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恩斯坦作曲也颇有成就,与科普兰一道同为美主流乐派大将,所谓主流派是指音乐创作带有鲜明美元素和正统美味道的音乐,艾夫斯和巴伯也是美现代作曲家,但却不属主流乐派,他们的音乐美气息还是淡了一些。
这部《小夜曲》接近小提琴协奏曲,透过它,我们能清晰了解伯恩斯坦不俗的作曲才华,既使属标题音乐,我也愿意把它作为纯音乐来听,它的确带有描述性,但我感觉内发的源点更多来自于音乐自身逻辑,也可以这样说,创作灵感源于柏拉图,但音乐的走向更多的得益于纯音乐的律性,语言阐述方式与纯音乐的内发性表达难分难解,也由于结构相对紧凑,听者基本可以脱开柏拉图原作来欣赏,这是不同于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的地方。
此作的副标题“根据柏拉图《会饮篇》为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创作于1954年,题献给小提琴家斯特恩。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欧洲哲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所谓“会饮”(SYMPOSIUM)是一种宴会形式,类似于边宴饮边座谈,有点餐中座谈会的意思,《会饮篇》是柏拉图的名作,对话形式,对话主题是——爱,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我没有细究,所谓柏拉图式的爱(脱离肉体的纯精神爱恋)应该源于此篇和他的《理想国》,尽管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未必就是柏拉图的本意。
脱离开肉体的纯精神爱情,也包括了同性恋,古希腊,描述男人相互之间的爱有一个专属名词——爱者与被爱者,它特指年龄较大的男子钟爱年龄较小的男子,伯恩斯坦此作第一乐章菲德罗与鲍萨尼亚斯的对话阐述的即是这种男性间的爱情,而鲍萨尼亚斯正是同性恋者,他爱恋的对象是这场宴饮的发起者,年轻的阿伽通,在古希腊先哲们看来,肉体的原欲的爱是低等的,下堕的,与动物无异,而精神之爱是上扬的,升华的,它不应有性的阻隔,所以,同性之间的爱与异性爱一样,同是古希腊爱情的主题之一,这种隐匿的含义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切点来解读伯恩斯坦何以《会饮篇》为契源的内因与动机。
我们估且不去探究伯恩斯坦如何将语言形式演变成音乐形式,仅就音乐自身来看确是非常精彩,各种音乐素材编织的既形象又动听,既有魅人的旋律又有强劲的动态节奏,独奏小提琴性格突出,技巧辉煌,和乐队衔接顺畅自如,可欣赏性较高。
音乐不可能去还原语言,伯恩斯坦追求的是神似与渲染,音乐语言独具的高度提炼性与概括性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绘声绘色的场景,感觉先哲们对话时各自的神情与雄辩气息,比如引人入胜的第一乐章,开声的五音六度音型无疑是这个乐章(也是这部作品)的主导动机,整个乐章都在围饶这个充满爱意的动机进行,表现着爱的圣洁、温暖、升扬、力量,并将其置于宗教的环绕与蔽护,由此可瞥见伯恩斯坦对《会饮篇》独特的领悟,音乐节奏稳健而激烈。
整部作品都充斥着颂扬与神秘气息,音乐从各个角度赞美它,怀着巨大的深情赞美它,又将它导向神秘隐匿的境地,第五乐章的色调是明确的,流泻着贯通的快意与思维对话逻辑的稹密,大哲苏格拉底的演说是全篇的精义,在经历了严峻曲折的激辩后,音乐以回到首乐章五音六度音型结束。
伯恩斯坦为此作而写的文字可供参考:
1.鲍萨尼亚斯(法律学家)的演说,缓慢的快板,赋格,由独奏小提琴始,鲍萨尼亚斯说明爱与被爱的两重性。
2.阿里斯托芬(喜剧家),小快板,阿里斯托芬不是扮演小丑角色便是就寝前的讲故事人,他引出爱情的神秘童话。
3.厄里什马克(医生),急板,医生谈到身体的和谐和作为求爱模式的科学典范,赋格段谐谑曲。
4.阿伽通(悲情诗人),柔板,简单的三部歌曲,这是最动人的演说,其颂词包括爱情的力量、魅力和作用等各个方面。
5.苏格拉底(哲学家)——亚尔西巴德(青年政治家),持续的快板,活泼地。
苏格拉底描述他对先知第俄提玛的访问,引用她关于爱情的魔鬼学说的言论,这是一段缓慢的引子,份量比以前任何一段都重,并作为阿伽通乐章中段发展的再现。亚尔西巴德及醉醺醺的一伙作乐者的干扰导入,快板,是一个扩展的回旋曲,情绪范围从激动不安经过类似吉格舞曲而达到愉快的庆祝,渗透了永恒的宴乐精神。
DG1979年的“伯恩斯坦诠释伯恩斯坦”具有权威性与收藏价值,演奏精彩纷呈,选择吉顿·克莱默担纲小提琴也是一个听点,克莱默兼有凌厉与柔韧两种风格,他的弓弦技巧出类拔粹,应力敏捷,这样的风格处理现代音乐得心应手,虽第一乐章有的和弦稍微粗直,但无伤大雅,行走干脆利落,很有气魄,伯恩斯坦的乐队出乎意料的直接了当,锐气逼人,简而直接是典型的美方式,第二乐章无可挑剔,我们可听听克莱默杰出的利用弓弦“说话”的能力,音色变幻、魔彩十足。
该片另收录伯恩斯坦《自由的想象》,听起来很过瘾,音乐乃道地美式的大拼盘,它是百老汇舞剧、现代拉丁和蓝调爵士的综合,以爱乐乐团的演奏令人信服,妥贴而富于激情,充满现代气息。
https://pan.baidu.com/s/16urI5FNgr3TqsMtuIK1l-A?pwd=wz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