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20: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宁夏银川
酒不醉人人自醉,机不迷人人自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2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22: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场记板,原来只知道他的样子,不知道他的名字。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能够见到这个东西。也不知道它的作用,只知道它是怎么用的。”咔”,换到下一幕,这几乎就是他给我留下的全部印象。

而我也就需要这个,其他的我也不需要,乃至于不需要知道,当然我也百度了一下,所以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它能够非常的干净利落。让你从一幕切换到另一幕。但实际上我们是非常困难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的惯性太大,我们的放大倍数也太大。当一幕逝去的时候,我们会久久思念。每想一次,就重复一次,就叠加一次。就放大一次。就增殖了一次。

习惯性的复盘、梳理,习惯性的精神腹泻。这种习惯一定能够让六管重机枪,火力全开,停不下来,直到枪口发红,必须强制冷却。

所以就可以烧起来。虽然是从各个角度去想,但是也就是那几个路径,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琢磨着怎么才能更好?

而这其中,关键的目标是没有变过的。也就是怎么能够把牛角尖一钻到底?所谓钻牛角尖,也就是四路沿着一条路一直延续下去。
虽然你周围有很多保镖,但是你本身是没有变化的,保镖环绕着你,跟你一直走下去。路径是那样的稳固。以至于在牛角尖那么细的空间里也可以完全不会碰壁,准确的抵达牛角最尖端处。

所以怎么才能够钻牛角尖?什么才叫做钻牛角尖?就是要执着,要一根筋。不能散了,要改变功放的效果就一定不能去碰音源,也绝对不会去碰耳机和音箱,就是要和功放过不去,死磕到底,针对功放做各个方面的改善。从避震到线材,从电源到器材架。

直到下一个主题的开启,找到了新的一个牛角,然后再一头扎进去。非常的专一,专注,聚焦,以至于可以在对应的对象上开出无数朵花。

其实发烧是一个很文雅的方式。通过一种比较文雅的途径去把时间给打发掉。相对来说算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嗜好,对那么多不良的嗜好而言,他已经很好了。

从线材到音源,从功放到数字转盘,再加上各种时钟,电源,处理器,避震,保险丝等等,构建了马里奥世界里的各种,各种什么呢?”跳板”,他在每一个周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卡,每一个里程碑都做了用心的设计。都埋下了对应的伏笔。

而马里奥本身,他的选择,他的路径或是起跳。或是下蹲,或是滚动。或是发射道具,这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种行为上的不确定性虽然没有实体,但是没有关系,他依然是信息构成的一个部分。
和上述对应的各种实体物件,构成了双不确定性。

一个马里奥的世界就此展开,非常的丰富多彩,有各种通关的方法,有各种不同的关卡。
马里奥的世界,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临时性。怎么理解这个临时性?
比如你前面有一个水平移动的台面,只有当这个台面正好移动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再起跳才能够跳到对岸。
再比如你跳到一个台面上,如果你没有及时再次起跳,那么这个台面消失后,你就会掉落深渊。

所以马里奥的设计理念,这种能够临时搭载,承载你念头的,名相,在发烧的世界里层出不穷。
它有可能是论坛里面的文字信息,他也有可能是机器打开盖子以后里面做工精美的电路机器元器件,它还可以是实际播放当中获取某一个令人销魂的桥段。

他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是他能够支撑你的念头。令其升起产生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想法。但是他本身就像一个泡泡,也就是一个泡泡。
他能托举起你的念头,但他本身也是被其他的泡泡托举起来的,都是太空漫步,没有真正的地面。因为所谓的地面,只是感觉那是地面,实际是个泡泡。

你可以更换游戏的关卡,比如你可以逛论坛或者直接看线上电商,或者加入各种社交群,或者参加各种线下展出。然后各类马里奥的关卡就会出现,而且他们还会彼此组合,中间几乎没有什么界限,可以嫁接,也可以混搭。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游戏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游戏由自己创造。让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创造了游戏。但实际上却是自己创造的游戏。早年的时候游戏还比较简单。很多游戏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个功能,可以自己生成地图,创造自己的关卡。然后就可以让游戏变得无穷无尽。

