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kamibao 于 2024-6-3 15:45 编辑
关于节目里面最后提到的“叙事”问题,正好再补充一点吧。我提到“工业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希望祛魅,把它身上更加主要的量产工业品属性凸显出来——而这在烧友聊天当中太容易被忽略了,就好像房间中的大象。
我非常赞同实证>猜测的观点,说明书、拆机实际上的变化都可以作为非常直接的证据,这个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讨论变化原因的根本——先要清楚变化,再来谈原因。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版本论都几乎没办法进行实质性的查证,而更多是基于声音进行的猜测,在大多数情况下推崇某些特殊版本更多是来源于个人喜好而非这些版本确实是“更好的版本”——而是“更接近个人喜好的个体”,我觉得在这个前提下去讨论版本差异和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讨论原因则显得必要性不强,或者说其中猜测的意味要浓厚很多。B站上有一些能够采访到森海拜亚工程师的up主(的视频),其实如果当初的人能来聊聊,肯定比凭空猜测要合理得多。
类似版本论、前后产品变化趋势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我觉得只要说的人和听众都明确知道这是storytelling,顶多算是一种explanation,而不是facts就行了。无论它多有趣,能够解释多少情况,都还是在讲故事,而不是事实。事实就像节目里说的可能会非常无趣,而各类有趣的“阴谋论”作为谈资我觉得也是OK的——只是大家要有一个这并非真实历史的共识作为前提。拿森海黄金时代(基本是二代目掌舵的时期)来说,这背后是经营侧重的转变、领导者理念/喜好层面的转变、市场的变化还是突然因为世界范围的繁荣导致更加激进的产品策略——几乎不可能有答案。而在发烧友讨论的语境当中,很容易把各种变化都理解为是决策,这其中的偏差可能性就会很大。甚至说明书上提到的“我们希望做出什么样的变化”也可能只是一种marketing的说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很难猜测。有些变化甚至可能就是“这个线耐用性好一点所以换成这个”,而声音都只是“误差范围之内就不管了”。
在我看来,对于一家国际级企业来说,不同产品线营收、市场调研结果这些导致变化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工程师的个人偏好,满足客户需求的优先级多半是高于做一个自己特别满意的产品。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也只有Grado或者ZMF规模很小的作坊能够任性一些,哪怕是OAE-1也不得不“我觉得现在年轻人会比较喜欢这样的声音”,每年必须卖出去成千上万个高价位耳机真的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在节目里说到这个点也主要是想要做一个简单的提醒,不要忽视最为无趣、最不浪漫的现实因素,因为它反而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你们觉得“这个特点这么特殊”恰恰可能是因为你们处于当下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偏好,而非当初的环境,你们觉得某个产品很厉害的特色很可能工程师完全没觉得有这回事——我觉得节目里面提到的ie800是很有可能“想多了”的一个产品。但我觉得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就好像文艺作品出品之后就属于读者而非作者了一样,作者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我并不是说这种感受是错误的,或是它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说这些特色能不能真的是有意为之,亦或者是巧合,以现有的信息是无法判断的。
各种误读和过度解读都很有乐趣,我也很喜欢看。但节目毕竟还是面向听众,这里也是一个公共讨论空间,我确实也有想稍微泼点冷水,大家都可以更加冷静来看待这个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