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461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七 - 切利比达克3-5 DG版


切利DG版的布交3-5.7-9主要是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布4是与瑞典广播交响的合作,仍是现场,此外还收录了莫扎特第35和舒伯特第5交响曲。
若与EMI版比较,这套布鲁克纳完全是他自己的“反向”风格,首先是速度的选择,接近我们所习惯的所谓“正常”,这样的速度与卡拉扬、约胡姆这样正统德奥布交的速度无大异,还远远没有他十几年之后与MPO“慢悠悠”的样,演奏时间的巨大不同显而易见,以后几首为例:布7-斯图加特67分、慕尼黑79分\ 布8-斯图加特84分、慕尼黑102分\ 布9-斯图加特59分、慕尼黑77分\ ,我以为,这样风格的布鲁克纳在70-80年代,虽尚不能与卡拉扬或约胡姆的版本一样形成有影响力的权威版本,但这主要与切利反对录制唱片有关,因而它的传播率有限,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与柏林爱乐或德累斯顿有明显差距,尽管我不否认即便如此、诠释与管弦乐演奏也具有他很鲜明的个性风格与权威价值,我个人以为:错过品赏这套唱片是遗憾的。

很有价值的另一点,这套布交的演绎风格逐步被切利放弃,直到形成十几年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带有强烈浪漫主义精神、缓慢雄浑的慕尼黑风格,而斯图加特模式则具有明晰清澈的古典之美,这样的古典风格同样为我赞赏,这样明显的风格演变固然与对乐团的选择有关,但演变的根本则是切利本人音乐思维和对布鲁克纳理解认知的明显提升。


布3录于1980年,这版布3的演奏特色主要在于“去瓦格纳化”,因而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结构略软一些,这是去瓦格纳化的必然代价,其次是速度不一,有些忽快忽慢,(如第1.01分开始的结句速度过慢,演奏就显的软弱乏力),音响性不很突出,这与主流权威版本在呈示部对力度强弱的选择明显不同,展开部之后有所强化,但呈示部略嫌迟疑的气势对听家不是理想选择,它的精华部分在展开部以后(第7.07分后),喧嚣褐黑的铜管与合奏有力的动态和弦很提士气。
柔弱与强化兼具的第二乐章的激情表达上是我愿意看到的,也并不过份的慢,也并不过份煽情,层次有一定突凸感,它的问题在于情绪的表达并不连贯,强弱的力度变化过于频繁,略显神经质,在演奏的一致性上不理想,一些突兀的的声响也让织体失去了平滑。
第三乐章速度快的惊人,这样的速度很不切利比达克,却很有气势,这就是斯图加特时期尚存几分“血气方刚”的切利,声部的个性很鲜亮,但三声中部的对比并不鲜明。
第四乐章在速度上一脉相成,声音秀丽如织,颇显小巧铃珑之美,而这样的音乐美感与尾声锐利的激情所合流成的庄严颇为令我激爽。

布4录于1969,在这套专辑里录制最早,演奏却堪称精彩,我甚至将其列入最佳版本之列,它的不足在于合奏的细部还有提升空间,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演奏。
正规不逾矩的第一乐章没啥可挑剔,也没啥可衿夸,管弦乐延着我们熟悉的轨道前行,织体属偏薄一类,这主要是限于乐团自身,虽切利在细节上也有意偏于“精致”的设计,这家乐团还是与德奥传统的“厚重”有所不同,但其合奏的透明度与内蕴又颇显出厚积薄发,第一乐章后半段有一股挥洒自如的韵致美,切利的确是调教广播交响乐团的高手,既使瑞典广交这样的二线乐团,在其调教下,合奏技术与音色都够档。
颇显凛然不动生色之境的第二乐章情趣高雅漠然,演奏步伐稳健有序,“阐述”这一段的措辞极其“端庄”,这样的“气色”很是让我受用,曾见多有不理解切利的魔鬼排练,但没有风雨,何来“彩虹”?在这样的排练下,大师麾下无弱兵,第二乐章就是个好注脚。
而第三乐章横溢出一股即兴的潇洒与帅气,这样的气质在切里身上不多见,我本人既欣赏切利晚年的老僧坐定,也赞叹他中年时期的“正规性”,他偶发的灵动多在此时期,这不仅并不矛盾,反而是其一生不断“变化”的指挥生涯之幸——他丰富了我们的视野。
末乐章够得上“棒”这个字,从开声直到站稳降b大调这一段,“步步紧逼”的节奏与速度表现出逼人的“正确”,尽管合奏声音还是有点薄,但演奏着实精彩,若苛求的话,我以为圆号在降b和弦上的调性感还不太坚定,调性坚决是对声部的高标要求,也是对指挥家的高标要求,但有这样超棒的“开头”,就基本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它为后面的演奏撑开了整个交响空间,它“预演”的样板意义几乎是决定的。你再听听够棒的尾声,也许会明白这一点。