但是他毕竟还是有所尽头的。因为虽然游戏可以非常多样化。但是你玩久了以后发现多样化其实是单调的,各种变形而已。然后你就不想玩了。

因为你发现那是一种自作自受。这种自作自受的名字叫做追求美好。追求更高,更快和更强。追求更好的设备,追求更好的声音。但是思维反向照一下,会发现这里有一个问题。

既然追求的是好那,也就是意味着现在不够好。如果现在足够好,也就不存在去追求好。追求的是比较优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过来讲,更好的对象就是还不够更好。所以那些套路都不用再提核心点就是不好的希望好。

可是找到好了以后又希望再好。所以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整个游戏,始终让自己站在不好的范围里。自己之外,就是那个希望得到的更好。

那这个自己是怎么来理解呢?它没有形象。但是它能塑造意识。或者他说他本身就是意识,就是总觉得自己的东西还不够ok,总觉得那一山高,你觉得下一个会更好。

这样一来就有一点糟践自己的味道,除非知足。不然的话就一直糟践下去了。
其实本来都是自己,但是偏要跟自己过不去。塑造出了一个好和一个不好,让自己站在其中的一面,无论是哪一面,都得面对对方。

结果就是两种,也只有两种,不是卑就是慢,前者看不见自己,后者瞧不见别人。通通都给忽略了,其实本来都存在。硬是把自己障碍的看不见。完全不去看,所以看不见。其实并没有难度,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比如说一个手机,没名气的手机,他的耳机孔有非常好的声音,可能等这个手机被丢掉之前,都没有会发现这一点,也从来没有用过那个耳机孔。

因为他那个耳机孔,没有专业的宣传,没有一个好的口碑,没有人为他捧场,也没有人为他做戏,也没有发烧友认为它能够崭露头角,放出光彩。

再比如说一个便宜的小尾巴,他的声音非常的好,但是它不是那么的贵,也不是那么的有名气。
面对自己的台式设备。虽然那一套设备声音不一定很好,但是它很贵,也很有口碑。
所以自己还总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听这一套台式设备,试图去寻找里面不一样的东西,与价格相匹配的东西,总觉得有这么样的一个东西。

再比如自己买来的设备,并没有时间去用。自己的音乐素材,也并没有别人展示机里,放出来的那么出彩。
那么纵使自己经常路过展示机的展位,听展示机的时间,乃至于比自己器材的时间还要长。
自己也非常认可展示机的实力,然后很希望把他也带回家里,可是就是那套设备确实有点贵了,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音乐素材,没有别人的出彩,就只是痴痴的惦记着那些机器而已。

那么展示机在展位上播放动听的音乐,如果实际对个人来说能够听到的时间更长,其实这个场景拥有的时间,这个境界的保持,已经远超自己把这些设备搬回家,并且还要撞运气,能够奢望让它在展台一样发挥的那么好,纵使如此,可是在家里听的时间,还是短过于能够在展台听的时间。

如此而言,其实在展台厅展示机,这一种”拥有”,完全比把这些东西花钱买回家来的更扎实,因为你享受了更长时间的良好境界,可是,在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概念里,那并不属于我,那不是我的机器,可那是你的境界,那是你的念头的组成,那是当时当下的你,那个不被认出来的你。

几个例子举的比较生硬,但是类似的事情确实发烧当中屡见不鲜,比这些例子要精彩的多得多,无巧不成书。

一种道理放在两件事情上,本来应该是一个结果。可是偏偏双标了,双标就是矛盾。
发烧不应该矛盾,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高保真,我们的标准是一个不是两个。
我们费尽努力,为了获得的也是高质量的音乐,高质量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也不应该是两个。

