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9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00: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如果退烧留一套什么器材好呢?

什么也不留,一念都不留,何况器材。

虽然如此,但是发烧的习气和杂念,来呀来,去呀去……

接下来,胡诌调音模型的部分典型场景实战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08: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沈阳
参考著名音响评论家刘汉盛先生,重要的一个发烧经验谈:“音响二十要”,来梳理、测试、衡量我那个简陋的感觉模型,试图确保模型合理、周全,可以一用。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让人欣喜的一面,而且是一个大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bug,对于模型来说,bug,哪怕再小,他也是致命的。

所以调回头去找原因,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一个更有意义的事情,在寻找的过程当中,渐渐对简单与复杂的分水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有意外的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进了对声音的认识,解决了一些之前没有在意料当中的,但是确是课题的课题。

最后当然会有一个结论,就是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错误的,可以继续使用,不过得在一个非常具体的限制条件下,勉强的使用,但是即便是这样,模型的效力依旧可以展现。

接下来会把这一个过程展现出来,虽然非常的抽象、拗口,也非常的烧脑,但这是理解声音,不可获缺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梳理完了以后,就可以片面地去使用模型,庖丁解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建模完成,先内测一下,再运用,那用一个什么标准,才能避免这个模型变成一个闭门造车的大笑话,用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型体系《音响二十要——音响的理性思维》。

作者刘汉盛先生是这么表述的:

①“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写「音响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响论坛」第40期,隔了不久又写了一次算是补述的材料。这次为了第七届音响大展我们自己编的手册,我又写了一次。前后三次写「音响二十要」,时间隔了五年多。五年后检视我所写过的二篇「音响二十要」,几乎已经没有多少补充或更改的必要。不过,为了让读者们不必分篇去找,并且也藉此机会重新整理「音响二十要」的思绪,我还是决定再写一次。或者说再编一次:将前后二次的「音响二十要」融合起来。”

②“自有人开始写音响器材的评论以来,有关音响器材表现的各种名词、形容词就一直处于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而且,许多名词或形容词也一直被评论员或读者们误解、误用,以致于产生许多不应该有的迷惑与矛盾。”

③说得直接一点,许多评论文章距离应该有的精确、紮实境界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脑中就蕴酿着要重新为如何写、看器材评论文章下个较详细的分项。让我自己、「音响论坛」的评论员、以及读者们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唯有这样,文字的传达才能达到最低失真;也唯有如此,器材评论的文章才能更紮实、精链,且言之有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这个模型体系,经历过时间考验,相对权威,拿来做内测,挺好,可以扫描出这个土法炮制的模型的周全程度,实用而稳当,通过对其学习,还找到几个有意思的TIPS:

A.低频少会让中高频显得多,不耐听(这是被动平衡的思维);

B.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这是不同感觉关联、跨越的经验之谈);

C.中低频、中频凹,则声音变瘦,缺少本有的丰韵(这是直接原因的点出);

D.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音色涉及整体,基音、泛音,也即所有内容物均关联)

E. 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侧证纵深感的成因)

F. 雷射唱盘刚推出时,大家都觉得小提琴的声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质感不像;(这点和我感觉类似,我始终觉得黑胶等模拟下的乐器真,让人喜欢听器乐,数码下的人声润,有种升华美的效果,虽然明显加持,但是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不过,这里我仔细看完“二十要”,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十要,周全,工整、准确,但是仔细推敲,有一定的内在矛盾,理念和现实的矛盾,怎么讲?

如果音响设计者,非常懂音乐,也职业从事音乐行业,尤其是那些顶级音响品牌们,那么出自其手的作品,就应该满足“二十要”里面的各类规则、标准。

最终的成品,一个大类集群模型出品,不应该有那么大区别,实际上我听到过的设备,从价格低端到价格顶端,从手搓到全机械精密加工设备,百花齐放,各个不同,个性林立。

也就是说,“二十要”要么标准很宽泛,要么理想和实际不一样。

可是,若太宽泛,标准约束力很低,意义不大,大家都在合格线内。

若与理论不一样,那标准只能服从实际,因为标准只有一个,是想出来的,实际却千千万万,是真枪实弹做出来的。

否则我只能回头怀疑作者的功力,但是一众顶尖高手设计师,似乎又不容质疑,所以,许则违事,不许违理,这样的矛盾就浮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当然,还有一解,就是基础部分,那些差异颇多的器材们,基本条件都按标准,合格了。

