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981
发表于 2024-7-18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2
发表于 2024-7-18 0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07:57
这位钢琴家,到底是男是女啊?

我搜索不出介绍。看索尼精选上的介绍,是用的“他”

是“他”。
Hannes Minnaar brings many positive assets to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His superb finger independence helps vivify and characterize the contrapuntal writing at any tempo, abetted by varied articulations and imaginative yet discreet use of the sustain pedal. The pianist clearly enjoys modifying voicings, amplifying textures, and shifting accents on the repeats (which he observes in full, including the Aria da capo), not to mention unfettered and creative ornament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07:57
这位钢琴家,到底是男是女啊?

我搜索不出介绍。看索尼精选上的介绍,是用的“他”

是“他”,看封面以为是“她”,未搜索细究,我判断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12:11
哈哈哈,不看脸,光看身姿,是有点女性化的撩人。

我就曾经把一位女小提琴家,看封面发型极像男性,只看 ...

哈哈,是的,这位Hannes Minnaar我曾经看过他在B站的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22号,当时还不知道他有老肖的《24前奏赋格》,不咋感兴趣,划了过去,当时就认定是“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基塔连科这版肖8,与他这套全集总的设计一致——节奏缓慢而激烈,但你听起来并不很拖,更不絮叨,演奏与作品的创作精神达到“人曲合一”之程度,第一乐章时长29.38分的听感很实、很有效,直到A部形成掷地有声的第一次高潮(14.25分)后,转向脍炙人口的B段快板(17.06分),我是很欣赏基塔连科这样带有方整感的不太快的 Allegro , 听起来来就似一列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和铁甲战车方队,与前后两个A段深厚的人文气息形成对比。
基塔连科中间两乐章谐谑曲并不在意于是否“爽耳”,稍宽缓的速度调的非常“正”,以利于构筑音乐结构,我之所以高赞基塔连科这版《肖交全集》,就在于其与诸多名版不同的构思与立意,这样的肖8具备相当个性的艺术梳理,尤其在结构上铺的开、站得稳,又有特有的、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的细密流畅,这样的肖8,越听越觉蕴致无穷,听听第三乐章那番独有的、魔煞般的尾声是如何转到第四乐章悲怆的巴沙加牙前奏曲的。

肖10的演奏类同肖8,也是一个比其它版本宽缓的moderato 引子,它哀婉的沉思意有所指,指向何我不想说,单簧管的第一主题(3.17分)与展开的悲楚情绪和长笛在低音域吹奏出“缓解药”般的第二主题(7.48分),这两主题,基塔连科所给予的呈示都非常清晰,再听听他同样表述清楚的展开部(10.37分)、由克制转向激烈的过程,这个过程清晰的令人发指!在基塔连科棒下,长大的“篇幅”无一句废言,而科隆乐团合奏水平之高不由让我点赞,听听弦乐组在第二乐章精细如发丝的精湛表演,再听听基塔连科怎样把诠释从众多版本固态化的“凶狠表情”勾勒、转向具像化与音乐性兼优的布局设计是多么高明,这样高明的处理,再过多少年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它是“音乐性”的,做为听家你必须得懂:任何时效性的东西都不会长久!别管它在推出之时有多么“正确”,1953年的老肖显然是在给***“绘图”,这毫无疑问,但他借助的工具是“音符”,因而演奏就必须符合音乐的本旨与特性,基塔连科是深得其味的,这是他的高明。
基塔连科棒下的第三乐章的小快板令我涕笑皆非,它是机敏灵动与固态僵化、圣洁恒升与陈词滥调的大杂烩,没有人能完美解释它,基塔琴科聪明地放大了其中的荒诞元素,让人们看清楚,当荒诞盛行思维扭曲,这个世界是何等令人不知所措。

