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两帖已被删,一贴有备文,拍了发给你,音源是你发的坎切利,你对照能找出来,一贴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2
发表于 2024-7-9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7-9 08:22
刚半斤酒下肚,看见老兄的帖,京剧帖能开,我本身就是唱老生的,对京剧传承有所了解,同时对四大名旦(梅 ...

好啊,静待京剧开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发表于 2024-7-10 14: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茂名
                             坎切利-挽歌
                       ECM[1656]Giya Kancheli-Lament
                                 长桥卧坡

此作中文译名“挽歌”,也有译作“哀歌”的,但我以为“挽歌”更贴切,创作于1994年,作品题词-怀念路易吉·诺诺,为小琴、女高音和乐队而作,由杨苏格卡奇兹指挥第比利斯交响乐团演奏,女高音是令人着迷的玛莎多伊布娜,小琴则由演奏前苏现代音乐的专家吉顿·克菜默担纲,这张唱片于1998年3月录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ECM公司1999年出品。路易吉·诺诺(1924-1990),是意大利前卫作曲家,一生创作频丰,作品多受争议,但生前拥趸很多。
这个标题耐人寻味,首先,路易吉·诺诺是communist ideal 痴迷者,他后期的许多作品都充斥着反版与抗议的标签,作品的特征之一是大量运用各种打击乐器,往往充满暴烈与少见的恐吓气息,但又时有隐露出撩人的抒情,1989年p6预示着一个历史旧格局的结束,所谓Eastem Europe eastern bloc很快土崩瓦解,这个令人欣喜的历史大事件却对诺诺震动较大,转年,诺诺去世。
坎切利是格鲁吉亚人,他的祖国于二战前被强行划入鹅版图,两德统一后,自由的空气同样吹入了许多鹅附国,格鲁吉亚亦随许多附庸国一起宣告独立,自此永远脱离开鹅统治,同时,诺诺也是坎切利的好友,这样划时代的大事件及好友去世,必然会给坎切利内心以震动,他乃局中人,其中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交织,都会引起他的深思而触动其创作灵感,同时,主观与客观因素也会大量显现在创作中。我个人以为,用挽歌这个标题,很有深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个曾经显赫的历史格局就这样顷刻问土崩瓦解,包括诺诺曾经为之迷的“乌托邦”也随之一起逝去,谁又能准确、清晰勾勒出坎切利内心曲委的心理路径呢?哀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讴歌另一新时代的开始?理解坎切利赋于此的深意,怕是需要时间、也更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部作品的主角是小提琴,坎切利将其分离成两条表达主线,一条主线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小提琴的抒情性,展现出怀念、思念、回忆、向往、憧憬等等抒情特征,第二条主线又反过来、最大限度地运用它的技巧性,来表达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情景,以及暗示诺诺音乐特有的旋律特点与节奏型-即激烈的、反叛的快速前冲,作品另一不可或缺的表达主线是女高音,坎切利赋于女高音极温馨宁静的色彩,用以寄托对诺诺的追念乃至于以天使般的宽容性包容性,小提琴的抒情性与女高音的天使面容,时而美妙融合、时而各自飘移,每一次激烈过后,每当女高音歌声响起,多伊布娜沁人心脾的歌声总能给人心灵以极大抚慰,乐队则为小提琴的另一条主线助推助力,最大限度地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诺诺音乐的“节奏型”,两者(乐队、小提琴)互为对置、互为激励、互为补充,这部作品的动态与张力之所以超过了坎切利其它几部,在很多方面就在于乐队拉出了极富张力的动态空间,这里既表现出作者自己对历史大事件的音乐构想,似也为诺诺的音乐创作给以一抹怀念色彩,整部作品就在这三条主线上互动展开,既表达出哀挽色彩,又在沉静中不时卷起旋风般的突起动态!小提琴的绵绵长音似在有意抚摸、熨平诺诺等逝者的思想与灵魂,同时以挽歌式的色彩,哀挽诺诺等这些左翼激进派作曲家表象激烈实则并不平实的内心、以及他们的思想愿望与现实无法调合的巨大反差,最后、无论是小提琴还是乐队又都化入女高音天使般的优美宁静的包容下,恍然一切都变的那样平滑与纯美,如诺诺那经过抚慰折福的灵魂飘然升入天堂!
整部作品内蕴丰厚、对比激烈,音乐构思表现出向两极间延伸的坚实结构,充斥着动与静、力与柔、美妙沉吟与憾人动态间的对比,又表达了既击人心弦又撩人心扉的冥思遐想,坎切利以极佳的手笔,将这开拓的幅度与宽阔的交响视野令人赞叹地置于坚实的、平衡性甚佳的表达平台之上,他把他那深刻的悯爱与巨大的人文关爱精神(这一点几乎在他每部作品都有所体现,也最为打动我)完全中和于个人不凡的音乐风格之中,直是精彩!我希望那些认为坎切利音乐创作风格狭窄、地域色彩浓郁的所谓专家们,认真听一听他的作品,真正听过了再说话,我之所以对一些所谓专家评论并不认同,就在于他们往往自视清高而实则偏狭无知,并未认真聆听感悟,却敢于信口开河,国人中绝不乏这样的勇士却缺乏最基本的分辨与尊重。
克莱默的演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实话,此曲小提琴的难度绝非一般协奏曲可比,尽管我知道他的技巧足以胜任,但其精湛的演奏仍深深令我折服,运弓走弦完全幻化于作品之中,时而如一温馨的“歌唱体”,而整动态时又能地动天倾般的将你的灵魂扯打的七零八落,他把小提琴的技巧性与抒情性发挥至极至,惊人的技巧把握、对情感抒发的分寸感、沉吟轻逸时绝妙的力度掌控、无可挑剔的弓弦功力(特别是高音区域以及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与解读,都令人赞叹!扬苏格卡奇兹不用说了,他棒下的坎切利无一不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4
发表于 2024-7-10 16: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茂名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0 15:21
我本想把这篇文字恢复出来,敲了几个字就感觉吃力的很,只好放弃,由此可见,楼主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呈现 ...

