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15:48 编辑
你把“材料成本”当成“产品成本”了,这个逻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耳机行业从来不是“塑料 + 磁铁 = 成本”。
一个耳机的成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驱动单元的成本不是几块钱——真正贵的是「一致性」和「筛选率」你说的“十几块的喇叭”,那是 手机喇叭、电脑喇叭、玩具喇叭 的成本。 但像 K1000 / HD800 / T1 / Utopia 这种旗舰耳机: 单元需要严格配对,误差要控制到 ±1 dB 出厂前需要逐只测试、校准 不合格的单元要报废(报废率成本极高) 单元材料不是廉价塑料,而是:
真正的贵不是材料,是调校 + 精密制造 + 筛选一致性。 就像做一杯咖啡,原料只值 2 元,不代表星巴克就应该卖 5 元。
2)你忽略了开发成本:旗舰耳机是高投入、小规模产品K1000 开发团队在访谈里说过: 开发新一代 K1000 的预算至少需要 100–150 万欧元。
(MySphere 团队公开讲过) 这包括: 数年研发时间 多轮原型机 声学测量实验室 结构模具费用 工程师薪资
旗舰不是大规模量产的 K240,它几乎是「艺术品」级别的小规模生产。 卖得贵,是因为摊销研发成本。
3)你完全忽略了装配成本:旗舰单元往往是人工制作的K1000、MySphere、早期 HD600、Sony R10、Audio-Technica L3000 … 这些耳机: 单元是手工组装(甚至手工绕线) 需要精密定位 需要人工调校、人工质检 产量极低(K1000 全世界总产量也就一万多只)
你以为是“几十块钱材料”,
人家是“几十小时工时”。 这是高档机械表的逻辑,而不是智能手表的逻辑。
AKG 内部曾经透露:
每一只耳机需要大量人工工时,成本几乎接近卖价。
4)关键不是做不做得出来,而是卖不卖得出去K1000 停产的最核心原因是: 用户太少 推力要求太高 外形太特立独行 成本高、销量低 产线利用率太差
即使材料便宜,但: 高工时 + 高研发投入 + 市场小 = 不赚钱 = 停产 这不是“做不出来”,是“做了亏钱”。(音质并不是决定销量的唯一因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AirPods Pro 成本 30 元,那为什么能卖 250 欧?
是不是因为材料便宜,所以 Apple 辞掉所有工程师就能做出来?”
材料本来就不是成本的主体。 真正的价值在: “塑料 + 磁铁 = 几十块钱”的逻辑,只适用于淘宝 9.9 包邮耳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