肖11写于1957年,标题为“1905年”,G小调,四乐章不间断演奏,写作题旨与背景无须说,有兴趣可网搜,我想看的是作品的精神和音乐意义。
第一乐章标题:“冬宫广场”,描写沙俄治下圣彼得堡的阴暗场景,三段体。动机型引子过后,由定音鼓和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A部主题,之后有类似教堂圣咏效果的和声演奏,在一段悲苦旋律过后,由长笛在5.39分演奏降A大调的B段主题。
第二乐章标题:“1月9日”,作品的中心乐章,自由形态交响诗,开声就是漩涡般的主部主题,它在不同的调上连续翻转,并以迅猛的形态发展,描绘1月9日人群向冬宫进发的过程,随之第一乐章慢板主题再现,并与聚集主题交缠发展,11.35分的打击乐揭开另一“画面”,并做赋格式模进展开。
第三乐章“永恒的悼念”,慢板,葬礼进行曲,三段体,中提琴演奏的A段葬礼进行曲,来自列导师喜欢的革命歌曲,9.13分呈示的B段音色明显变化,再现段较短,不间断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警钟”,回旋曲式。

肖12创作于1961年,题献给伟大导师列宁,D小调,第一乐章标题“革命的圣彼得堡”,开声引子属动机性音型,肯定在D小调上(6  1 7 2 6),这无须说,经转调后,由木管呈示快速的第一主题(1.53分),它的发展快如旋风,惊心动魄,第二主题第4.58分由大提琴呈示,仔细听,两个主题均来自“引子动机”,第6.17分进入展开部,基塔连科的调度无须说,特别是弦乐组灵活的运转,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尾声在小军鼓伴奏下,管乐组再次吹奏出如圣歌的引子动机。
第二乐章慢板,标题“拉兹利夫”,拉兹利夫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居住地,音乐完全是歌颂性的,听听0.45分的圆号,A部主题与第一乐章引子有联系,我们对歌颂性的音乐不会陌生。
第三乐章谐谑曲性质,三段体,标题“奥芙诺拉巡洋舰”,A部主题由定音鼓击打出它的节奏型,再由弦乐拨奏接过去,然后予以卡农式展开,(记住这个主题,它是第四乐章的灵魂主题),B段出现在1.59分。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标题“人类的黎明”,F大调(D小调的平行关系调),第一主题脱胎自上乐章的A部主题,第二主题1.20分由小提琴奏出。

肖11、12演奏是这套全集最棒的演奏之一,基塔连科的演绎与作品精神完全契合,情感、深度,清晰性、合奏声音都无比杰出。
这两首作品,包括他的后几首,写作技巧的应用与影响力显然不及他的第4-10号,但却是全面了解老肖、全面了解老肖交响音乐中嘲讽与犬儒性质兼有不可不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他“犬儒”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在世界观与认知上难以跨越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看到存在于他身上令人敬重的人文关爱精神,我一向对宏大叙事的作品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这样的作品很难去除“官样”、很难免于陈词滥调,但同时,对于这样伟大的作曲家,对于这样一位交响巨人,既使宏大叙事作品,它的音乐性与创作技巧、包括配器,亦属一流。

肖13创作于1962年,根据叶甫图申科诗而作,声乐贯穿各乐章,包括男低音独唱、合唱与乐队,男低音:阿鲁特琼·科奇尼安(Arutjun Kotchinian),布拉格爱乐合唱团,同样,若对创作背景与作品诸多掌故有兴趣可去网搜,这里从略。
第一乐章“娘子谷”,柔板,降b小调,带有回旋曲特征的安魂曲,乐队引子过后,男低音唱出理性、悲伤、事件回顾诉说的声调,回旋曲主题即开声乐队的引子,几个插部由人声部分构成,若这样梳理,乐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第二乐章“幽默”,小快板,C大调,谐谑曲并具进行曲性质,作品含义丰富,似乎在表达不屈的抗争,
第三乐章“在商店里”,柔板,带有对平民生活的礼赞特征。
第四乐章“恐惧”,广板诗篇性质,集中表现百姓在特殊气氛中的的生活状态,低音大管的指向无须一言。
第五乐章“功名利禄”,嘲讽与歌颂兼有,无须再言。