我是恢复了,早上发在帖子底下了,到现在也没通过。也罢,把清晰图贴上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5
发表于 2024-7-10 16: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茂名
顺便贴一部刚收到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由李维康编剧,张建峰、窦晓璇等演出。
链接:https://....../s/1Mqk8qA8TNpymuMAf-rXeXw?pwd=hgw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
发表于 2024-7-10 16: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茂名
竟然通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myxlt 发表于 2024-7-10 16:02
我是恢复了,早上发在帖子底下了,到现在也没通过。也罢,把清晰图贴上吧。

非常感谢层主,只有对古典音乐深爱才能做到,很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0 16:47
感谢层主,有心了!

感谢楼主,介绍了这么好的音乐。

再谢老兄这张坎切利,这位作曲家值得关注,我对他的喜爱胜过施尼特凯、帕沃等,他很有特点,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识别码,作品又普遍具有巨大的人文情怀,我听过的几部都精品。

Unbenannt - 185_副本.jpg (108.82 KB, 下载次数: 65)

Unbenannt - 185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9
发表于 2024-7-10 2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茂名
gdyy223 发表于 2024-7-10 18:57
非常感谢层主,只有对古典音乐深爱才能做到,很欣慰!

真该感谢、而且令我佩服的是楼主。能够不倦也不悭地分享美好音乐。我是在好几年前就关注了您的微博,可惜后来断更了。现在能在这个帖子里延续下去,只有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肖10第一乐章整个的气氛凝重而阴郁,这样的基调自然会采用小调(e小调),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首先演奏出低徊沈郁的引子,它长久的浸润扩散,如一团团黑色的云雾,直到2.30分(演奏时间参考罗版)单簧管演奏出主部主题,小提琴的追随伴随着苦涩与温情,却发展成不屈与抗争,有力的顿奏与定音鼓在主和弦上的重击为抗争情绪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呈示部就这样明显的“反抗”,似乎只有在1953年后老肖才会如此大胆,单簧管的再现为主部主题再一次披上了温柔的衣裳,第二主题6.35分由长笛奏响,它怪模怪样的不稳定旋律与和声特点确实类似一支怪异的圆舞曲,冷漠而令人难以亲近,音乐在8.59分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首先由低音大管在主部主题上开始,在经过一段温馨又夾裹着几声呜咽的音乐“长廊”,进入到碰撞的空间,引子、两个主题在这里展开激烈的对抗,犹如一庞大而又冷漠无情的战场,前面所有出现的主题旋律、不管是阴郁的、温馨的、怪异的,全都换了一付面具,凛然全力的发力“激动”起来,如冰川相撞!如钢铁互击!冷兵器般的残酷无情,在达到第二次高潮后于16.13分进入到再现部,再现部几个主题恢复了原始模样,而付部主题则略带嘲讽,但最终归于凝重沉抑的氛围中。

