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七 - 切利比达克3-5 DG版
切利DG版的布交3-5.7-9主要是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布4是与瑞典广播交响的合作,仍是现场,此外还收录了莫扎特第35和舒伯特第5交响曲。
若与EMI版比较,这套布鲁克纳完全是他自己的“反向”风格,首先是速度的选择,接近我们所习惯的所谓“正常”,这样的速度与卡拉扬、约胡姆这样正统德奥布交的速度无大异,还远远没有他十几年之后与MPO“慢悠悠”的样,演奏时间的巨大不同显而易见,以后几首为例:布7-斯图加特67分、慕尼黑79分\ 布8-斯图加特84分、慕尼黑102分\ 布9-斯图加特59分、慕尼黑77分\ ,我以为,这样风格的布鲁克纳在70-80年代,虽尚不能与卡拉扬或约胡姆的版本一样形成有影响力的权威版本,但这主要与切利反对录制唱片有关,因而它的传播率有限,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与柏林爱乐或德累斯顿有明显差距,尽管我不否认即便如此、诠释与管弦乐演奏也具有他很鲜明的个性风格与权威价值,我个人以为:错过品赏这套唱片是遗憾的。
很有价值的另一点,这套布交的演绎风格逐步被切利放弃,直到形成十几年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带有强烈浪漫主义精神、缓慢雄浑的慕尼黑风格,而斯图加特模式则具有明晰清澈的古典之美,这样的古典风格同样为我赞赏,这样明显的风格演变固然与对乐团的选择有关,但演变的根本则是切利本人音乐思维和对布鲁克纳理解认知的明显提升。
布3录于1980年,这版布3的演奏特色主要在于“去瓦格纳化”,因而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结构略软一些,这是去瓦格纳化的必然代价,其次是速度不一,有些忽快忽慢,(如第1.01分开始的结句速度过慢,演奏就显的软弱乏力),音响性不很突出,这与主流权威版本在呈示部对力度强弱的选择明显不同,展开部之后有所强化,但呈示部略嫌迟疑的气势对听家不是理想选择,它的精华部分在展开部以后(第7.07分后),喧嚣褐黑的铜管与合奏有力的动态和弦很提士气。
柔弱与强化兼具的第二乐章的激情表达上是我愿意看到的,也并不过份的慢,也并不过份煽情,层次有一定突凸感,它的问题在于情绪的表达并不连贯,强弱的力度变化过于频繁,略显神经质,在演奏的一致性上不理想,一些突兀的的声响也让织体失去了平滑。
第三乐章速度快的惊人,这样的速度很不切利比达克,却很有气势,这就是斯图加特时期尚存几分“血气方刚”的切利,声部的个性很鲜亮,但三声中部的对比并不鲜明。
第四乐章在速度上一脉相成,声音秀丽如织,颇显小巧铃珑之美,而这样的音乐美感与尾声锐利的激情所合流成的庄严颇为令我激爽。
布4录于1969,在这套专辑里录制最早,演奏却堪称精彩,我甚至将其列入最佳版本之列,它的不足在于合奏的细部还有提升空间,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演奏。
正规不逾矩的第一乐章没啥可挑剔,也没啥可衿夸,管弦乐延着我们熟悉的轨道前行,织体属偏薄一类,这主要是限于乐团自身,虽切利在细节上也有意偏于“精致”的设计,这家乐团还是与德奥传统的“厚重”有所不同,但其合奏的透明度与内蕴又颇显出厚积薄发,第一乐章后半段有一股挥洒自如的韵致美,切利的确是调教广播交响乐团的高手,既使瑞典广交这样的二线乐团,在其调教下,合奏技术与音色都够档。
颇显凛然不动生色之境的第二乐章情趣高雅漠然,演奏步伐稳健有序,“阐述”这一段的措辞极其“端庄”,这样的“气色”很是让我受用,曾见多有不理解切利的魔鬼排练,但没有风雨,何来“彩虹”?在这样的排练下,大师麾下无弱兵,第二乐章就是个好注脚。
而第三乐章横溢出一股即兴的潇洒与帅气,这样的气质在切里身上不多见,我本人既欣赏切利晚年的老僧坐定,也赞叹他中年时期的“正规性”,他偶发的灵动多在此时期,这不仅并不矛盾,反而是其一生不断“变化”的指挥生涯之幸——他丰富了我们的视野。
末乐章够得上“棒”这个字,从开声直到站稳降b大调这一段,“步步紧逼”的节奏与速度表现出逼人的“正确”,尽管合奏声音还是有点薄,但演奏着实精彩,若苛求的话,我以为圆号在降b和弦上的调性感还不太坚定,调性坚决是对声部的高标要求,也是对指挥家的高标要求,但有这样超棒的“开头”,就基本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它为后面的演奏撑开了整个交响空间,它“预演”的样板意义几乎是决定的。你再听听够棒的尾声,也许会明白这一点。
布5录于1981,这是一版能清晰了解70-80年代初切利清透古典演奏风格的佳作,第一乐章并不“厚重”,但推演清澈、节奏鲜明,它高潮的爆发与展开既不失于作品本身的雄伟与呼吸感,又带有明晰的理性与克制,你能看清它每一步的走向与肌质的纹理,这样带有古典主义逻辑感的演奏若与MPO比较当然显得“单色”或单薄,但我个人以为并不乏味,它的气息仍带有较明显的布鲁克纳特征。
第二Adagio乐章给我难忘印象,双簧管与长笛恰到好处,弦乐的跟进同样恰到好处,笔墨越淡、功力越深,感触也越深,这两个主题的呈示是我听过的最佳演奏之一,这个乐章也是最佳演奏之一,它为切利日后的MPO模式打下了无比坚实的“营养”基础,但它自身浓淡两相宜的音色与气息则很耐品赏,我相信任何懂布5的cm都不会放过它,就演绎说,它同样的理性,非常的克制,理性克制到单色调浅吟咏的极端,听听它的尾声,而这样的“习习之风”继续在第三乐章延续着,这样风格的兰德勒自然很好听。
重头戏的第四乐章编织出来的织体仍属“清爽”利落一类,声部的鲜明与合奏的重量感两头兼顾,这样的“重量感”不会让所有人满意,客观的说:它阐述的宗教属性是明显不足的,但合奏的清透清澈、包括铜管清晰的音色不会让人失望,他的音乐性虽谈不上出类拔粹,也是精彩一族,我很少听过这样“极简”色调的大赋格,他比布隆姆斯泰德还“极简”,所不同的是,布仙人抱着“极简”风格一直到成仙,而切利则摇身一变,日后带着MPO一路成佛了。
链接: https://***.com/s/19HpqyIuvY5_1vsn4WOvBFg?pwd=72b7 提取码: 72b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