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1 - 富特文格勒布4-9现场版
富特文格勒的这版布4是指挥VPO 1951.10.22在斯图加特的现场,录音尚可,富于激情是富帅“标配”的指挥要素,人们愿意冠之以浪漫来概括其风格,第一乐章若仅仅速度偏快些无妨,但他的忽快忽慢则往往很难适应,其实第一主题的节奏与速度“正确”,但2.08分第二主题的速度过慢,这就与正主题已经“宣告”的速度板样不协调,这样的不协调有损于演奏“均衡”,约胡姆也有忽快忽慢的习惯,但不会出现在主题呈示上,乐章的主题必须以“端正”的姿态规则的呈示出来,因为这是演奏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富帅固然是玩“自由速度”的顶尖高手之一,但他过慢的、失去“协调性”的第二主题群则略嫌随意了,更为重要的是:也恰恰正是因为过慢的第二主题,作品的调性感觉被模糊了,音乐的走向也变得不那么明确,我们不得不启盼圆号所开启的第一主题快些来临,以找到明确的调性感觉,好在富大师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飒爽英姿、高亢有力、颇具城堡精神的主部主题的再现。
Adante乐章毫无疑问是浓郁的抒情性的,富帅的抒情带有深刻严肃之口吻,偏于宽缓,但笔力很深,它拉带起来的氛围褐黑而又浓密,尤如漆黑弯月之下隐约的送葬队列,很引人入胜,“阐述”这一段落更是超棒,雄辩而又激烈,说实话,他在“rubato”中构筑结构的超级本领的确只有不多人能与之抗衡,这一乐章堪称典范,虽不大“规则”,但颇具威仪。
谐谑曲演奏的“短小精悍”,敏感警觉,这样“短打”式的谐谑曲夹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之间显得别开生面,也有点“不搭调”,而末乐章的黑色气息与狂暴精神震聋发聩,它的“发飙”简直令我叹为观止,但随后的演奏则平淡无奇,只有在“发飙”乐段它才显得很富特文格勒,在重点突出的“节点”他绝对有让你“过目不忘”的超级本领,我对他的布交只所以既崇拜又有所保留,这是原因之一,警句频出,但普遍整体性欠佳。
布5与BPO现场录于1942.10.25-28,使用1935诺瓦克编纂的1878稿,第一乐章呈示部雄浑的气势和“冲刺”的速度给我印象,他的慢引子、铜管组的第二引子动机都吻合题旨,但引子中的第三动机和大提琴主奏的主部主题都偏快,而4.16分的第二主题则又宽缓如潮,耐人咀嚼,这样极其鲜明的完全戏剧性的对比很不“宗教”,它说明演绎减弱作品本身宗教属性、而额外赋予作品一种英雄主义的特质,这样的演奏无疑属迎合“战时”要求的演奏,但凡“迎合”,必有缺憾,任何人也不能完全抛弃布5的宗教属性,40年后的君特·万德虽话说的很经典,但他最终也难与实现,他最后一版布5不得不回到“宗教属性”上来,因而在他的几版布5中也最精彩,对布5来说,“宗教属性”是纲,纲举目张。
演奏布鲁克纳,速度、甚至节奏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且不说它的宗教属性,它的团状和声特色和如管风琴般严整的恢宏声响本身、就使得你很难在速度上“抖机灵”,布5.7.8.9尤其如此,这个“机灵”抖不好就很容易陷入快速度带来的张力中而难与自拔(如此版第一乐章结尾),好在富帅第一乐章基本的速率尚属恰当,而弦乐拨奏的第二主题给了他重新“整和”的契机,再加上他构筑结构的超能本事,尽管宗教属性被减弱,但在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上得到了补偿,发威的铜管、果断的句断与稳健的分句交相辉映,第一乐章很显露出气贯长虹。
第二乐章仍保持着较快的速率,仍属以速度求张力的思路,一方面是有密度的管弦乐声音、一方面是相对轻快的速度、一方面是激烈的沉甸甸的情感表达,这是他这版Adagio的“基本面”,鉴于那个时代对布鲁克纳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演奏算不错的,只是有的分句略显匆忙,以现代眼光看也有些草率。
谐谑曲演奏的鲜活而生动,律动规则又自由多趣,除了声音,挑不出啥。
末乐章典型的富帅模式——在相对自由的“Rubato”中构筑结构,第一赋格段这6分多钟并未给我印象,给我印象的是第二赋格部分,由于略微减降了速度,“图影”显得清晰一些,推演也足够坚定有力,铜管在五度主属音上做足了文章,其引领作用明显,随后在再现部后段,速度骤然加快,直至高潮的尾声,尚可。
这张唱片的布6缺失第一乐章,补白的是布7第二乐章,由BPO分别录于1943.11.13-16和1942.4.1的两场柏林音乐会。