第二乐章是一短小的谐谑曲,三段体,主调选用了降b小调,A部主题是一固定音型反复快速的疾进,开声如刀锋般锋利,材料分别以弦乐与管乐两条线呈现,其间加杂打击乐肆无忌惮的表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三声中部在1.26分出现,但很快就与A段纠缠在一起,更增添了强悍的张力与无可阻挡的冲力,再现时弦乐有微妙的力度变化,老肖70年代曾明确解说,这个乐章是在画一幅肖像,快如旋风的音乐透着凶恶险狠,它确能让人联想到凶残与铁腕的无情。

第三乐章使用了与上一乐章降b小调近关系的c小调,回旋主题包含着两个乐思旋律,开声的主乐思与第二乐章的“固定音型”有几分类似,但由于速度很慢,明显带有沉思特点,副乐思据说由老肖姓氏开头的四个字母组成(D-S-C-H,对应着音符so、ra、fa、mi),此说确否很难考究,单纯推断此也没啥大的意义,但这个音型(so,ra,fa,mi,)的确构成这一乐章的主导动机,它作为一主要材料被广泛应用,副乐思出现在1.06分,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第一插部,它其实脱胎于主乐思,更像是主乐思的变形处理,然后是在不同调上强调展示,每一次演示都明显带出不同的色彩变化,3.40分出现由圆号主奏的第二插部,溢泛着浓郁的田圆色彩与抒情性,似乎表达了老肖对社会新变革的希冀,弦乐的拨奏如一声声春雷,将圆号传导的意念传向远方,6.47分再次回到回旋主题,两个乐思旋律在流动中突然变形,音乐力度陡增,性格变的威严且富于戏剧性,管弦乐各个声部一齐发力,形成震撼的音响高潮后,结束在开始主题的宁静中,延续着希望的种子。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行板引子由大提琴与双簧管的对话开始,带有温暖的抒情性,它在经过一段有准备的预演后,于4.13分进入到快速的第一主题,主题性格明快、轻松活跃,5.30分同样是快速的第二主题呈示,两个主题非常接近,不仔细甄别难以辨认,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展开对比,各自的个性在这里开始明显起来,喧闹的第一主题与进行曲般齐整的第二主题以各自的面目尽兴表演,使整个展开部的调子充溢着积极乐观,宁静的大管开启了再现部,最后以乐队快速的高潮结束。

版本上,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与前苏文化部交响乐团版能满足你对作品的大部期待,首先他对作品的直观有着感性而准确的判断,开放性的演奏贴近老肖的作品精神,能够把作品隐匿在音符中的思想以率直的口吻表达出来,演奏完全彻底的俄罗斯化,其次,罗氏的指挥从来不乏想像力,他的可取之处在于:在赋于作品丰富想像力的同时、兼有生动的细部,因而他的演奏总是充溢着灵动与生机,尽管有时灵动的过了头,但总与僵化无缘,如第一乐章,引子处理的一般,低音提琴显得沉闷而浑浊,但随后的两个主题都具有鲜活的个性,此时的罗氏并不考虑声部的整体性,他将其恰当而又大大方方的突出来,这样处理更容易给听者留下印象,也就更容易激起听者的认同与联想,同时在展开部,又以放大和夸张的笔法大鸣大放地展开主题素材,这在理解上显然与卡拉扬不同,高潮乐段表现出歇斯底里般的颠狂气息,音乐仿佛要挣脱一切枷锁而尽情狂舞,再来看第二乐章,显示出对管弦乐强大的控制力与精确感,如飞的旋律并不失层次,你找不到哪里“含混”,特别是1.50-2.55分这一段,令人抚掌称绝,开足了马力却声如细发般,丝丝可辨,同时演奏的画面鲜活,果断的句型、短促的节奏与张狂无忌的语汇,活画出一代暴君的形象。