布5录于1981,这是一版能清晰了解70-80年代初切利清透古典演奏风格的佳作,第一乐章并不“厚重”,但推演清澈、节奏鲜明,它高潮的爆发与展开既不失于作品本身的雄伟与呼吸感,又带有明晰的理性与克制,你能看清它每一步的走向与肌质的纹理,这样带有古典主义逻辑感的演奏若与MPO比较当然显得“单色”或单薄,但我个人以为并不乏味,它的气息仍带有较明显的布鲁克纳特征。
第二Adagio乐章给我难忘印象,双簧管与长笛恰到好处,弦乐的跟进同样恰到好处,笔墨越淡、功力越深,感触也越深,这两个主题的呈示是我听过的最佳演奏之一,这个乐章也是最佳演奏之一,它为切利日后的MPO模式打下了无比坚实的“营养”基础,但它自身浓淡两相宜的音色与气息则很耐品赏,我相信任何懂布5的cm都不会放过它,就演绎说,它同样的理性,非常的克制,理性克制到单色调浅吟咏的极端,听听它的尾声,而这样的“习习之风”继续在第三乐章延续着,这样风格的兰德勒自然很好听。
重头戏的第四乐章编织出来的织体仍属“清爽”利落一类,声部的鲜明与合奏的重量感两头兼顾,这样的“重量感”不会让所有人满意,客观的说:它阐述的宗教属性是明显不足的,但合奏的清透清澈、包括铜管清晰的音色不会让人失望,他的音乐性虽谈不上出类拔粹,也是精彩一族,我很少听过这样“极简”色调的大赋格,他比布隆姆斯泰德还“极简”,所不同的是,布仙人抱着“极简”风格一直到成仙,而切利则摇身一变,日后带着MPO一路成佛了。


链接: https://***.com/s/19HpqyIuvY5_1vsn4WOvBFg?pwd=72b7 提取码: 72b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2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0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5-6 12:14
阿劳弹奏的肖邦夜曲是听得最多的,胜过其他人弹的。放的最多的那版也是最早下载的就是楼主分享那套。文件 ...

链接好,几张CD不错,收了。

另一贴的肖邦也正是我日后想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3
发表于 2025-5-7 1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4
发表于 2025-5-7 14: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5-7 08:32
链接好,几张CD不错,收了。

另一贴的肖邦也正是我日后想谈的。

昨天顺手放在了七天前分享的钢琴文件夹里,刚已失效。把夜曲又新建一个共享。
链接: https://***.com/s/1oLK5U60u_nda9m1Zt0aJ1w?pwd=er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5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07: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9:肖邦篇 音乐鉴赏之2:《夜曲 鲁宾斯坦》
唱片:RCA 红封印 5613-2  1967年首版发行  ADD录音


评介:有版友问及如何理解阿劳版夜曲的结构性,简单说,西方古典离不开和声,你不妨这样看:如果旋律是一条条横线,和声就是一条条纵线,键盘上的不同声部、左右手键、提琴上的和弦、管弦乐上不同声部的同时发声等,都在赋于作品以结构,这个好理解吧!它不仅增强了声音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使演奏有了深度,结构性好的演奏家和指挥家,演绎的深度会更好,因为他强调了“纵向”这条线,使演奏更趋于纵深,更有“立体感”与“经纬感”,这样的结果呢?:演奏的空间会更宽阔,根基会更扎实,这不难理解,结构性突出的演奏一般也预示着演绎深刻、音响的空间结构更好,更有咀嚼的余地,就像我昨天听李赫特的“迪亚贝利”,他给予演奏以强大结构的功力好生了得,万变不离其宗,何为“宗”?笃定的结构感,它就像一个“万有引力”,将万花筒般的变奏、如节奏、音色、和声、速度等种种变化吸附于它周围,纵然荡远,亦不离左右,在变化中能将结构控制好的,方为上品。