布6 Adagio乐章演奏出来的深沉和激越的情感给我好印象,第二主题具有一股温暖而直击心灵的穿透力,富帅只要把握好速度就绝对差不了,他擅长在宽缓的运动中营造情绪,而他对声音有一种几乎是天然的“锻造能力”,管弦乐能魔幻般环绕于他的“中心思想”发出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声响,颇为迷人,他在尾声段落“解析”出来的安颐与憧憬的情绪,同样令我浮想联翩。
谐谑乐章演奏的强悍有力,生猛的几乎是歇斯地里的爆发力与慢悠悠的三声中部形成鲜明对照,两者相应成趣。
末乐章的呈示部无与伦比,它在温情中瞬间起动的动态响应具有超人魔性,展开部前半段落演奏略显平淡,但你很快就步入富帅营造的“激情漩涡”之中难以自拔,他果断的激闪着光彩的分句既饱含情感又很有魅力,每听至此,我总是觉出缺失第一乐章太可惜。
与BPO的布7录于1949的柏林音乐会,沉痛与哀挽气息支配着前两乐章,此时富帅的思想是复杂的,主观与客观种种因素大量显现在演奏中,诠释的激情明显被收敛,而作品的柔情部分有所放大,这些“柔情”部分准确传递着彼时富特文格勒的心声,听听感人的第一乐章,听听下潜又不断漫延的悲伤气氛,你会“按准”富帅挥动指挥棒时的心境,而此时其“柔软”的心境才是最为真切感人的,不管他是在哀挽什么,你都能与这颗“柔软”的心脉同律,可惜的是这款录音不完全,在第10.16分左右有两处数据缺失,颇为遗憾!尾声光焰四射的“盖棺”也因录音不佳而减色。
Adagio乐章好极了,演奏不仅有一股悲而不悯、哀而不泣的气质,反而是凛然之气涌上心头,4.08分抒情乐段的高雅与高贵能令所有听者肃然起敬,我臣服于他所营造出的“沉静”的底色,这样的“沉静”正是其大手笔之下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这里,音乐元素里内含的所有功利性与斗争性因素都被抛弃了,只余下那副不屈的伟岸身躯,而能配得上这副伟岸之驱的恰是在嘴角时而隐露出一丝不屑的“沉静,你再听听富帅棒下几乎是大英雄乐观心境完全彻底被披露的第三乐章,我是每听至此都不禁会心一笑,演奏的方整规则,齿轮般精确。
可惜的是,录音效果太差,极多的“光彩”被漏掉了。
1944和VPO合作的布8录音令我遗憾,特别是第二乐章高频尖细的管弦乐声音,更为放大了短线条演奏在旋律与节奏上的弊端,这样的声音有失估评价值。
第一乐章演奏的感性而情绪化,呈示部暗黑的音色很吻合于“场景”,但他的“短线条”操作有利有弊,利者——有益于情绪与旋律的演变,特别是调性与音色的转变很容易就能进行,我能欣然接受第一乐章即有赖于此,其弊则不利于布鲁克纳主导精神的布道,他的线性与呼吸感宜更为悠长一些则好,对布鲁克纳交响作品,我一般不赞同在主导性的乐章与以过于短促的管弦乐线条,主导性乐章的“短线”操作很难解释出布鲁克纳音乐独特的精神,我一直以为:对比性乐章尚可,主导性乐章则不宜,客观的说,这版第一乐章尚好,富帅一贯有以速度求张力的习惯,此亦然。
富帅的Adagio乐章是我愿意看到的,我曾说过,他一旦把速度降下来,灵感自溢,尽管狭隘的录音让音场也变得狭窄,但我们仍能大致听清楚他的措辞和他想说的话,包括他的柔软与他内心不时涌起的激情,听听展开部第10.46分坚定的行走,一边是糟糕尖刻的录音,一边则不掩其拔天气概,他偏于感性化的处理方式,有时比克纳佩布施更能直击灵魂,两位大师构筑结构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演绎都涌动于音乐灵魂的中心,我之所以一直对富帅的布交喜忧参半,既他的布交是“灵魂”的,往往金句频出,但又是非整体性的——未达到章章精彩,更别说糟糕的录音,而我对他的贝多芬就毫无这样的担心。
布9同样录于1944,乐团是BPO,气概非凡的第一乐章呈示部是激动人心的,但富帅随后的展开则是理性的,速度适中,笔力凝重,带有明显的“自画像”味道,这样的理性让我颇为欣慰,因而富帅在这一乐章演奏出来的结构性雄浑而高耸,音色鲜明、凸凹傲然,他的审视感与高屋建瓴的大师气息令我叹服。
魔幻十足间奏性质的谐谑曲一气呵成,随后则是演绎更为精彩的Adagio,他所营造的带有魔性的管弦乐声响“摧残”着每一位虔诚聆听的心,你不由自主会紧皱眉头的投入其间,这版无与伦比的布9是我个人最珍爱的版本之一,无论是情感渗入、调性感觉、速度与节奏处理、还是演奏的呼吸感都是顶级的,无可挑剔。
这套唱片的收藏与欣赏价值都不错,由法Pristine Audio公司出版,都属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又是40-50年代,音效可想而知,他的价值主要在于富特文格勒和他在布交上的风格,我们似乎能从后来者欧根·约胡姆那里看到他的“影子”,至于切利比达克的布交,其风格则与之相差甚远。
链接: https://***.com/s/1yn54IvTC1uXAQOSq3SyCig?pwd=3tpj 提取码: 3tp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