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61
发表于 2024-10-26 22: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平和从容 发表于 2024-10-26 17:41
添两版: 链接:s/14vOxGyk-9Ky3ews9_SMryg?pwd=6699

不知您两版是什么意思?我看到是同一个版本啊?只不过音频格式不同而已,最多是不同的抓轨。我的是多年前的自抓,上传后发觉没图再在网上找了丢进folder里的,音频质量应该没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2
发表于 2024-10-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10-26 22:06
不知您两版是什么意思?我看到是同一个版本啊?只不过音频格式不同而已,最多是不同的抓轨。我的是多年前 ...

就是你看到的两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版本概念,有时就是发行版次不同或格式不同,有坛友是否喜欢都随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5: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肖交全集 - 尼尔森&波士顿交响乐团(之二)

同马交一样,肖交诠释在步入新千年后有了明显改变,我曾说过,代表人物是瓦西里·佩特连科和尼尔森,我有过疑虑,即完全西化的、摈弃俄传统粗犷元素的肖交是否还能完美揭示老肖作品固有的“残酷性”,而事实则是:如果你认真听过佩特连科和尼尔森这两套肖交全集,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他们是把肖交所谓的“残酷性”纳入诠释的整体设计和整体演绎之中的,这是一个明显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肖交的伟大经得住这样的改变。
2、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诠释的“音乐性”与“残酷性”置于同等地位,与以均衡交错的发展,这就与俄系如穆拉文、特别是康德拉辛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传统的老肖有了明显区别。
3、这两套肖交,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逊色于他们的前辈,而技术表演与声音效果,既能突显出个性,又具备令人信服的艺术说服力,所以,他们的“抗衡”有实力基础。

交响音乐发展到老肖时代,基本上“穷途末路”了,古典风格的“均衡”、浪漫主义完全个性化的“激进”、既使马勒这类晚期浪漫主义“碎片化”的、漫无边界的激烈,都已经走到尽头,但老肖的交响,却在这样的历史“夹缝”中走出了巨人般的步伐,他的全部15首交响曲,公平的说,也有力不从心,有的略显“雷同”(如8和10、11和13个别乐章的个性类型),但他的交响作品不仅在思想性,他宽阔的交响视野、新颖魅力的旋律乐句、紧张丰富的节奏变化和精密逻辑性的结勾发展上都别具一格,他的作品本身就为“多释”提供了巨大空间。


肖10好版本够多,但尼尔森(录于2015)此版亦能名列前矛,我对第一乐章宽缓的速度并不生疏,只是开头略显“稀薄”,展开后几个声部都均匀合理,声部疏离度所产生的意念与思考也不错,悸动性紧张的合奏一流,我以为若在整体的推进上再紧凑些会更好,宽松的织体有可能会淡化内在情感。
波士顿在尼尔森棒下的动态幅度不亚于小泽征尔,且更光滑一些,因而第二乐章不用怀疑它的可听性,技术含量相当高,当然你若习惯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它似乎不够“生猛”,但我必须说,不是所有杰出版本的第二乐章都是一把血淋淋的刀,尼尔森显然是兼顾诠释的音乐性与残酷性,我们得明白,随着时代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在演绎中淡化其”具像“而从中注入音乐性,你听听他的第三乐章 Allegretto,几个声部的均衡与衔接的逻辑感颇令我信服,它是“活”的,宽缓中生生不息,有条不紊,脉博鲜明而等律,一直发展到动态陡然。末乐章无须说,技术超群、律动盎然而又丰富,超级棒!

当今时代,演奏肖12是很尴尬的一件事,尼尔森也不例外,他在速度的选择上仍是一惯的稍慢类型,他的第一乐章是果断与衿持的融合体,断句干脆,再辅以七八分力度,也就是说他棒下的第一乐章有所保留,仍然是尽量的转向”音乐性“,但暗淡的色调表现了一定矛盾心理,我看效果非常不错,特别是Allegro部分,用这样方式表现”革命的圣彼得堡“是恰当的。
第二乐章”拉兹利夫“冷淡的口吻和毫无感情的圆号更有说明性,音乐的Adagio部分更多是在思考,是不解,又时时指向每个声部都清晰的优美发声,并将“内容”埋葬在模棱两可的无关紧要之中,真有意思——以郑重其事的姿态来走正直秀的”过场“,但尼尔森第三乐章的“葬礼”则是大张其鼓的,不吝夸耀的笔墨,他也并不掩饰末乐章的“空洞无物”,听听大而空的大鼓和尾声煞有介事的动态合奏。
同时,每个乐章对音乐主题的勾勒都清晰,这不能含糊。