阿劳亦如此,他的不同在于他分别强调了小节重拍和分解和弦的延深,使演奏的空间增加,这样的效果实际是增强了演绎的维度与思考,他在夜曲中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也变的不那么流畅,须明白,世间啥事都是“双向”的,拓展演绎的空间是以牺牲一部分流动性为代价的,这也是他的夜曲不为多人理解的地方,但这正是我所关注的——他让夜曲变的更为殷实、更有内容、更富于思考,而不仅仅是美。

在有关音乐的几个要素中,和声与结构相对不大容易明白,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说它不大,是说既使不明白,照样能听的有滋有味,在欣赏上,与所谓的“明白者”相比未必就少了多少,就像不懂得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毫不毫影响品味龙井一样,说它不小是说如果要想深入一步,有质的提升,这个"坎"最好迈过去,(当然远不那么简单,这需要相当长时间听与钻研的磨练),否则,既影响对作品的深入、也影响版本鉴赏的深入,这是一个关乎到“质变”的事,但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我有一个观点:越是复杂的东西,越要简单的看,一些书本讲解音乐结构往往神乎其神,其实并非多复杂,往往是说复杂了~~~。


肖邦《夜曲》版本我首荐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他的《夜曲》是无可置疑的标杆,欧美负责任的评论几乎一致将其评为最佳版本,夜曲版本何其多,但几十年下来,最地道的,还是鲁宾斯坦和弗朗索瓦,这两个版,风格各异,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从容。

我之所以欣赏鲁宾斯坦的《夜曲》,在于他明显拒绝多愁善感与故意拖慢节奏去追求廉价的“情感附加值”,没有任何诱惑或取悦需求会让鲁宾斯坦以拖曳节奏为代价去沉醉于所谓“情感”来迎和听众,这显然与资质与功力相关,这个时期的鲁宾斯坦早已不屑于此,但这样的《夜曲》版本为数很多,而在为数极多的《夜曲》版本中,鲁宾斯坦显赫的居于中央C位。

鲁宾斯坦好在气息纯正,如果拿一标尺去量,他就在尺子中间,我曾说过,他是荷马与彼克拉特的结合体,这版夜曲几乎是最佳注脚,它好在三点:1、伸缩自如的自由节奏,2、清晰简约的结构性,3、色彩感与弹性。曾见有评论说鲁宾斯坦的夜曲演奏僵化缺乏想像力,纯属瞎扯蛋,不知国人何时能改了或网上抄、或听了两句就信口开河的毛病,仅就色彩感说,听听他在op.9.no.1上的双音和弦(第2.48分),万花桶般的斑斓,他所有的双音和弦都以斑驳的色彩感令我心悦诚服。

听鲁宾斯坦第一印象是什么——弹性与音色,皮蕾丝的夜曲绝非小家碧玉,但她显然还不具备鲁宾斯坦那样对音的弹性,每一音粒都弹性十足,晶莹剔透,他的演奏,时而如流水,时而如喷泉——是那种波光之下的喷泉,听听op.9 no.1 的大段A部,每一音都那么讲究,0.42分高音区弹的清澈如冰,清脆逼人,再听听他所掌控的速率与句段,不温不燥,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每音的轻重缓急,包括落音的位置,都精确无误,都有说道,听过这版夜曲我更相信,鲁宾斯坦是用钢琴吟诗与叙事的超级大师,肖邦夜曲的诗意与格律在大师指下以完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再听听op.9后两首,特别是no.3,有几人能把肖邦的语速頻率拨弄的这么伸缩自如又浑然天成?此外,我们还听出了什么?——亲切感!他的钢琴绝不乏质体,但同时亲切动人,没有丝毫的神经质与做作的弊端。

