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413 于 2023-5-4 05:17 编辑
一张让音发烧友又爱又恨的唱片之一
由其是首版黑胶片
柴科夫斯基由Telarc录制发行的「1812序曲」
SR版本的声槽,有多变态,其后期版本也类似
我自己收了两张
这张专辑我找到的资讯如下:
在著名的法俄1812大战中,俄罗斯军重挫了当年号称坚无不嶊,往无不胜的法兰西军,为骄撗不可一世的拿破伦王朝撞响了第一鸣丧钟。拿破仑所统率的 75万法兰西大军中,38万法军将士是横着离开或是长眠于俄罗斯的冻土,10万勇士被生擒。拿破仑在1812战后留下此言:“如果法兰西拥有象俄罗斯那样 坚强和周密配合的军队,这个世界再大也是属于我拿破仑的”。 1880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推行1812战争纪念,柴可夫斯基应约作曲,在同 年10月12曰动笔,花了6个星期写下了这部交响序曲,“1812”。当年的计划是在室外举行首演,表演钟响部分则要求全城大教堂重钟共鸣,炮声部分用电触百炮齐轰。那时的莫斯科城已具规模,全城教堂响钟已达五千座,克里姆林宫伊万塔中的那座钟中之王,竟然重达十吨。据传,若是全城大小钟齐响之时,常人面对面的交谈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这个当年过于庞大的演奏模式因故没能完成。
柴科夫斯基世上的“1812序曲”录音无数,最早期的录音可追溯到1916在伦敦由Landon Ronald 指挥英国皇家Albert Hall交响乐团完成。追从当年的原始构想,用鸣大钟和轰真炮所收录制作的“1812”录音却不多见,Mercury的1958年录音和Telarc 的1978年录音是其中的二款。
Telarc的“1812”是近代黑胶史上最有争议的一张黑胶唱片。一个被认为过于纯音响的录音制作。尽管它面世已40多年,它所收录到的巨大音响动态,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毎当提起这片黑胶,有人奉它为至宝,有人对它是切齿痛恨,更多人是喜恨交加。喜的是它那惊天般的动态,恨的却正是它那炮轰时有如拆戟沈戈的巨大摆幅,唱纹的摆幅竟达400um, 而标准立体声唱纹的槽宽也才仅仅是30um,唱针跳槽被视为必然的现象。更惨痛的是那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涌浪冲击,使多少可怜的喇叭一鸣(命)就归西。
实录“1812”黑胶播放片段: https://youtu.be/bVtML5sfcdo
请留意这段黑胶播放的录影中,只管细心地观察下唱针和唱头在火炮喷射那瞬间的猛然跳跃,尤其是在第二轮如狂涛骇浪般的炮轰时唱针的表现。此时此刻,那唱头却稳如一叶仙舟,履惊涛如平夷。唱头拾音的炮声无一遗漏,历历可数。此黑胶播放糸统若不是经得一位拥有超凡技艺的高手所调校过,绝对不会有如此上好表现。如果说播放 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更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拾放糸统其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录音做好后大规摸印制发行黑胶,首先得将录音母带转刻到原始盘(公盘,所用材料是Lacquer,一种黑色硝基淸漆胶),再在原始盘上喷银,然后拆除去原始盘,喷银所得的盘在表镀铬后就成为母盘,用它去铸造千万盘黑胶。这即是常规制造黑胶的方法:母带>公盘>母盘>>子盘。在这个过程中,若略去公盘一环,就是所谓的"直刻"DMM。整个黑胶制造流程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将原录音母带的音讯恰当地转刻到原始盘 (公盘)或直刻到母盘上。这一环节是将电磁讯号转换成为纯机械振动而保留在盘面上,一种用裸指可触摸到的资讯。它恰好与我们的唱头在拾放黑胶的过程相反。
当年Telarc公司发行“1812”黑胶采用的是常规制造方法 。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个录音母带,却一共有三个原始盘(公盘),工程代号分别是:Gatefold /SR,non-IGatefold/AM RD 和 Gatefold /RL。
为什么Telarc的“1812”黑胶有三个原始盘(公盘)之多呢?因为当年Telarc的“1812”黑胶发行量超大(黑㬵盘是在西徳印制),母盘印坏了一个又一个。而一个公盘只可能衍生一个母盘,自然就需要再追加公盘的刻造了。先后不同时期产生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是分由二个不同刻片制作室完成,使用了二种不同的刻片机。由于Telarc的“1812”黑胶的原始盘各出自二个不同刻切制作室;所以,巿面上流通的Telarc的“1812”黑胶就有两种不同印记版可辨。一个版本有SR印记,另一版本则无SR印记。如果黑胶友经过比较不同的版本后发现不同版本所烧录的动态大小不相同,这是合情合理的发现,事实也确是而此。而无SR印记的版本内又分有两个不同原始盘,所烧录的动态大小也不尽相同。
在上述Telarc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所衍生的“1812”黑胶盘中,带有SR印记的版本被公认是音讯动态最大,最好的一版。 无SR印记的版本出自美国加州的IMA公司。那SR印记,字母SR代表什么意思呢?