肖13“娘子谷”是一版站得住的表演,玛蒂亚斯·戈内的男低音尤为增色,嗓音条件够棒,演唱又有情愫,坦格伍德音乐节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两个合唱团的合唱没啥可挑剔,波士顿的合奏更见雄辨有力,它们出色捕捉到了音乐时而恐惧悲哀、时而凶悍无情的气氛,演奏足够亮眼。


链接: https://***.com/s/1Rwakyng3dq3uX1Cm12-3oA?pwd=9j7t 提取码: 9j7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5: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10-26 16:12
Dumay总和Pires在一的

我下载听听,印像中没见过他的莫1小协,DG正如你发的,多是他和皮尔丝、王健的室内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5: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平和从容 发表于 2024-10-26 17:21
给楼主添一个WAV/整轨的: s/1wyexL4Rksg03gDIeCN-a_w?pwd=6699
还有一个他早年在EMI的演录: s/1aNlc-7BR ...

谢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5: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omman 发表于 2024-10-26 15:20
谢谢兄弟分享,解说作品

谢老哥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7
发表于 2024-10-27 18: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几版拉赫钢协鉴赏


M&A公司1976出版了门盖尔贝格和季雪金的拉2.3钢协历史录音,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助奏,应该出自40年代现场音乐会,表噪音较浓,侵犯到钢琴乐队,尚在可接受范围。

季雪金的钢琴钢筋铁骨,声音宏亮,气势颇强劲,门盖尔贝格合奏对速度与节奏的掌控、让我不禁思衬:真乃大师,包括季雪金,技术与对作品之圆熟、准确无误的掌控,堪称典范,听听他们拉2第一乐章怎样运用速度与节奏力度的升腾把情绪一步步推演到高潮,过程自然、浑圆、脉落清楚。再听听他们在第二乐章里曼妙的自由速度、营造的气氛,乐队与钢琴真是稳,而又含韵非常,分句的伸缩、力度微妙的变化都在支持着蕴意徐徐扩散,而第三乐章开声就准确无暇的把激情推演到白热化,两位大师的合作是绝配,技术发挥尤显得炉火纯青。

季雪金的拉三出乎意料的稳,乐队的木管也出彩,可惜很是受录音拖累,钢琴表演完全是结构性的,如建筑师稳稳的一层层的堆积出整体完好的框架,乐队以细腻小巧的合奏声音与以配合,式样别致而独特,整个演奏称得上器大声闳,季雪金在这两者之间如鱼得水,自由穿梭。
季雪金是音色大师,他对作品的适应性超一流,涉猎相当广泛,但留下的唱片多受录音影响。


如果把拉二按速度划分,李赫特DG版(录于1959,华沙国家爱乐&维洛茨基)属偏慢一类,你若习惯了克莱本或怀尔德,听它需要热身,并不以动力性取胜,但他的重音仍在,突出拉赫忧郁本质与作品的沉思性,这能让你另有一番体味,我把它看作突出演绎的人文性,第一乐章他的第二主题看似平静,其实是以超然的姿态深入,每一音符都讲究,接下来分句在力度与音色的细微变化里浸润着人文情怀,他以大而化之的笔触精心处理每一音符,看似太上忘情。

他的拉二不会几小节下来就打动你,但听下去内蕴会逐步显示出来,此外,李赫特听的就是随音乐推进节奏与音色的微妙变化,这点他最拿手,他的内蕴就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节奏的音色变化中,演奏宗旨确立、徐徐打开,其它的,水到渠成,若从这个角度看,虽慢但不难接受。当然若指出不足很简单:恰恰就在速度设计偏慢,而雄浑豪迈之气不足,这在一定程度影响到音乐本来的流速。