而标准对于个性的定义,比较开放包容,所以,能够既有标准,又有个性。

其实,没有那么绕,目的、出发点不一样,刘先生出发点是精准评价器材特性,所以明确概念、边界,以此绳墨,来审核器材是否靠谱。

我的目的,则是针对器材的多样性,依仗实际感觉,倒推,逆向工程,来琢磨,导致其差异的得失取舍之变化。

所以我尤其看重种种差别,注意现象与感受的关联,却屡屡抛弃各种既有的概念、标准、规则。

而且,我认为差别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核心的,唯一的,总括性的标准(高保真)的。

要去传真,就要有个对比真,从底层逻辑上,就已经分道扬镳,导致各家保各家的真,针对各自的目的,完成各自的念头,适配各自的对象。

所以,我想写的,是以“偏”为重点,解剖“毒”为目的,不是建立标准,修正观念,恰是丢掉这些,来到幕后。

这里再外提一点,看清楚调音,就首先要把调音之外的干扰去除,具体讲,就是如果发烧“中毒”是复合型的。

比如对一件器材的外观也喜爱,声音也喜爱,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了一起,那么理智就难以站稳脚跟,错综复杂。

说白了,讲不清楚具体哪个点可意、悦心,也就无法进一步分析,就好比要琢磨触感,但是人,不论站、坐、卧,身子总有一个部分与外物接触。

不是脚立在地,就是臀置于凳椅,或者身子躺于床铺,那么,如果下意识当中,就算是闭眼起来,那个外物的概念、形象,不能暂时从意识当中,选择性的舍弃的话,就没有办法看清、体会这种触感本身。

不能把它单列出来研究,也就不容易看清其变化关联,梳理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说白了,看不清一念的构成。

所以,这样的发烧,这样的帖子,这样的表达,也很可能,是徒劳,是无聊,是无意义。

因为如果看不清,自然交织,混杂,笼统,文字也讲不清,模型也无助,或不能理解,或不愿理解,当然也无需理解,自有自的乐子。

如果看的清,心有灵犀,一点就透,乃至早已明了,更甚明了,那么这里啰嗦口舌,也就是自作多情,无聊造作,没有意义。

虽然如此,写还是写了,就善始善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话题回转到“二十要”,在其中,我找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非关器材,而是录音,这个事情,其实早就了之,只是这里,刘先生说的相对具体、完整、理由详实,所以列出,作为后续的铺垫。

刘先生自己也说了:
“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团大小比例缩小放入家中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道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钢琴掩没(现场音乐会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录音时,录音师都会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来说到整个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做协奏演出时,如果完全按比例缩小,那么小提琴的音应该要细小得不能再细小,而不是我们在CD上所听到的那么清楚、强劲。所以,正确的「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缩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乐要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

所以,录音时候就已经允许也实际上看着办了,容纳物的变化已经轻易“破格”,容器的规范又能几多约束。

那么,“二十要”过一遍以后,那些要素,基本我的模型都能涵盖,这是好的一点,至少模型相对周全。

同时我也比较欣喜,有点意料之外,自己随念而成的这个什么也算不上的所谓模型,基本能够汇通“二十要”。

在什么也不懂的基础上,本着什么也不要去懂的反向路径,单纯凭借直觉,逆向发烧,也算是烧到后期无聊时候的一个恶趣味,如是而已。

但是,模型的出笼,可以大刀阔斧的对器材声音,进行快刀斩乱麻一般剖析,开启庖丁解牛的高速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24-12-11 22:56 编辑

面对真实的错综复杂,接下来选择怎样的路径,才最为紧要,最为要紧,问题不在于是什么,而乃至要怎样也不是根本,根本是想要啥

模型简陋无法支撑真实复杂状态的解构,出现大BUG,但是,并不妨碍对器材的声音取舍,做庖丁解牛一般的可视化呈现


贴图.jpg (55.86 KB, 下载次数: 10)

贴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不过,正当“模型”匹配“二十要”即将完结时刻,一个巨大的BUG,显现身影。

