.6, 7
CD6 - Rachmaninov -Spring -cantata,op.20; -Sym No.2
CD7 - Rachmaninov - The Rock (Fantasy for orchestra); -Sym No.3
CD8 - Scriabin -Sym No.1
CD9 - Scriabin -Sym No.2
CD10 - Scriabin -Sym No.3
CD11 - Scriabin -Sym No.2; Concerto for Piano
CD12 - Borodin -Sym No.2; Mussorgsky -A Night of the Bare Mountain;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CD13 - Tchaikovsky -March; -Moscow (coronation cantata)
CD14 - Tchaikovsky -fantasia after Dante; -Sym No.1 'Winter Daydreams'
CD15 - Tchaikovsky -'1812'; -Sym No.6
CD16 - Taneyev -John of Damascus(cantata); Prokofiev -Peter and the the Wol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1
发表于 2022-7-28 1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发表于 2022-7-29 09: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青岛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3
发表于 2022-7-29 14: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才发现能显示IP归属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4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29 22:42 编辑

又发现一个小名盘小窝,存储自由先搞下来再慢慢看。

https://www.xiaobaipan.com
/file-25912483.html

标题党的单盘最垃圾。不经过认真删选归类形成小包子的东西就没有高站位的意义,本身就是起点很低的做法。被标题党吸引不但徒劳无功还受骗拉低品味。

英特网时代源头总会变化,经验习惯的渠道一般兔子尾巴长不了几年。最终办法都不妨从百度重新发现新渠道

---
等级低的东西都喜欢朝物质化表面的走向去发展,这就是标题党表面光鲜实际垃圾外壳都没有只剩下几个高闪词汇亮瞎钛金之眼的问题。薄浅硬刺干涩尖厉,吊轨搔首弄姿。这些词汇用在哪里都是一种特征值。无论器物,绘画,衣服,用具,音响器材的音效等地方全都通用,说明了什么。补一下直接点题,这些都是距离人性和生命特色很远的死气。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有生于无。有生有灭复归于无。经典相通,大道至简。百度可以改名为无度。不着相,无我执。对客观不能固化追求百年老店躺着拒绝竞争,对自己也不能固化高看那点与人不同的东西惧怕丢失贬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那点有我有敌的既得利益丝毫也没有进步意义。人生有限丢掉包袱才能拥有进步速度。追求大道的走向都是提升生命效率的走向。宇宙物质世界都是朝着宇宙爆炸物质聚集分子变重的走向沉沦下去的。但人生活在物质世界就不能跟着物质和表相躺着一起沉下去。凡有所相皆为虚诞。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君子不器。反向朝着轻量级轻资产的量子基本粒子走向去体悟大道才有生存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5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在存储自由的经济基础上,所谓上层建筑参考资料的Toscanini RCA 85CD其实也可以补补。

又听了一下,托斯卡尼尼录音里的乐队成员的演奏水平是那个时代的,有不整齐的地方。但整体味道还是有意大利人的艺术味。托斯卡尼尼的风格需要再找时间仔细好好听,对比总结出来。

粗浅对比格洛凡诺夫 Golovanov 16CD的瓦格纳歌剧序曲。总体上逃不出自然携带的民族习惯。俄罗斯人天生具有的乐感共性,粘滞性是普遍的,效果上总是进入音准微微慢一点感觉有粘性。另外就是激情力度也体现在微观音符上。高端一些的俄罗斯艺术家,会像美感和均衡角度提升,但细节上总还是俄罗斯味。

而托斯卡尼尼的指挥录音风格,尽管是那个时代精确性有点问题的风格,处理上也有些简练,但总体上源于意大利人的艺术美感还是有的。细节也有托底。至于卡拉扬蒙都那类不管细节的特殊情况差距较大一听就能听出来。而意大利人的美感总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深入到细节微观的。

---
托斯卡尼尼被称为现代指挥风格创始人。但为什么这样说,那就不能全看网文的大肆八卦了,要从中抓住问题的要害才行。

“现代指挥艺术的鼻祖 ▏托斯卡尼尼”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27/17/6795100_902059469.shtml
从这个文种可以看出,时间和时代才是问题的核心。