听别人的夜曲你或可挑着听,但听鲁宾斯坦必须听全部,他的夜曲,是循序渐进的,越听越觉出韵致来。


链接: https://***.com/s/1QLvPQ7KmTTTUL2nFFdKNZQ?pwd=dveb 提取码: dve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6
发表于 2025-5-9 0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7
发表于 2025-5-9 13: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5-5-9 13:14 编辑

Rubinstein 50 Masterworks [44]

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早期索尼的香港公司发行过两张SACD,查看频谱频响截止到44K采样的22KHz左右,更像是用PCM24bit/44.1k转的(香港的SACD常这样,如费雷德曼的小提琴等)。后来下载到192K的FLAC,看频谱怪怪的(细节不多说了),所以,前年分享夜曲时也就没有上传。
上传的这套Rubinstein 50 Masterworks是24bit/44.1K的,能查到相关发行信息。SONY很坏,19首夜曲少了5首,不过,还有贝钢奏和肖邦等人的其它作品。

链接同1464楼 https://***.com/s/1oLK5U60u_nda9m1Zt0aJ1w?pwd=er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8
发表于 2025-5-10 0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5-9 07:12
名家名盘之9:肖邦篇 音乐鉴赏之2:《夜曲 鲁宾斯坦》
唱片:RCA 红封印 5613-2  1967年首版发行  AD ...

能在这里又遇上您是幸运,曾记得跟着您的乐评在网易和新浪一路听,收获很多,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9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8: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八 - 切利比达克7-9 DG版


布7录于1971,第一乐章的起步虽略慢但够稳健,诠释的情感与解释性都不错,分句的展开很有气势与激情,又有着清晰的声部分部,木管与弦乐的应答良好,其中木管给我印象最好,弦乐略有生涩,但它在抒情性上有一定说服力,并不突兀的铜管稳稳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合奏声音的纹理很清楚,清楚到你能听出其与一流名乐团的差距。
第二乐章呈示部不大理想,在第一乐章我担心的“生涩感”在这里被放大了,瓦格纳大号吹奏的第一主题和弦乐群对比性的第二主题能看出该乐团与一线大团的差距,C大调的第二主题演奏也不够坚定,弦乐组缺乏温润与平滑的肌质,但第4.25分小提琴组这条抒情旋律沁人心脾,展开部演奏有激情,但合奏水平略嫌差强人意,演奏员们似乎缺乏灵感,对分谱的感觉稍嫌迟滞,高潮乐段的齐奏也显得有些混浊,而尾声的铜管则音准欠佳,包括第三乐章开声的小号,都未能找准调,灵感生涩的一个标志则是相对容易的第三乐章演奏也有欠佳之处,但第四乐章的严峻与管弦乐有力的笔力给我不错印象。
此版有些不尽如人意与是现场录制有直接关系,我们其实不宜对这类“无法更正”的现场版过于苛求。

布8录于1976,总体的效果远好于布7,我听到的是一版表演“正常”的第一乐章,我所说的“正常”是指演奏没有类似布7那样生涩声音出现,而且强度与柔软度这两项指标都符合作品要求,铜管组虽说不上多好,但尽职尽责,不仅位置感恰当,声音的“平铺性”与音色都与作品的题旨相吻合,展开部的层次与衔接性能良好,演奏激烈程度与高潮爆发的壮景震聋发聩,这样合拢起来,可以说演奏是出色的。
第二乐章在轻松状态之下保持着令人愉悦的速度,切利并未强调A与B之间的对比,他强调的是谐谑乐章本身的韵律感,因而他的三声中部格外有一股高雅清癯的韵致,音阶的上行与下行都展示出优雅姿态。
同时切利是个擅长Adadio的指挥家,他的Adadio乐章就错不了,一股柔软的深邃和一脉温情的低吟抚慰笼罩着空间,合奏与声部分部的每一条旋律我以为都是恰当的,都能以准确的措辞语汇描述着作品,同时切利在勾勒出相当开阔的空间感同时,又能不拘泥在硬派的结构性之中,演奏不时以沉吟低咏的微语来诉说心灵最柔软的情感,这就让演奏丰满多姿而又动人,而他在激情之下所营造出高耸入云的结构、也就更能显示出空间结构的坚实与庞大,这样的演奏很鼓舞人心。
有着这样的管弦乐布局,第四乐章开声宏伟敞亮的主题合奏在意料中,切利赋予展开部份以雄辩和清晰的解读,其语速、句断和力度变化显示出炼达熟稔的掌控力。