那就是没有涉及到声场的长、宽、高,说白了,空间构型的原理,“场”的样貌,没有足够的涉及,和有说服力的推演。

以至于我写了半天都没有觉察到,这么一个大问题摆在哪里,我挺奇怪,不是遗忘这么简单。

为啥从逻辑端看的大问题,在感触端印象不深,不被最初纳入重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才是要细扣,要理清的紧要点。

①空间感的生成,必定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间是描述变化的参量),一切变化,其相对位置关系不断变换,进而塑造出空间的感觉来。

时间必须流动,空间才能体现,这里侧重强调动态的一面,否则二维平面是一块铁板,没有办法“拉伸”出一个“立”体来,如同剪纸,一切设计,裁剪完工,拉开的时刻,才有立体感、完整感。

有意思的是,换成视觉,如果周围环境固定不变动,自身也不移动,呆定凝视久了,三位空间感似乎也有向着二维平面感过渡的趋势。

②另一个关于空间塑造,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层次烘托出纵深,物与物的对比位置,其排列、顺序、层次搭配,促成了三维感知,这里强调相对静态的一面,静态的距离比对,静态的定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那为什么硬生生遗漏这个点:

①个人习惯,听大编制不多,对声场关注没有那么细微,相关经验也不够充足。

同时,也是由于这个习惯问题,我很少有感受,机器声场的三维明显不对,大部分靠谱的机器都有相对靠谱的声场,不是很怪的话一般给我的印象就是:

A.横向收敛与开扬、有边际还是边际模糊、是深不见底还是基本平面,3类粗划分,这是最直观,强烈的感受;

B.纵向声场有没有刻意拔高形成所谓堂音,这个大部分器材没有给我这种刻意感,我那不多的印象留给了HD600;

C.声音结相是否立体。立体、独立、悬空漂浮的结相,并不常见,那样声音会显得太寡,凝聚的太凝聚,上下四围抽真空。

常见的立体,似乎不太多涉及顶和底的层面,或者没有那么夸张感受,或者大部分器材没有刻意“拔高”声场高度。

主要是四周,边缘能够相对闭合,形成“具体”感、形体感,就显得立体;

D.不同器乐发声点的对比间距,是合理,还是贴在一起。多数情况下,能听出前后间距,并非贴在一起,至于间距多少,是否合理,就是我经验不足之处了。

但是我老实讲,虽然有间距,随着发声点声音的扩散、衰减,类似重影的效果,那种互相干涉的效应,并不小,毕竟同一时刻的发声、混响。

这里,如果调音得当,重叠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彼此信息显现是否互为干扰;

②个人的侧重点,侧重也是感知最大的差异点,模型我希望尽量简化,以便于体会有限而具体的变化点,从而对取舍感知加深。

就比如airpods4对比大奥二代的录音,声场、结相等这些基础要素,并不是核心差异点,核心差异点在哪里?

气质!不是性别、身高、体重、年龄,这些基础项目,而是难以言表的细微差别,那么我的蹩脚模型,能讲清楚气质么?显然也不能,还不够精妙。

但是,并不妨碍甄别声音特性,既不是那些不明显差异的常见项目,也不是那些讲也讲不清楚的微妙的项目,而是居于其间的,很平常、很常见的几个主要对立面,作为绝对权重,决定了声音大风格走向。

而这个区间,是模型重点针对对象,最容易拉开声音特点差异的一个区间,很多品牌前前后后,不断改款的产品型号,也就是在这几个对立面之间,在那个平衡点旁边,左来右去徘徊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模型是所有截面整体的合集,单片的分析只是一种方法。一窥属性,局部采样,并不是完整,完整必须要意识里面合并,动态看待才行。

但是为了最大简化,试图切断时间的影响,也试图尽量简化模型里面的内容物,进而忽略了动态流动下,模型才完整这一要点。

不敏感、不侧重也即是遗漏的要因,不是最强烈感受所在,不是最为关注,也导致早期模型逻辑本身的缺陷。

知道这个缺点后,我对模型本身,有过怀疑,但是仔细研究了为啥模型与空间变化没有那么适配,空间的影响、塑造要素是什么之后,我找补了对应的逻辑,完善了模型。

同时,也就还是执着的反回来,主张真正剖析过程中,对声音特质的解读,要短暂的放下,哪怕很重要的空间的相关内容,不做汇总思考,而是撇开,暂时摒除,才能真正清晰其间纹理。

