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581
发表于 2025-6-22 2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gdyy223 发表于 2025-6-19 15:46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7 - 布交3.8  克纳佩布施

请教一下,克纳的这套布8和下面这个应该是同一场录音版本吧?


11.jpg (98.27 KB, 下载次数: 9)

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2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06: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寒山暮雪 发表于 2025-6-22 21:57
请教一下,克纳的这套布8和下面这个应该是同一场录音版本吧?

不是一个录音,图片这个出自威斯敏斯特,棚录,立体声,和1565楼的布8是一个录音。
1572楼的出自BR(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现场版,单声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3
发表于 2025-6-23 0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23 06:41
不是一个录音,图片这个出自威斯敏斯特,棚录,立体声,和1565楼的布8是一个录音。
1572楼的出自BR(巴 ...

昨晚把您发的这版布八和我提到的这版都听了一遍,的确不是一个录音版本。另外想问问您有没有这个现场版CD的封面标准图片?我在Discogs网站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这个版本CD专辑的有关信息和封面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4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06: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6-24 06:50 编辑
寒山暮雪 发表于 2025-6-23 09:28
昨晚把您发的这版布八和我提到的这版都听了一遍,的确不是一个录音版本。另外想问问您有没有这个现场版CD ...

看看这个,WAV,内页全,平林直哉说明获取BR母带的过程很详尽,直得一读。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Bruckner.Symphony.No.8 - Knappertsbusch&MPO  BR
链接: https://***.com/s/1ghOMQVqcagKXLfTfw9D4iA?pwd=hvap 提取码: hvap

cover_副本.jpg (41.11 KB, 下载次数: 3)

cover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5
发表于 2025-6-24 0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24 06:45
看看这个,WAV,内页全,平林直哉说明获取BR母带的过程很详尽,直得一读。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Bruck ...

谢谢老师,这版音质我听着比您1572楼那版第8要好,另外,您评论的那版棚录的布8我觉得不比这版现场的差,老师能不能就这两版布8再深入的谈一谈,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克纳佩布施50CD套盘 - 贝多芬 12CD


老一辈中,我欣赏克老和门盖尔贝格,老二位都具有“呼风唤雨”的强大建构力,可惜留下的录音都不多,又都音效不佳,克老赶上了立体声时代,但他讨厌棚录,也从未在棚录里发挥出最佳水准,因而他的几张棚录影响不大,如果不介意历史录音,这套50CD套装是个不错选择,为纪念其仙逝60周年编纂,以法Thara厂牌和日、加等厂牌汇编而成,均为现场音乐会录音,录音质量良莠不齐,时间跨度1940-1964。
作品选择以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主干,另有舒伯特、瓦格纳、理·施特劳斯、莫扎特等,我欣慰的是在这里找到了布3的1962北德版,找了一圈未果,而它就在这里静静躺着;我也遗憾1954的《帕西法尔》未收录全剧。

贝3“英雄”收了三版,分别是1951的不来梅国家爱乐团、1953的慕尼黑爱乐和1962的VPO。
不来梅的速度稍慢,末乐章略有点亦步亦趋,但质地坚硬、句型果断,掷地有声,克老的驾驭大气如磐、气势雄浑,很令我赞赏,除了音效,演绎与效果并不逊于克伦佩勒著名的EMI版,听听他低沉而又咏叹满怀的第二乐章,虽有一处突然插入的铜管“错误”,但无伤大雅,对节奏的掌控极稳,属难得一见的上品。

1953慕尼黑版的个性不如不来梅鲜明,演奏的传统性风味浓厚,包括他的速度与节奏,都属传统方式,克老“简化”起来不逊于任何“标准”模式,一招一式皆有“出处”,典型标准化思维模式下的客观主义演绎,老人家若“客观”起来,没别人啥事,教科书级别;你再听听第四乐章,还“亦步亦趋”么?虽谈不上具备精确的齿轮般运转(有的分句略慢),但他的“正确”无可置疑。