第14号交响曲,作于1969年,共14乐章,音诗性质,每一乐章都对应着相关标题诗的旨义,题现给本杰明·布里顿,这样的作品必须首先得去读诗,否则旨义难懂,我这就免了,否则得堆积大量文字,与我初衷不符。

第15号交响曲,作于1971年,四乐章。
第一乐章 allegretto(小快板),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童年自画像,中间段落插入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旋律,基本音调鲜活、生动,激情四溢。
第二乐章,Adagio - Largo - Adagio - Largo,慢板,葬礼进行曲氛围,开声是铜管平行三度的主题(1 7 1 2 1)动机,然后是大提琴自述措辞吟咏予以应答互动过程,演奏沈静但深刻,音调令我肃穆,经过部分是铜管吹奏与小提琴的对话后、开启的葬礼进行曲,但两者的应答贯穿始终,情绪上流露出一种看穿后的豁达,演奏挥洒但有限度,而又归于空旷之中的孤僻沈静之地,这乐章,甚合我意,是我喜欢的境界,人至老年,大抵如斯。
第三乐章 allegretto, 三段体,类似一首小提琴协奏。多变的节奏与音色如乱花迷人眼。
第四乐章 Adagio - Allegretto ,不规则的变奏曲性质,变奏主题类似瓦格纳“众神的黄昏”中的音乐,听这样的音乐,很让我想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肖固然还不到死之境,但情绪“灰色了”,无论后面再咋折腾,冥府候补的号牌拿到了。



https://pan.baidu.com/s/1aOagJj2x_gREMPVhmDOsvA?pwd=42w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篇基塔连科肖交第二部分审核中,看来,我乃重中之重的审核对像,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发表于 2024-7-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8
发表于 2024-7-21 1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6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多版本鉴赏

在贝多芬协奏曲中,这首三重协奏曲被轻视,创作于1803—1804年,迟至 ...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推荐一个法派全明星阵容。演绎与传统德奥很不一样,但也别开生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_6LYbm5EeERDD69_ZOZ7A?pwd=n72i
提取码:n72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9
发表于 2024-7-21 23: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7-21 08:50
基塔连科这版肖8,与他这套全集总的设计一致——节奏缓慢而激烈,但你听起来并不很拖,更不絮叨,演 ...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迪米特杰.契达申科指挥的肖交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0
发表于 2024-7-22 0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virgo_bottle 发表于 2024-7-21 18:10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推荐一个法派全明星阵容。演绎与传统德奥很不一样,但也别开生面。
链接:https://pa ...

没错 Ferras 是法比学派代表人物,运弓优雅 声音柔美
Heidsieck 也是细腻 内省的风格 音色不是非常明亮但也是清晰有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斯特拉文这首D大调小协写于1931年,被专家帖上新古典主义创作标签,不知根据是何,我是丝毫听不出它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同质性联系,相反,它坚决果断的擦弦与阐述方式更类似巴洛克协奏曲,也就是说,在写作的精神上,它模进的措辞方式更巴洛克。

听听第一乐章,标名“托卡塔”,这显然不似古典主义的标签,听听那个在D调上引人入胜的第一主题(动机性的)  1712 1111  1712 1111,它还有一个对比性的主题,在属调A上,但它不是一个“成型”的对比性主题旋律,而更似于一个缓冲的节奏型(注意这一点,对划分类型非常重要),居于统治地位的,就是在D上这个顿挫有力的前冲旋律,为何说它是“动机性”的?因为它贯穿于每个乐章。免强可将其按奏鸣曲来听,也有一个免强可称为“展开段”的段落,但它却在F大调上进入(第1.12分),很奇特的写法,但展开段则颇为令人着迷。

中间的两章“咏叹调”都是三段体结构,都富于歌唱性,三段的结构很清晰,不会让听家“混沌”,你再听听他的第四乐章,纯属“节奏推动类型”的音乐,有属于古典风格的标签么?