他的不足在于整体性一般,结构并不稳健,音乐的外观与大的轮廓感与卡拉扬版有明显差距,录音效果令人满意,这版演奏与卡拉扬版恰成对照,卡帅在演绎与音乐语汇正宗感上欠缺的,正为罗氏所长,反过来,卡帅的优势所在,却又是罗氏所不及,这两版正好形成“互补”,放到一起听,绕有兴趣。

老肖的交响曲卡拉扬只录有第10号,且先后录制了两版,此版是1982年的数码录音,卡帅的演奏以整体性见长,尤以优异的外观与出色的结构给人以好感,《企鹅唱片》对它很推崇,这部作品的演绎与解析都经过卡帅严格的梳理,老肖在这里变的精致与条理了,但同时作品中俄罗斯的味道与气息也经过了卡帅的掺杂与微调,不能不说一些特色被“屏蔽”了,一方面演奏表现出高超的大局观与技术含量,一方面老肖特有的那种突然的起动将息和忧郁与狂喜纵横交错的斯拉夫气质也弱化了一些,这在第一乐章能觉察出来,引子的低音线条更清晰,主部主题的抒情性出色,显然它更“柔”,但对比乐段就不如罗日杰文斯基表现的那么“疯”,这是地域风格差异所造就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结果,卡拉扬在技术上一贯首先考虑整体架构的均衡,他的演奏步伐要一步步走,对动态一般不会“突兀”地张开,均衡与有准备是德奥血液的基本成分,因而卡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整个声部的平衡,再听他处理的副部主题,长笛的声音仍然置于整个声部的均衡中,而不会过于突出来,这样,展开部的威力在这一乐章中就被强调了(它只所以被强调,是因为乐章两侧相对平坦),音乐的动静起伏在整个的分配上就显得更合理,显然:卡帅的处理在结构上更加齐整,但演绎在解析的清晰与直观上并不比罗日杰文斯基出色,它给我以隔着一层纱看老肖的感觉,演奏并没有出色展现老肖作品中在悲观基调主导下情感的大起大落,他意在注重气氛的营造,却多少忽略了对内心悲愤与抗争情绪的刻画,演奏效果很“正”,但对主题思想的揭示过于温存,他棒下的老肖似乎经过莱茵河过多的冲洗。

第二乐章同样,技术与管弦乐声响的效果无可挑剔,但在演绎上则显的不够犀利、不够癫狂,说句直白的话:它不那么凶残险恶,音乐带给你的美感与冲击足够了,却少了历史的画面感,在这里你难以揭开历史的疮疤而看到血色的恐怖,当然我也必须补上一句:从音乐的角度说,实在精采,可一窥卡帅调度技巧与柏林爱乐团强大的实力,精湛在于每一声部所合成如齿轮运转般的环环相扣,而不独独在弦乐群。

后两乐章尤其令我满意,卡帅擅长于这样的乐章,情感与力量转换非常自如,温情与激烈相互映衬、各得其所。第四乐章尤好,卡帅在这里与以重笔,使得整部作品更为完整,西方论家对这部作品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个乐章上,部分评论认为“结”的份量不够,但卡帅以稳重、浑厚、自如的演奏赋于其有力的归结,调度上笔法明显:引子部分稍拉长、增强了展开部两主题的对峙、借以引入展开部的戏剧性效果,尾声同时拉宽了幅度,这样的结果是“整合”了作品的奏鸣曲式,它在直观上比第二、三乐章更为醒目。


罗版:https://pan.baidu.com/s/1MDB-IJjufx7FMbgIFUZa7w?pwd=pemy
卡版:https://pan.baidu.com/s/1XN_mYa9WGmlQS3cRycoAhg?pwd=eq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0 19:47
感谢你介绍了这位作曲家,也感谢你劳心劳力精评这位作曲家。

我已经通过你初窥门径,也将这位作曲家牢 ...

