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501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13:肖邦篇之6:《夜曲&波罗乃兹》哈拉谢维奇
唱片:PHILIPS  442 266-2 DUO 双张系列  分别录于1961-1963年,1994年再版

评介:波兰钢琴家亚当·哈拉谢维奇(yadm Harasiewicz 1932-)1955年获肖邦大奖赛冠军,他以后还多次担任该大奖赛评委,但之后的艺术成就并不很高光,本应是起点的大奖赛冠军也就成了其演奏生涯最耀眼的“终极奖章”,他的主要成就在肖邦,演奏领域偏窄,还有几位冠军大致与其类似,如加里克·奥尔森(1970)、邓泰山(1980)李云迪(2000)。

他录了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这套philips的《夜曲》名声不大,但演奏不差,他的演绎基本是传统的,与现在一演奏肖邦夜曲之类的“沙龙音乐”就故弄玄妙、大玩情感的现代风格相距甚远,他仍然保有着传统古典风格中节奏端正、走键严谨、和声亲切的内省风格,演奏不甜腻,更不馋媚迎合,兼顾音乐性与戏剧性。

速度掌握在十几版名家夜曲中属较为中庸,不慢不快,这样的速度肯定不适于“玩情调”,因为音符时值能给你留下“玩情调”的空间余地不大,但音粒的色彩不错,音色圆润清脆,对弹性与伸缩的拿捏自如,想像力虽一般,但疏密和谐的布局与强弱得当的力度很能让听者的听觉神经既敏感又松驰,这点足以弥补,op.9和op.15 这6首在结构上很考究,音粒打磨的精炼灿亮,音程之间又非常干净,op.9.no.3 和op.15.no.1-3 的演奏都以其筋骨洗炼的三声中部和筋脉铮铮的质地堪称为优秀,这样的《夜曲》同时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速度并非都是中庸的,自op.15.no.3(第6号)后速度开始宽缓,随着作品戏剧性的逐步增强,触键与节奏也呈现出更为开放有力的姿态,哈拉谢维奇在力度与幅度上的优势也就显示了出来,演奏逐步的偏移于向戏剧化方向发展,节奏的伸缩与弹性更为自由,一个男性的、伟岸的的肖邦形像被哈拉谢维奇以有力的笔墨勾勒出来,当然,随之的呼息感也趋于宽松,听起来有的旋律有“断点”之嫌,连接不很顺畅,真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一干伟大作曲家中,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音乐技术上相对容易,但最不容易演奏好的恰恰就是莫扎特和肖邦,莫扎特别说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虽弹好极难,但也不大容易“翻车”,波罗乃兹就不同了,不仅弹好了难度极大,弹“翻车”的并非个例,钢琴家们一般不大愿意碰它,除了录全集绕不过去,敢录制单曲的并不多,即使斗胆儿录了,能被叫好的也寥寥无几,而亚当·哈拉谢维奇这版《波罗乃兹》是我最欣赏的版本之一。

他的基本设定与演奏方向与“强硬派”鲁宾斯坦、波利尼有异,但却有相当的艺术说服力,我很赞赏他对《波罗乃兹》的深思熟虑与可控的键盘行走,我以为至少在节律感与力度上他的演奏更接近肖邦——不一谓的敲打键盘,而偏重于波罗乃兹的节律特性,从而回归于音乐自身,这需要胆量,也需要艺术,我不会因哈拉谢维奇而轻视鲁宾斯坦和波利尼的版本,但哈拉谢维奇的这版《波罗乃兹》可以长期听下去而耳朵不累,他也许正是为年代久远的岁月朋友而准备。