1962的VPO版独具一股超然气质,第一乐章速度极稳健,声部的衔接与交集老练而稔熟,尤其对细节精细的刻画,每一条分句都令我赞叹,既隽永又内涵,所营造的情趣与氛围颇耐咀嚼。
糟糕的录音是克老现场版最大障碍,这个弱点在第二乐章尤甚,但克老对节奏的掌握颇显出水到渠成,速度相对更慢些,演奏却水银泻地,流泄自如,毫无生硬与不妥,可见指挥调度炉火纯青,悲哀气氛并不浓郁,但情感自溢;谐谑曲有别开生面之妙,“小方步”的节奏和“迟到”的三声中部相映成趣,对比效果令我忍隽不禁。
慢悠悠开头的变奏曲又与众不同,演奏并非众家那样以“环环相扣”来建构宏伟结构,而是独出心裁于着重每段变奏的音乐意趣,音乐性先于所谓的“思想性”,我置疑的是这一点,前半段不仅不够“紧迫”,分量也轻,但克老整个的布局不失大气,也拿捏自如。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录于1959,柏林歌剧院乐团,演奏戏剧张力十足,浓郁而密不透风,可一瞥克老歌剧风采。


CD14收了贝2和勃4,仍是率不来梅录于1952,贝2第一乐章推进的节奏我能接受,以速度求张力的思路简洁有效,或许录音的关系,“重拍效应”不是很鲜明,强弱明暗的对比不够清晰,抛开音效,做为现场演奏足够精彩的,二乐章对细部的刻画也够细腻,宽缓的速度也提供了支持,唯第四乐章略显得“僵”。
勃4第一乐章推演并不是很顺畅,因而气息与味道的溢出亦不顺利,既不够“柔和”、亦不够“严峻”,包括他的第二乐章,理解与调度小有“偏差”,那番白日梦般的绝美和骨子里的孤独气息给我的印象不深刻。

CD37同样收录了贝2(VPO1953)和舒曼第4交响(MPO 1962),录音同样糟糕,演奏思路与1952的不来梅版相仿,当然合奏水准不在一条线,VPO的技术应用更合理,演奏流泻自如,你听听第一乐章鲜明有效的对比效果,再听听令我满意的第二乐章,分句处理小心翼翼,但触伸自如,走句隽朗,情趣温馨。
舒曼第4演奏的热情洋溢与频繁的情趣变化(不同色彩)有感染力,可惜糟糕的录音却如之反向而行。

贝7(VPO)和第3钢协(科隆广交)分别录于1954和1962,贝7的巨人气息足够,转入快板的衔接不够灵活,快板的节奏变化则具备说服力,演奏雄健,气势够足,慢乐章的速度准确无误,哀而不怨的低沉气息具有感染力,末乐章的酒神气质也够狂野,可以一听。
克老携安达的3钢协,乐队合奏“规规矩矩”,毫无“逾矩”之处,并非我预期的“姿肆”,安达的钢琴则令我一惊,这样的钢琴大家咋会接连在主音c上出错?接下来则没啥可挑剔,配合也够默契,安达本就是具古典美感的钢琴家,他精致细腻而又敏感的弹风,弹这样优秀的古典风格名曲,手拿把掐。

贝5,1956和BPO,第一乐章气息明显不紧迫,气势过于“宽松”,原因肯定在速度上,悠哉游哉的速度给予音符太多的宽余空间,尽管重量并不差,但缺乏累积效应;andante的第二乐章可谓正中下怀,克老演奏的坚韧、温暖,速度还是有点拖,但不掩气势;其实这版演奏要啥有啥,但偏慢的速度“拉后腿”。

CD23收录了贝第4钢协(巴克豪斯&VPO 1954)+舒曼第4交响(德累斯顿 1956),巴克豪斯弹的中规中矩,气韵并不丰盈,原因在于缺乏力度变化与弹性伸缩,有点“僵”。舒4演奏的气势如流,又不乏抒情性,克老豁达宽阔的交响思维在德累斯顿坚实有力的合奏之下显得声情并茂,机警而敏感,不可多得。