老兄性情中人,你我一样,交往几次便觉相见恨晚,所以我一直以老兄相称相待,我也许是职业关系,略知点文字,又从小喜爱诗词,但究竟不过如此。

从老兄这拿了不少资源,我的确心存感激,听后略有文字回报,倘能对老兄欣赏有所启发是很高兴的事,今后也会如此,但我不会再客套了。

这个帖以交响、协奏等管弦乐为主,但对几位大家则不拘泥,目前以老肖为契机,展开后浪漫和20世纪新音乐,涉及不少作曲家,又因为这一块的作品,基本打破了古典作曲的固有规范,说实在话,有难度,所以,多版本的听与鉴赏有必要,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倘能把这一块弄通,再回头听两位小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直到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就很简单了,就会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印迹,有一个质的提高,所以,在这耗点时间有价值,来日方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1: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1 20:09
回复完了,总觉得哪里不妥,

光记得G弦上的咏叹调很有名,一直误以为G弦是最高音,惭愧,巴赫我很少听 ...

初听坎切利先不必在意技术概念,先听感觉,你的感觉是对的,我还没听到这张,只大致知道也是克莱默和他的波罗地海室内乐团演奏,一首是《明暗对比》,一首是《暮光之城》,都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其中暮光之城有大段对死亡的心理刻画,这与你听后的感觉是相合的,与《挽歌》有相通的地方。

我仍在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发几篇后转向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3
发表于 2024-7-12 08: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石家庄
学习 谢谢 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4
发表于 2024-7-12 14: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7-11 07:59
肖10第一乐章整个的气氛凝重而阴郁,这样的基调自然会采用小调(e小调),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首先演奏 ...

能否向楼主提一个比较过分的请求?

找一部比较简洁的交响曲,帮我普及一下最基础的知识。例如:主部主题、呈示部、展开部等等。目前,我是边听音乐边看评价文章,靠猜、靠悟,还是不得要领。如果先生方便的话插播一集普及教育的文章,先谢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6: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伊戈尔·列维特这套3CD收录了2部作品——老肖的《24首前奏赋格》和罗纳德·斯蒂文森的《DSCH上的帕萨卡利亚》。

伊戈尔·列维特是近年颇受追捧的钢琴家,以富于挑战精神、追求极限的演奏风格和精湛的健盘技巧广为人知,他的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以优美的音调和富于音乐性的措辞语言令我满意,在风格上更为接近肯斯·加列特的那种柔和、流利、温暖的声调和抑扬有序的节奏,听起来悦耳动听。

演奏对情绪的控制给我印象,明显有意识降低所谓“斯拉夫气质”,从而达到降低作品地域性色彩的诠释设计,这一点吻合现代眼光,把演奏集中于作品的音乐性之上,从而最大可能挖掘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更丰满的音乐色彩,从而让这部作品在音的律制上能涣发更悦人耳目的乐感,伊戈尔·列维特的这套老肖《24前奏赋格》正是在这一点上创建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他做的够好。

明白了上述,也就明了他的速度选择基本属中等偏快的一类,一般不会有忽快忽慢的两极性,也不大可能会出现类似梅尔尼科夫那样的“攻击性”节奏,听听CD1的12首,快速段落普遍弹的情趣盎然,如a小调G大调和D大调赋格,既使慢速度的章节,他的弹奏仍注意挖掘其中的音乐性,仍能弹出悦耳的乐感,如第4号e小调和第6号b小调,踏板运用恰到好处,音调的时值既充分又能展现出优美,这首本身就是情感性的,但他对情感的表达可控。