我欣赏穆洛娃,与其它女性小提琴演奏家比较,她的琴音格外有迷人的气质,这版斯特拉文斯基演奏够精彩,她的“点”找的很准,又能不温不燥、恰到好处,即体现出女性的细腻与妩媚,又能跳出女性圈子,表现出英气逼人的推力,抒情段落时也能含情脉脉,仿佛要把心胸敞开而一释情怀,而第四乐章在艰难的技巧面前技术性的表达又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的弓弦力度很是有魅力,细节“吃”的很准。萨洛南无须说,对斯特拉文斯基此类音乐颇有心得。
此作属技术型小协,穆洛娃、穆特、甚至哈恩的版本都不错,并不见得逊于斯特恩、帕尔曼、格鲁米欧的版本。

相对于斯特拉文斯基较稳定的“节奏型”,巴托克作品更有难度、更难驾驭,把握住那种飘忽不定而又变幻丰富的复杂走向和委婉曲折情感之间的平衡需要相当功力,穆洛娃的演奏足够精细,脉落走向与情感表达贴近作品的原意,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力度稍差,这“力度”还不是简单的加力就可以的,而是内在的张力不足,小提琴足够柔媚,细品又觉得少了点什么,特别是对慢板的处理,她力图繁中求简,但巴托克有时恰恰是不能“简”的。洛杉矶爱乐动静相宜,很干净。


https://pan.baidu.com/s/1Ra3PlJTEvIybWgbjY6YTfg?pwd=fnf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2
发表于 2024-7-22 12: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3
发表于 2024-7-22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leitong 发表于 2024-7-22 02:21
没错 Ferras 是法比学派代表人物,运弓优雅 声音柔美
Heidsieck 也是细腻 内省的风格 音色不是非常明亮 ...

我对法派演绎情有独钟啊,一堆德奥系作品我的首选是法派演绎2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07: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斯氏和巴托克意犹未尽,再咯嗦两句:这两部作品均作于上世纪30年代,斯氏的1931年,巴托克1938年,但风格迥异,像是两个世纪的东西。

这个时期的斯特拉文正处于创作的中期(1921-1951)——新古典主义时期,我们确能在其中听到巴赫或巴罗克的回声,乐章的小标题是巴罗克式的,更紧要的是音乐精神相近,即它的表述是“纯音乐”的,带有巴罗克式的理性、冷静与随性,没有特意的情感标的与主观诉求,风格简约,配器也简洁,活泼的节奏像是跳跃于曲径通幽的音乐小径,创作精神上,他完全是斯特拉文斯基自己血脉的滴传派生,不过套了件巴罗克外衣,斯氏擅长“旧瓶装新酒”,他一旦灵动起来那份欢快与跳跃如灵蛇起舞,俄人大都有这本事,普罗科菲耶夫和老肖的协奏曲亦多见此妙。

第一乐章托卡塔没有冗言赘语,开声就是在上属方向四个尖锐的动机性和弦,斯特拉文自己在解释这个动机时说了一句形象的话——“进入这首乐曲的护照”(注意:是进入整部作品而非仅是一乐章),紧接下来主部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主题八个音符有六个在主音D上,瞬间就给人清晰记忆,狭小的展开部节奏丰富,乐思多彩,符合巴罗克曲风,整个乐章大量重复性乐句让人想起赋格曲对一个主题的“复述”特征,而这个乐章的魅力就在于此。

中间两个乐章——咏叹调I和II都是道地的三段体,却有着各自独特的面容,一个由动机音型引发,一个则在动机音型基础上呈现出各种分解与变化,但又都摇曳着那个时代淡淡的优雅的忧伤与风情,基础调性是d小调和平行的F大调,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斯特拉文斯基似乎是自我玩耍般的“变脸”。
第四乐章随想曲是炫技、节奏变化、色彩变幻的大卖场,在一连串装饰型经过句后,D音上强化的切分连奏开始了这一奇妙的音乐之旅,它尤其显示出斯特拉文把握节奏与善变的诺大本领,灵动的节奏让人跃跃欲舞。