如果标准不一致,那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高贵,失去了高贵也就失去了动力。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心不够直,在此处认这个理,在彼处就不认这个理了,理随人转,而非人随理转,说白了还是一个情欲胜理智。

不该想的总去想,该想的却偏不想,想的不中用,受用的却又不要。
这个惯性真的很大,要想把这个惯性换过来确实很不容易,在切换的过程当中必然种种不适应。

在选择器材,选择发烧路径的时候,我们在种种条件当中做出最优的选择,做出我们自己认为最优的选择,做出在我们经过种种参考信息之后梳理出来最优的选择。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费马最短时间原理,很是让人着迷与不解,原因是我们认为我们是有智慧的,而光是客观的物理的事物,他不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也不应该体现出,似乎有主宰能力,才能具备选择能力,的那种智慧性。

可是我们却允许自己的思维方式总是朝着最优解的方向迈进,并以此为自豪,哪怕这种行为伤害到了对方。
尤其是价格上面的拼杀,竞品友商的打压,二手商品的流转等等环节,那都没有关系的,不论是金钱还是信誉,只要最后的结果对我有利,它就是最优解,我们固执的如此认为,并以此为傲,因为最优解是智慧高等动物才能擅长的操作。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里说梦两重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3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22: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4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2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音乐的作用像一个节拍器,一个很好的节拍器,一个能与心契合的节拍器。
有的时候听音乐总觉得进不去,入不了味,投入不到那个状态当中,这就是还没有投缘。这一段乐曲,还没有完全能够8字配合。
如果能够契合或者摇头晃脑或者深深沉浸,但是总的来说,心会随着旋律而动,随着词曲而起伏,进而忘记当下的一切。

现在流行,洗水这种器材,而如果能够契合能够完全投入的音乐,那就是心的洗水。一遍一遍的听,也就是一遍一遍的洗,心随之而律动,借助外力让它的运行进入一种固定的范式。

而这种范式是与当下,或者是现前,所思所想所不同的。所以它可以让你洗涤尘埃,短暂的忘却杂念。进入到一个安静,宁静,深邃,真空的环境当中。

而这种独特的范式又可以做成不同类型的套餐,也就是不同类型的音乐,他们或收或放,或阴或阳。
选择不同的音乐投入其中就能得到不同的状态,或者更确切的说契合当下的状态,不同的状态选择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带来不同的状态。

那个无边无际的高音,俗话说的好,去的尽,让我联想到了哥特式建筑的那个尖顶。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向,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表达。

怎么说呢?并没有所谓的实质性作用。就像你看到小动物在发脾气,张牙舞爪,无论它怎么去造作。他的运筹范围始终是有限的,产生不了多大的动静,不能也不会伤害到你,但是你能看到他所表达出的那种心态。

是如此,也只能如此,就像哥特式建筑一样,虽然它的顶非常尖,但是它依然不能触到天空。
它只是一种意向,一种希望,触及天空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心愿,表达了愿力的方向,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这样。
那房子也就那么高,只是每个顶都挺尖。但是每一个房子顶,距离天空,那都真的很遥远,很遥远。

所以这只是一种状态的表达。这也只表达了一种状态。
无论是怎样的音符,怎样的律动,他没有逃脱状态,他的范畴还在状态里,还在五指山下。

他们有的也只是状态,在这个境相当中的状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境相随起随灭,了无真实,状态随境而生,真实不虚。

感觉,我们要的就是一种感觉,而我们所得到的也只是一种感觉。都是感觉而已。
既然如此,其实,实际上有没有做到,并不关键,实际上有没有得到这种感觉,却非常重要。

所以无论高音的”放心”与低音的”收心”,他在逻辑上做到了完美。
完美什么呢?完美的解决了问题。不在那些想却不能的事情上浪费一丝心情,产生一丝杂念。
把所有的心力100%的投入到,投入到什么地方上去呢?
投入到在此情此景,应该做什么?应该表现出什么心态?投入到这个地方去,投入到对状态的校准里。