因为空间一旦形成,变化一旦完整,就好比转动的火把,一旦形成火圈,就迷失于圈,而无法看清火苗本身。

所以空间,是必要构成,也是迷惑催生重头戏,那么在撇开它之前,先把它给分析掉。

那怎么解决问题,完善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①技术交给技术,模型反应感觉,这个原则没有变,所以,空间感生成的技术原理了解以后,还是回到感觉的变化结果本身,而不去追逐导致结果的原理。

这里百度科普,一种说法是高音是决定声场高低的关键,当声音的波长小于两耳之间的距离时,双耳的听觉就会产生时间差,我们就能感知到声音的距离。

可见和前述类似,空间感靠时间要素而生,这个得来方式,是有点意思,和最初模糊的猜想不一样,但是,不影响模型及其运用。

模型上面,只有直观的感觉,声场大还是小,同时,这个科普,正好印证了模型,音场的大小调整是一种常规手法。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被带了出来,这里摆在②那里一并说明,逻辑会更连贯。

②模型的良好运用,需进一步明确模型的作用原理。

他是对音乐内容,也就是既定信息流的梳理,表达方式变化而已,而非凭空创造出信息量,是一个辅助力量,这一点要抓稳。

那这个力量究竟怎样作用,作用在什么点位,产生什么效果,是模型运做的关键。

同心圆模型里面,如前所述,是一些“点阵”,象征着能力分布,阵有疏密,点还有不同形态。

好了,问题就变得具体了,这些所谓的点阵,是否真实如此形态?他们能怎样变化?为什么如此变化?变化了又会产生什么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归类看来,点分两个维度的变化,多少和形态:

①那些点哪里来的,为啥可密可疏?

②那些点的属性,为啥可以不同?到底怎么理解,怎样才算是实际情况?

之前的帖子内容,概述了这个模型框架,讲了但是没有讲完整,讲透,所以模型就有BUG。

正好对比“二十要”,碰到BUG,回头反思,豁然开朗。

首先,同一时刻,假设乐曲内容里面,有不同的音出现,比如在一时,人声、鼓声2种声音同时存在,那么自然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能量类型,两类“点阵”自然就同时存在了。

这就是点阵种类的来源,也即是不同能量形态同时出现的原因,来路,它们不是器材去创造的,是音乐内容本身,播放、流淌的过程中,自然带入的。

但是器材的特性,可以改造这些“点阵”,比如鼓声在的频段,频响增益大一点,则鼓声对应的点阵,就更密集,数量也就更多一点,而这种多,其实,也是一种加载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这首曲子里面,本来,鼓声就厚重,那么对应这首曲子播放时候,同心环模型里面,相应频段的“点阵”密度就要大,“点阵”自然密集。

同时,器材,如果在对应频段,频响增益,有进一步的加持,则鼓声此刻就会愈发凸显,有种强者愈强的类似效果,所以,器材的作用,是辅助表达,是语气不是内容,但是左右内容的发挥效果,就这么来看,就很清楚,是个输出加持的道具。

那么按照我最早写这个模型,那时候假设是,同心环模型里,只有一类“点阵”,点可以换形态,但是我没有允许不同类型的点同时呈现,这是模型的一大BUG,也是一大功劳,非常矛盾。

如果按前者来说,模型不允许同一时刻,乐曲中存在不同类声音,是严重的错误。更不用说,还有直达音和混响音等差别,也就是同一类声音的细分项目都很多,一时的声音,哪怕独奏都很复杂。

但是,如果这些都纳入考虑,火把绕城火圈,也就看不清楚了,感觉为什么是一个简单模型。

这也侧证了一个问题,我听到的声音,在意识层面,它没有能够让我摇头晃脑,左右摇摆。

反而我认真比对器材的时候,听的侧重更多是一些声音形态,也就相当于,你听音乐的时候,没有被那种感染力带入,依旧很理智、客观的在“看”器材的表演而已。

哎,这或许就是自己对音乐本身,“看”的越清楚,感情执著也就越少,也就越不想去听它,没味。

每个人听到同样的音乐,实际上“看”到的侧面都不一样,有的人不发烧,就一个换能设备,比如就一副时尚耳机,但是听起音乐来有滋有味,他就在那个境界里面,我就在外面,人人不同,差别迥异。