第5钢协+贝8,斯科达&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录于1960,第5钢协北德清晰坚实的演奏步伐和加农炮般的合奏声响给我深刻印象,从模进开始的这一段演奏的方正、悠扬、气度非凡,克老掌控这样的节奏有把握,而斯科达的表演证明他是正统德奥作品的演奏者,钢琴清亮、瑰丽,又表现出贝5钢协不妥协的力度,二乐章乐队开声受录音所限,中音区略显雾迷,随后入佳境,斯科达弹风堂正,走句气息畅然,现场演奏到这份上,很不错了,况且激情澎湃的末乐章,乐队与钢琴都具有势大力沉的表现,特别是斯科达,强弱明暗都到位。
贝8的第一乐章演奏断然而舒朗,干净有力的句断尤其震撼,北德在克老棒下大显身手,显示出高超的合奏能力,对比乐段的演奏令我大呼过瘾,如神兵天降,颇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同样以强弱对比为特点、节拍器般的谐谑曲和第三乐章都饶有兴趣,只是第三乐章过于“喧闹”,有些遮掩乐曲本身的情趣;舞曲节奏的末乐章在气势上没问题,但这样的音效下的高速推进再要求层次与清晰很难。

CD9的贝8+舒伯特8均为BPO,分别录于1952和1950,此版贝8以整体性和乐章之间的一致性见长,运转较之1960北德版要迅捷凌利,精密如齿轮,声部似乎更为平衡,但第一乐章整出来的“动静”不如北德版醒目,录音糟糕。
舒8录于1950,声音反倒好些,弦乐很清晰,克老的自由即兴风格演奏类似舒伯特这类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特别契合,弦乐的凝炼与深度的刻印无与伦比,那种逼人心弦的、环环相扣的渐强所形成的激情与气势令人战栗,
而弦乐群向上的盘桓尤如一抹惨白刺目的日光,给我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乐章的弦乐时如利刃直刺心灵,时如胸怀温暖如馨,第二乐章照旧一级棒,无须再言。

CD33的第3钢协,由美籍匈牙利钢琴家安多尔·福尔德斯演奏,北德1962,唱片另有舒伯特第8《未完成》,BPO 录于1950。我对福尔德斯不熟,想听听咋样。
第一乐章乐队并不紧凑,织体甚至有些“散”,高频刺耳,声音混浊,福尔德斯的钢琴与安达比较就看出差距,我感觉他技术准备不充分,音粒偏硬,听起来“梆梆的”,而光泽感一般,左右手的交互功能与音色变化能力有限,这样的琴音单调,他只是一谓的往前“推”,你很少能感觉出和弦的微妙与琴音的伸缩变化,因而演奏的韵致感不佳,第二乐章尤显得技术掣肘时对情感抒发的影响,福尔德斯的钢琴我第一次听,因而首先提及他技术不足,总得看,演奏不错的。
舒8的速度显然宽缓,这在第一乐章很适配,演奏突显得深邃无边,而声音的凝炼很具感染力,又具备了刚柔相济的音体,那种一波波的前冲力如海潮滚滚向前,演奏舒8,BPO的优势无可置疑,第二乐章颇有神韵,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凝神静思之美,而克老调度的对比型节奏动态又如惊雷,轰轰做响,坚韧不拔的气概给人以振奋,双簧管等木管实在美,就更显出这样出神入化的对比性强弱令人沉醉。
《科里奥兰》太精彩,威严、雄大、炸裂般。


链接: https://***.com/s/1DgL2DOgv4BpwTWJkGyth4g?pwd=y8mv 提取码: y8m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7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9: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6-24 09:34
谢谢老师,这版音质我听着比您1572楼那版第8要好,另外,您评论的那版棚录的布8我觉得不比这版现场的差, ...

克纳这还有几篇,待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8
发表于 2025-6-25 1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24 06:45
看看这个,WAV,内页全,平林直哉说明获取BR母带的过程很详尽,直得一读。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Bruck ...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9
发表于 2025-6-27 2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6-10 16:08
嗯。巴小哥1973-1982中的模拟录音应该会有些高码,但现在还没有发现。第三次录制有24-48K的,估计是从蓝 ...

