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761
发表于 2024-6-21 2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1 20:09
老肖过后是布鲁克纳

明白了,辛苦你了,只能是能者多劳了。

看了你的讲评,更加让人感到古典音乐的美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2
发表于 2024-6-22 22: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3
发表于 2024-6-23 0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宝山区
《记一场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交响曲 音乐会》
前言
一、按图索骥
源于即将参加的6月23日一场音乐会,曲目里有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交响曲 (列宁格勒),厚着脸皮找楼主讨要此曲的鉴赏指南。楼主非常豪气,第二天就写了作品的赏析,结果论坛不给力,至今未能过审。遂又厚着脸皮私聊楼主讨要,楼主非常大气立刻发给了我,这才有了此文。
二、眼见为实
一般我喜欢找音乐的视频资源,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是什么乐器在发声。等到听纯音乐时,脑子里会浮现出画面。对于我这样的初级音乐爱好者来说,更容易去欣赏音乐。
三、课前预习
最近上下班路上一直循环播放这首曲子。但是,总是觉得没有听明白,明明侵略插部是写侵略者的,怎么听的过程中总觉得没有把侵略者表现的那么残暴与罪恶。直到某天我遇见了TA
这是我目前为止听到的肖七里最喜欢的版本。指挥和乐队都是纯正的俄罗斯本土,可能和作曲家更有共鸣。这一版里,节奏变化更明显,小军鼓、定音鼓、大鼓、镲不再是伴奏乐,而是在某些章节里面变成了主音,非常突出。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也更加激烈。

可能我更喜欢把音乐具象化、脸谱化。我试着将我理解的第一乐章具象化出来,分享给乐友。欢迎拍砖,只要不人身攻击就行。
------------------分割线------------------
《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交响曲 (列宁格勒)》第一乐章 阅读理解
A、战前
1、开篇有一种史诗级音乐的感觉
2、1:08之前感觉是在描写老大哥在战前大干快上,抓紧时间进行工业化;
3、1:08出现不详之音,预示小胡子在准备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又回到史诗级的大发展之音;
4、1:30长笛的悠扬之声响起,表现了恬静、安详的生活
5、3:25低音提琴奏沉闷的声音响起,不详之感隐隐笼罩,之后田园风格的音乐都带上了点点忧郁;
6、5:00短笛之音响起,低音提琴低沉的伴音一直笼罩着;
B、横扫欧洲
7、6:57进入“侵略插部”,小军鼓由弱渐强,贯穿始终
7.1、第一次变奏:小提琴跳弓+低音提琴拨弦,声音很弱,表现了小胡子在战争初期还是小心翼翼的;
7.2、第二次变奏:长笛+低音提琴拨弦,声音渐强,小胡子大着胆子继续他的侵略行为;
7.3、第三次变奏:长笛、短笛+低音提琴拨弦,开始变得嚣张了;
7.4、第四次变奏:小号+圆号,有些飞扬跋扈了;
7.5、第五次变奏:双簧管+巴松关;
7.6、第六次变奏:长号+小号;
7.7、第七次变奏:单簧管+双簧管;
7.8、第八次变奏:全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7.9、第九次变奏:弦乐+管乐+木琴,木琴的加入有戏谑、嘲讽的效果,表现出小胡子的骄傲自大;
7.10、第十次变奏:节奏变快,弦乐、管乐齐上阵,定音鼓、大鼓、镲的加入,表现出小胡子对老大哥发起了进攻,小军鼓代表着装甲部队的推进,鼓声是隆隆的炮声,镲声代表作空投的炸弹;
7.11、第十一次变奏:节奏更快了,这次又有手鼓的加入,这一次是小胡子在进攻列宁格勒。
8、我对侵略插部中11次变奏的理解是,代表着二战开打以来,小胡子发动的几次重大战役,从试探性入侵捷克、波兰,到几乎全面占领欧洲,十一次变奏声音越来越强,节奏越来越快,小胡子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9、从我的听感来看,整部交响曲里面打击乐的出现都是代表着小胡子;
10、15:55之前,音乐体现了小胡子一直在进攻,攻势越来越猛,但一直久攻不下;
C、列宁格勒保卫战
11、15:55开始,由提琴奏出的抵抗声音逐渐转强,节奏再次加快,让人透不过气来,战争处于焦灼状态,时不时听到冲锋号,老大哥的战士前赴后继,始终顽强抵抗,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红旗依然飘扬在老大哥的阵地上;
12、17:33由各类铜管奏响的音乐转向悲壮,节奏也慢了下来,战争是惨烈的,守住阵地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13、18:10左右小提琴的声音忽强忽弱,但从未间断,表现了不屈的抵抗;
14、19:40音乐渐弱,预示着进入战役间隙,双方都撤回了各自的阵地;
15、20:00阵地逐渐安静了下来,长笛响起,阵地上还活着的战士回忆着战前美好的生活和美丽的家园;
16、21:00 单簧管和巴松管低沉的声音,低音提琴和钢琴有节奏的响起,提醒着人们,战争并未结束,还需艰难前行;
17、22:38单簧管奏出了带些悠扬的曲调,预示着希望还在,低音提琴和钢琴奏出的节奏也更加坚定;
18、23:50大号发出的声音,象征着远处的敌军开始集结。小提琴和长笛奏出了希望的曲调,老大哥后方也在向列宁格勒前线征调部队;
19、24:35小胡子进攻的号角再次吹响,装甲车在集结,敌人在逼近;
20、25:20小提琴奏出了激战前的宁静;
21、26:25弦乐奏出的旋律有一点像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战士们的希望不就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吗;
22、26:50号角再次响起,小军鼓、低音提琴也渐次响起,侵略的旋律再次弥漫在空气中......
------------------分割线------------------
四、期待
期待周日的音乐会:
1、期待上海爱乐乐团演奏肖七的规模;
2、期待上海爱乐乐团演绎肖七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0: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卡拉扬&柏林爱乐团《春之祭》在评判上泾渭分明,《企鹅唱片指南》持肯定态度,而斯特拉文斯基本人则完全否定(1964年版),很显然,评判的角度不一样,我认同《企鹅》的观点,他们相对更客观,作曲家往往很自负又有自己的好恶,容易带有个人偏见。