莉拉·齐伯尔斯坦与阿巴多&柏林爱乐团合作分别于1991.11和93.9现场录制了拉2.3,1994年首发行,这是一版照本宣科兼彼特拉克式的拉2,齐伯尔斯坦就像讲故事,掺杂点诗韵,又娓娓道来,该轻轻,该重重,该起伏就起伏,拉赫玛尼诺夫在她指下阳光普照,纤毫毕现,清晰的令人发指,充满感情的第二乐章被演变如船歌般可人,她是那么稳稳的一个音一个音的朗诵,似乎台下坐着幼儿园的小孩子,生怕漏掉一个音符,而且用上了“1280P”高清晰发音,作品的艺术美与演奏的艺术美就这么慢慢浸润心灵,但这样的演奏你很难用演绎或诠释这样的词汇,它更近似“复读”,这般样式的拉二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录制拉3与拉2几乎相隔两年,清晰仍是主题词,却是齐伯尔斯坦扎实钢琴技术与作品之间一次完美的联姻,她已经不满足于彼特拉克方式,虽仍不那么斯拉夫,但明显是两年前的升级版,显然,两年前的方式演奏不了拉三,拉三的超难度决定了演奏家必须频繁调整呼吸与指键方式,尽管在演绎层面仍显偏弱,尽管仍属技术型版本,但多数听者都会满意。阿巴多不愧协奏曲大师,用室内乐的手法烘托,致密而又透明。


avie2010年出版了特普切斯基和佩特连科&利物普爱乐的拉2.3钢协,我对这位钢琴家不熟,佩特连科是我希望看到的。
拉2演奏路数传统正宗——稳健的速度加长线条操作,再辅以乐队浓密背景和钢琴晶亮的音色点缀,一切都似曾相识——新面孔,老套路,与霍夫求变的设计形成对照,特普切斯基的选择很聪明,他的“亮相”根植于听众业以稔熟之基础上,不会“翻车”,安全稳妥,唯第一乐章速度稍慢,节奏有所拉长,听来有些松驰,佩特连科乐队给的紧凑感是不够的,声音很“正”,线性过平坦;中间乐章依旧,一切都那么美仑美奂,独奏合奏之间的衔接与尺度天造地设的匹配,美的令人留涟忘返。拉2有点类似莫扎特第23钢协,技术不难,演好甚难,特普切斯基尽管了无新意,但对老传统“颜值”的尊循维俏维妙,不失佳作。

听过拉2,我对他的拉3有点担心,用拉2的套路演不好拉3,首先拉3的触键必须干净,更要利落,这与弹拉2的走键迥然不同,“吃键”绝对不行,这与作品特性相悖,其次是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份清晰至极的“路线图”,这样冗繁的频繁触键,头脑里细节必须清楚,如果结构功力没有把握,那么一定程度上限制踏板、且有意识注入微力变化,让走键清爽利落则属最稳妥之计,有可能事半功倍,以第一乐章为例,特普切斯基自主题重复后(1.03分)就不那么美妙,乐队浑浊,钢琴被揿在里面模糊不清,不能说有“吃键”,但钢琴明显缺乏轻灵晶闪的快意和突凸的颗粒感,演奏方向不明确,灵感不足,乐队很少能激荡起响遏行云的气势来烘托,整体不温不燥,人为斧凿痕迹明显。


Decca李斯特萨2012版的双张套很受推崇,李小姐绝非仅仅有颜值,这套拉赫弹的跌荡起伏,板眼俱佳,有难度的拉3第一乐章速度虽稍快,但技术完好,我尤关注到钢琴颇有“律动”的因素频闪,快速度下仍能表演出不凡的起伏,并注意快慢结合与变化,自如给与个性的、技巧性的触键,力度更是毫不含糊,重键又干净又有光泽,且演奏方向始终明确无误,可见功力非同一般,第二乐章钢琴的弹性伸缩与音色我都满意,若平铺直叙就乏味了,她关注到了分句的诗意,而我略遗憾的是米切尔·弗朗西斯对LSO的指挥与烘托的“随性”差了点,稍见衿持,听听尾声李小姐10.05分对琴音的锻造,自然引领出第三乐章激情四射的开端,这首拉3,她无暇的钢琴技术和紧扣主题的能力让我吃惊。

拉1.4水平不逊拉3,两首冷门曲目都被李斯特萨注入真挚微妙的情趣,比如拉4二乐章平直质朴的抒情和惊惶不安的三声中部,第三乐章的快速奔跑和光灿的重音和弦结合的甚为妥贴。

拉2演绎肯定汲取了传统的养份,一招一式不离其宗,她的掌握大气全面、分毫不差,第一乐章的推进张驰有度、紧凑有力,情调深沉又光灿盎然,第二乐章起伏的脉博仍能看出李小姐在寻求变化,她有意抽紧“情感线”、以给钢琴留出更丰富演绎空间的方法效果不错,增添了音乐高潮的份量,同时,她琴音的筋骨感和光灿卓然的分句、包括对乐句伸缩弹性的诗意都给我好印像。