巴伦与SKB,现场录制、第三次他的布交。因下载过蓝光视频就没再下载FLAC,今天都给下载了。
上次记混了,应该是:巴伦与SKB的FLAC48K是官方发行的数字版,从蓝光里提取的FLAC48K是蒂勒曼与SKD的布交。

录制于2010~2012年,2016发行的这套数字版。艺术家里的一些人名,可能是制作录音等人员,我没有去修改,抽空再去查证。
https://***.com/s/1_uiCvwDBxf1m5AAPAR59kw?pwd=erji

Bruckner-9Sym-Barenboim SKB live [48] Peral2016.jpg (174.29 KB, 下载次数: 0)

Bruckner-9Sym-Barenboim SKB live [48] Peral20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0
发表于 2025-6-28 10: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MusicAV 发表于 2025-6-27 22:00
巴伦与SKB,现场录制、第三次他的布交。因下载过蓝光视频就没再下载FLAC,今天都给下载了。
上次记混了 ...

真有好东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发表于 2025-6-28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5-6-28 22:32 编辑

嘿嘿 好东西 我都在楼里悄悄地发

昨天上传前没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文件夹名上标注一下布交版本, 到官网等查也不完善
刚在Discogs反而找到了相对完善的: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10706097-Barenboim-Anton-Bruckner-Staatskapelle-Berlin-Anton-Bruckner-The-Complete-Symphonies
而且看了几个在Credits里的人名, 能和昨晚说的FLAC标签艺术家信息里的名字对应上了

蓝光视频,前几年的事了,少了前三首。昨又找了下,2012年录的S1~3没找到出过蓝光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2
发表于 2025-6-29 1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3
发表于 2025-6-29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MusicAV 发表于 2025-6-27 22:00
巴伦与SKB,现场录制、第三次他的布交。因下载过蓝光视频就没再下载FLAC,今天都给下载了。
上次记混了 ...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4
发表于 2025-6-29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gdyy223 发表于 2025-6-25 09:23
克纳佩布施50CD套盘 - 贝多芬 12CD

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5
发表于 2025-6-30 13: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跟着楼主欣赏好音乐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6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0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7-1 13:29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8 - 布隆姆斯泰德&布店大厦乐团  全集


卡拉扬之后掘起的布鲁克纳演绎大家中,醒目的有三位,一是君特·万德,二、切利比达凯,三、布隆姆斯泰德。
布仙儿(1927-)很大程度得益于指挥生涯很长,在很多同龄指挥仙逝后,他90多岁依旧能活跃于舞台,不倦怠、不糊涂,他和德累斯顿合作的布4.7曾广受好评,与莱比锡和BPO录制过具有魅力的其它单曲,这套率莱比锡布店大厦乐团在Querstand的全集录于2005-2012(布仙78-84),代表了晚年布仙人的清透睿智风格,可惜未能达到“张张精彩”。

布3录于2010.9,使用经诺瓦克整合的1873未加删减原始稿,这很难得,但在管弦乐布局上,则出人意料采用相当简洁的方式(这个思路在他的布交中贯穿始终),这包括减降音压和简化混响两方面,这既需要胆量,更需要功力,没两下子整不了这样的“活儿”,我以为布仙儿做的不错,这样“简化”出来的结构形体似乎更清晰,我个人愿意称其为“洁本”。
第一乐章的小号圆号都克制,弦乐(主要是小提琴)轻声轻语,高潮段落架构的清晰性比合奏的动态更容易“吸睛”,特别是弦乐群,如绿茵“清洁”养眼,经过布仙儿的“卫生”扫除,布3变得异常宁静,一切都如春雨洗涤,万里无尘,在1873的原始稿演奏本中,包括丁特纳和英巴尔,我未听过如此“干净”的。
结构肯定被“软化”了,第一乐章很明显,但软化结构的结果是换来一片蓝天白云,而作品的音乐性未被弱化,架构之清晰一览无余,我以为布仙儿是“赚”了。
有乐迷并不理会稿本选择,但稿本之差有时很明显,若对布3够熟,仅慢乐章,1873和1889稿的差别就一目了然,1873稿既未经布鲁克纳本人,也未经沙尔克兄弟修改,那么,这个慢乐章有的段落与分句是你生疏的,但它也是“完整”的,全本,更别说被布本人和沙尔克大肆删减的第四乐章。
第二乐章经布仙儿的梳理,演绎强化了分句之间的衔接与流畅性,同时予以适当的节奏推动,它的流利与可听性我满意;更不用说简明扼要的第三乐章,他连三声中部都“扼要”了。