轻描淡写的op.26.no.1 很合我的胃口,第2.35分开始降D这一大段落的韵律感很漂亮,被冠名以“西伯利亚”的第2号op.26.no.2 并无过于沉闷与压抑气息,也无过于激烈的键盘动作,他是以速度来带动紧张气氛。op.40.no.1"军队“这首若以鲁宾斯坦版为参考值,键盘力度显得不足,但触键坚韧,节奏紧凑,织体遍布弹性,演奏落落大方,颇显韵律昂扬。op.40.no.2 这首听的就是演奏家对低音线条的塑造和对作品情感变化的把控能力,哈拉谢维奇弹的气韵自如,变化于无形之中而又能面面俱到,且没有含混不清,真有点举重若轻的功力。

第5号op.44 的低音区因左手重音力度的关系,略微有一点点浑浊,但无伤大雅,固定音型的重复段既注重了韵律感又不矫不燥,第二段玛祖卡部分没有刻意去摆弄情调,属点到为止,为的就是保有作品重点段落的鲜明与整体性的均衡。但第6号 op.53"英雄”,至少我听还是有一丝不过瘾,我满意中段固定音型的紧张感,但A段速度偏快,有些苍促,倘若再稍微慢一些,重音和弦肯定会更稳重,就更完美。

早期的几首极富乐感,哈拉谢维奇弹的珠玉般清脆,作品肯定没有后期那样艰深的内涵,但它的韵律感出类拔萃,颇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到更为我所喜爱。

PHILIPS  DUO 双张系列  分别于1967年9月和1970年1月录于荷兰埃因霍温的 Het Wapen van。


链接: https://***.com/s/1f3KMUlWn47ldhFrL_nfzsw?pwd=d2v3 提取码: d2v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2
发表于 2025-5-22 0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3
发表于 2025-5-22 15: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老师的肖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4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06: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1 - 富特文格勒布4-9现场版


富特文格勒的这版布4是指挥VPO 1951.10.22在斯图加特的现场,录音尚可,富于激情是富帅“标配”的指挥要素,人们愿意冠之以浪漫来概括其风格,第一乐章若仅仅速度偏快些无妨,但他的忽快忽慢则往往很难适应,其实第一主题的节奏与速度“正确”,但2.08分第二主题的速度过慢,这就与正主题已经“宣告”的速度板样不协调,这样的不协调有损于演奏“均衡”,约胡姆也有忽快忽慢的习惯,但不会出现在主题呈示上,乐章的主题必须以“端正”的姿态规则的呈示出来,因为这是演奏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富帅固然是玩“自由速度”的顶尖高手之一,但他过慢的、失去“协调性”的第二主题群则略嫌随意了,更为重要的是:也恰恰正是因为过慢的第二主题,作品的调性感觉被模糊了,音乐的走向也变得不那么明确,我们不得不启盼圆号所开启的第一主题快些来临,以找到明确的调性感觉,好在富大师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飒爽英姿、高亢有力、颇具城堡精神的主部主题的再现。
Adante乐章毫无疑问是浓郁的抒情性的,富帅的抒情带有深刻严肃之口吻,偏于宽缓,但笔力很深,它拉带起来的氛围褐黑而又浓密,尤如漆黑弯月之下隐约的送葬队列,很引人入胜,“阐述”这一段落更是超棒,雄辩而又激烈,说实话,他在“rubato”中构筑结构的超级本领的确只有不多人能与之抗衡,这一乐章堪称典范,虽不大“规则”,但颇具威仪。
谐谑曲演奏的“短小精悍”,敏感警觉,这样“短打”式的谐谑曲夹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之间显得别开生面,也有点“不搭调”,而末乐章的黑色气息与狂暴精神震聋发聩,它的“发飙”简直令我叹为观止,但随后的演奏则平淡无奇,只有在“发飙”乐段它才显得很富特文格勒,在重点突出的“节点”他绝对有让你“过目不忘”的超级本领,我对他的布交只所以既崇拜又有所保留,这是原因之一,警句频出,但普遍整体性欠佳。