链接: https://***.com/s/12V138bpZ4HDu9zOcTcOnBA?pwd=hvr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发表于 2024-10-29 0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感谢分享~
有机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0
发表于 2024-10-29 0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10-29 08:46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29 08:12
几版拉赫钢协鉴赏

哈哈,提到女钢琴家弹的拉赫刚协,怎能漏掉阿姐的这版拉3现场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x 阿格里奇钢琴 夏伊指挥柏林 RSO Philips 446 673...
链接:https://***.com/s/1t8owa3iVLiLtVC3f7J6ngA?pwd=f7wl


【阿格里奇 -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3 (Martha Argerich)】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x411e7Ba/?share_source=copy_we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1
发表于 2024-10-29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2
发表于 2024-10-29 0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大理州大理
多谢各位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3
发表于 2024-10-29 10: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29 08:12
几版拉赫钢协鉴赏

感謝樓主解說與分享

寫了這麼多這麼詳盡  可以出本書了  崇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4
发表于 2024-10-29 1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29 08:12
几版拉赫钢协鉴赏

谢谢老兄,又收了几个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钢琴名家名曲版本鉴赏之一——阿格里奇

听古典音乐多年,钢琴家不知听了多少,最喜欢的有三位——古尔德,波利尼,阿格里奇。

音乐欣赏有个奇特现像,你越是欣赏的,越是无话可说,就像我说过的:通畅并不需要多少话,阻塞才觉着有话要说。我写古尔德是为了正视听,有太多cm人质疑古尔德的演奏风格与录音方式,甚而有将他与朗朗之辈相提并论,实乃莫大的污辱,所以n年前接连写过几篇古尔德。印像中波利尼只写过一篇,而20年来,阿格里奇从没写过。

写阿格里奇是个困难的事,之一在于你很难框架她,无论是演奏风格还是涉猎曲目,你都很难框架乃至梳理出清晰纹路,这即与她不羁的个性相关,也与她天才圣手与出奇的即兴灵动有关,她的演奏,如按捺在灵感的喷泉上,奇思喷涌,灵性四溢。

她的天分十足,你或许能指出她某种不足,如严谨,如深入力,但若论钢琴的天份,论演奏的即兴灵动,论音感与悟性,阿格里奇绝对超一流,没有谁能超越她。

先听听她1982与夏伊&柏林广交的拉三钢协,一版难得的现场版,阿格里奇营造的氛围多变而美仑美奂,她的直观与乐感尤其给我印象,拉三钢所有为听众熟知的情感性与预见性在她面前都失效,你不知道下一钢琴分句她会怎么弹,特别是快速部分的装饰性演奏如神来之笔,淌着天才浪花,可能是现场关系,第一乐章速度偏快,增加了技术难度,但阿格里奇应付自如,她最大限度保证了作品绵延流利的基本特性与技术特性。拉三钢协的技术难度就在几个乐章快速度之下钢琴连续不间断的弹奏与快速华彩,而它的表情难度则在于:在如此艰难的钢琴技巧面前,演奏者还能否以饱满的热情和沸腾的生命活力来打动听众,阿格里奇的表演无可挑剔!听来很舒服,第二乐章不仅技术无暇疵,演奏也深入,技巧上的富裕并没有遮掩情感的深沉,几种情绪转换表演好极了(开始的不安忧郁、转入明朗、静观、热情,直至绚丽多姿),夏伊也很好烘托出如黑海般的阴沉情绪,第三乐章尤其值得听,听听阿格里奇如何营造音乐的动力性,实在精采,颇显器大声紘,她即有势大力沉,又保持着细腻敏感易被激起感情涟漪的女性特征,11.01分开始的尾声乐段钢琴与乐队营造出惊艳卓绝而又井然有序的合奏效果,实在令人称绝!