布9录于1974,相对速度设定属偏快速类型,因而它冲向第一小高潮的效果不错,对比性的第二主题演奏的扎实有内涵,偏快的速度并未影响它的“陈述性”,且越来越具有雄辩的能量,说实话,我并不反对以这样稍快的速度“解释”第一乐章,它反而更易形成有解释力的推演效果,切利在这里表演的逻辑性、惊悚感、威严的气质都具有挑战性,它的弱点在于个别乐句在高频乐段有点“糊”,比如尾声部分。
第二乐章演奏颇有意趣,节奏在表相的刻板中淌溢出鲜活生动的灵性,声部具有一股自发的诱惑力,这让演奏出的脉动对耳朵极具吸引力。
柔板的演奏是一座真正的高峰,切里对这两个主题的诠释并不逊色于他后来的EMI&MPO版,同样的清晰,也同样的有穿透力,两个主题连接段的铜管很棒,第二主题第4.12分即出现(EMI版5.32分),可见速度之快,但效果是出色的,它的负重前行效应与力量的累积过程令人信服,速度虽稍快但切利对整体的把握相当稳健,不失激烈,也不失广度,把开阔中的负重前行、挣扎中的最终笃定、毁灭中的浴火重生演绎的有生有色。
这样的布9值得收藏与聆听。


链接: https://***.com/s/1ZEucQkyNgUyKSqpRHlnLHg?pwd=taxv 提取码: tax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0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5-10 08:16
能在这里又遇上您是幸运,曾记得跟着您的乐评在网易和新浪一路听,收获很多,问候老师!:victor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1
发表于 2025-5-11 09: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2
发表于 2025-5-12 08: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5-11 08:55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八 - 切利比达克7-9 DG版

谢谢老师这套切里比达凯DG版3-9的链接,继续和在新浪一样,跟着老师听古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发表于 2025-5-12 1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哈,感觉自打楼主介绍肖邦夜曲后,走廊里肖邦主题的帖子多了起来,一会儿俺也去凑凑热闹

晚些时候我到硬盘挑几个肖邦资源放在 链接同1464楼 https://***.com/s/1oLK5U60u_nda9m1Zt0aJ1w?pwd=er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4
发表于 2025-5-12 22: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是我刚上传的

IMG.jpg (88.82 KB, 下载次数: 1)

IM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5
发表于 2025-5-13 12: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跟随楼主继续听音乐大餐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6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07: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10:肖邦音乐鉴赏之3:《夜曲 皮蕾丝》


皮蕾丝的《夜曲》当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受欢迎的,无论村内还是欧美,它都好评如潮,它对耳朵的安抚作用无与伦比,究其原因就一个字:美,是的,它给我留下最深印像就是——美,如歌的美与微妙细腻的美,时而声韵朗朗,时而蛩织萤萤。

夜曲若不小心很容易演奏出阴邪气息,你越是刻意的想表现什么,它就越容易刻板生硬,你越想勾勒夜之美夜之静,演奏出来的效果却往往难如心意,这是演奏夜曲最难处理的地方——平衡,音律的平衡与韵律的平衡,你必须得表现出肖邦夜曲的境界,为此,甚至必须接近“临界点”,但又绝不能跨出危险的一步,未至,神韵不及,过之,韵律皆失。而皮蕾斯的夜曲处理很好,听听她的op.9第一号,每一个音的轻重、速率,都恰到好处,都传递着肖邦赋与的含韵与诗意,特别是分句之间的连接,妙不可言而又落落大方,委实有大方家数,再听听第二号开声,分句对降E音以及乐句落到降B与A音时极富魅力的弱音处理,可以这样讲,皮蕾斯对作品所有弱音的处理都具大家风范,也深喑肖邦夜曲的韵律精髓。