布5与BPO现场录于1942.10.25-28,使用1935诺瓦克编纂的1878稿,第一乐章呈示部雄浑的气势和“冲刺”的速度给我印象,他的慢引子、铜管组的第二引子动机都吻合题旨,但引子中的第三动机和大提琴主奏的主部主题都偏快,而4.16分的第二主题则又宽缓如潮,耐人咀嚼,这样极其鲜明的完全戏剧性的对比很不“宗教”,它说明演绎减弱作品本身宗教属性、而额外赋予作品一种英雄主义的特质,这样的演奏无疑属迎合“战时”要求的演奏,但凡“迎合”,必有缺憾,任何人也不能完全抛弃布5的宗教属性,40年后的君特·万德虽话说的很经典,但他最终也难与实现,他最后一版布5不得不回到“宗教属性”上来,因而在他的几版布5中也最精彩,对布5来说,“宗教属性”是纲,纲举目张。
演奏布鲁克纳,速度、甚至节奏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且不说它的宗教属性,它的团状和声特色和如管风琴般严整的恢宏声响本身、就使得你很难在速度上“抖机灵”,布5.7.8.9尤其如此,这个“机灵”抖不好就很容易陷入快速度带来的张力中而难与自拔(如此版第一乐章结尾),好在富帅第一乐章基本的速率尚属恰当,而弦乐拨奏的第二主题给了他重新“整和”的契机,再加上他构筑结构的超能本事,尽管宗教属性被减弱,但在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上得到了补偿,发威的铜管、果断的句断与稳健的分句交相辉映,第一乐章很显露出气贯长虹。
第二乐章仍保持着较快的速率,仍属以速度求张力的思路,一方面是有密度的管弦乐声音、一方面是相对轻快的速度、一方面是激烈的沉甸甸的情感表达,这是他这版Adagio的“基本面”,鉴于那个时代对布鲁克纳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演奏算不错的,只是有的分句略显匆忙,以现代眼光看也有些草率。
谐谑曲演奏的鲜活而生动,律动规则又自由多趣,除了声音,挑不出啥。
末乐章典型的富帅模式——在相对自由的“Rubato”中构筑结构,第一赋格段这6分多钟并未给我印象,给我印象的是第二赋格部分,由于略微减降了速度,“图影”显得清晰一些,推演也足够坚定有力,铜管在五度主属音上做足了文章,其引领作用明显,随后在再现部后段,速度骤然加快,直至高潮的尾声,尚可。

这张唱片的布6缺失第一乐章,补白的是布7第二乐章,由BPO分别录于1943.11.13-16和1942.4.1的两场柏林音乐会。
布6 Adagio乐章演奏出来的深沉和激越的情感给我好印象,第二主题具有一股温暖而直击心灵的穿透力,富帅只要把握好速度就绝对差不了,他擅长在宽缓的运动中营造情绪,而他对声音有一种几乎是天然的“锻造能力”,管弦乐能魔幻般环绕于他的“中心思想”发出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声响,颇为迷人,他在尾声段落“解析”出来的安颐与憧憬的情绪,同样令我浮想联翩。
谐谑乐章演奏的强悍有力,生猛的几乎是歇斯地里的爆发力与慢悠悠的三声中部形成鲜明对照,两者相应成趣。
末乐章的呈示部无与伦比,它在温情中瞬间起动的动态响应具有超人魔性,展开部前半段落演奏略显平淡,但你很快就步入富帅营造的“激情漩涡”之中难以自拔,他果断的激闪着光彩的分句既饱含情感又很有魅力,每听至此,我总是觉出缺失第一乐章太可惜。