上传的此版录于1977年,以客观与技术含量见长,什么叫客观?即:吻合历史原貌的忠实感,我一直以为,卡拉扬总能表现出大悲剧的美感,越是大场面大仪态的音乐,他越能临危不乱,《春之祭》毫无疑问属表现人类蛮荒时期宗教典仪的音乐作品,它以原始野性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对天地的敬畏臣服,音乐本身固然充斥着原始野性,但仅仅把它做为“动态音乐”来听显然片面,因而,斯特拉文斯基的观点就略显偏激。

很明显,演奏具有强大的技术属性与一流的整体性,每个声部都在卡拉扬有力控制之下,你听不到许多版本都有的个性化的、突凸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部,灌入耳朵的都是经过严格整合的声响,这样的演奏不可能具有“血腥”气息,它着意于宗教典仪的仪态与大场面的美感,细节交待清楚,步伐有条不紊,因而与原作精神肯定有相悖之处,却未必有悖于历史风貌,或者说,卡拉扬着眼的更多是“历史真实”而非“作品真实”,斯特拉文斯基否定的恰是这一点,而我以为此版的价值却恰恰就在这一点。当然,听惯了斯老与多拉蒂版,你若认为此版有点“温”,我没有异议。


另一值得推荐的版本是海丁克指挥伦敦爱乐团1973年的Philips版,海丁克两录《春之祭》,都以精湛、野性与多变的色彩取胜,《春之祭》版本众多,但你若让我挑出一版“最正确”、近而最均衡的,非海丁克此版莫属,他的演奏同时揉合了斯老那样的粗犷、多拉蒂式的狂放、穆蒂的节奏冲击力与布列兹的理性精辟,他的处理不偏倚于任何一种模式,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却又能各种味道兼得,比如:大地崇拜中的“敌帮游戏”一节,迅猛中又切切的带有血腥气息,的确是把作品吃透了,演奏正确首先是正确的速度掌控,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与慢都有说服力,由于行走自然,它的流畅性是这几版里最优级,其次则是声音散发着令人着魔的张力,那种节奏、和声、动态的张力伸展又相互促发相互平衡的管弦乐声音是带有魔性的,于自然中透着精湛,听听第二部分自“请祖先”(第二音轨第9.13分)开始的几段,又变化又乖巧,又理性又喧嚣,又低曳又张扬,收放自如,特别是节奏之美,一览无余,透着举重若轻的大手笔,这样的演奏既使无比的“动态",也透着魔性,我是特别欣赏上世纪70-80年代的海丁克,几乎见一张收一张。