字母SR代表黑胶原始盘制作大师史丹·里克(Stan Ricker)的缩写名,他是著名的半速烧录发明者之一。大名鼎鼎的Telarc首版发行黑胶的原始盘几乎都是由他刻造。他当年所使用的刻切系统是 Neumann VMS 66 ,切刀头是Neumann SX-74。据说同时期的JVC也拥有同样的刻切系统。当年的黑胶制作专家以为Neumann刻切系统功力欠佳,史丹·里克能用Neumann刻切系统制造岀动态如此强大的“1812”原始盘,简直是匪夷所思。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史丹·里克爆料其实他已在他的Neumann刻切系统做了手脚,其中包括了特别订制的真空管放大驱动器,直通RIAA网路等等。
史丹·里克也曾经为十多间极品唱片公司制作黑胶原始盘,其中包括了Mobile Fidelity、 Crystal Clear、 Delos、Reference Recordings、 Windham Hill、 Stereophile。除了烧录原始盘,史丹·里克还是一位玩乐器的高手,他精通低音大提琴、大号和管风琴。看来他对低音色乐器是情有独钟。然而,他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高,毕业于堪萨斯州大学,他的主修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音响制作或电子工程等电音物理专业,却是普普通通的一门“音乐教育”专业。而录音烧录方面,他却是自学成材!据了解他的人说:他的听觉极佳,对声音的捕捉,对音色的理解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由他刻造的原始盘所衍生的名盘大碟,其种类之多,令人赞叹不已。现在他自然是黑胶原始盘制造界的一位大哥。史丹·里克现居住于美国加州。他仍不停地接受订单制造黑胶原始盘。 他的健在和他不懈的创造仍是我辈烧友的福气。
史丹·里克本人指出:“播放SR版的“1812”黑胶在加农炮发射炮弹时,至少有一半数的黑胶唱针要跳槽越轨”。是他口出狂言了?非也,有经验的黑胶友都知道此话是千真万确,无半字虚假。 如果你手中持有Telarc的“1812”黑胶,不妨留心辩证下,它是属于那一个版本。如何辨认录音烧录的版本:在黑胶的唱纹未尾滑出至中心园型唱片标记之间,仔细看看,眼睛不好使的朋友需要用放大镜帮忙。看看是否有手写体的刻记SR二个字母,8号左右大小的字体。如果你手中的一款Telarc的 “1812”黑胶,发现有SR这二个字母,恭喜你了。
面谱下方的一个SR印记。除了SR,你看到了金龙飞舞般的炮迹吗?留意照片中心偏右及偏右稍上方的轨迹。唱片若不是已经被预RIAA压缩过,这条龙会是加大条的生猛。
至于这个SR印记是在黑㬵两面各有一个。"如果说播放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播放系统的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每当放毕此碟,则是令人感觉到全身浑然爽朗。撇开“1812”所营造的伟大场面不说,面对着缓缓旋转的唱盘,在收针回架之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岀李白的绝句意境。应之正是:“两厢炮涛惊不绝,轻舟踏浪又一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