触键的力度与变化相对较为自如,手里的几套版本中,他属较多的使用了踏板,追求旋律的起与伏与声音的美,虽左右手的均衡性一般,但他的音调之美足以确立风度,再加上出色的速度掌控,演奏出足够的丰富性,因而也具有一定吸引力,如第8-12几首升音的小调都弹的韵致丰腴、情趣淡雅,升g小调也朗朗上口。CD2的后12首弹风更沉稳,情感也相对变得淡漠,较多地依赖了走键的力度,触键似乎不如CD1的才艺飞扬,但我更欣赏他这时候的扎实与琴音稳稳的根基,听听降e小调、降d大调前奏曲,弹的棒极了,第16号降b小调的赋格也开始缓缓的注入情感,但仍把握着分寸,力度掌握甚佳,左右手的低音与高音都散发着耐人寻味的情绪,能看出一流的调控能力。

一旦沉稳下来,键盘上的伊戈尔·列维特同样为我欣赏,不动声色中而风度自溢(听听第17号),当他以更理性更智慧的眼光审视时,砝码是增加了份量的,这并非是力所不逮或灵感疲劳,而是演奏趋于“内在化”后,内在情趣徐徐扩散的结果,如第20号c小调和24号d小调赋格,演奏更集中于抒发内在的生命体验,锋芒自敛,但不怒自威,特别是第24号,结束的够威武。

老肖作品无须说,说几句罗纳德·斯蒂文森(1928-2015)——苏格兰钢琴家和现代风格作曲家,创作风格受布索尼和苏格兰民间音乐影响,作有钢琴协奏曲、管弦乐曲、人声与乐队等各类体裁作品,但影响力有限,这首为钢琴而作的《DSCH上的帕萨卡利亚》创作于1961-62年,所谓“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实际是源于古老西班牙一种三拍子慢板舞曲,它在传统上是以4-8小节的一组固定低音为基础、围绕主题展开连续变奏,可见属于巴洛克中晚期的古老变奏曲,巴赫、亨德尔都作有此类风格的passacaglia,斯蒂文森的创作灵感源于老肖第10交响第3乐章的“D-S-C-H”四音主题,以此为基础写成一首庞大帕萨卡利亚,演奏时间近80分钟。

罗纳德·斯蒂文森的《DSCH上的帕萨卡利亚》对初听者有很大难度,这样现代风格的超大型变奏曲本身就不好“抓住”,这远远不似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或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对它们你还能从调性上着手,紧紧贴住音乐内在的调性关系去分辨理解,因为那时期的调性音乐“始终有调性”,它一般不会漂移,这对理解非常重要,而且,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悦耳动听,明白易懂,斯蒂文森这部不行,它的主题就“晦涩”——老肖名字的英文缩写:D-S-C-H,对应着音符so.ra.fa.mi(d eb c b),因为主题对很多人都不熟悉,围绕它的主题变奏就不大可能很清晰,但你听听第一曲“sonata allegro”,so.ra.fa.mi,这个主题始终重复于低音部,而第二曲“回旋形态的华尔兹”,主题则稳稳占据着中音区,第三曲“插曲”主题漂移到上声部,并以一连串的上下葩音引人注目,换句话说:它并非很难懂,需要的则是,尽量弄清每个章节的“标题意义”和相关的历史事件(60年代),剩下的就是一遍遍狠狠地听,别无它法,但听下去,听熟之后,又有无穷无尽的意韵。
此作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7。第二部分 8-16. 第三部分 17-21。


https://pan.baidu.com/s/1CNZ_mgtSy7s1qmTZNzQpCw?pwd=a1u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ejack 发表于 2024-7-12 14:38
能否向楼主提一个比较过分的请求?

找一部比较简洁的交响曲,帮我普及一下最基础的知识。例如:主部主 ...

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7
发表于 2024-7-13 07: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感谢楼主并期待入门课!搬小板凳占前排认真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8
发表于 2024-7-13 1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 12:13
海伦·葛莉茉在勃拉姆斯钢协演奏史上留下印迹,勃钢协女性版不大多见,第一号1990年现场与巴伐利亚广播 ...

格里莫这两个钢协不是2012年的录的吗,第一是4月在Herkules音乐厅的现场,第二是11月在维也纳金厅的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9
发表于 2024-7-13 13: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3 13:45
封面的唱片是2012年录的,但已经是后来的了;唱片的中文介绍说她初次录第一是1990,录第二是15年后即2005 ...