演奏肖邦夜曲切忌生硬与刻意,肖邦钢琴作品有两大特性,一是歌唱性,二是诗意,特别是夜曲,它的旋律是长线条的,分句之间的连接有时并不明显,往往一带而过,长线条旋律最需要关注的点是什么?——节奏感,这里包括了起与伏、轻与重、衔接与对音程的分寸拿捏,因而,它的韵律往往蕴含着难言的微妙,处理不好节奏感,就把握不好肖邦夜曲的韵律,也就演奏不好夜曲,无论是生硬还是刻意,都必然冲淡诗意,因而,对节奏感处理的越是细腻微妙,演奏出来的韵律感就越丰富,另一点,如果说肖邦是钢琴诗人,他的诗意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夜曲上的,什么诗意——绝不仅仅是委婉的、情感的,同时也表现着强烈的浪漫色彩与强烈的戏剧性气息,就像op48的第13、14号,而皮蕾斯在演绎肖邦这些作品时,对其中戏剧性强烈的触键,可谓气魄堂堂,仅仅把夜曲作为沙龙音乐来听,难免可惜。


链接: https://***.com/s/1K5YsSZ-FjaG3j8D0TjCBFQ?pwd=bdaj 提取码: bda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7
发表于 2025-5-14 07: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楼主一直来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8
发表于 2025-5-14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9
发表于 2025-5-14 23: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5-12 13:42
哈,感觉自打楼主介绍肖邦夜曲后,走廊里肖邦主题的帖子多了起来,一会儿俺也去凑凑热闹

晚些时候我到 ...

哟!绿檀名人W总,真的跑楼道里凑热闹去咧

阿劳、鲁宾、皮莱丝。上次说前年分享夜曲 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19780 这三人的CD图片都是宽屏,大都是IMG那段时期下的。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个七天。再续:https://***.com/s/1LrJxh22xk0KAEpCvly8n8g?pwd=erji
1473楼说的那晚挑几个资源有:波兰钢琴家哈拉谢维奇在PHILIPS的一套肖邦;四星带花的钢协;发现下载来源的魏森夜曲。刚加上W总分享的两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楼主| 发表于 2025-5-15 15: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九 - 约胡姆DG版布交全集之BPO部分:1.4.7.8.9


约胡姆分别在DG和EMI录过两套布交,这两套布交各有拥趸,上传的这套是录于1958-1968的DG版,由BPO(1.4.7-9)和BRSO(2.3.5.6)乐团演奏。

与BPO录于1965的布4可谓是灵活“运谱”的范例,不拘一格而又定力非凡,你别想在这版布4里听到“僵化”的东西,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大量出现在演奏中,如信手捻来,说变就变,但你又分明觉察出他的合理性,专家的头衔可不是白来的,对作品吃的太透了,稔熟之程度如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这是一些布迷超喜欢约胡姆的原因,但反之,也是一些原典主义者轻视他的原因,其一就是认为他的速度掌控过于“自由”,有失布鲁克纳的“基本面”,就碟说碟,我个人以为第一乐章开声降e大调的空五度其集中度与调性感觉并不完满,我固然找不出哪有缺点,但感觉它就是有点太“柔和”,而你再听听再现部回到降e大调的空五度乐段,我愿称之为神来之笔——飒爽、敞亮、如空灵一撇,这就是约胡姆,有如神助的约胡姆,但这样的“空灵一撇”绝非偶然,而正是整版演奏的写照——强烈变化中笃定的伸缩与弹性,双项指标都够出色的一版布4。
第二乐章色调之浓郁为我喜欢,它同时带来的是厚实的情感,中提琴格外予以其愀然的底色,而“阐述”乐段措辞恳切,演奏后段仍有以速度求张力的倾向,我仍不去置疑它的合理性。这样的速度变化在第三乐章更为明显,演奏的很有效果。
约胡姆追求由远至近、由弱变强管弦乐效果的思路在末乐章继续,那种朦胧逐步清晰、微弱瞬间强大的效果能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他制造的“惊悚感”反而是很鲜明的,你不能说他“棋高一招”,但他能把这个招术玩的合情合理,他瞬间就突然“爆发”的动态反而有益于支撑着作品,更是很好的表现出了英雄主义气质,尽管布局有些过于“自由”。