布4于2010.10录制,使用1878-80稿——即常用的所谓“通稿”,或许此作优秀版本听的多,感觉布仙儿此版平平,第一乐章虽扎实,但缺乏“立体”的建筑感,演奏很大程度上被“平面化”,尤其是前半段缺少活的灵动,呈示部少了些主动的、续势待发的推力,那种无动于衷或置之度外的淡泊有些太仙儿,直到展开部后半段才偶有鲜活的波流出现;但这般“淡泊”的笔墨在第二乐章我感觉合适,它反到能触发题旨的释放,它的层次与缓慢“升温”过程尤如微火炉上的一壶茶,香气徐徐溢出,虽与卡拉扬或约胡姆的笔力深刻有明显差距,但他的一丝不苟和扎实的步态亦颇耐咀嚼。
谐噱曲的节奏有些“僵气”,缺乏灵动因素,我还是愿意称赞末乐章无比扎实清晰的结构,这个转调的长大过程很棒,布仙儿的认真与精细调度“立杆见影”,成效显著。

布5录于2010.5,使用1875-77的诺瓦克稿,首乐章的气味很“正”,音场宽阔,走句仍略有“僵感”,但措辞与节奏符合我的预期,“休止符”恰到好处,铜管组的“大气压感”讨喜,铜管主题之后速度虽有点快,但演奏气息准确,几个主题的呈示清晰扎实,没有“花架子”,布仙儿的稳健和“步步为营”给我好印像,总体思路仍以“简洁”为原则,否则就不会使用1875诺瓦克稿(与夏伊相同),我遗憾之处正在这里。
我赞同第二乐章的速度,正确的速度总能“事半功倍”,接下的演奏在抒情、流畅、唱咏性、措辞语速、合奏交互作用几个指标都基本令我满意,我会再一次提出来诠释的深度稍欠,略显表面化,但演奏精神环绕着布鲁克纳,谐噱曲亦如此,气息很布鲁克纳,这当然包括速度与力度,尽管有的句型韵味不足,但铜管组很提气、很振奋,气压满台,稳稳当当的支撑着“台面”。
末乐章我至少给四星,彼时的布仙儿灵感突然激发,感觉很棒,似乎一下就扼住了灵魂,演奏也就水到渠成了,稳重扎实的合奏与亦步亦趋的推进令我欣喜,他就这样慢慢的聚积着能量、堆积着结构,铜管引发的第二赋格每步都准准的踩在“点位”上,庞大的音型和声,汹涌澎湃、激动人心。
不足也有——有的和声处理不利落,织体略“粘”、层次不够,句型不够精致,但气息与气势无可挑剔。

布仙儿的布6录于2008.9,第一乐章好在开声强大的动态性,而接下来又以不错的叙事性来填充,但铺开后过于“强劲”,锋芒太露,而留下思考或中和的空间不足,演奏这东西,贵在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这正是这个乐章我置疑的,此外,过于膨胀的音型,也有失“黄金比例”之美。
慢乐章以强烈的“倾诉性”打动我,其倾诉性里又分明有着撩人的情愫,而情感的分配与布局合理,它的轻飏与沉吟都恳切可信,你相信这样的演奏出自内心,布仙儿的调度不再“简洁”,而开始增加“浓墨重彩”,但依然保持强烈的理性,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谐噱曲高水平,面对多层次的和声和复杂的梯次节奏,布仙儿的指挥从容条理,应对有序,尽管三声中部略显拖曳,有点“游离”。
末乐章进入状态很快,主题的转换和情绪的演变还算自然,布仙人很明白“情感线(情感主题)”做为演奏引力中心的作用,他有效利用这条线把略为发散的音乐素材勾连起来,使之能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这我较为满意。