尤金·古森斯爵士1959年与伦敦交响乐团的EVER版值得收,他的演绎是另一种《春之祭》模式的极端,首先演奏的很有意思,它与野性、狂放、粗犷都无缘,慢慢悠悠,清清雅雅的像个邻家大姑娘,却一招一式有自己的魅力,听听从开声到“青少年轮舞”,你能说他的演奏有些拘紧,却也是拘紧的可爱,听他《春之祭》我偶而会联想到T台走秀的摩登女朗,迈着猫步,尽显身姿,细节之美一揽无余,但又不时给你惊艳的一瞥,其次,音响效果相当出色,尤其细节录制非常清晰,回响丰厚,当然,动态乐章仍具有相当的节奏冲力,否则,就不是《春之祭》了。



卡版:https://pan.baidu.com/s/1zXXz-m05Y0STpwu_6yojSw?pwd=royq
海丁克版:https://pan.baidu.com/s/1UL-nVkrezYmt-lvQDBFCew?pwd=9quo
古森斯版:https://pan.baidu.com/s/1ZsGToN5nOIayO9tGlUGtRw?pwd=wut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5
发表于 2024-6-23 1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3 10:22
卡拉扬&柏林爱乐团《春之祭》在评判上泾渭分明,《企鹅唱片指南》持肯定态度,而斯特拉文斯基本人则 ...

卡版没见过,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1: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ejack 发表于 2024-6-23 01:24
《记一场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交响曲 音乐会》 前言一、按图索骥源于即将参加的6月23日一场音乐会,曲目里有肖 ...

能把音乐具像不简单,很好!对理解作品很有益,慢慢来,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我以为,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须生行当能称得起一代宗师的,只有谭鑫培与余叔岩。

谭鑫培门徒无数,中多有大器者,其子谭小培嗓音行腔与其最似,其徒王又宸唱功在当时名声大噪,但若论弟子中终得其真谛而最为神似者,唯有余叔岩。余老板舞台生涯很短,1928年便因尿血症等病症早早退出商演舞台,后专心授徒,他晚年最得意的两个入室弟子,一个李少春,一个孟小冬。

余老板唱念之特色一言即可蔽之:中间嗓子提溜劲,他的唱腔如在腹中经千锤百炼而自口中喷出,极耐赏听,人们常以“云遮月”来形容其唱腔,实乃精论,他高音的清越、中音的醇厚、中低音的苍劲,特别是丹田提气的唱法,真有令人百听不厌。谭鑫培之后,京剧须生流派分化,而大家叠出,论高亢有力有高庆奎,论低迴宛转有言菊朋,论飘逸潇洒有马连良,特别是谭鑫培的女婿王又宸,那条清纯朗润的好嗓子,再加上把老谭模仿的维肖维妙的唱腔,在二三十年代可谓最具名声的谭派传人,但若论“尺寸好”唱念“正”的,没有人能胜出余老板,于古朴平直中而又有醇厚的韵味,是余老板有别于其它流派的“标签”。

