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7-1 13:29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8 - 布隆姆斯泰德&布店大厦乐团 全集
卡拉扬之后掘起的布鲁克纳演绎大家中,醒目的有三位,一是君特·万德,二、切利比达凯,三、布隆姆斯泰德。
布仙儿(1927-)很大程度得益于指挥生涯很长,在很多同龄指挥仙逝后,他90多岁依旧能活跃于舞台,不倦怠、不糊涂,他和德累斯顿合作的布4.7曾广受好评,与莱比锡和BPO录制过具有魅力的其它单曲,这套率莱比锡布店大厦乐团在Querstand的全集录于2005-2012(布仙78-84),代表了晚年布仙人的清透睿智风格,可惜未能达到“张张精彩”。
布3录于2010.9,使用经诺瓦克整合的1873未加删减原始稿,这很难得,但在管弦乐布局上,则出人意料采用相当简洁的方式(这个思路在他的布交中贯穿始终),这包括减降音压和简化混响两方面,这既需要胆量,更需要功力,没两下子整不了这样的“活儿”,我以为布仙儿做的不错,这样“简化”出来的结构形体似乎更清晰,我个人愿意称其为“洁本”。
第一乐章的小号圆号都克制,弦乐(主要是小提琴)轻声轻语,高潮段落架构的清晰性比合奏的动态更容易“吸睛”,特别是弦乐群,如绿茵“清洁”养眼,经过布仙儿的“卫生”扫除,布3变得异常宁静,一切都如春雨洗涤,万里无尘,在1873的原始稿演奏本中,包括丁特纳和英巴尔,我未听过如此“干净”的。
结构肯定被“软化”了,第一乐章很明显,但软化结构的结果是换来一片蓝天白云,而作品的音乐性未被弱化,架构之清晰一览无余,我以为布仙儿是“赚”了。
有乐迷并不理会稿本选择,但稿本之差有时很明显,若对布3够熟,仅慢乐章,1873和1889稿的差别就一目了然,1873稿既未经布鲁克纳本人,也未经沙尔克兄弟修改,那么,这个慢乐章有的段落与分句是你生疏的,但它也是“完整”的,全本,更别说被布本人和沙尔克大肆删减的第四乐章。
第二乐章经布仙儿的梳理,演绎强化了分句之间的衔接与流畅性,同时予以适当的节奏推动,它的流利与可听性我满意;更不用说简明扼要的第三乐章,他连三声中部都“扼要”了。
布4于2010.10录制,使用1878-80稿——即常用的所谓“通稿”,或许此作优秀版本听的多,感觉布仙儿此版平平,第一乐章虽扎实,但缺乏“立体”的建筑感,演奏很大程度上被“平面化”,尤其是前半段缺少活的灵动,呈示部少了些主动的、续势待发的推力,那种无动于衷或置之度外的淡泊有些太仙儿,直到展开部后半段才偶有鲜活的波流出现;但这般“淡泊”的笔墨在第二乐章我感觉合适,它反到能触发题旨的释放,它的层次与缓慢“升温”过程尤如微火炉上的一壶茶,香气徐徐溢出,虽与卡拉扬或约胡姆的笔力深刻有明显差距,但他的一丝不苟和扎实的步态亦颇耐咀嚼。
谐噱曲的节奏有些“僵气”,缺乏灵动因素,我还是愿意称赞末乐章无比扎实清晰的结构,这个转调的长大过程很棒,布仙儿的认真与精细调度“立杆见影”,成效显著。
布5录于2010.5,使用1875-77的诺瓦克稿,首乐章的气味很“正”,音场宽阔,走句仍略有“僵感”,但措辞与节奏符合我的预期,“休止符”恰到好处,铜管组的“大气压感”讨喜,铜管主题之后速度虽有点快,但演奏气息准确,几个主题的呈示清晰扎实,没有“花架子”,布仙儿的稳健和“步步为营”给我好印像,总体思路仍以“简洁”为原则,否则就不会使用1875诺瓦克稿(与夏伊相同),我遗憾之处正在这里。
我赞同第二乐章的速度,正确的速度总能“事半功倍”,接下的演奏在抒情、流畅、唱咏性、措辞语速、合奏交互作用几个指标都基本令我满意,我会再一次提出来诠释的深度稍欠,略显表面化,但演奏精神环绕着布鲁克纳,谐噱曲亦如此,气息很布鲁克纳,这当然包括速度与力度,尽管有的句型韵味不足,但铜管组很提气、很振奋,气压满台,稳稳当当的支撑着“台面”。
末乐章我至少给四星,彼时的布仙儿灵感突然激发,感觉很棒,似乎一下就扼住了灵魂,演奏也就水到渠成了,稳重扎实的合奏与亦步亦趋的推进令我欣喜,他就这样慢慢的聚积着能量、堆积着结构,铜管引发的第二赋格每步都准准的踩在“点位”上,庞大的音型和声,汹涌澎湃、激动人心。
不足也有——有的和声处理不利落,织体略“粘”、层次不够,句型不够精致,但气息与气势无可挑剔。
布仙儿的布6录于2008.9,第一乐章好在开声强大的动态性,而接下来又以不错的叙事性来填充,但铺开后过于“强劲”,锋芒太露,而留下思考或中和的空间不足,演奏这东西,贵在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这正是这个乐章我置疑的,此外,过于膨胀的音型,也有失“黄金比例”之美。
