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14 13:15 编辑
关键是细节关乎欣赏的核心价值之一。一些会听录音会对比的乐友都是如此。尽管绝对追求细节也是一种偏颇,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高端效果判断标准。
再进阶的话可以用节拍器底线作为标准删选掉一些指挥家的水准,当然还有其它的单一化问题。关键是呆板单一化是艺术的敌人,只能作为工匠的标准。
细节角度,有一两位苏联指挥家的演奏录音效果一通乱,有几个法系指挥家也是不管细节凑合出来就完成任务。东欧的细节还好一点但演奏疲软,比较业余。反观前面几位还有点个人特色。
但是老卡排练要求的演奏细节更加粗糙,就这点令人困惑。另外就是在步调一致的节奏化和一定力度这点,对初哥倒是有一定吸引力。卡大的贝交视频,把演奏员安排在格子坐席里好像一个生产线,对艺术的个性是一种践踏。但不懂艺术的入门阶段普遍的审美吸引力在此。类似的比如赵孟頫赵子昂的书法表面上去看十分讨喜,但实际对比兰亭序原本一看很多细节都没了。这就是大众审美的效果。
这些现象和器材的细节表现力还真的没关系。艺术上的粗糙本身就是粗糙的冲击力,哪怕细节很差的还音器材,或者视觉上看作品分辨率较的图像之下,一眼就能辨别出来。这样的话就尴尬了。学会了辨识细节的话哪怕是看视频受到百分之70的视觉信息干扰,也能从听觉信息上听出表现力的粗细。
所以,不存在接触的版本越多越没有分辨力的推论。迷信,是个人境界的问题。版本少了拿到一个就膜拜更是迷信。版本多了不会分辨,这个现象也有,那就是疯狂收集免费数码唱片的角度。在对比方面没有给自己留出这个发展方向。但一个人如果知道客观和要素提取对比分析的好处那就有机会超越收集阶段进入提高阶段。门槛取决于个人思维的方向选择,也来自一个人的日常习惯的无脑感觉潜意识控制。
比如杯品换着听,对比过阿巴多和拉特尔的马交。对比之下拉特尔的演奏效果类似于流行音乐那种平涂漫画的效果,表面上还行但仔细听细节方面少了很多表现力。而且很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