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10第一乐章整个的气氛凝重而阴郁,这样的基调自然会采用小调(e小调),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首先演奏出低徊沈郁的引子,它长久的浸润扩散,如一团团黑色的云雾,直到2.30分(演奏时间参考罗版)单簧管演奏出主部主题,小提琴的追随伴随着苦涩与温情,却发展成不屈与抗争,有力的顿奏与定音鼓在主和弦上的重击为抗争情绪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呈示部就这样明显的“反抗”,似乎只有在1953年后老肖才会如此大胆,单簧管的再现为主部主题再一次披上了温柔的衣裳,第二主题6.35分由长笛奏响,它怪模怪样的不稳定旋律与和声特点确实类似一支怪异的圆舞曲,冷漠而令人难以亲近,音乐在8.59分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首先由低音大管在主部主题上开始,在经过一段温馨又夾裹着几声呜咽的音乐“长廊”,进入到碰撞的空间,引子、两个主题在这里展开激烈的对抗,犹如一庞大而又冷漠无情的战场,前面所有出现的主题旋律、不管是阴郁的、温馨的、怪异的,全都换了一付面具,凛然全力的发力“激动”起来,如冰川相撞!如钢铁互击!冷兵器般的残酷无情,在达到第二次高潮后于16.13分进入到再现部,再现部几个主题恢复了原始模样,而付部主题则略带嘲讽,但最终归于凝重沉抑的氛围中。
第二乐章是一短小的谐谑曲,三段体,主调选用了降b小调,A部主题是一固定音型反复快速的疾进,开声如刀锋般锋利,材料分别以弦乐与管乐两条线呈现,其间加杂打击乐肆无忌惮的表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三声中部在1.26分出现,但很快就与A段纠缠在一起,更增添了强悍的张力与无可阻挡的冲力,再现时弦乐有微妙的力度变化,老肖70年代曾明确解说,这个乐章是在画一幅肖像,快如旋风的音乐透着凶恶险狠,它确能让人联想到凶残与铁腕的无情。
第三乐章使用了与上一乐章降b小调近关系的c小调,回旋主题包含着两个乐思旋律,开声的主乐思与第二乐章的“固定音型”有几分类似,但由于速度很慢,明显带有沉思特点,副乐思据说由老肖姓氏开头的四个字母组成(D-S-C-H,对应着音符so、ra、fa、mi),此说确否很难考究,单纯推断此也没啥大的意义,但这个音型(so,ra,fa,mi,)的确构成这一乐章的主导动机,它作为一主要材料被广泛应用,副乐思出现在1.06分,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第一插部,它其实脱胎于主乐思,更像是主乐思的变形处理,然后是在不同调上强调展示,每一次演示都明显带出不同的色彩变化,3.40分出现由圆号主奏的第二插部,溢泛着浓郁的田圆色彩与抒情性,似乎表达了老肖对社会新变革的希冀,弦乐的拨奏如一声声春雷,将圆号传导的意念传向远方,6.47分再次回到回旋主题,两个乐思旋律在流动中突然变形,音乐力度陡增,性格变的威严且富于戏剧性,管弦乐各个声部一齐发力,形成震撼的音响高潮后,结束在开始主题的宁静中,延续着希望的种子。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行板引子由大提琴与双簧管的对话开始,带有温暖的抒情性,它在经过一段有准备的预演后,于4.13分进入到快速的第一主题,主题性格明快、轻松活跃,5.30分同样是快速的第二主题呈示,两个主题非常接近,不仔细甄别难以辨认,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展开对比,各自的个性在这里开始明显起来,喧闹的第一主题与进行曲般齐整的第二主题以各自的面目尽兴表演,使整个展开部的调子充溢着积极乐观,宁静的大管开启了再现部,最后以乐队快速的高潮结束。