余老板嗓音条件并不特别出众,他没有在一招一式上机械模仿,而专在气口与尺寸上精心揣摩精研老谭唱腔的精髓,颇有心得,他的唱念,乍听不似老谭,嗓音也与之有明显区别,但在唱念的精神、行腔的尺寸、气口的转换上却与老谭最为神似,很快力压群贤,被公认为老谭最正宗的传人。《空城计》的西皮慢板是经典名唱,可谓是无人不唱,且各有各的韵味,但却少有余老板能唱出大方家数,没有一点“加花零碎”,没有一点卖弄拖腔,而他唱的《打侄上坟》让人百听不厌,颇具深沉隽秀的书卷气,第一句“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 就唱的底韵十足,余老板的行腔,你别想让它在某处多停留一妙,可谓增一分则长,所以我说:在气口尺寸上最为精炼迷人的,天下只有余叔岩!《搜孤救孤》当然是他的拿手好戏,“白虎大堂” 这一段于苍劲中不失清刚英武,确是精彩,而《法场换子》中这一段二黄三眼“恨薛刚小奴才” 则唱的徐疾有度韵味无穷,《鱼肠剑》的“一事无成两鬓斑”字正腔圆,峭拔清沥,实在是精彩之至。

听过余老板再听孟小冬的唱片,也就会明白什么叫“一本家传”,几十年来,学余者众,但最正宗的传人只有孟小冬,谭富英嗓音条件太棒了,京剧须生像他这么好嗓音条件的很不多见,他虽出自余门,但唱念还是近似谭鑫培,谭富英早期得明白人指点也拜在余老板门下,却因多种因素未能踏实下来专心学艺,最终半途而费未得余派之真谛,实在可惜!否则以谭富英这么好的条件,真心学下来,艺术造诣不知得高出几个层次。


李少春也是余老板的入室弟子,但他主要继承了余派韵味醇厚的特点,在用嗓上,他有点偏“后嗓”,这就与余叔岩的“中间嗓子”有所区别,此外,由于他要尽力于韵味,有时就必须把尺寸降下来,这样在唱腔的尺寸上也与乃师有所不同,他的唱念显然更为稳健,于一张一驰中显示出他丰厚的功底与韵味,他是三十年代中期后不可多得的文武老生。


但在唱念、用嗓、味道、尺寸上于乃师如出一辙的,只有孟小冬,女伶中,孟小冬面相俊美,性格孤傲高冷,但为人甚善,在拜余老板为师前,她早以斐名梨园界,当时就以“冬皇”而闻名,与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这样的顶尖头牌同打擂台却并不居下风,但1935年拜余老板之后,她大量削减自己商业演出,拿出大量时间甘心侍奉老师,因病而起卧不爽的余老板对孟也爱惜倍甚,倾力授教,可以这样说,孟小冬其后在唱念艺术上质的飞跃,均得益于乃师不吝指教,可惜她留下的唱片不多,先后与梅兰芳和杜月笙的感情经历也消耗了她太多精力,而她后期录制的唱片,不仅音效不佳,嗓音也不复早中期清隽纯朗,实为可惜。


https://pan.baidu.com/s/1Wkz2h3nlBc2FQbQInX8H4g?pwd=ngi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8
发表于 2024-6-23 11: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3 11:32
我以为,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须生行当能称得起一代宗师的,只有谭鑫培与余叔岩。

谭鑫培门徒无数 ...

中西合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没有,写着玩,我瞅瞅这样能过审么,果然没审就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0
发表于 2024-6-23 20: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这个版本显然是“强调”的,但绝不粗野,在强大的动态中,同时演奏有温馨浪漫的色彩感,那种浓郁的色调宜人,他并不苛求于“重拍”,因而,温度与色彩感与我们熟知硬派的明尼苏达交响并不一样,动态部分够有力,幅度宽阔,但大植处理的过程很均匀,它是一个逐步渐强的演进过程,而不像斯老或多拉蒂那样一上来就拉开了狂爆的架势,演奏在强调狂爆的同时,也有充分的舒展,不足则在于弦乐组略弱。

“双R”公司的唱片向以音效著称,因而价格昂贵,他的音响效果不仅体现在音场的宽度与纵深上,比别家录音上胜过一筹还在于声音的空气感和鲜明的细部,这是听双R唱片应该懂的音响知识,好录音并非等同于“爆棚”,既使它的“动态”也是这样的——管弦乐声响仿佛深入了大地,然后地震般的幅射使大地抖动(听听第二部分“祭祖仪式”的打击乐),当然,你也很清楚,录音“做”的很高明。


https://pan.baidu.com/s/1DxU-9KLUuOyiYDRRMmfxag?pwd=5qf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夏伊1986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版本甚为我欣赏,说句或许过头的话,他开了《春之祭》另一演奏路数且成就斐然,什么路数?——音乐性,他的演奏完全摈弃掉粗野狂傲元素而待之以令人心贻的音乐表达,与一些版本根本不同的是,他并非为动态而动态,而完全是为音乐而动态,因而动态不减却能悦人耳目,你觉不出有突兀、乖张、甚至刺耳之处,即使这样的动态乐段,打动你的仍是悦耳而非爆棚。