在巴托克作品中,这部第2号小协相对悦耳,作品受委托而作,曾几经修改来满足委托者的喜好,具有协奏曲体征,实际上更像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巴托克属动机性作曲家,因而主题与变奏为其所长。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小提琴主题带着典型匈牙利民调色彩,在竖琴与园号暧昧的背景下单刀直入,随后是它醒目的炫技部分,1.56分副部主题以柔媚的娇容与锋利的主部形成极鲜明对照,它登场的郑重其事让人觉得前面所有是在为它作铺垫,但随后展开的方式令人称奇,我甚至以为这不是展开而是“变奏”,对主部与副部的分解和在节奏力度、音型上的变奏,巴托克是以展开之名纳变奏之实,或是两者兼有,“变奏”首先在主部主题开始小节的三度上(2.11分),与以变形处理,然后回到副部,并以其为中心展开,这一段落音乐丰富多姿,新颖的旋律令人目不暇接,几段连接副部华丽璀璨的经过句使你很难分辨它来自哪理,尾声大段小提琴炫技属典型音乐会性质,借以满足独奏家炫耀的需要,但在结构上没啥太大意义。

第二乐章是正规的变奏曲,变奏主题是小提琴一段动人旋律,缠绵绯恻,娇媚的难与触碰,但这六段变奏却如六幅油彩画作,各有各的色调,而并没有在优美这条线上滞留,相反,巴托克更着意于由此开启的意境,那番开放与空旷的意境,第三乐章显然重在炫技,但回旋主题能依稀觉察出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联系。

版本主要选择两版,一个是philips1997年的V·穆洛娃版,洛杉矶爱乐乐团助奏,E-P·萨洛南执棒。

另一个是DG公司2005年穆特版,除了这两首作品外,卖点之一是法国现代作曲家亨利·迪蒂耶专为穆特度身订做的一首小提琴与乐队-夜曲“在同一个和弦上”(Sur Le Meme Accord-穆特2005年首录),这个不说它,巴托克录于1991年,波士顿交响乐团,小泽征尔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录于1988年,爱乐乐团,保罗·扎赫尔指挥。选择这两版原因之一是曲目相同,两位女中豪杰又同为世人瞩目,另一点则是演奏出色,两版难分伯仲,两位MM各自使出自己看家本领,两版斯特拉文斯基都足以名列一流,特点上看,穆洛娃线条精细,弓弦干净,虽色彩稍淡,但我反倒以为在精神与细节上更有斯特拉文斯基的味道,穆特色调稍显浓郁,走句热情,在细腻与醇厚上有特点,分句雕琢极见功力,步伐的稳健与力度的掌握都恰当,听不到往常令人困惑的“气势”,第四乐章超棒,曾见说法认为穆特在技术上有弱点,但这个乐章技术应用无可挑剔,中间两乐章虽偏于抒情,控制尚好,说实话,的确耐听,尽管斯特拉文未必需要这般情意缠绵。

这版巴托克整体出色,解析语言选择丰富,情感厚实,弱点在第一乐章前半段,小提琴线条精细度不够,另一点在理解上,第一乐章主部进入缺乏气度,没能表现出单刀直入般的狂势,题旨反觉暧昧起来,演奏巴托克必须语汇清晰,首旨就是语汇清晰,面对巴托克这样复杂的调性与和声尤其需要把主题与动机凸出来,穆特竭尽柔媚,感觉细腻温情,较好传递出在外部喧嚣严峻的环境中独善一身自吟自唱的清高,演奏确有特点,技术上应付自如,唯在这一点上留下遗憾。


https://pan.baidu.com/s/16iZPClBM4yoZqAWZCDHPHA?pwd=az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5
发表于 2024-7-23 08: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0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古典音乐即使还未死透也是日薄西山,盛极而衰是大自然规律,艺术永恒,但具体到某一门类未必能永葆青春,古典音乐的颓势非始于今天,自以泛调性与无调性为特征的现代音乐出现,就注定了它必然会加速其走向死亡,它的始做俑者,正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20世纪初维也纳三杰——勋伯格、贝尔格与韦伯恩。