托斯卡尼尼1886年19岁的时候就从大提琴手职位上登上了指挥台。到1898年31岁时,就是受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邀请的知名指挥家了。但当时斯卡拉歌剧院陷入管理不善演出混乱,说明自由散漫的风气是当时欧洲整体上的时代特征。看到历史回顾就能知道,听最老的交响乐唱片也能听到这些情况。上个世纪末的欧洲音乐厅和乐团的风格,比现在国内早期的民乐队不惶多让,故意随性表演散散漫漫,古典音乐的演出风格和中国的民乐团类似。
所以托斯卡尼尼在当时面对这些情况,加强纪律性强调忠实原总谱是事出有因,面对的是一片混乱局面的问题。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僵化的忠实原总谱,就等于搞得活像个节拍器机器人指挥效果,以前1900年的时代可不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托斯卡尼尼当时面对的古典音乐演出风气普遍局面,拨乱反正提升艺术性是基本出发点。这样看,就能看到老托在那个时代的价值了,在当时甚至是鹤立鸡群的新风格创始人。全都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和以后比的话也比一些后来的入门指挥家加强。

---
人如果受到时代限制,认为既往和未来的世界都很可能和现在是同一个样子,那就中二哈奇了。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场传统,和中国古代清朝民国时代类似,都是戏园子那套。里面卖东西吃东西叫嚷聊天扔手巾把的干什么的都有。因为戏园子的习惯来自街头耍把式。剧场其实源于最原始的广场中心的篝火位置表演,周围人观看的基本结构。以后慢慢搭个棚子遮挡一下风霜雨雪,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三开门露天舞台。再以后讲究一点就是把观众席也搭上棚子。再以后就是全封闭的剧场。这一点和体育场馆的发展样式是同样的花样。所以,1900年是个古代散漫和现代严谨的切换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3 02:49 编辑

托斯卡尼尼 RCA錄音大全集 (84CD+DVD)[ape]
https://www.xiaobaipan.com
/file-29788858.html

-托斯卡尼尼最后的音乐会 -1954年美国立体声录音
Arturo Toscanini - His Final Concert - in High Fidelity Stereo (ATRA3008,1954) DENON,1984 (FLAC)
https://www.xiaobaipan.com
/file-9374975.html

很早第一波下大包子的时代就下过托斯卡尼尼RCA 85CD,但当时没有比较的基础,看了半天网文介绍也都是一些鸡血名词的印象,抓不住重点。中间也经历过硬盘损坏的禅宗破碎,彻底打碎清零了很多东西。以后想起来再重新捡起。

任何认知和提升,全都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达到突破。相当于很多次量变质变。
到现在对比杯品的经验越来越多,鉴赏过的唱片也越来越多。看到过的一些评述也有时间积累。才可能有再次升级版的深度鉴别。工作生活都是同一个道理,对具体问题不深挖,对道理不浅出,都会停在原有的层面上不能发现新的问题。而一旦捅破层面进入新的深度或者高度,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里还别有风景。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注意力才会集中在以前在门外的层面从未注意、也不可能过的新的问题上。思维的路不往前走,理解力总是不行的。再被客观提示和引导也不能代替自己的脚步和劳作,上学考试和工作成就都要看个人实际如何动手。其它全都是辅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1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31 16:23 编辑

Carlo Maria Giulini - The Complete Sony Recordings - Sony, 2014 (22CDs, FLAC)
2427d42988bd20678c840bc5feff03d801a5444a

朱利尼的指挥风格,乐队表现上意大利歌剧美声咏叹调式的歌唱性较强,声底较浓,比较独特。歌唱性的效果就好像乐队在演唱意大利歌剧,体现了一种歌唱的通透性,节奏上用歌剧演唱风格引领,高于而无视节拍器。
而德国交响指挥高等级的风格偏铜管乐,有一种灿烂辉煌的通透感觉,但节拍感较强。兼顾德法文化的比利时指挥家André Cluytens克路易坦,但德国时钟风格还是远多于流动心理情感味的法国风格。纯粹奥地利风格:有一种是布鲁诺瓦尔特的温暖,另一种是米歇尔格伦式的天鹅绒,都偏奥地利宫廷味。

