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看来,点分两个维度的变化,多少和形态:
①那些点哪里来的,为啥可密可疏?
②那些点的属性,为啥可以不同?到底怎么理解,怎样才算是实际情况?
之前的帖子内容,概述了这个模型框架,讲了但是没有讲完整,讲透,所以模型就有BUG。
正好对比“二十要”,碰到BUG,回头反思,豁然开朗。
首先,同一时刻,假设乐曲内容里面,有不同的音出现,比如在一时,人声、鼓声2种声音同时存在,那么自然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能量类型,两类“点阵”自然就同时存在了。
这就是点阵种类的来源,也即是不同能量形态同时出现的原因,来路,它们不是器材去创造的,是音乐内容本身,播放、流淌的过程中,自然带入的。
但是器材的特性,可以改造这些“点阵”,比如鼓声在的频段,频响增益大一点,则鼓声对应的点阵,就更密集,数量也就更多一点,而这种多,其实,也是一种加载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这首曲子里面,本来,鼓声就厚重,那么对应这首曲子播放时候,同心环模型里面,相应频段的“点阵”密度就要大,“点阵”自然密集。
同时,器材,如果在对应频段,频响增益,有进一步的加持,则鼓声此刻就会愈发凸显,有种强者愈强的类似效果,所以,器材的作用,是辅助表达,是语气不是内容,但是左右内容的发挥效果,就这么来看,就很清楚,是个输出加持的道具。
那么按照我最早写这个模型,那时候假设是,同心环模型里,只有一类“点阵”,点可以换形态,但是我没有允许不同类型的点同时呈现,这是模型的一大BUG,也是一大功劳,非常矛盾。
如果按前者来说,模型不允许同一时刻,乐曲中存在不同类声音,是严重的错误。更不用说,还有直达音和混响音等差别,也就是同一类声音的细分项目都很多,一时的声音,哪怕独奏都很复杂。
但是,如果这些都纳入考虑,火把绕城火圈,也就看不清楚了,感觉为什么是一个简单模型。
这也侧证了一个问题,我听到的声音,在意识层面,它没有能够让我摇头晃脑,左右摇摆。
反而我认真比对器材的时候,听的侧重更多是一些声音形态,也就相当于,你听音乐的时候,没有被那种感染力带入,依旧很理智、客观的在“看”器材的表演而已。
哎,这或许就是自己对音乐本身,“看”的越清楚,感情执著也就越少,也就越不想去听它,没味。
每个人听到同样的音乐,实际上“看”到的侧面都不一样,有的人不发烧,就一个换能设备,比如就一副时尚耳机,但是听起音乐来有滋有味,他就在那个境界里面,我就在外面,人人不同,差别迥异。
好了,话说回来,模型的功劳,也就正在于,它的BUG,因为单一模型,虽然错误,但是不全错,就仅剩的对的一方面,能够借用那些残砖烂瓦,把声音给理解掉,也就足以,目的就是整明白,达成目的就可以收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