录于1967年的拉威尔G大调钢协弹的色彩缤纷,当时26岁的阿格里奇非常精采展示出此曲梦幻、生动、激烈、撩人的情趣与五光十色的作品特征,她向钢琴两端大幅度跨越能力以及力与柔之间瞬间即变的演奏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听觉神经,第一乐章展开部的托卡塔乐段节奏生动,很有弹性,但很快就陷入到幻梦般的情景中,第二乐章大段钢琴独奏的稳定性与韵致丝毫不逊于杰出的弗朗索瓦,听听她在monderato中对泛音的控制有多好,三声中部的六连音及其装饰性连奏简直令人着迷,什么叫爱不释手?我是每听来沈醉,而第三乐章快速自由的无拘曲风,被阿格里奇演绎的生动绚烂,即使从技术的角度看,也是超一流水准,阿巴多棒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好极了,为演奏大为增色。
这首作品听者不多,简单介绍几句,一首带有现代都市色彩的钢琴作品,是拉威尔为1931年第二次访问美国而作,为取悦美国听众,作品中明显掺杂了布鲁斯和爵士情调,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作品整体上并非“拼盘”性质,仍是一部地道的协奏曲,它的轻松嬉戏风格能让听众感觉到色彩上的五光十色,却并不显得零乱,整体上你仍能沉醉于法国人优异的曲式感。

更为出彩的演奏是1968年与阿巴多&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我一直认为,阿格里奇大祭司般奇绝势大的演奏风格是在李斯特这里完全确立的,她的演奏风格,在这里完全超越了女性钢琴家的能量与限制,甚至为一干男性钢琴家所不逮,这部作品本身开朗乐观及带有英雄特质的气质也与阿格里奇的风格一拍即合,第一乐章我建议识家好好听听,听听她超群的应变能力,两个主题间巨大的情趣色彩变化所引发的强烈的戏剧性变化与鲜明对比(一个雄健刚毅英姿豪爽,一个优美如歌),在阿格里奇指下竟是如此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狂飙巨浪瞬间就演变为柔滑如茵,力大势沉如万钧狂扫,优美如歌又如情语喃喃,第二乐章钢琴以朗润内心独白开端,紧接着就陷入重击般的情感漩涡之中,阿格里奇以独一无二的洒脱与灿丽将这个乐章演绎的动人心弦,后两乐章是钢琴艰难技巧的大卖场,也是检验钢琴家技术水准的试金石,而阿格里奇交出的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满意答卷。

这套唱片出自PHILIPS和DG20世纪伟大钢琴家套装片,也是我最早买到的阿格里奇,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她的协奏曲,而是她1979年2月录制的巴赫Partita第2号c小调,至到今天它仍是我最喜欢听的巴赫,从复调的角度看不那么正统,但它的灵巧、清透与乐感是一流的,凌驾于键盘之上的是无与伦比的灵性与悦人耳目的音律感,这就足够了,听听序曲第1.01分后轻描淡写的Andante及紧接之后2.45分的快速卡农,特别是左手的模仿部分,曼妙轻灵又经纬分明,听来令人耳洞大开,她所演奏的所有快速段落都是天才圣手的灵光闪现,慢速段落也并不呆板,此版长期被《企鹅》评鉴为三星,雷打不动。

接下来的两首拉威尔不仅在技巧上出类拔粹,营造的画面感也叫人刮目相看,《小奏鸣曲》弹的可谓珠圆玉润,静态与动态都表现出杰出的控制力,第三乐章很少有人能像阿格里奇那样流淌着天才的火花,灵动如泉,灵巧逼人。我尤其赞赏《夜之幽灵》的“水仙子”一章,开始大段形容波光潋滟的和声弹的实在精彩,如置身于斑驳陆离如仙境般的湖面之上,碧波荡漾、如幻如仙,乃师米开兰杰利也不过如此!而第二乐章瞬间就完全是另外一幅超静默的阴森画面,对钟声的模仿越听越觉出神秘的死亡气息,就像生命倒计时让人不寒而栗,对音乐的诠释贵在幻觉意识与表现力,阿格里奇在这一乐章的表演无人可以超越,你再听第三乐章“斯加波”,妖魔斯加波的舞蹈被表现的另类、突兀、乖戾,强劲的击键与表现梦境的险恶迷惑都给我深刻印象。

普罗柯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现代风格协奏曲的代表作,现代在哪——调性,明显有调性,但音域又明显的宽泛多了,减弱了主音的磁性作用力,音符与音列的组合就要自由的多,它在把握上比拉威尔的G大调还要困难,但阿格里奇以游韧有余的演奏表现出对作品现代气质的出色把握,当然与贾尼斯、布隆夫曼等比较,她的斯拉夫气质还是略弱了些,第一乐章钢琴的线条稍显暗淡,但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明确,第二乐章阿格里奇对现代风格变奏曲的演示就让人刮目相看了,这五段变奏的音乐形态演奏的各臻其妙又如珠琏般的和谐统一,而阿巴多不愧是指挥现代音乐的高手,他棒下每一音乐细节都清晰可辩,弱奏与层次上尤其有魅力,听听第三乐章钢琴与乐队的细节处理,颇有魅力。