如果还不明白我的意思,比较一下夏伊和里卡多·穆蒂费城管弦乐团版会一目了然——它对管弦乐的动态掌控有限度,不会让它超越音乐性,一个肆无忌惮,一个不越雷池,而在这个限度内,要啥有啥,一切都在,多强烈的动态都在,但它绝无“肆无忌惮”!能明白不?仔细听听这版春之祭,就会明白我为啥把它作为有特色的版本之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hDG-iZjU8N8H9EHJizhuw?pwd=7rx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我上传几个《春之祭》版本与版友的几句讨论:

问:大植英次的RR版本实在太“娘”了,真是没想到气场如此不“凶猛”,流动的音乐织体也过于纤弱,毫无活力和生气!不过,他确实做到了某种“另类”的效果,这听起来绝不像“春之祭”,倒像是稍显亢奋的“春游”,嘿嘿,小模小样,一招一式弄得挺美挺俏!话说来,把春之祭弄得“严谨”、“克制”点也不错,不一定都要那么疯狂的“野性”,可是大植同志和卡拉扬差得太远!

答:明尼苏达并不“娘”,与底特律、巴尔地摩在美国都属准一流硬派乐团,60年代在“水星”录过不少唱片,都以音效见长,大植也不“娘”,否则不会30多岁就入主明尼苏达这样的强力乐团,这版不足在第二音轨,“蹬足”部分力度不够,但这里有大植“预热”慢的因素,深层原因在于乐团本身,与底特律等乐团一样,明尼苏达的弦乐组偏弱,准一流乐团大多都弱在基础声部,这是与波士顿、哥伦比亚这样的一流大团比不了,但随后演奏渐入佳境,后半部分与第二部分都不差,此版的优点在于在动态中分部的层次精湛,色彩感甚佳(听听两个部分第一首),这是他的特点,他并不像小泽征尔在BMG那版那样甩开了搞,搅得昏天黑地。斯老爷子动态十足,涌动着鲜活的斯拉夫血液,演奏自己的作品,他一下子就扼住了脉搏,这是卡拉扬版所欠缺的,卡拉扬的血脉显然是德国的,德与俄本身就属两个层面,就此作讲,德国元素太多,俄罗斯味必然被淡化,所以,斯特拉文本人对卡帅的《春之祭》也颇多怨词。

问:我听了前面的几个版,还没听完,穆蒂的这个版我认为是最优秀的,我认为它比斯特拉文斯基自己指挥的那个版还好,演奏特别充分,怎么说呢,他好像把所有的细节都张开了,而且听着特过瘾,不知老师怎么看。最不好的就是卡拉扬,就想一碗温吞水,也不凉也不热的,听着提不起兴趣。

答:我传的几版都具代表性,斯特拉文斯基自己指挥的版本无论如何是权威的,作品该是什么样,演奏就是什么样,穆蒂好在具有强大的节奏冲击力,它的曲张听起来的确震憾,但它在某些慢速乐段略有暇疵。卡拉扬的版本我说的很清楚,它好在表现大仪态的美感,虽然由于速度原因听起来不那么过瘾,相对这个现场版比他两个录音棚版好的多。

问:又听了一遍卡拉扬版的,还是找不到感觉,春之祭就应该是粗野狂傲的吧!它是不是本来就不能太规矩太仪态大方?老师释疑。后三版我也听了,评论和音乐都一级棒!古森斯的是看着评论听的,看笑了我,老师写的太逗趣了,谢谢老师。