BPO的布7录于1964,属典型的传统模式——德奥的、厚重的、不过度追求情感附加值的演奏,因而速度适中,节奏也属中庸处理,60-70年代德奥模式的布7基本就是这样子——不过份的“擀长”,不在Adagio上过多的停留,但情感真诚、措辞恳切,同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和浓郁的色彩感,这样的布7不会“大红大紫”,但也肯定不会过时,他棒下的第一乐章是个好例子。
现在已经罕有指挥家以这样浓郁的笔墨处理第二乐章第一二主题,但这样真情的演奏会“讨喜”大部听家,而我则以为两个主题音色过于浓厚了些,但抒情乐段不错,整个演奏的情感处理恰到好处,以情带声的演奏一般都不会差,展开部的中段尤其精彩,谐谑曲够爽利,够气势,但并不精致。

布8同样录于1964,同样属典型的“传统”模式,强调均衡的、不偏不倚的、整体化的处理,演奏时间在75分钟左右,与切利&MPO版的102分钟相差甚远,但它们的演奏所能“唤起”听众的能动量并不差,在我看来,在60-70年代,这是正统的、未加过分“味精”的、纯粹布鲁克纳式的演奏,以现代的眼光看,第一乐章的速度明显偏快,但听听第一乐章尾声段惊撼的铜管,依旧直击心灵。第二乐章以轻快的节奏来处理音乐,演奏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感,每条分句都清清楚楚,恰在其位,三声中部的稳健颇显出和熙与浓郁兼备的大自然乐之风。
他的布8,速度与力度频繁的变化仍是我所担心的,这在前两个乐章都有所显现,以更为客观稳妥的观点看,相对于“变化”,布8更需要“稳定”,稳定就不宜变化太多,好在第三乐章的Adagio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稳定”的诠释,约胡姆一旦稳定,他正统的德国味就出来了——究竟是布鲁克纳货真价实的专家,稳定的管弦乐一步步推演出令人悲欣交加的宗教情感和稳健的音乐结构,他在高潮乐段澎湃的激情具有相当的感染力,而在这个时段,加快速度的助推来营造气势是合适的。
第四乐章两个主题呈示的恰当在意料中,一个激荡人心,一个和缓抒情,然后又开始“玩起”他很擅长的“变化”,其实这样快慢的变化在这乐章里我看并不离谱,你都能在音乐的情感需求上找到支撑,我所置疑的是“变化”不宜频繁,不宜过于激烈,否则,有碍于将庞杂的音乐素材理捋清楚,布8由于作品的特性,保持演奏的稳定性与音乐发展的均衡性是必要的,而约胡姆还是有点“过”,但我还得补上一句,在“过”的同时,情感则更趋向于激烈感人,除此以外,没啥可挑剔。

约胡姆1964的布9在这套全集里为我赞赏,别的先别说,演奏员们的演奏灵感就在巅峰状态,因而,整个诠释的措辞很恰当,大局观与细节处理均好,把这部压卷巨作理捋的清楚,演奏颇有水到渠成之感,是令人信服的史诗性版本,第一乐章主题呈示的调性高潮就掷地有声,而对比的抒情主题又能温馨如怀,漫溢出“压倒性”的抚慰力,功力显出老到,不仅第9.53分之前的陈述部分演奏的逻辑而雄辩,之后的“再陈述部”同样有理有据,管弦乐既自如随性而又不逾矩,发展脉络清晰而有力,颇佳的调性感觉几令我击掌,而节奏上松驰与紧凑并存的掌控如借神力,很难忘的一个乐章。
谐谑曲的弹性颇佳,音响中的疏离与铺天盖地的密度交织而来,加快速度的三声中部并不在意于“对比”,反倒拉近了A与B的同质性,效果不错。
Adagio乐章值得期待,你能听出约胡姆郑重的姿态,从他编织的管弦乐密度里就能感知一二,有时候,虔诚是很容易就能感知的,无须过多语言,语言太多反而容易疑惑,反正我是被他“密度”里的虔诚和密度里的宗教力量教化了,它就如笼罩于信徒头顶的一张网,而合奏的技术状态、包括响度、衔接、音准均无可挑剔,速度的掌握同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属几版相当不错的布9之一。


链接: https://***.com/s/1Tqfs3bvrDxCtNSNmvskf4A?pwd=te59 提取码: te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29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