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就是对不同的声音打标签,并且进行意见交换以及物质交换的过程。 这实际是一种通感,也相当于是一种翻译的过程,把感受翻译成意识,变成语言文字,同时也可以反向翻译、转化回去。 在脑子中,在思想里能够形成所谓的声音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可以模拟呈现。 这和文学里面的用辞,那种意境的创造,诗、词、曲、赋等内容题材,有一定的类似,只是这里琢磨的是声音。 也和画作中的颜色的表达、画幅布置、内容安排,有类似之处,只不过那是色相; 也和美食中对应配方不同,味道不同,有所相似,只是那是触受。 总体来说,就是感官与意识的交换,共用概念翻译的过程。 没有交换的发烧是失去意义的。交换可以是内交换,也可以是外交换。 内交换是自己心里的对白,外交换是与他人的分享和沟通,说白了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概念就是砖块,表述就是搭建、拼凑的技术。 归类是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个建筑是哥特式的,是罗马式的,是日式,是中式,有了归类,意见的交流,才能有一个大致的依估。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细化的衍伸,为了能够聚焦讨论的范围,能够具体讨论的对象,能够精确讨论的内容,能够提高讨论的效率。 说白了,是具象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尘埃落定的必然结果,对,非常的重要,因为它们(具象,或者说相)是我们的诉求,是所谓的成果,混沌之后的明确。 如何归类这是一个问题,它的重要性大于归在何类。 在大纲建立之前这讨论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大纲就是主义,就是意识形态,就是思想的站队,就是底层的逻辑,是根本的算法。 一切建立在大纲的基础上,就像一切沟通,建立在字、词、句的基础上一样。 看似归类会有偏颇,会排除一部分要素,讨论并不够完整。 其实恰恰相反,为了是让讨论更加完整,避免盲人摸象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归类之后的讨论,不同类别的碰撞,能够让不同类别构成的元素之间,产生各类的交互,经常是组团作战,能够让团队当中的每一份子,都能显示出更加清楚的特性,而绝不会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整个探讨失去了意义。 归类,还有封装的作用,他能够把同类对象作为“产品”封装起来,存放于意识当中,形成经验,或者是与他人进行交换。 一旦与他人进行交换,这种意识的交换,相互地渗透,相入、相即,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可以理解为你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你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就产生了纠缠,传递了因果,形成了缘分。 一种归类标签的模式,一旦具有更强的通用性,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就会成为工具,成为虚空当中的桥梁,让其他的人,其他的精神个体,经过这座桥梁,抵达不同的彼岸。 也就是字词句的力量,他们的意义之所在,传递精神、产生精神、开启知识、引发智慧。 暂时遗忘了有形的身体,及物质世界的概念,精神世界的运作情况,就能看的比较清楚。 互相渗入,精神与物质的互相渗入,自我与他人的互相渗入,无时无刻没有在进行着交换。 属性上的归类称之为是什么,评判上的归类称之为怎么样,原理上的归类称之为为什么,交流和讨论基本上都是在这几个大类当中来回走窜 搞思想就是这样,喜欢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我在空中来回编织,反复折腾,思想停不下来,称之为搞思想。 如果对思想进行思想,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点无聊,翻来覆去,也就是这些花样,自然天天停止折腾,歇息下来,那心里就会宁静起来,也不会总是想着需要一些刺激,不论是好的、坏的,高雅的低俗的,一念放下,综上全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