其实创作中削弱主音作用在瓦格纳、理·施特劳斯和马勒作品中已见明显端倪,因此它们不得不依靠大型乐队、大曲式布局与浓郁的色彩来保持音乐的凝聚力,有的乐友不了解“调”在调性音乐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调,音乐才有方向感与归属感,才有凝聚力,你才能饶有兴致的听下去,啥叫凝聚力——所有不同音高的音符都包围环绕于主音周围,无论它咋样运行、咋样翻筋头般的转调,那怕频频转向远关系调,音符最终要回到主音或回到主和弦上来,如同你下班要回家,媳妇与家人“磁性”般的吸引着你,调性音乐的秩序就建立在主音基础之上,就像一个法治社会,法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政治、经济与文化行为都被制约于法律之下,这个社会才是建康的,有序的,否则便是乱七八糟,迟早会消亡,而古典音乐的“乱世”,正是始于勋伯格独创的十二音序列法,由此,音乐所有固有的秩序与逻辑关系被打破了,如果乐友有兴趣了解,可以听听勋伯格韦伯恩或听听贝尔格的音乐,或许能了解有调与无调音乐的本质区别,也或能理解由他们老祖宗开创的古典音乐是如何毁在这些“不肖”精英手中。

只所以说还未死透,是因为与维也纳三杰相对应,调性音乐在俄与东欧继续发展,特别是在俄,以现在的眼光看,俄罗斯与东欧(主要是捷克与匈牙利)似乎不大容易接受无调性音乐,这个时期俄与东欧的受众反倒比德奥法英更保守,这可能与它们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缓慢有关系,它们对人文传统与土地更有依赖性,更希望生活(包括文化生活)有稳固的根基,所以,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绝大多数是有调的,斯特拉文与老肖也深具变革精神,但从一大的轮廓上讲,他们的变革更多体现在节奏与和声上,并为突破调的制约,无调性音乐在俄形成风潮则见于新一辈的施尼特凯与乌斯特沃斯卡娅们,但既便如此,同代人帕特与坎切利的前期作品仍然在调性音乐中寻找支撑,而匈牙利的巴托克与科达伊则在民调音乐的传统上模索着民族化调式音乐发展的可能。

这个时期古典音乐创作可勾勒三条主线,一、勋伯格的12音序列及韦伯恩贝尔格的无调性,他们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动了调性创作的根基。二、斯特拉文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尽管方向各异,但仍基于传统,斯特拉文斯基的革命是节奏革命,看似猛烈,实并未突破调的制约,属于有限“革命”,三、巴托克与科达伊折中的民俗音乐之路,巴托克音乐创作的源泉,在于他几十年所搜集的大量民调素材,这就导致他的和声粗砺且具独立性。

听听巴托克的6首弦乐四重奏是有益的,它也正是折射出音乐创作从调性向无调性过渡的大背景之下,巴托克不可避免的探索、从流、挣扎与折中——并未完全摈弃调,但调性的逻辑关系与和声有明显变化,已经很难再用调的框架与大小调来规范它,这6首作品自第一号创作的1908年至最后一首的1938年历经整整30年,基本概括了巴托克不同时期音乐风格。

他的一套弦乐四重奏,已经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重奏,你基本听不到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四声部的顺序关系、发声习惯、和声方式与对话功能。

第一号首乐章明显带有那个时期的印迹,两把小提琴纠缠的主题柔媚又带有知识分子内心的忧伤,似乎在倾诉,又似乎是独自品味,对于这样的纠缠,我们能在年轻巴托克一段无果的恋爱经历中寻找答案,冗长的线性是勋伯格式的,如果不说是巴托克,你会以为在听勋伯格或贝尔格,调性的痕迹模糊,不得不依靠旋律重复来构筑结构,但衔接巧妙,和声的复调特点使整乐章难见句断,4.50分中提琴对置性乐句使情绪为之一变,其实它仍是重复性乐句,不过强化力度换了一种语气,这样的惊变如键盘上的黑键,起着分割作用,中提琴的宣叙调与小提琴的轻叹颇见层次,曲式上不具备奏鸣曲特征,相互追逐纠缠的线性更像是一个个自由段落的卡农。第二乐章情绪与首乐章有联系,但很快就以自我否定的方式使之“匈牙利”化,民调色彩与舞曲节奏很活跃,0.27分的四音音型和2.38分的舞曲节奏像两条线,不失时机将下落飘移的旋律串联起来,音乐组合类似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第三乐章遍布不同的节奏变化与和弦,其中第二乐章的四音音型起着主导作用,它以各种面貌不断出现,或整合或分解,形成整部作品的动因与终结,从而以拱型的架构将整部作品脉落连接起来,至此我们才明白这个四音音型在整部作品中的重大作用,巴托克喜欢以一个节奏音型来搭建整部作品的结构,他的三乐章或五乐章作品多见这样的拱型结构。