与BPO的布7录于1949的柏林音乐会,沉痛与哀挽气息支配着前两乐章,此时富帅的思想是复杂的,主观与客观种种因素大量显现在演奏中,诠释的激情明显被收敛,而作品的柔情部分有所放大,这些“柔情”部分准确传递着彼时富特文格勒的心声,听听感人的第一乐章,听听下潜又不断漫延的悲伤气氛,你会“按准”富帅挥动指挥棒时的心境,而此时其“柔软”的心境才是最为真切感人的,不管他是在哀挽什么,你都能与这颗“柔软”的心脉同律,可惜的是这款录音不完全,在第10.16分左右有两处数据缺失,颇为遗憾!尾声光焰四射的“盖棺”也因录音不佳而减色。
Adagio乐章好极了,演奏不仅有一股悲而不悯、哀而不泣的气质,反而是凛然之气涌上心头,4.08分抒情乐段的高雅与高贵能令所有听者肃然起敬,我臣服于他所营造出的“沉静”的底色,这样的“沉静”正是其大手笔之下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这里,音乐元素里内含的所有功利性与斗争性因素都被抛弃了,只余下那副不屈的伟岸身躯,而能配得上这副伟岸之驱的恰是在嘴角时而隐露出一丝不屑的“沉静,你再听听富帅棒下几乎是大英雄乐观心境完全彻底被披露的第三乐章,我是每听至此都不禁会心一笑,演奏的方整规则,齿轮般精确。
可惜的是,录音效果太差,极多的“光彩”被漏掉了。

1944和VPO合作的布8录音令我遗憾,特别是第二乐章高频尖细的管弦乐声音,更为放大了短线条演奏在旋律与节奏上的弊端,这样的声音有失估评价值。
第一乐章演奏的感性而情绪化,呈示部暗黑的音色很吻合于“场景”,但他的“短线条”操作有利有弊,利者——有益于情绪与旋律的演变,特别是调性与音色的转变很容易就能进行,我能欣然接受第一乐章即有赖于此,其弊则不利于布鲁克纳主导精神的布道,他的线性与呼吸感宜更为悠长一些则好,对布鲁克纳交响作品,我一般不赞同在主导性的乐章与以过于短促的管弦乐线条,主导性乐章的“短线”操作很难解释出布鲁克纳音乐独特的精神,我一直以为:对比性乐章尚可,主导性乐章则不宜,客观的说,这版第一乐章尚好,富帅一贯有以速度求张力的习惯,此亦然。
富帅的Adagio乐章是我愿意看到的,我曾说过,他一旦把速度降下来,灵感自溢,尽管狭隘的录音让音场也变得狭窄,但我们仍能大致听清楚他的措辞和他想说的话,包括他的柔软与他内心不时涌起的激情,听听展开部第10.46分坚定的行走,一边是糟糕尖刻的录音,一边则不掩其拔天气概,他偏于感性化的处理方式,有时比克纳佩布施更能直击灵魂,两位大师构筑结构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演绎都涌动于音乐灵魂的中心,我之所以一直对富帅的布交喜忧参半,既他的布交是“灵魂”的,往往金句频出,但又是非整体性的——未达到章章精彩,更别说糟糕的录音,而我对他的贝多芬就毫无这样的担心。

布9同样录于1944,乐团是BPO,气概非凡的第一乐章呈示部是激动人心的,但富帅随后的展开则是理性的,速度适中,笔力凝重,带有明显的“自画像”味道,这样的理性让我颇为欣慰,因而富帅在这一乐章演奏出来的结构性雄浑而高耸,音色鲜明、凸凹傲然,他的审视感与高屋建瓴的大师气息令我叹服。
魔幻十足间奏性质的谐谑曲一气呵成,随后则是演绎更为精彩的Adagio,他所营造的带有魔性的管弦乐声响“摧残”着每一位虔诚聆听的心,你不由自主会紧皱眉头的投入其间,这版无与伦比的布9是我个人最珍爱的版本之一,无论是情感渗入、调性感觉、速度与节奏处理、还是演奏的呼吸感都是顶级的,无可挑剔。

这套唱片的收藏与欣赏价值都不错,由法Pristine Audio公司出版,都属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又是40-50年代,音效可想而知,他的价值主要在于富特文格勒和他在布交上的风格,我们似乎能从后来者欧根·约胡姆那里看到他的“影子”,至于切利比达克的布交,其风格则与之相差甚远。


链接: https://***.com/s/1yn54IvTC1uXAQOSq3SyCig?pwd=3tpj 提取码: 3tp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5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0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5-19 15:05
如果一定要在约胡姆的两套布鲁克纳全集中选择一套的话,请教老师我该选择哪一套呢?