版本上,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与前苏文化部交响乐团版能满足你对作品的大部期待,首先他对作品的直观有着感性而准确的判断,开放性的演奏贴近老肖的作品精神,能够把作品隐匿在音符中的思想以率直的口吻表达出来,演奏完全彻底的俄罗斯化,其次,罗氏的指挥从来不乏想像力,他的可取之处在于:在赋于作品丰富想像力的同时、兼有生动的细部,因而他的演奏总是充溢着灵动与生机,尽管有时灵动的过了头,但总与僵化无缘,如第一乐章,引子处理的一般,低音提琴显得沉闷而浑浊,但随后的两个主题都具有鲜活的个性,此时的罗氏并不考虑声部的整体性,他将其恰当而又大大方方的突出来,这样处理更容易给听者留下印象,也就更容易激起听者的认同与联想,同时在展开部,又以放大和夸张的笔法大鸣大放地展开主题素材,这在理解上显然与卡拉扬不同,高潮乐段表现出歇斯底里般的颠狂气息,音乐仿佛要挣脱一切枷锁而尽情狂舞,再来看第二乐章,显示出对管弦乐强大的控制力与精确感,如飞的旋律并不失层次,你找不到哪里“含混”,特别是1.50-2.55分这一段,令人抚掌称绝,开足了马力却声如细发般,丝丝可辨,同时演奏的画面鲜活,果断的句型、短促的节奏与张狂无忌的语汇,活画出一代暴君的形象。
他的不足在于整体性一般,结构并不稳健,音乐的外观与大的轮廓感与卡拉扬版有明显差距,录音效果令人满意,这版演奏与卡拉扬版恰成对照,卡帅在演绎与音乐语汇正宗感上欠缺的,正为罗氏所长,反过来,卡帅的优势所在,却又是罗氏所不及,这两版正好形成“互补”,放到一起听,绕有兴趣。
老肖的交响曲卡拉扬只录有第10号,且先后录制了两版,此版是1982年的数码录音,卡帅的演奏以整体性见长,尤以优异的外观与出色的结构给人以好感,《企鹅唱片》对它很推崇,这部作品的演绎与解析都经过卡帅严格的梳理,老肖在这里变的精致与条理了,但同时作品中俄罗斯的味道与气息也经过了卡帅的掺杂与微调,不能不说一些特色被“屏蔽”了,一方面演奏表现出高超的大局观与技术含量,一方面老肖特有的那种突然的起动将息和忧郁与狂喜纵横交错的斯拉夫气质也弱化了一些,这在第一乐章能觉察出来,引子的低音线条更清晰,主部主题的抒情性出色,显然它更“柔”,但对比乐段就不如罗日杰文斯基表现的那么“疯”,这是地域风格差异所造就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结果,卡拉扬在技术上一贯首先考虑整体架构的均衡,他的演奏步伐要一步步走,对动态一般不会“突兀”地张开,均衡与有准备是德奥血液的基本成分,因而卡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整个声部的平衡,再听他处理的副部主题,长笛的声音仍然置于整个声部的均衡中,而不会过于突出来,这样,展开部的威力在这一乐章中就被强调了(它只所以被强调,是因为乐章两侧相对平坦),音乐的动静起伏在整个的分配上就显得更合理,显然:卡帅的处理在结构上更加齐整,但演绎在解析的清晰与直观上并不比罗日杰文斯基出色,它给我以隔着一层纱看老肖的感觉,演奏并没有出色展现老肖作品中在悲观基调主导下情感的大起大落,他意在注重气氛的营造,却多少忽略了对内心悲愤与抗争情绪的刻画,演奏效果很“正”,但对主题思想的揭示过于温存,他棒下的老肖似乎经过莱茵河过多的冲洗。
第二乐章同样,技术与管弦乐声响的效果无可挑剔,但在演绎上则显的不够犀利、不够癫狂,说句直白的话:它不那么凶残险恶,音乐带给你的美感与冲击足够了,却少了历史的画面感,在这里你难以揭开历史的疮疤而看到血色的恐怖,当然我也必须补上一句:从音乐的角度说,实在精采,可一窥卡帅调度技巧与柏林爱乐团强大的实力,精湛在于每一声部所合成如齿轮运转般的环环相扣,而不独独在弦乐群。
后两乐章尤其令我满意,卡帅擅长于这样的乐章,情感与力量转换非常自如,温情与激烈相互映衬、各得其所。第四乐章尤好,卡帅在这里与以重笔,使得整部作品更为完整,西方论家对这部作品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个乐章上,部分评论认为“结”的份量不够,但卡帅以稳重、浑厚、自如的演奏赋于其有力的归结,调度上笔法明显:引子部分稍拉长、增强了展开部两主题的对峙、借以引入展开部的戏剧性效果,尾声同时拉宽了幅度,这样的结果是“整合”了作品的奏鸣曲式,它在直观上比第二、三乐章更为醒目。
罗版:https://pan.baidu.com/s/1MDB-IJjufx7FMbgIFUZa7w?pwd=pemy
卡版:https://pan.baidu.com/s/1XN_mYa9WGmlQS3cRycoAhg?pwd=eq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