慢乐章以强烈的“倾诉性”打动我,其倾诉性里又分明有着撩人的情愫,而情感的分配与布局合理,它的轻飏与沉吟都恳切可信,你相信这样的演奏出自内心,布仙儿的调度不再“简洁”,而开始增加“浓墨重彩”,但依然保持强烈的理性,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谐噱曲高水平,面对多层次的和声和复杂的梯次节奏,布仙儿的指挥从容条理,应对有序,尽管三声中部略显拖曳,有点“游离”。
末乐章进入状态很快,主题的转换和情绪的演变还算自然,布仙人很明白“情感线(情感主题)”做为演奏引力中心的作用,他有效利用这条线把略为发散的音乐素材勾连起来,使之能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这我较为满意。
布7录于2006.11,柔软又略带衿持的第一乐章并不违和,但有点“散”的合奏会影响情感线的形成,这首先缘于声部合奏的一致性差,其二、不紧凑的节奏不利于管弦乐“抱团”,布仙人过于“太上忘情”了,拖曳的速度就不妙,很少有识家能为这样拖曳的速度鼓掌,这样寡淡的首乐章不符合我的预期。
第一乐章对速度的确定是决定性的,它不仅对演奏的各方面有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后面乐章的速度与情感,严苛的说,第二乐章仍有些“散”,情感这条线并不差,但亦谈不上有多好,客观的说,它仍然是“寡味”的,合奏在衔接、色彩的浓郁、织体的密度上均不理想,布仙儿处理太“疏旷”,织体的“缝隙”明显,很多精华被“漏掉”了。
我质疑的不是慢,而是拖曳,而是散,慢没关系,但你所编织的织体“缝隙”不能过大,不能近似个大眼鱼网,而单纯的慢虽容易造成“缝隙”,但可以绵密厚实和绵延不绝的气息来填充。
布8录于2005.7,明智的使用1890赫斯稿,而非有时删减过度的诺瓦克稿,这套全集以此版布8最出色,尤以极简的色调和清晰的口吻给我印像,对速度与呼息感的掌控“正确”,力度与动态恰如其份,对音乐素材的展开与“发现”过程梳理的一级棒,第一乐章的演奏是奠基性的,开声的呈示就“正确”,它兼顾了措辞的口吻和情感的渗入,而推演的节奏与合奏的层次没啥可挑剔,这是一个没有“偏倚”的、理性+智性的演奏,因而,它的解释性相当出色。
清瞿但不失意趣的谐噱曲亦可一听,因为清瞿,因而织体的细部清晰,筋脉一览无余,演奏的力度感与音响的集中度稍逊,但可以在音乐的清澈美上得到补偿。
布仙儿的Adagio乐章可列入最佳一队,他的气味与正确无可挑剔,尤在极其稳健的层层解析和赋予声响的浓淡色彩上无与伦比,因而,当他“爆发”时,那种管风琴般的威严和庞大的音团效应绝不逊色,老大师有备而来,因而才会如此从容不迫,合奏不管强弱浓淡都正确且具感染力,我喜欢他的弱奏甚至那细若游丝的一抹(17.26分),能让你秉息静听,和他的高潮段落一样,不禁内心一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演奏的整体完好度,他的风格与切利比达凯的禅宗密思、卡拉扬&VPO的幽黑气息和幻思深度都明显不同,但他的“写实性”与无与伦比的解释性深得我心。
末乐章也够棒,动态惊人,大鼓敲的震天响,和几版名演不同的是,布仙人的演绎没有神秘色彩,我为啥说他的诠释是“写实”的,听他的第四乐章一目了然——大门洞开、色彩明亮,里面刀枪剑戟,给你说的清清楚楚,无一遮掩挂漏,而且自始至终强度不减,绝无虎头蛇尾之嫌,想想这是近80岁老人的现场音乐会,不禁心生崇敬。
布9录于2011,人抵老迈唯一的好处是豁达与洞察力,84高龄的布仙显然在理解上是上层楼的,第一乐章呈示的主题我给予好评,无论是花岗岩坚硬的主部和温暖的副部都与以很清楚的呈现,他的演绎明显属“解释性”——即还原作品,让作品自身说话,说来布9够深奥的,甚至是艰涩,指挥家实无必要再“添油加醋”,在解释的清晰上,此版能名列前茅,且听感颇佳,老迈的布仙还有如此洞察,赞!
谐噱曲非布仙所长,但这版谐噱曲有魅力,细部的细致精美与动态高潮不可一世的狂傲相得益张,速度恰到好处,小旋风般的三声中部也够味儿。
Adagio我与以赞赏,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包括第一主题之后的桥段,再严苛的眼光,我想也没啥可挑剔的,它足够清晰又条理有序,展开部的速度与节奏都透着大气如磐的操作,稳健的推进令我敬服,既煞气十足又喃喃如诵,能给这套全集画上较为完满句号。
链接: https://***.com/s/1i_m57LOMDrbF0caIpl0Ing?pwd=7zsf 提取码: 7zs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