答:如果听的够仔细,或能看看谱子,你会感知《春之祭》无论在结构或节奏的精密度极高,它表现的是原始蛮荒时代,但写作技巧极为精湛,我说过,越是经典作品,就越是具有开发的可能性,你不能指望无限开发,但它的二次创作空间很广阔,作品本身也会容纳不同的理解与演奏模式,这是由古典音乐的抽象性决定的。

问:我还看到一种说法,认为除了欣赏和声上的特点外,春之祭这部作品的节奏也值得爱好者们琢磨。不仅在和声上,斯特拉文斯基有着“破坏性”的创新,在节奏上也迥异于以前简单的强弱弱或者强弱次强弱的处理,更具变化性。我想问的问题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现当代作曲家有延续这条路走下去的作品吗?能否推荐一两张唱片呢?

答:是的,这部作品新奇同样表现在节奏上,传统的节奏模式被打破了,粗野与冲击力代替了稳定与固有次序,节奏组不同序列的轮换交替给人以强劲的律动冲击,如第二部分“祭献牺牲”,就不断在2/8与3/8间轮换交替,当然,这样的创新尝式不仅在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甚至老肖同样有,变革是整体性的,一战前后混乱动荡的社会形态为变化提供了契机。
后来作曲家在节奏与和声上延续走下去的可以列举出几人,如艾夫斯、瓦雷兹、克纳塞基斯等,但由于他们完全的现代风格,在作品的影响力上与斯老就相差甚远了,有机会传几张他们的唱片。

s-l1600_副本.jpg (69.07 KB, 下载次数: )

s-l1600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4
发表于 2024-6-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春之祭,视听结合更容易入戏。
Krzysztof Urbański的蓝光音乐会

https://115.com/s/swzap6u3n8w?password=e6f6#
LE_SACRE_DU_PRINTEMPS_HDGEEK



和捷杰耶夫的蓝光芭蕾

https://115.com/s/swzapzq3n8w?password=ud25&#
[芭蕾]Stravinsky The Firebird The Rite of Spring Gergiev Mariinsky 2009蓝光
访问码:ud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5
发表于 2024-6-24 09: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3 11:32
我以为,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须生行当能称得起一代宗师的,只有谭鑫培与余叔岩。

谭鑫培门徒无数 ...

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发表于 2024-6-24 09: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我这人善饮嘴馋,自弱冠时就好吃好喝,时常三朋两友扎堆琢磨吃,久而积习对烧菜有点研究,当时在亲朋好友中算有名气,同事同学亲戚结婚也多有受邀去置办酒席,其实并未拜师,也未认真学过,不过是凭着爱好,一爱好难免琢磨,上手多后再加上汲取经验,自会有所心得。

烧菜最主要有两点:一是火候,二是“走料”准确,对火候的掌握全凭经验,这个很难说出标准来,比如“酱爆鸭丁”在火候上就很吃功夫,调味上除了酱、糖、盐的比例准确,看的就是你在滑油与爆炒中对火候的掌握,鸭丁上浆只用生抽和味精,在上粉前用生抽味精抓匀淹一会,此菜滑油时我习惯底油稍热,鸭丁入锅快速滑散出勺,保持六成熟,配料只用笋尖,见有的厨师配料选用青红椒或南荠似都不妥,当然不是不行,但只有笋尖与鸭丁最匹配,入油锅将笋丁断生,勺加底油,下姜末略煸(葱蒜我都不放),下面酱、白糖,稍加精盐,将火旋至最大快速搅拌,加料酒后马上将鸭丁笋丁入勺,离火颠勺,勾欠装盘,这时候主料与调料的汽化中和过程只需要几秒钟,这几秒钟,鸭丁到了九成熟,又和调料完全中和,恰恰正好,即保持鸭丁的滑嫩,裹匀的酱调料也刚刚好 ,爆炒菜最怕的是“过火”,“过火”不仅易将主料炒老,酱卤汁的过度炙烧也会失味,比如这道菜的面酱就讲究火候,在爆火中多走一两秒,面酱极易“炒焦”,糖酱料一旦稍有焦糊味,一盘菜就废了,推尔及之,所有偏甜口的菜肴都忌“过火”,京酱肉丝、姜汁海蟹、干靠大虾、怡糖脆皮鸡等等,对火候的掌握都极要紧,火候不佳,往往功亏一溃。