第二号四重奏创作于七年以后的1915-1917,仍是三乐章,音乐语言完全是巴托克自己的,独特而难于仿效,不协和音与半音运用初听会觉刺耳,听熟或许才觉出迷人的魅力,这个我不敢保证,不协和音本身就与顺耳的协和音相反,较多的半音也或会让人感觉到“立足不稳”,不协和与协和,全音组合与半音组合各有各的可听处,概念对立却绝非是优劣,更非是排斥关系。
此作调性上仍难于规范,但并非无调,定义为多调性似乎靠谱些,我只想说明这是一部情感深奥的作品,它的表情、狂暴与冷寂折射出这一时期巴托克的精神状态,这一时期,欧州不安定,巴托克在匈牙利也不顺心,这些因素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第一乐章自由奏鸣曲式,开声在中提琴与第二小提琴衬托下,第一小提琴演奏出主部一条上下起伏的旋律,经过几个声部模仿后,第二小提琴呈示富于情感的副部主题(1、21分),你能感觉情感温度的上升,3.45分随着主部主题出现进入展开部,重叠厚重的和声意味着情感沉重,而此时副部主题像是叹息,又像憧憬,尾声复杂的情绪表达,时能摇曳心灵。第二乐章狂暴而怒张,这是一偏重节奏的乐章,重力擦弦与拨奏造成“击打”的效果,三段体式,调性相对明显,节奏的冲击颇为迷人,似乎在这灰暗不由的天地间自由的狂舞,搏击与抗争的肢体无穷动般的难与停歇,直至力竭。而第三乐章凄楚与灰暗色彩令人听来叹息,素材大多来自第一乐章的副部,但经过了改头换面,情绪表达已非原型可比,胸中块垒挥之不去,可见中年巴托克内心无解的矛盾,直至终了仍然阻隔如壁。