在作曲界影响力较大的还是意大利歌剧。亨德尔早年远赴意大利学习歌剧,遇到了自己的宫廷乐长在意大利流连忘返,把乐长的职位交给了亨德尔。仔细听莫扎特歌剧,从序曲到内容都透着一股意大利味。可以参照罗西尼歌剧序曲,有一种弹拨乐的连奏感,节奏比较急。弹拨乐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追求古风莫过于此。所以意大利音乐在古典音乐里是一种文化基因文化DNA的存在位置,交响乐的很多专用词汇就是意大利拉丁文。艺术思想也是如此,强调人文性和歌剧咏叹调风味。
试问,音乐不突出体现人文性那应该体现什么。体现乐器声那不是玩机器的无脑老烧走向吗。

德奥指挥界一个说法是歌剧院风格指挥,莫过于特指德国歌剧院指挥家们,比如富特文格勒,特勒曼等人。但听了以后感觉他在试图营造一种歌剧故事情景的氛围,但拘泥于普鲁士文化的刻板时钟的数码习惯,一但试图浪漫,在节奏上就不能顺利的流淌起来,会在节奏上时常脱线,忽快忽慢不能融会贯通和艺术性的缓慢渗透。所以如果存在歌剧院风格,还不如把这个称谓直接交给融会贯通艺术引领的意大利指挥家更合适。

所以,指挥家风格中最大的影响力的基底,还是体现在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文原生环境因素的渗透力。文化本来就是人文范畴的东西,属于浪漫类型的音乐更是如此。
风格,都是超越演奏和乐器本身,直接和人的处事方式相关。体现在日耳曼节拍器和器乐,还是体现在意大利歌剧美声,或者法式细腻情感。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君子不器。

郎朗早先在一次音乐会后得到了哈农库特的青睐,把郎朗当成小孙子接到家里给他开小灶。让郎朗尝试用拉大提琴的感觉谈一下钢琴试试看,效果令朗朗吃惊。朗朗从此非常感谢哈农库特。以至于哈农库特去世,郎朗被记者采访的时候抑制不住情感。因此,一个领域技法的上位和贯通和开放也是一种艺术效果增强方式,特别是打破节奏的限制很重要。

---
中国新一代音乐家们的基本水平上达到了世界等级,是一个新的发展效果。但在指挥家作曲家方面还是十分欠缺的。温饱时代,大家受到的社会影响也都是在把自己潜意识基础镜像化的追急功近利,知名作曲家整天在国外忙于到处耍花活,没有稳定长期的系统计划和作品。但以后的更新一代,受这种时代社会影响应该越来越小,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进一步提升音乐综合水准方面,才可能更上一层楼。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什么。高等级的境界就是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大自然溶于一体,同时有生活味道,比较偏自然趣味。宏大可以上达九霄揽月,微小可以草虫一叶知秋。寄情于山水可将生命融汇与大自然,热爱生活有如天真赤子一家之亲。小格局的器材领域可以参照大文化基因。人的趣味都是和母语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潜意识感觉上自然会觉得什么风格情况更舒适。指挥家排练的时候也是如此做一些微调,最好的效果就是感觉上舒适到位。比如主要在国外生活的小泽征尔,长野健,但让他们还是在母语家庭环境长大的。他们的录音风格就有日式的洗地般的细腻。日本音响器材耳机京线都是这个味的走向。这就是一种舒适感的自然基因效果,不这样到位就感觉不踏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16: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2 13:16 编辑

托特里耶 Y.P.Tortelier,法国当代指挥家

托特里耶出生在音乐世家,是著名大提琴家保罗·托特里埃的儿子。他四岁起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4岁在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赢得首个小提琴奖项。随后,他跟随俄罗斯著名女作曲家娜迪娅·布朗热继续深造。托特里耶在意大利锡耶纳学习指挥,师从指挥大师费拉拉。自此以后他开始了职业交响指挥生涯。
1992年至2003年,托特里耶担任BBC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成绩斐然,世人瞩目。他更被称为“指挥皇帝”,至今与乐团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托特里耶曾把拉威尔的钢琴三重奏重新编配为管弦乐版,并于1992年进行了首演。随后,在伦敦的逍遥音乐节与BBC爱乐合作上演并取得巨大成功,他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誉。此曲曾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演出,并在三藩市、东京、墨尔本等地演出。该曲收录在他的德彪西/拉威尔全集里。

