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eysir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置双6.5寸密闭低音炮下潜真能到11hz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5-9-18 15: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9-18 12:22
20多年前,坐过一次“振动试验台”了。

印象最深的是,某个频率一振,就觉得肚子里的内脏,跟着一起上 ...

振动试验台主要是外部通过身体传导,和声音的气压变化还不完全一样。超低音小声压不明显,声压够大后,身体有一种被低音浸透并共鸣的感觉,而且并不像中高音那样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9-18 17: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9-18 15:18
振动试验台主要是外部通过身体传导,和声音的气压变化还不完全一样。超低音小声压不明显,声压够大后,身 ...

这两天正在犯这个糊涂了,很想请教一下了。

人耳、声压计麦克风的振膜、共振型吸声板,可以想象成相似的原理吗?
人耳是在气压大、气压变化大的位置,听起来声音更大,是吗?

声速按照342米/秒计算,60Hz的波长是5.7米。如果在一个长宽高都是5.7米的房间内,会形成60Hz的驻波分布。

如果把空气想成振动粒子的话。振幅最大的,空气粒子位移最大,空气粒子运动速度最快的,应该是在距离墙面1/4波长处,即1.425米位置。
多孔吸声材料,放在这个1/4波长处,与空气的摩擦最多,吸收效果最好。


但这个1/4波长处,声压或声压变化反而是最低的,一直是0Pa,对吗?如果坐在这个位置,听不到的声音,是吗?
这就是常说的“后墙抵消现象”,距离墙面1/4波长处,声音被反射声抵消的意思,是吗?



贴近墙面,空气粒子几乎静止,振幅最小,但是压力压强变化最大。

贴近墙面的声压级最高,人耳听到的声音最大?



所以,这位同济声学博士、古老师,在这个视频里,举例演示,讲的是错的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b411v7oK/

第5分30秒讲到,“在波节位置,空气质团是静止的,不会动,听不到声音。”




之前一直迷迷糊糊地以为,“振幅”越大,声音越大了?有点乱~~~

望多多指教了,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9-19 11: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死翘翘 于 2025-9-19 11:18 编辑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9-18 17:14
这两天正在犯这个糊涂了,很想请教一下了。

人耳、声压计麦克风的振膜、共振型吸声板,可以想象成相似 ...

您太客气了,我来这里也是学习会友,不是争输赢。
以下我提出我的见解,不一定对,大家可以帮着分析。

1、人耳、声压计麦克风的振膜、共振型吸声板,可以想象成相似的原理吗?
——声波把声音能量传给耳膜、振膜、振动板运动本身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这以后的信号采集、处理转化方式完全不一样。

2、人耳是在气压大、气压变化大的位置,听起来声音更大,是吗?
——声压是一种气压变化,声压0dB的定义是压差2 × 10⁻⁵ Pa,按声音频率气压变化大的位置声音大。气压本身决定了声压的上限,1个大气压对应的是194dB SPL,在这个声压下空气气压从真空到1个大气压按声波频率循环变化。

3、声速按照342米/秒计算,60Hz的波长是5.7米。如果在一个长宽高都是5.7米的房间内,会形成60Hz的驻波分布。
——驻波是一个波节波腹固定不动的相干波的干涉现象,因为墙壁可以多次反射,实际上60Hz在更小或更大的房间里都可以产生驻波,典型的比如车内空间。

4、如果把空气想成振动粒子的话。振幅最大的,空气粒子位移最大,空气粒子运动速度最快的,应该是在距离墙面1/4波长处,即1.425米位置。
多孔吸声材料,放在这个1/4波长处,与空气的摩擦最多,吸收效果最好。
但这个1/4波长处,声压或声压变化反而是最低的,一直是0Pa,对吗?如果坐在这个位置,听不到的声音,是吗?
这就是常说的“后墙抵消现象”,距离墙面1/4波长处,声音被反射声抵消的意思,是吗?
——声波是一种典型的疏密波。微观的看,其中任一个固定位置小空间(远小于1/4波长)里的气体分子是在按声音频率按照行波运动速度一会儿靠拢(密,气压高)一会儿远离(疏,气压低)。当气压最低或最高的时候,气体分子速度最慢。当气压在中间值的时候(也就是你说的1/4波长位置),气体分子运动最快。
气体分子运动的速度最大值和频率、声压正相关。所以你把吸音材料放在高频率、高声压的地方,吸音效果就会更明显。
有驻波发生的地方,如果某个点声音被完全抵消,那么那个点的声压压差就是0Pa,你脑袋在那里听不到声音。