是什么?和怎么样?两个维度完全不同的关注点,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前者,不断的观察,在这个境相当中,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不应该是这样的?并不断修正。
而后者不断的思考,在这个境相当中,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彼此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利益得失又是什么?怎样做才是最优解?并不断攀援。

音乐的欣赏,匹配更侧重状态的变化,内心状态的变化,虽然也可以让你思绪万千,虽然也会让你耐不住而厌烦。
但是他始终不会让你去思索,去和那些所谓的实质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纠缠。

因为你只会认为他是一种心灵的调剂,而不会把它当做一种日常事务达成的必然环节。
所以我们会更关注它→”是什么?”
当然如果他在”怎么样”的这个方面做的不好,我们就会切换它,然后呢,我们又会回到关注他”是什么?”这个点上来,直到我们觉得这个点能够让自己心满意足。

但是一旦离开音乐,我们就会忘记这种,心的运作方式,我们非常贪求怎么样?不给是什么?留空间?几乎不会去考虑它,我们会鏖战在”怎么样?”的海洋当中,知道实在太疲惫了才会去想起”是什么?”这个解法。

其实,用是什么?这个方式,一切也都能够正常的运作,乃至运做的更好,因为”怎么样?”的开始就是”是什么?”,但是我们总是不大放心,总是纠缠不清,留恋不舍。
假如我们只是聚焦在是什么?然后,会出现什么呢?问心无愧,仅此而已,哈哈哈哈,还能有啥?

有的,有那些画蛇添足的痴心妄想,罢了。我们急匆匆的冲进去,义无反顾的拼搏,向”前”,认为一切操之在我,做到即是得到。
然后就来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有了各种缠缠绵绵的思绪、烦恼。

其实发烧,发烧器材,这就像是有一个大的节拍器,它是音乐,在这个节拍器的前面,有一些拦路虎,它是一些小的节拍器,那么要到大的节拍器的必经之路,之上,放着这些小的节拍器,这些小的节拍器,就是各式各样的器材的种种特性。

我们其实完全可以跳过所有的器材,完全不用发烧,任何的器材直接去取这个大的节拍器的境相,只要是不要偏的太过离谱的表达,正常的声音演绎,都可以实现这一点。
所谓正常就是普通,没有刻意追求的设备,不讲究的方案,比如手机喇叭的播放一段乐曲,是最普适的,最容易找到的解决方法。

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效果一点都不差。自己想发烧找了一个理由和借口。其实那都是理由和借口而已,越过这些所知的障碍,任何一段乐曲,哪怕是哼出来的,甚至跑调的,只要你能识别它,他就能把你带入意境。

那么发烧,哈哈,是一群讲究的人做的事情,是讲究的事情,这些人的心非常的细,这些人有各种各样的讲究,这一类人也非常在意细节。
大部分是这样的,如果比较粗,比较大条,比较随性,不大容易烧起来,或者就算是烧起来了,不大容易烧的很深很深。

一个例子就能够明白,比如老师让学生画一个圆。下面有不同的学生,那么他的反应就会不同,有的学生非常质朴,老师让画个圆,他就画了一个圆,画完了以后,他也没有想别的笔放在一旁,就那一瞬间,圆画好了。
这样的学生单纯质朴,心如白纸,没有千千结,也没有那么多个眼儿。

另外的学生。老师说完以后他没有办法去画,他会问很多问题,10万个为什么换多大的圆,画什么颜色的圆?在哪里画圆?是用手画还是要用圆规画?
等等他把这个圆画好,前面已经经过了种种折腾,而这种种折腾,里面有种种乐趣,所以也有种种的节拍器,让你随之而摆动,这就是发烧。