早已过了金钱昂贵的CD时代,现今免费资源泛滥,更不用说老资格专家约胡姆的两套,都收即可。

这两套CD我很早就有,演绎都一流,风格间不大的差异主要在EMI的德累斯顿国家交响更为严整统一,速度的一致性与铜管的威严也有特点,DG版虽录音早一些,但60多岁的约胡姆老谋深算,演绎的稔熟、建筑感、亲合力无可挑剔,又怎可错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6
发表于 2025-5-23 0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7
发表于 2025-5-23 08: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5-23 07:28
早已过了金钱昂贵的CD时代,现今免费资源泛滥,更不用说老资格专家约胡姆的两套,都收即可。

这两套CD ...

谢谢老师的回复指导,刚刚看了您写的福特旺格勒的布鲁克纳文章,写的太精彩了,都是干货,我下载去听,跟着老师听古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8
发表于 2025-5-24 16: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感谢老师的分享,很可惜链接是一年期的,一年之后的链接全部失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6 0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名家名盘之14:肖邦篇 之7:《夜曲 》休伊特
唱片:Hyperion(英国)67371\2  DDD录音  于2003年12月录于德国

评介:加拿大钢琴家安吉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当年以巴赫出道,被誉为巴赫键盘音乐的新专家,她很晚才开始玩肖邦,却玩的驾轻就熟,有来道去,这版《夜曲》以令人满意的柔美、左右手出色的平衡、温和与脆亮的节奏令我刮目相看。

我相信她对巴赫复调音乐的研究,对演奏这类右手旋律、左手分解和弦音乐时起到了不小作用,但又不失右手的“核心”地位,让左手的分解和弦成为名符其实、量级适度的“伴奏”,她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出色,两手之间的平衡很和谐,你所听到的,正是你期待的声音,这与她专注夜曲的“长线条”和对立性伴奏线条的设计相吻合,她指下的夜曲,与作品本身温暖、内省、温柔和给人以安慰的特质十分熨贴,这特别在op.9和op.15这6首里表现出来,在我听过的版本中,休伊特这6首带给我的抚慰与乐感无与伦比。

而对作品戏剧性处理一面也未让我失望,在看似梦幻与恍忽的帷莎里,都有着挺拔、有筋有骨的三声中部,但过于激烈的肖邦不是真正的肖邦,如第7号 op.27.no.1和第13号 op.48.no.1,你不能指望她的三声中部再强悍了,那与作品蒙娜丽莎般迷人的A部不相吻合,什么叫平衡?平衡即是“斤两”与“尺度”搭配合理,就如同你不能穿一身体面西装,头上却戴个瓜皮小帽,失衡的演奏肯定会“倾斜”。

音色与音粒的锻造够棒,没有一个小节或音色明显不合度法,她对键盘有着完美掌控,我尤其欣赏作品结构的恰当把握,并能在完美的架构下赋予其恰如其份的优美音色,她是把肖邦夜曲的柔美与壮美结合的最为完美的钢琴家之一,时而是柔美,时而是壮丽,如信手捻来,又浑然天成,天赋让她有能力把复杂变得简单。

我略感遗憾的是,有的曲目也许与作品本身的沉闷有关,演奏带给我油然而发的感触不多,但我仍坚信休伊特钢琴的细腻与歌唱性,对音乐的感触与个体相关,其中包括着资质、理解与音乐修养。补白的四首《即兴曲》包括第四号幻想即兴曲,没有超出我预期之外的惊喜。


链接: https://***.com/s/1YHiTQ3tJRTM5KzdCjakVjw?pwd=5xde 提取码: 5x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0
发表于 2025-5-26 08: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28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