好了,话说回来,模型的功劳,也就正在于,它的BUG,因为单一模型,虽然错误,但是不全错,就仅剩的对的一方面,能够借用那些残砖烂瓦,把声音给理解掉,也就足以,目的就是整明白,达成目的就可以收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本溪
另外,决定声音空间感,之前讲了,有2大方面:

A.动态方面,时间必须流动,空间才能体现,模型灌入音乐,随音乐内容变成动态,就拉开空间感;

B.层次烘托出纵深,物与物的对比位置,其排列、顺序、层次搭配,促成了三维感知,这里强调相对静态的一面。

而上述的,音乐一时的,不同的能量共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点阵”,再假设器材不同频段增益的加持,复杂的交织在一起,那么这个事情,决定了B项目的存在,静态的对比关系,导致层次建立,三维感的出现。

而这种共存,实际上允许不同频响曲线的同心环设定,存在于一个同心环模型内,那自然打破了一个同心环的假设,没有单一模型状态,本来声音的存在就复杂,勉强假定,简单来看,仅此而已,那么A这个方面,又是怎样呢?

A是动态情况下的模型,其实一霎那模型切片,里面已经有动态的锁定、暂停了,也是动态的。

如果,不用切片,让一切流通起来,那同心环模型当中,各种能量,在不断变化、增减、消亡,感官上的空间感,也在不断变化。

不是说声场变化,而是空间感的体现发生变化,比如定位感,体现声场存在,此刻是左前方的乐器响起,彼刻是正中间的乐器响起,虽然不同点位,但是都暗示着空间环境的存在,这是空间感变化的意义,不同形态的一霎那呈现,合计起来,稳定而持续,输出了这种变化却好像又比较一致的声音空间特性的感觉。

真实很绕的一件事情,外加同心环,本身也不一定正圆形,乃至椭圆也算不上,这个同心环的边际,有的清晰如实线,有的模糊似虚线。

在加上环可能有一层或者多层,环有大有小,不同点阵占据的的环的面积,也可能有大有小,而不是所有点阵都在一个环里;

或者,是另一种情况,不同点阵都在环里,都在环的固定的面积里,但是疏密不同,也行,也能解释,那究竟是哪一种,我也傻傻说不清,模型太粗糙了……
如果,按照复杂的方式,那么,模型是完善的,却无法用起来,我静静梳理了几遍,才把决定空间感的可能AB两个要素点给大致说了一下。

所以,那些累赘,拽了吧,那不是目的,目的不是面对复杂望洋兴叹,目的是达到当初的用意,“看懂”器材的声音取舍,所以怎样做到怎样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23: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BUG审视、排障完毕,本着阿Q精神胜利法,模型可以试用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5 07: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5 08: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24-12-15 08:21 编辑

折腾一轮调音原理,脑袋差点没有冒烟,虽然梳理了不少思绪,但是试图用图像的表述这个路子还是走不通,简化带来的是更难理解,所以认输、抛弃,说实际的,把之前的界面作业,以及新鲜的广州耳机10周年展,讲讲体会。

广州耳机十周年展,一晃眼10年,体会如下:
①各品牌展出效果基本可以算的上完备,没有明显短板,什么驱动不开、出恶声等,这个是比较而言,国产设备居多,和进口设备对比,做到各有千秋,趋于成熟乃至超越。
比较我以往的展会参展体验,这一次,做的挺好,耳机展效果只要器材搭配好,基本就能发挥出系统效果,比音响展要考虑房间声学布置,要简单的多。

②参展的商家很多,但是也有不少的没来,还有一部分商家没有带来完整产品线,比如奥菲斯和香格里拉,似乎没有踪迹。没来的品牌,部分在早些的唱片音响展上已经来过了,拼在一起,相对会完整一些。
展会内容想要半天看完,有一定压力,要很快速才行,虽然只有2层楼,比唱片音响展规模小太多,但是难度却不小,而唱片音响展那个,如果不是全天候,逛50%+都困难。

③气温和去年如出一辙,会展中心依旧凛冽,人不少,非纯陪同逛展的女性烧友也多了起来,只是相比唱片音响展,白发人比例缩小很多,不知道当下这一群体以后会不会舍小逐大,如果反过来,都舍大(耳机)逐小(耳塞),那音响市场就难办了。