布7录于2006.11,柔软又略带衿持的第一乐章并不违和,但有点“散”的合奏会影响情感线的形成,这首先缘于声部合奏的一致性差,其二、不紧凑的节奏不利于管弦乐“抱团”,布仙人过于“太上忘情”了,拖曳的速度就不妙,很少有识家能为这样拖曳的速度鼓掌,这样寡淡的首乐章不符合我的预期。
第一乐章对速度的确定是决定性的,它不仅对演奏的各方面有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后面乐章的速度与情感,严苛的说,第二乐章仍有些“散”,情感这条线并不差,但亦谈不上有多好,客观的说,它仍然是“寡味”的,合奏在衔接、色彩的浓郁、织体的密度上均不理想,布仙儿处理太“疏旷”,织体的“缝隙”明显,很多精华被“漏掉”了。
我质疑的不是慢,而是拖曳,而是散,慢没关系,但你所编织的织体“缝隙”不能过大,不能近似个大眼鱼网,而单纯的慢虽容易造成“缝隙”,但可以绵密厚实和绵延不绝的气息来填充。

布8录于2005.7,明智的使用1890赫斯稿,而非有时删减过度的诺瓦克稿,这套全集以此版布8最出色,尤以极简的色调和清晰的口吻给我印像,对速度与呼息感的掌控“正确”,力度与动态恰如其份,对音乐素材的展开与“发现”过程梳理的一级棒,第一乐章的演奏是奠基性的,开声的呈示就“正确”,它兼顾了措辞的口吻和情感的渗入,而推演的节奏与合奏的层次没啥可挑剔,这是一个没有“偏倚”的、理性+智性的演奏,因而,它的解释性相当出色。
清瞿但不失意趣的谐噱曲亦可一听,因为清瞿,因而织体的细部清晰,筋脉一览无余,演奏的力度感与音响的集中度稍逊,但可以在音乐的清澈美上得到补偿。
布仙儿的Adagio乐章可列入最佳一队,他的气味与正确无可挑剔,尤在极其稳健的层层解析和赋予声响的浓淡色彩上无与伦比,因而,当他“爆发”时,那种管风琴般的威严和庞大的音团效应绝不逊色,老大师有备而来,因而才会如此从容不迫,合奏不管强弱浓淡都正确且具感染力,我喜欢他的弱奏甚至那细若游丝的一抹(17.26分),能让你秉息静听,和他的高潮段落一样,不禁内心一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演奏的整体完好度,他的风格与切利比达凯的禅宗密思、卡拉扬&VPO的幽黑气息和幻思深度都明显不同,但他的“写实性”与无与伦比的解释性深得我心。
末乐章也够棒,动态惊人,大鼓敲的震天响,和几版名演不同的是,布仙人的演绎没有神秘色彩,我为啥说他的诠释是“写实”的,听他的第四乐章一目了然——大门洞开、色彩明亮,里面刀枪剑戟,给你说的清清楚楚,无一遮掩挂漏,而且自始至终强度不减,绝无虎头蛇尾之嫌,想想这是近80岁老人的现场音乐会,不禁心生崇敬。

布9录于2011,人抵老迈唯一的好处是豁达与洞察力,84高龄的布仙显然在理解上是上层楼的,第一乐章呈示的主题我给予好评,无论是花岗岩坚硬的主部和温暖的副部都与以很清楚的呈现,他的演绎明显属“解释性”——即还原作品,让作品自身说话,说来布9够深奥的,甚至是艰涩,指挥家实无必要再“添油加醋”,在解释的清晰上,此版能名列前茅,且听感颇佳,老迈的布仙还有如此洞察,赞!
谐噱曲非布仙所长,但这版谐噱曲有魅力,细部的细致精美与动态高潮不可一世的狂傲相得益张,速度恰到好处,小旋风般的三声中部也够味儿。
Adagio我与以赞赏,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包括第一主题之后的桥段,再严苛的眼光,我想也没啥可挑剔的,它足够清晰又条理有序,展开部的速度与节奏都透着大气如磐的操作,稳健的推进令我敬服,既煞气十足又喃喃如诵,能给这套全集画上较为完满句号。


链接: https://***.com/s/1i_m57LOMDrbF0caIpl0Ing?pwd=7zsf 提取码: 7zs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7
发表于 2025-7-1 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8
发表于 2025-7-2 07: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7-1 09:57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8 - 布隆姆斯泰德&布店大厦乐团  全集