第三号创作于1927年,接受相对容易,作品充满匈牙利民间音调的乡土气息,曲风粗犷,仍是三乐章格局,第一乐章Moderato - attacca,说明速度是适中的,按12音序列技法创作,所谓12音序列是将自然音阶均分为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按不同的音高组合,但要在一个完整的音列中将这12个音出齐,这个音列可长可短,随后是它在不同音区的单列或重合,或者是它的倒影、逆行与倒置逆行,此作单列式在不同音区听出它的“音列”并不难,但线条的交叉重叠多少给耳朵增加了难度,因而理清它的“音列”并非易事,无论对于初听者还是资深者来说,这种多声部和声都很要命,音乐素材基本由交叉性音型和切入式节奏型拼接而成,展现出迟疑浑沌与清澈果断的组合美,不间断进入二乐章,第二、三乐章简直是提琴技法的大汇演,各种擦弦、震弦、拨弦、抹弦滑奏轮番上演,巴托克在把提琴作为击打乐器来用,演奏技术难度很大,短促的旋律动机无穷动般流经各个声部,飞掠的手指如一个个小精灵,杂乱无序与生机活力交替出镜,零乱中却给人以整合美的效果,在“无序”中见有序,真是创作的至高境界,也将巴托克表现主义音乐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四号与第三号相隔一年,相同之处是都强调弦乐的敲击性、强调和声的半音进行与不协和音程,不同则在曲式上五乐章布局,以第三乐章为中心,与乐队协奏曲一样,又是他擅长的拱型结构,再一点不同在调性上,能听出在一个基音之上的调性发展,第一乐章两个音乐动机构成主部与副部,一个是0.22分在C音和弦上的切分节奏,一个是0.31分由大提琴奏出的小三度音型,这两个节奏动机与旋律动机构成乐章的骨干,可以感觉出围绕其的展开部,但我听不出再现部在哪里。二乐章是一个你追我赶的快速音群,它能让人联想起圣桑的《骷髅之舞》,但声带睹涩,声音嘶哑,似乎是一群哑人的暗夜狂欢,谐谑曲式。第三乐章大提琴深沉的吟唱奠定了灰暗的基调,这是一个诉说内心苦痛的乐章,所有的音乐都围绕大提琴悠长暗淡的呼吸进行,在五乐章结构中,这个乐章像层峦之巅般被突出来,形成情感中心。第四乐章的提琴拨奏如神来之笔,也“拨”去了上一乐章的灰雾,卡农式的乐句句句相连,环环相接,拨弦后琴弦弹向琴板的啪啪声听来新颖过瘾,这样的提琴曲风与四重奏效果只有巴托克作的来。第五乐章粗犷骠捍的令人目瞪口呆,我从未听过如此强横的四重奏,它完全颠覆了室内乐的传统式样,没有人能如此大胆,素材多来自第一乐章的大提琴动机与节奏动机,巴托克以这样的方式达到整体的平衡,就这样——无比的粗犷被天才般的植入到优雅均衡的外在形式之中。

文字罗列已足够多,后两首从简,第5号仍是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体,新颖与出奇仍然是特色,第二乐章乐音在空中的轨迹孤寂而富于变化,宛若惊鸿,第6号强烈的情感渲泄则如前5首追求结构效果的路数形成对照。

版本上诺瓦克与埃默森版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初选择诺瓦克是因为价格便宜,两张卖一张的价,音效不错,演奏高举高打,粗犷有力,它的缺点是诠释的层次有所欠缺,有的乐段节奏力度缺乏柔与力的对比,主题勾勒有时显得模糊,造成“组织性缺陷”,如第一号。埃默森相对普及,市面也多见,精致恰当显然是它的卖点,技术应用无可挑剔,对作品的理解准确,细节处理颇有魅力,但我有时会挑剔一下它的精致,它实在太精致了,我反倒希望它也来点诺瓦克式的粗砺。


https://pan.baidu.com/s/16i3wRpr5xSBODVgFsKMfKw?pwd=hwr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06: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篇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长文审核中,慢等,能过则好,不能过也无所谓。

肖交再有几篇(全集版)后会介绍他的弦乐四重奏,难度较大,所以我先把巴托克弦乐四重奏我的听感评价发出来,以比较来促赏听,也便于随之展开的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等。

我的这些文字与绿坛的宗旨不符,我时常懊悔自己一时头大在绿坛发帖,让自己骑虎难下,但我又极看重自己的约定,慢慢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0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七律  · 无题

流年不利倒春寒 , 世味轻薄倚何堪 。
纳袖争经逐五鹿 , 取孤凭义叹冯锾。
阴晴覆手接翻手 , 荣辱去冠还带冠。
尤笑西风闹刹海 , 蓟东自有百花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9
发表于 2024-7-24 1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
发表于 2024-7-24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7-24 06:07
一篇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长文审核中,慢等,能过则好,不能过也无所谓。

肖交再有几篇(全集版)后会介绍 ...

是不是符合绿坛的宗旨我不知道,但您这种方式绝对符合爱乐的宗旨。在现今互联网的大潮下,资源获取的难度在降低,但静心听乐并提供导聆的人却少之又少,资源用钱可以买,乐之感悟却不能。小处讲,您可以在一众听众间将不同演绎的古典作品复活重生,往大了说,这种方式比分享大肉包更能在大陆地区普及古典乐。不过分的说,绿坛的品质因您的帖子拔高了,否则就只能是个资源集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0 22: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