尤其螺蛳壳里的道场,现在的耳塞,基本可以实现一切耳机乃至音箱系统的类似效果。
各类换能形态,都已经齐备,组合也复杂多样,最关键的是,便携,佩戴压力小,展会上不常见的HD600,习惯的用手一提,差点没飞出去,感叹新一代耳机都太沉了,还是古董比较以脖子为本。
另外,不少烧友试听的时候,站在他身旁,那种功放出来的大音量,也可以同步试听了,还是感叹耳朵的保护。

④外国品牌,相比国产品牌,较普遍表现出了个性,可以理解为在素质、味道之外,的一个负载属性,或者理解为在呈现素质、味道之时就因为呈现理念,而自然带入的别样特征。

这种特征的指向性也比较明确,主要聚焦在音乐味方面。这里很容易有误解,不是国产没有音乐味,国产有音乐味,而且相比多年以前的初期,大部分品牌都已经很足,乃至充满。只是进口产品的味道和国产的不尽相同,是一个体会点,另外,进口也更偏重突出味道,换言之,不会那么诉求素质,似乎不那么卷,合适就好。

⑤外观、材料对声音影响极大,外观紧实,加工细节精致,用料趁手的器材,声音素质会很高、很纯、很细腻,这一点比较明显感受,其他也都能找到端倪,仔细观察,声音不少都在面上摆着,虽然没有听不算具体,但是大类很少有相悖的。

用料,脚钉用橡胶,外壳用铝,机身用塑料,是传统三样,如果其中某一类改了,比如用钛,那么声音就变化不小,不管电路板改没有改,只有机器材料换了,就是一个变量,不知道是不是震动的缘故等。

但是,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钛实际上不少见,接触过的人就知道那种金属的手感质感,那么,声音也就会呈现出那种特性,这一点很神奇。
而传统三样,因为司空见惯,少有对比,所以自然变成基础配置而似乎化为无有,没有其特色的存在感,直到和其他材质对比后,才知道回归传统和做出变革,区别在那里,不用镜子,本身不能照本身。
⑥不少放大器,似乎都隐形了,不论进口、国产,也就是直推和用放大器,差异存在,但是个性磨灭,而差异点,互有优劣,难以取舍,这一点挺有意思。
除了特定耳机以外,大部分耳机都是器材直推&加载放大器所均能覆盖,均能驱动正常的。

那么放大就是放大,要独立的耳放意义是什么,而且,放大器如果和器材本体调性有点不同,比如想要纯正德味,结果中间夹杂了一个美式环节,那味道的纯正、完整性就被打乱了,以外的展会,能有一些个性物件,这一次,确实不多,那种突出模拟味、或者飙素质的,不算此类,个性是指那种似乎游离于素质和韵味之外的属性,独特性,特别的表达手法。

下面说几个具体器材组合的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5 08: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图片中的解码和放大器,这两个品牌,各个型号,我几次在不同现场听的感受,均能表达浓郁的色彩,充沛的感情,厚而不笨,润而不湿,精巧平衡,当然,搭配的也都是一个路子的耳机,如乌托邦、MEZE等,在这个方向上,做的很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5 08: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个机器,虽然混合动力,声音并非很特别,正常,表达也不错。

比他家另外两个腰子形的机器,显得更绵密一点(可能和不是全开放有关),
在平板高密度基础上,多了一些信息量呈现。

但比起他家其他平板,这个确实像其他烧友说的,要能量一点,而其他更解析一点,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实际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5 08: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两个一深一浅,如果深色比做歌德小木碗,浅色就是他家大木碗。
声场和开扬度方面不一样,带来的能量分配导致的连带作用,就是浅色的信息量更具体,背景更干净,更分离,深色更沉浸,更合一。

这两旁边还有一个800S,800的德味,全景削除了一些信息量(包边,做踢脚线去了),就像西方园林的修剪一样,声音要偏理性,规范感,典型德味。

因为这种打磨,有着独特的“漂亮”感,如果hifiman是纯棉,森海就算莫代尔,两者互相不可替代,延伸出去,香格里拉和第一代大奥,类似而不类同的地方也在于此,气质不同。

所以,如果抛开这一点,纯粹论信息量,空间密度等,那么800S输了,作为多年前的旗舰,它有自己的考量和调性,那种德味,本身就是有意而为之,做出来的,所以取舍自选,慎思斟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2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