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顶楼主花大价钱搞650的做法,二顶楼主对周边的重视。三顶楼主对录音的直接。
跟楼主讨论一下,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录音的方法。如果楼主听古典,会知道decca tree,也会知道威尔金森。这个哥们的典型风格是第一天排演预录制,然后正式录音时争取一下不动。这个哥们甚至连降噪都不愿意用。DECCA被收购之后,就变成了楼主描述的方式,DECCA的录音水准在很多古典老烧眼里也是一泻千里。
其实威尔金森的录音也是有他的一些演绎在里面,但是大体上是尊重了和还原了现场的。而流行乐很多确实如楼主所说的连一件真正的乐器都没有,人声也被修饰过,所以没有高保真这一说。
基于此,我其实想说古典发烧友大多对一件器材的好坏是有共识的,同时古典发烧友对一件器材演绎的流行乐好坏是没有共识的。有的用十几万系统的人听流行的时候甚至会改用直推的很糊的耳机来听。有的则觉得听到歌手每一个游丝般的气息才好听。所以我觉得从不同的角度看,您既正确,同时也略失偏颇。
最近Linear耳放群里在几个大豪们纷纷更换Total,HD-DAC,加上几位老用户的罗西尼,南瓜CDP,这个时候不会有人讨论解析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只问风格。但是用了这种五到十万的音源之后仍然会有人在说那支耳机更适合流行。甚至会有用户认为1266听流行比Susvara 好,但古典被Susvara 吊打,同时会否定大乌。而另外的同样级别音源的人却觉得大乌的流行乐上天,但同样认为Susvara 的古典很棒。
我觉得发烧的过程是自己作为一只青蛙不断的从一个井底,换到一个更大一点的井底的过程。每一次对声音的理解和高端系统的聆听,都是让自己从新坐回另一个井底。甚至现场聆听也是,我曾经认定国家大剧院的声乐环境无法演绎大编制,直到聆听到爱森巴赫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贝多芬第五。所以我觉得您的帖子有争议是正常的,也没有必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