这样,是我未知全貌而妄作断言了。感谢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6: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张唱片收录了两首吉亚·坎切利(1935-2019)的作品,一首名为“Chiaroscuro (明暗对比)” 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一首名为“Twilight(暮光)” 为两把小提琴和乐队而作。《明暗对比》由克莱默操琴独奏,《暮光》则由克莱默和他的弟子帕特里夏·科帕钦丝卡娅操琴,乐队均由克莱默亲自组建的波罗的海室内乐团演奏,ECM2015年出版。

现代作曲家中,坎切利的音乐只所以相对易于接受,首先在于他具有独到的后浪漫主义倾向,这样的写作风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完全无调,尽管仅残留着调性尾巴,但听者相对尚“有路可循”,更重要的另一点,则是渗透于音符之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这里面又往往内蕴着他的良知,这是他音乐作品最打动我的。

这首《明暗对比》即如此,在低音鼓不祥的开场气氛中,小提琴演奏出柔和、不安、怀旧的情绪,尽管两次被惊艳的滑奏打断,小提琴仍然固执的、深情柔和的诉说、在低音鼓等打击乐和乐队不详的干扰中进行着,乐队和打击乐的强奏不时激起邪恶的波澜,听到此,作品的旨义逐渐清晰起来,所谓“对比”,除去音乐本身的轻与重、力与柔、明与暗的对比外,其实是在暗示人世间善与恶的并存与本来面目,一个尽善尽美,柔和亲密,一个阴森强悍,粗暴无情,但占据听者心灵的最终是小提琴极柔和美丽、优雅稀薄的良知之声,而这样的“良知”又何尝不是坎切利、克莱默等这些伟大音乐家的一生写照呢?他们一生都走在艰辛探索的路上,砥砺前行。

结构方式一如我们所熟知,有些类似他的《心弦》——即:独奏与乐队交互演奏,对比与助推交互模进的结构方式,音乐于平静稀薄中蕴育着不凡和强劲的动态高潮,充满着各种鲜明和强烈的对比,极有魅人的表现力,此作中,小提琴是无可争辩的主角,从类型上看,即非协奏曲、亦非音诗类型,而是以独奏与乐队交互表达的形式展开浪漫化的、极细腻的戏剧性的“对比”,两者之间时而亲匿的温合相融,时而乐队与以强劲骇人的峰值高潮、来阻断小提琴的倾诉,每当这样的高潮过后,仍是小提琴时而细若游丝、时而坚韧的不屈诉说。

克莱默(1947-)的这版演奏实在无与伦比的精彩,我们可仔细体味感觉他这把弓对弦亲匿的、爱怜的磨擦,却倾尽心中曲委,又柔和的令人感动,克莱默师从奥伊斯特拉赫,出道即以超强的弓弦技术闻名,新千年后,无论演奏精神或音乐视野都上了不止一个层次,他是诠释坎切利小提琴作品的天然权威,被坎切利亲切的誉为此作的“合著人”。


《暮光》是坎切利应克莱默之邀所写,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大病初愈后、凝视着他在安特卫普工作室外的一排滴着冰水的白杨树,在他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才明白这棵树的意义,这部作品所写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中的各种联想与情怀,包括也许突然就降临的“噩梦”,尽管作品仍然具有一种潜在的柔和,但演奏充斥着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对比——并将其置于大自然风景画般的广袤之中。

两把琴之间有着亲密的融合关系,以致于很多时候就像一把琴的声音,可见坎切利为其写作的和声之协合,乐队的强动态的具有一种骇人的、抽打般的、极寒的冰凌效果,令人不寒而栗,而它对应的则是两把小提琴不安的沉思、柔和的对话、撕裂的细胞、颤抖的筋骨、和天光的恩赐,这样的作品,需要每位听者深临其境去感悟,至少到了我这年龄,对死的恐惧会不时涌上心头,而越发能感觉生活的美好,听此音乐就尤为的五味杂陈。


https://pan.baidu.com/s/1kefdTH9TbuvUI9J2KWr0KQ?pwd=2owt (感谢原发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6 20: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