第二套两张CD集中收录了她的肖邦与李斯特舒曼钢琴独奏作品,业界有个说法,认为阿格里奇是需要与乐队互激才能迸发出灵感与激情的钢琴家,不是没有道理,但又绝非准确,她的协奏曲的确首首精彩,但钢琴独奏同样可圈可点,有的甚至更加出色。

录于1977年的肖邦前奏曲堪称佳作,她的演绎并不拘泥于一种基本的要素,而着力于演示肖邦赋与此作丰富的情趣与各种耐人寻味的色彩,五光十色、音质透澈、富于诗韵,线条又拉的很长,流动感与雕塑感兼优,同时也说明,仅仅把阿格里奇理解成“大刀阔斧”是多么谬误!比如第2号a小调精致的触键,对音色与力度很讲究的处理,就把那种带有哀叹色彩的绵绵思绪展演的耐人咀嚼,特别是低音和弦,颇显得深沉如海,于此相应的还有第4号的e小调等等,我是特别欣赏她的慢板章节的,她的内心独白总能显得尤有韵致,再听听第9号E大调,坚实挺拔,格调高贵,可谓荡气迴肠。快板章节不用说了,阿姐的强项,首首灵性四溢,有姿有容。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要听肖邦前奏曲的韵致与耐人寻味的浪漫色彩,阿姐此版是首选,再听听著名的第15号降D大调“雨滴”,多棒!甜匿与沉重相得亦彰,三声中部的低音和弦弹的势大力沉,无人可超越!
这套前奏曲全面展示了阿格里全能的钢琴才华。

几首选曲,升c小调前奏曲和三首玛祖卡都不错。
OP.61降A大调“幻想”波罗乃兹尽管逊色于鲁宾斯坦和波里尼,还是能够把肖邦赋于此曲极其复杂的情感展示出来,它的弱点在于演奏脉落并不总是那么明确清晰,情趣的走向也就略显的局促与模糊,识家会知道此曲是肖邦作品中情趣最为复杂的一首,创作于和乔治·桑离婚之前,此时的肖邦肉体(肺痨)与精神(与乔治·桑不断争吵)都面临悲剧结局,回忆的甜蜜、痛苦、思索、哀叹、惊恐、惊惶、焦燥等等大量显现在作品中,准确而又清晰把握住这些复杂情绪绝非易事,阿格里奇的处理还是稍欠火候。
OP.53号降A大调“英雄”波罗乃兹该有的都有,又具有拔天的气概,但略显表面化,三声中部如铁甲战车的脚步声再稳健有力会更好,演奏此曲,当然需要足够的重量,但尤其需要气沉丹田的内在张力,这可不是仅仅强化力度就可以的。
两首谐谑曲尤其是降b小调第2号演奏的火花四溅,冲力十足,畅达洒脱,技巧上毫无瑕疵,但与沉力相对应的柔性不够充分,因而思想性表述稍显单色,尽管已经足够好。

肖邦第3号奏鸣曲构架宏大情趣复杂,它的视野触及到肖邦诗性情怀的内蕴与外观,作品除了展现了外部世界的嘈杂,更多则是抒发内心世界的柔美与锦秀,阿格里奇在处理这样大型作品时,多少显得丰富性与逻辑感不足,她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显得缺乏诗意,交待也并不明晰,在比性上份量不足,但重头戏的第三乐章非常稳健,仿佛诗人一遍遍吐纳着花园醉人的芬芳气息,第四乐章演奏的华丽多姿,但总得看,在需要表达思想时,她的准备不够满分。

舒曼第二钢琴奏鸣曲无可挑剔,黄钟大铝式的声音听来很过瘾,坦荡急速的压迫性的演奏步伐很好表现出青年舒曼胸臆间难以遏制的热情,而第二乐章对速率节奏的把握堪为大家气色,几个音符就把演奏带入令人舒适的平衡中,我总是感觉她的舒曼李斯特要好于肖邦,这怕与她爽利的个性多少有关系,肖邦的音乐往往更需要缠绵细说。