托特里耶录有很多指挥近代作曲家、特别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目前数码唱片方面指挥莫扎特的协奏曲只有一个,为索科洛夫做乐队伴奏。
Mozart,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s - Sokolov
37da6dbf20a48d464bb7b7d7eefb46b0d3b70587
Stravinsky - Persephone ; Dukas - Polyeucte ; (Sir Andrew Davis, Yan Pascal Tortelier) FLAC (tracks) lossless
f3fc731df2b7fda6507cc58eb272855c225980bc
Franck - Symphony; Symphonic Variations; Les Eolides - 2001
57377d0150cfa6a1e43aa5cd0424bb89916690f2
Debussy and Ravel - Orchestral Works: Rhapsody for Alto Saxophone and Orchestra, Sarabande, Une barque sur l'ocean, Menuet antique (Yan Pascal Tortelier)
1caa0e657ca5fb08c5532d5db31c4874c5422be9 Ernest Chausson: Orchestral Works - BBCPO, Tortelier (1999)
b4601ec790f2f09ca2f70c8d7ffa7eb887ba9a26
(Choral) Lili Boulanger - Faust et Helene, Psaume 130: Du fond de l'abime, etc. (Yan Pascal Tortelier) - 1999, FLAC (image+.cue), lossless
469fa84095b32d31f4df9e3f857937cfd4870fa1
Stravinsky - Works for Piano & Orchestra - Jean-Efflam Bavouzet, São Paulo SO, Yan Pascal Tortelier - 2015 [24-96]
83385073dfef617b49086f52a9fd253c89484709
[TR24][OF] Gounod - Symphonies Nos. 1 & 2 - Iceland Symphony Orchestra, Yan Pascal Tortelier - 2019 (Classical)
9ccb548e7964f670657d135cfe454a8176b01ea4

Paul Tortelier 保罗.托特里耶,著名法国大提琴家

如果搜索托特里耶 Y.P.Tortelier,经常被他著名大提琴家父亲的名字Paul Tortelier (1914-1990) 所掩映。老托特里耶年轻时代和卡萨尔斯组过重奏团。也和儿子Y.P.托特里耶、女儿Maria de la Pau组过三重奏组。

- Bach Suits 1-6, etc.
Paul Tortelier - The Great Recordings - Warner,2010 (20CD) (FLAC)
https://pan.baidu.com
/s/1i3H5NHr#list/path=%2F


当代指挥家的风格普遍加上一条现代味,简练明快、音符突出。其它基底要素还是有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基底。

有位当代指挥家Teodor Currentzis 特奥尔多.克雷提兹

是70后希腊人,指挥风格更加现代凌厉冷峻,比如贝多芬交响曲。但他指挥的传统歌剧味道偏古典,当代歌剧演唱家的音色也十分突出。比如他指挥的莫扎特歌剧三部曲很有特色。以前有个印象,歌剧要听最新的再次得到了证明。
Mozart - Da Ponte Cycle: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Cosi fan tutte, KV. 588; Don Giovanni, KV. 527 (3vol, 9CD's) - Teodor Currentzis - 2017
df5e0cf8f89deb19658df16c258a75a6bbf01d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9
发表于 2022-7-31 18: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jimguo 发表于 2022-7-31 10:36
Carlo Maria Giulini - The Complete Sony Recordings - Sony, 2014 (22CDs, FLAC)
2427d42988bd20678c84 ...

国人的文化基因恐怕不是古籍里记录的基因,关键看传承下来的是哪部分!甚至只能看代表国人的那几位在国际上展示出来的是哪部分。那才是表现出来的给听者的代表国人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18: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7-31 18:58 编辑
皇帝的新衣 发表于 2022-7-31 18:13
国人的文化基因恐怕不是古籍里记录的基因,关键看传承下来的是哪部分!甚至只能看代表国人的那几位在国际 ...

说的是基因问题。文化当然要看顶配,能记载就能说明是积累几十万年下来的的基因。前面说了那么多有记载几百年不会变的文化基因问题,一条也没看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6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