在,接触到音乐的前一刹那,做了一个漂亮的拦截,拦截住音乐的本身。而去研究起怎么样去表达音乐才会更为合适。
没把这个研究明白,就不会放下心来。放开道闸,让心和音乐融为一体。
把这个研究明白了,就会尽情的享受,并且认为这才是最美的音乐。但是没过多久又开始怀疑这种认为了。

所以安心听音乐本身也是一个悖论。
既然要安心听音乐,又何必故作拦路虎,画蛇添足。
安心听音乐的人他的心是安的,他也不会搞这些东西。
发烧的人心是不安的,安了就不会发烧,只是聚焦在一个范围内的不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形态的安。

解决发烧的种种不安,随便例举一下↓
①隐隐作痛,往往就是那些潜伏的念头你没有找出来。
它们悬而未决,但是又不是你的明记,不是你能明记。
所以,那水面下的冰山,总是默默的,让你觉得很烦恼,牵肠挂肚却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在羁绊着自己。

解决他的方法就是要静下心来,让念头沉淀沉淀,让这些悬而未决的东西浮现出来,知道什么环节还没有做好,还需要去做,还没有调整到位。
究竟还有什么样的一些想法没有给对应掉,还在那里担心,还在那里焦虑,还在那里怀疑。然后这些东西去掉以后,一切清净。

同时如果经常容易犯这样的毛病,那么一旦有了新的主意,就抓紧把它记录下来,放下手头的事先把它记下来,这样心里会非常的踏实笃定,也就没有这些疑神疑鬼的东西的干扰,也就不会隐隐作痛了。

②现在的器材声音不够好,或者是刚刚做好的改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方法和路子看上去都没有毛病,但是到底是进一步再去改呢还是全部推倒重来呢?总是矛盾。
这个时候要多想一想缘起之法,不要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对策的正确性。

凑巧就是最大的完美,虽然不一定按照你想的路子或者绝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按照你想的路子。只要能够”凑巧”,就可以收手了,莫贪,否则很容易再次失败。

抓住好听的声音,论他是从哪里来的,珍惜,珍惜当下,留下美好的回忆,让知足取代贪婪,不要总觉得还能更好,尤其不要再想入非非的假设状态里贪婪,那只会让想入飞飞飞。

已经的好,不要把它轻易抛弃掉,舍弃掉,或者,哪怕你总觉得他只是一个半成品,还没有臻于完美,那就是一个笑话,当下的喜乐就是当下的完美。
不要,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和那个真正的自己,过不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5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13: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6
 楼主| 发表于 2025-9-13 10: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若不发烧,又去了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7
 楼主| 发表于 2025-9-20 21: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帖子刚开了个头,就被一大堆事情堵住了,忙的忘乎所以,回过头来看,正好一个星期过去了。

刺激我写这篇帖子的原因是一个烧友,他突然就退烧了,退的是那么无声无息,没有任何预兆,又好像是很彻底,很干净。

当我问及你那个城市近期有展会的时候,我才知道他基本上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发烧友任何接触了。

他也没有跟我说,就默默的,但是在此之前发烧的却很是狂热,几乎没多久就有一些新设备来折腾,所以这么一来一去对比起来反差还是蛮大。

正好自己也基本上退烧了,但是我很清楚并不完整,并不完全,所以就退烧以后的去处,在何方?蛮有意思~

基本上如果你不是非常清晰,你是怎么退烧的,那你不会退的非常彻底,你大概率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消停一段时间又开始发烧。
另外一种情况是,和你不知道你是怎么退烧一样,也是迷迷糊糊的,又开始烧起其他的东西来。

后一种情况,换一个表达方法就是吃腻了一道菜,但是并没有辟谷休粮,只是会换另一道菜去吃而已。

就像宠物猫他喜欢主人摸它,但是你要是有个快递的空纸盒子,它也喜欢待在纸盒子里,如果你同时有两个纸盒子,有一个还更小一些,那它就更喜欢待在那个更小的盒子里,哪怕蜷缩成一团,它也喜欢在里面待着。

