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2-29 07: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
演奏家(包括指挥)中争议最大的有俩人,一是卡拉扬,一是古尔德,俩人虽作古多年然争议未消,卡拉扬另说,在古尔德这争议有两点,一、有评论说他的巴赫异端,分为两点:1、完全摈弃精神(宗教)因素,2、演奏过于机械,二、认为他的唱片有偏倚于录音技术的倾向,甚至有愤愤认为古尔德唱片是“录音拼接与多番剪辑”的结果,几乎完全否认古尔德这个“人”演奏本身。当然他俩也同时得到极多人追捧与偏爱,这个不消讲。
这两点都可商榷,音乐作品抽象性本身就为诠释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越是经典作品,可供多种风格诠释的空间就越大,多种风格演奏同时取得成功在乐界屡见不鲜,我多次说过:没有一个诠释者、没有一种演绎模式能“通吃”。古尔德的巴赫不能说完全,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摈弃掉巴赫身上的神性与浑厚沉积气息,但他成功之处恰就在他的大胆“摈弃”!他在摈弃的同时、却以前无古人的方式展现出巴赫作品中音乐性一面,他指下的巴赫,你几乎听不到神学气息,却清晰再现了复调音乐的精髓,我还未见有其他演奏家能这样清晰再现巴赫的多重线条,本能揭示它的音乐属性与复杂的对位技巧,同时又充斥着难以言表的幻想与神游气息。
至于演奏的机械要看怎么说,古尔德有着精辟的力度表达,而且持续力度与均匀度天下无双,他的座姿最低(一把座了几十年的低矮小破椅子),对键盘几乎施展不了下压力,因此指键的力度几乎全凭指关节的弹性,而均匀持续的力度又正好与巴赫独特的理性化细微详解一拍即合,又正好清晰地演化出作品复杂的线性与纵横交错的空间迷局,我恰认为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他指下巴赫的与众不同处,这版平均律就是一极佳的注脚。
巴赫是深具赋格向心力作曲家,他的平均律尤然,因此从本原上讲,如何清晰表现线性?如何将左手的低音和声部分与右手的主线部分(当然是变化而非固定的)合理交插布局,同时清晰展现,对每位演奏家都是巨大考验,任何一位演奏家也绕不过这一点,脱离开赋格与对位,就不是巴赫,我从不否认巴赫平均律里博大的精神世界,这也同时为我所向往,但问题是,那只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而且几十年来鲜有演奏家真正从另一角度重新诠释解读,人们太习惯于宗教神化的巴赫,而鲜见音乐的清爽的纯粹的本原的巴赫,而古尔德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的删繁就简,重新做回巴赫的本原。
这版《平均律》在我听过版本中最快,比稍快的埃德温·菲舍尔还快,但总的看并不显匆忙,何也?菲舍尔是快慢结合,古尔德则多是匀速,如何均匀的表达历来是古尔德演奏思路的一基本考虑,可以听听前几首线条与对位之清晰,左手部分与右手一样得到强调,毫无一些演奏重右手而轻左手、或右手清晰而左手含混的弊端,可以这样说,他最优异解决了在右手主题变化行进过程中、左手低音线条被忽略的不合理现象,图雷克均衡性也不错,她也注意到左手键的“上提”,不同则在于:图雷克的右手键未能有意识的“下压”,因此解决最彻底的只有古尔德,听他演奏,你能感觉多重线条的清晰,有时却较难分辨出左右手,因为比重一样,才难与分清,他的《平均律》以充分大键琴化的模式、至清至简的音响色调、重新打开了巴赫此作最初的原创本意。
当然,古尔德绝非完全摈弃掉精神,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将其简化了,能与以一定的空间神游即可,这在第4号升c小调与第7号降E大调的序奏听的很清楚,而第8号降e小调前奏曲没有任何人这样弹,太多的断音让人费解,他几乎剔除了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高贵情感部分,代之以断续般的“吟诵”,然却又将赋格部分演奏完全连成一线,脉络畅然通顺,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句逗,清瞿但神游色彩不减,这时的古尔德一如继往的旁若无人,只在意于自己的神思飞扬,线条血脉通畅,然音粒则挟裹情愫一个个端然跃出,除非对他抱有偏见,否则,他独特的表情方式同样具有独到魅力。第10号e小调我很欣赏,在左手持续低音伴奏下,右手的主奏更显情趣盎然,然后是左右手同时在两条线上“主奏”,真漂亮,第12号f小调前奏曲弹的孤漠淡然,比图雷克还淡然,而这淡然的支撑,又是古尔德独具的神游色彩,因而不乏味道。
第二卷演奏与第一卷一脉相承,情感与技术均无明显分界,如第13、14、15号就将古尔德指键精妙的弹性、两手无与伦比的均匀度表露无遗,意趣盎然。他的不足在我看来某些乐段显的过于简化,由于情感空间被压缩,听感上少了一些味道。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rcWXSablGESc79Cov0xQ?pwd=rnm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