除了火候,第二要紧的就是调味了,其实简单的说,炒菜“玩”的就是调料,厨艺的高下除了色泽造型(所味色、香、味的“色”),看的就是你的调味处理,现在的饭店,普遍重视菜的品相,而味道往往差一层,前两天在一家不错的饭店点了油爆双脆和菠萝咕咾肉,这两道菜一般厨师都不愿意做,费力吃功夫,菜上桌看样子都不差,但若打分,没有一道能给八十分,油爆双脆的鸭胗还行,但肚花毫无脆爽,且见汤汁,味道一般,显然过火了,而咕咾肉又过甜,这位厨师似乎不懂得甜口菜咋做,行话讲“要想甜,吃准盐”,盐放不准,咋能调出正确的“甜口”?甜口菜的关键即在糖,更在盐,这是调味的基本知识,现在的小厨工们上岗太早,一些基本功还没整明白就“盯灶”了,我在外面吃饭一般不点宫保鸡丁,年轻的厨师大多做不好,此菜看似简单,街头的家庭炒菜也做,但过去考二级厨师,它和银芽鸡丝一样是考官的“钦定菜肴”,一个看你对火候的掌握,一个看调味比例的处理,稍懂炒菜者都明白,复合调味菜类最好弄,又最难弄好,弄准了实属不易,就像书法中的“一”字,最好写,但没几人能写好,宫保鸡丁甜、酸、麻、辣四味缺一不可,更难的是四种主味比例要正确,比例准确才不会相互“压味”,这就要求从上浆时就要把味道“走准”,选用鸡腿肉去筋膜切丁,果仁泡后去膜,少许红椒笋尖切丁备用,鸡丁用花椒水、盐、味精调味上浆(一定要用花椒水)滑油,果仁选用那种大果仁,泡一个晚上去膜用温油炸至松脆,只有水泡后的果仁炸时才易脱水而松脆,炸时需控制油温,炸至果仁上浮紧绷后捞出,否则易回软影响口感,曾见有的厨师直接选用油炸果仁是不对的,炒菜的工序不能省略,省略一道工序味道就差一层,就像南煎丸子与清炖狮子头,你用没用鸡蛋液调肉馅一口就能吃出来,滑油后勺留底油,下葱姜蒜、四川埤县红辣酱和豆瓣酱,拌出红油,加糖点老抽,旋大火淋料酒,下主副料,点醋、勾芡、加香油颠匀出勺,此菜吃口甜、辣、咸、酸、香,最后品出麻味。

炒菜是个多少需要点灵气的活,当具备一定基本功后,最需要能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你要会灵活的掌握,但这里的前题是对主副料与调料足够了解,比如葱姜蒜,很多人都用不好,原因就在不了解它的特性,这三种调料,姜味细腻绵长,助味的适应性强,葱与蒜一香一辣,特别是油炸后味道浓郁,海鲜之类菜肴用时需小心,以虾为例,一般只宜用姜,除了特殊的风味菜,我做虾类菜一般不用葱蒜,只用姜,这是因为在海鲜中,虾的鲜度最好,别管是虾仁还是明虾都如是,炒此类菜的要点在于助鲜而非提鲜,乱放调味品很易适得其反,葱蒜的气味重,虾类菜用它调味反而会遮掩掉原料本身的鲜味,也不符合烧菜需保持主料原汁原味的原则,而姜的细腻与助味特点既不影响它本身的鲜度,又能去掉虾的少许腥气,从而达到助鲜的目的,炒虾仁的上浆滑油最为关键,上浆前用盐一定要准,盐用准不易脱浆,剩下的就是油温,热锅冷油是关键,锅热不沾锅、油冷不结团,这样滑出来的虾仁粒粒清爽,再回勺炒就是极简单的事了,锅留底油,下姜末与盐,稍点料酒,即下主副料,若用南斉与腰果无须勾芡,若用黄瓜或选用诸如樱桃(樱桃虾仁)、草莓(草莓虾仁)需要勾点欠粉,但切记虾仁类菜肴调料宁少勿多、勾芡宁少勿多,虾仁成菜后要求粒粒清爽,芡粉用多了吃口糊。而白崩鱼丁就不同了(鱼肉一般选用黑鱼或厚鱼),鱼的腥气仅仅用姜显然不行,姜蒜需同用(仍不用葱),调料尽量多些,芡粉也适度多用,端锅连翻至卤汁包匀鱼丁,且出勺前还要撒蒜末再一次去腥提鲜,油爆类菜一般都离不开蒜末(油爆即蒜爆),也都是出勺前撒蒜末,如油爆双脆、芜爆鱿鱼、鸡里崩、爆炒鸭胗等等,原料都有一定的腥气,一是都需要蒜末压腥,二则油爆类菜要的就是蒜香独有的味道。