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就是他喜欢那种触受上的愉悦感,可能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如果他在这两种情况下难受,那他一定不会持久保持这样一个状态,说白了还是执迷于境界。

回头再来看一看发烧这一件事情,他其实是一个围栏,让你在这个围栏里面造作。

虽然围栏里面也有丑的一面,但是围栏屏蔽了很多扩散性的风险,而那些风险可能更为恶劣。

所以说这个围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发烧也可以算作是一种雅好,不那么勉强的算做,虽然不像什么古董收藏之类,那么的雅。

而且早期的发烧,因为环境和条件等等原因,还相对比较青涩,那个时候器材的更替并不频繁,更多的是意识上的思考。

尤其是对论坛描述的做功课,还有那种无法现场试听,更没有线上试听只有纯粹的沟通交流的推演预判,所以说整体形态同如今都有所变化。

如今最喜欢的就是强大的性能,众多的功能,豪华的用料,但是这些宣传方向,很容易就同质化了,同质化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

强者要更强,弱者也不示弱,你有的我要有,你没有的我还要有,发烧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微小,我把目光转移到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市场,感受就会更深刻一些。

十万,二十万,乃至五十万级别,卷到内饰都看不出明显差异,无论是用料,做工乃至设计都是那么的类同,以至于让你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差异,找那种你认为是差异的差异。


早期发烧器材设计它的声音风格奠定格调,性能是它的必要辅助,如今发烧器材所以性能和功能作为基础,声音的调音风格是他的辅助,前者容易产出五花八门,后者容易导致合而为一。

跳出这个围栏,进入另外一个围栏,其实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就像宫崎骏画漫画一样,好几次退出,有好几次卷土重来,后来,他还是觉得是一个归宿,没有放得下的时候,直到最终。

围栏的效应就是如此,你会待在你认为喜欢的围栏里,如果围栏小一些,他的变化波动那就相对小一些,如果围栏只是一个点,也就是围栏里面并没有围什么东西,围栏就是围栏本身,那就心系一缘,定海神针。

但实际上这个围栏可以千变万化,你可以从一个围栏跳到另外一个围栏里面去。
你不喜欢的围栏,也可以变成你习惯的围栏。

你习惯以后,再不断的用那种,所谓的成就感也好,反正总之是正面的一类理念,来投喂自己,自己的审视打上对号,那么你也会慢慢的变得习惯加喜欢。

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就像工作,大部分人会排斥忽然增加的工作,或者等等类似,总之就是变得恶劣或者说是持续恶劣甩不脱,难以耐受。

但是如果你改变观念,把抵触情绪去掉,把手上的其他事情都停掉,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做着做着,你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然后也会有所得,有所习惯,有所熟练,乃至于梦里都是这些东西,不用睡着,闭着眼睛就开始了。

那么你已经深深的进入到了围栏内部,等习惯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你换一个围栏,你又不习惯了。


不习惯的不是围栏,不习惯的是变化,不习惯的是没有成为习惯,而正在成为习惯过程当中的那类状态,是没想好的迷茫与彷徨。

诉求境界者,本身也就是他创造出境界的一部分,一体不二,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言自语,自娱自乐。

所以到头来安静而又文雅的发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围栏,值得怀念、回味的围栏。
只可惜这个围栏,面积小了一点,不耐玩儿,不容易让人一直玩下去,债还完了,早晚会脱敏,莫名其妙就放下了,就无法再迷恋,虽然,还未尽,还有残存,但大势已去。

那,下一站是哪?下一个梦又是什么?与其说没有人知道,不如没有人在乎,用上AI可以梦的更深沉,更花样。

那玩意可以续梦,到后期更加可以栩栩如生,加持你的妄想,让齐天大圣升级为pro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8
 楼主| 发表于 2025-9-20 2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3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