李斯特的降b小调奏鸣曲难度相当大,汉斯利克与他的死对头瓦格纳对它的评价南辕北辙,一个说它“支离破碎”,一个以献媚的口吻赞之“至善至美”,从结构的角度看,汉斯利克的点评无疑准确,它已经具有现代音乐(结构散乱)的征徽,演奏无论在技术和主题串联都很吃功夫,它的难度在于即不能因结构散乱失去想像力,又需要对作品表现出强大的控制和强烈的表现力,两者失其一,演奏便下了一个层次了,阿格里奇的演奏算不上翘楚,但她所展示出来的强烈的力度与戏剧性,仍为人所称道,难度很大的开始乐段弹的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的犹豫与松散,在“弱”的乐段,音色上微妙的变化也令人满意,特别是第一段中部的“次强”,就我个人来说,我很赞赏她高音区“次强”部分熠熠闪光的音色与坚定的行走,力度与技巧都是惊人的。

同时附上1270楼层主提供的Philips版,有兴趣版友可感受两版声音效果的异同。


https://***.com/s/1uS5YWQEEkuzd-KlbaZ1JnQ?pwd=wgyl

https://***.com/s/1t6AGtK1biO8_xbKy9_of4g?pwd=fvb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6
发表于 2024-10-30 15: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27 15:07
肖交全集 - 尼尔森&波士顿交响乐团(之二)

同马交一样,肖交诠释在步入新千年后有了明显改变, ...

肖10,我最早是被卡拉扬的80年代版所震撼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发表于 2024-10-30 15: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5 09:35
小提琴名家名曲版本鉴赏之一:萨拉·张

这是两张令人赞叹的唱片,小小年纪萨拉·张(1980-)以近 ...

Sarah Chang 近期好像不见现场演出,或录唱片了,不知何故? 有可能退步很厉害,不出现示人了。

90年代出道的神通,当年她的很多演出都有 DVD 视频,比穆特阿姨还火。

我曾经在 广州星河音乐厅看过她的现场演出,印象中是拉 门德尔松的小协,现场看她运弓收弓是非常干脆的,有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8
发表于 2024-10-30 15: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9
发表于 2024-10-30 2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30 14:17
钢琴名家名曲版本鉴赏之一——阿格里奇

听古典音乐多年,钢琴家不知听了多少,最喜欢的有三位—— ...

听了一下,伟大钢琴家系列的算原味,我上传的加了料,不过都是Philips的
说到音效,阿姐早期的一些名碟也出了高码的,这坛子里的几个大包里都有,顺手上几个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TOGE-11072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等3个文件
链接:https://***.com/s/1RpKAIZQe7F1M0IQH3wjPaw?pwd=9ae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普列文&洛杉矶爱乐团 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管弦乐作品 3CD

普列文&洛杉矶爱乐1986在Philips的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60年代的merodia版显然是不同的演奏方向,他演绎要灵动的多,比如第1号,先天透着自发的轻快与松驰,相比较罗日杰就有点“严肃”,我将之归纳为是长期浸润在两种完全不同社会形态之下的必然反映,不要小看了这一点,“润物细无声”,却点点深入骨,比如第一乐章,罗日杰列队整齐,坦荡直率,音乐有一股“板结”平推的直觉力,而普列文则以松驰和立体的声部响应、自由而富于乐感的合奏、精巧微妙的细部处理勾勒作品的鲜活气息,因而两者设计的速度明显不同,我不认为一定就孰优孰劣,那并非总是客观的鉴赏方式,我更愿意将其认定为不同个性风格、不同年代、甚至不同人文传承的产物。

普列文两录普5,另一个是1974率LSO在EMI阿贝路的录音,两版相差不多,洛杉矶爱乐团1986版凝具着有力的诗意,这一点给我印像颇深,也是我更倚重此版的原因,尤其丝滑锦般的小提琴群和低沉的大提琴组,很具表现力,普列文的推力坚定有力,运筹跌荡,措词雄辨条理,优异表现出普5的史诗风貌,听听第一乐章再现部气吞山河的尾声,此其一,其二,洛杉矶的灵动与机警让演奏具有丰沛的鲜活气息,但在声部演奏员的直觉上,LSO的节奏尤显得感性冲动,第二乐章,一个声部更有个性,一个合奏更具动感,都脱逸着灵感翩飞,暇思阵阵,整体相差无几。
1986版普5与他的1974版比较音效上有优势,两家乐团在声部的个性上小有差别。