终于看到老师评论我喜欢的布洛姆斯泰德,谢谢老师,继续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9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1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20:肖邦篇 之13:《钢琴协奏曲 no.1 no.2 》鲁宾斯坦
唱片:RCA 红封印 逼真立体声套装第31张CD,分别录于1961和1958年  

评介:肖邦(1810-1849)这两首仅有的钢琴协奏曲分别写于1830(第1号)和1829年(第2号),很明显,他的创作灵感源自J·N·胡梅尔(1778-1837),但在结构布局上有所不同,两首情感的中心都是中间的慢乐章——那种升华的、逃避主义的、梦幻的音乐情感与爱慕的、忧郁的、浪漫的激情交织于一体,时而光焰四射,时而缠绵斐恻,特别是其中具有装饰性的长乐句,美的令人赞叹不已,音纵消逝,意犹未尽。

教科书式的演奏我仍首推鲁宾斯坦(1887-1982),他仍是众多老派录音中的标准,这两首作品版本之所以多到数不胜数,就因为它对每位钢琴家都是加分项目,它尤如钢琴家的福音书,令人欲罢不能,有的钢琴家一生多次录制,比如鲁宾斯坦就三录此曲,而此版是其中最好的。

第1号e小调令我敬服不已,谁能想到这么光灿夺目、回荡着青春音色的声音竟出自一位74岁老人之手!语调清醇、措词完美,虽在一定程度上对“robato"有所限制,但分句的弹性和节律伸缩仍在最高分之列,第一乐章连奏段落的速度与音色极其精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S·斯克罗瓦切夫斯基棒下伦敦交响乐团充满敏感神经的协奏,看似没啥创意,实则烘托致密,听听他第二乐章开端弦乐群铺垫的多棒!实际是把速度与力度都预设好了,只等钢琴稳稳的进入,再听听鲁宾斯坦颇显大家气度的弹奏——他对“robato"绝非任其自由行走,而胜在严密控制之上,这样理性精密的演奏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录于1958年的第2号f小调由A·瓦伦斯坦率空中交响乐团助奏,这个交响乐团人员主要来自解散后的BBC乐团的部分演奏员,他们在大师托斯卡尼尼多年领导下实力不容小觑,长笛虽少了点光泽,但合奏仍是一贯的齐整有力,只是我对这个录音存疑——发闷,声音似有点干燥,与第一号不大一致,聆听时得提高点音量找“平衡”,同在一张唱片音效差距如此明显,对于RCA这样的大公司似乎不应该。
演奏没得说,听听鲁宾斯坦第二乐章漂亮的上下葩音长句型,将技巧、音色、叮噹作响的声音与暇想情思完美融合于一体,并不逊色于几十年后一票青年钢琴家们。


另一张的肖邦第1.2钢协出自日本版RCA红封印100第31CD,第1号和上一张相同,伦敦交响&斯克罗瓦切夫斯基,第2号则是与尤金·奥曼迪&费城管弦乐团,录于1968.10,在演奏的稳健与声部的个性上费城的表演更鲜明一些,而空中交响乐团颇有古典端正之风,两套班子的表现都属一流,在烘托的致密与合奏的齐整上都无可挑剔,钢琴表演,1958的鲁宾斯坦在钢琴力度、重音和弦的聚焦感、光泽度上稍占上风,毕竟10年过去了,至少指关节的弹性不复当年,因而在技术性的发挥上,我自然更欣赏1958版。


链接: https://***.com/s/1A2DJF8XbzTU5zakunT92mA?pwd=qjpt 提取码: qjpt
链接: https://***.com/s/1MiesGJELBSIjl6wAjibjiQ?pwd=h7yh 提取码: h7y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0
发表于 2025-7-3 19: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十好几年前本想更换一台DVD,最后选中Pioneer的SACD,手中并没SA碟。之后两三年内抓住一次机会,京东的图书音像节,买了三张Living Stereo,比当年买CD还便宜,其中一张就是鲁大师的两首肖钢协。
3.0声道,不过这张中间的麦克录音时并没对着钢琴,克莱本的柴一拉二那张钢琴声主要从中置发声。
今晚就拿出这张SACD听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4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