同是海鲜类,海参就要用葱了,姜蒜与海参都不大匹配,海参营养丰富,但本身鲜味不佳,它就需要调味品提鲜助味,调味佳品一是高汤,二是山东大葱的葱白,我做海参二者不可缺一,过去的厨子上班讲究先“吊汤”,一大锅下猪棒骨、鸭架鸡架,一熬几小时,汤分浓白汤、清汤与顶汤三种,顶汤最高级也最费功夫,只在走海鲜菜时才舍得用,如扒海参与葱烧海参就都用顶汤烹制,而现在除了正规酒家,怕是没有多少餐馆厨子还有心去调汤,一律的“调味精”,但海参、鲍鱼、扒三鲜之类,是顶汤走出来的还是“调味精”走出来的,有经验的食客会吃出来,味道是不一样的,高汤顶汤味的醇厚与绵长回味,多好的“调味精”也模仿不来,“调味精”满口鲜但不醇厚,东北人讲话叫“贼鲜”,家庭做海参菜,我还是主张用高汤,并不麻烦,我炒菜的一个习惯就是出勺前不放味精,制作时除了少量原料上浆时点点味精,一般都不用,特别是宴席,一桌菜最怕都用味精,都弄成味精味,炒菜要做成一菜一味就必须远离味精,亲朋好友只所以喜欢我的菜就在于我烧菜一菜一味,不会雷同,还有一点就是快,一桌菜一会就弄完,不耽误别人吃,也不耽误我自己吃,当然,前题是你的准备过程要条理,原料初步加工时不含糊,最后只剩下“走勺”,且走勺技巧要合理,比如锅烧鱼片,过油后回勺就应避免来回搅动,一面给调料,一面轻轻旋勺,待将熟时勾芡淋明油,一个大翻勺即出锅装盘,妥了,这样烧出来的鱼片错不了,若频频搅动颠勺,鱼片保不齐会弄成一盘鱼粥,所以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推而及之,社会与网站又何尝不如此?

今夜咋也睡不着,索性起来,几杯酒下肚,突发奇想的想咧咧几句烧菜心得增趣,遂写就上面文字,想找几张可意的照片找不到,我不喜欢照片子,图片就算了,我写烧菜与我写乐评一样,都属山寨,都非我的专业,有点心得也是粗鄙的个人经验,乱说一气且不正规,不过兴之所至耳,乐评也绝无指导谁之意,更无其它奢望,不过“小摊上”的几颗粗鄙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谢谢,今后古典之余,也许会把京剧须生旦角和京韵大鼓的几个门派说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9
发表于 2024-6-24 0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6-24 08:56
春之祭,视听结合更容易入戏。
Krzysztof Urbański的蓝光音乐会

传了个小点的上度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L0N_Nbf9Gte7WDJKDLwIw?pwd=gq5c 提取码: gq5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0: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6-24 09:21
我这人善饮嘴馋,自弱冠时就好吃好喝,时常三朋两友扎堆琢磨吃,久而积习对烧菜有点研究,当时在亲朋 ...

现在烧菜,完全乱套了,瞎弄瞎有理,每当看到清炒虾仁类菜用葱爆锅我都不免想问一句:跟谁学的?这样的操作过去都属于原则性失误,但现在则比比皆是,推而及之,哪个行当都如此,一片乌七八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8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