普6和锡古提组曲录于1987,普6降e小调,作于1945-46,三乐章,以强烈又尖刻的戏剧性对比和战后阴影投射为基色,同时又漫溢着黑色的嘲讽气息,它的对比性和音乐多姿多变有老普独到个性,现代风格明显,仅就第一乐章架构说几句: moderato ,序奏小号和长号先后以顿奏的方式半音下行11个音阶,措辞明断、但不斯罗日杰那般威严,紧接弦乐群以温柔的口吻演奏第一主题,但它的后半段则音阶直落、迅捷快速,两段对比鲜明,这个主题是乐章最主要主题,在几个声部交替发展,副部主题3.39分由双簧管奏出,呈示后,再次回望主部主题,并于6.43分插入低音管的第三主题,且以此为契机开启展开部,展开部主要围绕第一主题展开,直到11.59分圆号吹奏第二主题。这乐章结构与主题构架的设计相当复杂,同时,音乐动态强横、冷酷与温和的抒情兀然对置,听进去很有魅力。
二乐章的结构同样复杂,管乐齐鸣的序奏超长,带有庄严肃穆的气度,直到3.13分主部主题才出现,抒情调的歌咏性质,同样的长度,4.53分的副部主题同样富于表情,5,56分由响板等合奏导引出节奏型经过句后,回到序奏主题进入展开部。
这首作品很考验指挥的结构功力,更考验cm的听力耐心,音乐分段复杂不堪,因而版本不多,识家寥寥,其实属老普难得的内心佳作,虽很难抓住或音律或情感贯穿的主线,但它具像般的投射、散漫却抽紧的情绪、漫无边界又磷磷闪闪的光泽,却能让我隐约看到普罗科菲耶夫无奈、冷笑、嘲讽的面容。
普列文此版在结构上做到了提纲掣领,引领明晰,鉴于作品的特性,演奏松驰与紧凑兼顾,又具有良好的动态,不错。

同张CD的“西古堤组曲”原受贾吉列夫之邀为其创作芭蕾舞剧,后因内容不适选粹改编成交响组曲,有点类似《春之祭》,西古堤是公元前7世纪活跃于黑海、中亚一代的伊朗游牧民族,他们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的源流之一,此曲的四个标题是:1、维雷斯与阿拉的赞仰,2、邱吉波格与魔鬼之舞,3、夜,4、罗利的出发与太阳行进。
单就音乐说,此曲喧嚣无度的开声并无音乐感,除了有点异国情调外,就是猛烈的音响爆棚,这样的爆棚音乐却很为交响乐团喜爱,第二乐章很考验演奏员,尤其类似硬派的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底特律交响等,演奏起此曲来特别上劲,普列文&洛杉矶此版算是节制的演奏,依旧爆棚。

此张唱片收有普7和同属晚期创作的大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海因里希·席夫大提琴,录于1989,仍是洛杉矶爱乐。
普7属他交响作品中容易接受的,旋律性与抒情性为主,甚少现代色彩,第一乐章升c小调,有三个主题,乐章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悠扬高飘旋律的第一主题,副部主题在0.49分,管乐吹奏焦虑不安情绪的旋律,第三主题3.12分,木管呈示童趣般的问答,随即进入展开部,其中对三个主题的展开演变清晰好辩认。二乐章moderato,圆舞曲,新颖别致,悠扬动听,三乐章 allegeretto ,三段体,第四乐章,复三段体曲式,都相对简单。
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e小调,现代风格,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乐队以断奏形式演奏五度四音音型,小提琴紧接介入一条叙述性但稳定的主部主题,第二主题2.17分,大提琴在乐队引导下演奏不稳定的上下颤动的旋律,这个乐章基本就环绕于序奏和这两条并不优美旋律之间游走,并辅以新异生涩的各种变化。
第二乐章开声在大提琴一段快速华彩之后,0.37分演奏第一主题,是一条在属音mi上反复留涟的旋律,并引伸出节奏干脆的快速联动旋律群,2.39分在高音区以俯视的姿态出现一条抒情的第二主题,它的出现让音乐顿时温馨起来,乐章的基调就这样确立了——以技术性华彩与抒情性倾诉来构筑音乐结构,这样分段,这个庞杂乐章就简单多了。
第三乐章变奏曲式,认知并不复杂,不赘。

普列文是俄系管弦乐作品有力竞争者,他的指挥特别能调动起乐队的气势,并以清晰有力的结构、宽阔跌荡的幅度、明快动听的旋律取胜,这三张Philips唱片,录自他短暂任职洛杉矶爱乐团总监期间,也正值他生涯盛年时期,价值较高。


链接: https://***.com/s/1AdbiG3x0LJHsb3KpvbxKag?pwd=tb5u 提取码: tb5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5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