5、贴近墙面,空气粒子几乎静止,振幅最小,但是压力压强变化最大。
贴近墙面的声压级最高,人耳听到的声音最大?
——墙面实际上是两种传输介质的分界面,波可以有反射、折射(透射)。如果这个墙能反射声波,它表面的声压强度由声源和墙的距离形成的驻波确定,什么可能都有。

6、所以,这位同济声学博士、古老师,在这个视频里,举例演示,讲的是错的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b411v7oK/
第5分30秒讲到,“在波节位置,空气质团是静止的,不会动,听不到声音。”
——没讲错。波节的定义就是振幅始终为零的点、线或面。也就是气体分子受到的合力为零,不运动也没气压变化和声压最小。

7、之前一直迷迷糊糊地以为,“振幅”越大,声音越大了?有点乱~~~
——是声波形成的气压差越大,声音越大。振幅如果指的是气压振幅,那振幅大声音也大。如果指的是空气分子运动距离或速度幅值,那就不一定和声压有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9-19 12: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9-19 12:29 编辑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9-19 11:11
您太客气了,我来这里也是学习会友,不是争输赢。
以下我提出我的见解,不一定对,大家可以帮着分析。
...

今天早上,又和几个AI聊了会儿,有些新的认知和理解吧。


西门子这个示意图里的air molecule“空气分子”,古老师的视频里所说的“空气质团”,还学到了一个新的叫法是“空气微元”。
西门子这个网页里,有这个动画示意图
https://community.sw.siemens.com/s/article/sound-absorption





A点的气压、声压,最大时是+Pa,最小时是-Pa,气压变化最大。而,B点的气压一直是0 Pa。

空气质团经过B点时,速度最快。然后,逐渐减速地冲向A点,挤压A点处的空气质团。
就像用手不断地拍打墙面,空气质团不断地撞击耳膜、麦克风振膜。也就相当于,给A点的空气质团,不断的加压。

所以A点、C点的,人耳听到的声音最大?


声波是纵波。而古老师那个视频用绳子演示的是横波。(虽然,驻波各点的波动、压力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一样的。)
视频里的横波,在波节位置,看起来,是没有振幅,完全静止的。同时,也是体现不出,这种“被撞击,拍打墙面”的变化。所以,造成的“假象”和直观理解,就是,那里听不到声音。

实际上,如果把,那个绳子的最大振幅、“振动枣核”转90度,横过来想象,变成纵波来看。那个波节位置,是不断被绳子最大振幅“甩打、抽打、抽拉、压缩拉伸”的吧。

之前,就了解到,共振吸声板应该放在压力最大的位置。所以,共振吸音板放在波节处,共振的幅度会最大、能量衰减最大、吸声效果最好吧。
耳膜、振膜位于波节处,也会听到的声音最大吧?


这么理解,对不对呢?还请多多指教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9-19 1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9-19 12:25
今天早上,又和几个AI聊了会儿,有些新的认知和理解吧。

可能您的表述里没有分清楚压力和压力差。

我捡重要的重复一下:
> 声压实际上指的是空气压强差,声压大的地方压强差就大。
> 压力和声压关系不大,只是限制了最大声压。
> 波节的定义就是振幅始终为零的点、线或面。也就是气体分子受到的合力为零,不运动也没气压变化和声压最小。
>气体分子运动的速度最大值和频率、声压正相关。所以你把吸音材料放在高频率、高声压的地方,吸音效果就会更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9-19 13: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9-19 13:14 编辑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9-19 13:00
可能您的表述里没有分清楚压力和压力差。

我捡重要的重复一下:




C点是“波节”,对吗?

橘色线是air pressure,气压?

C点,空气质团,虽然静止没有位移、振幅。但是气压变化是最大的?

B点,空气质团,移动速度达到最大,但是气压始终为0 Pa?


或者换句话说,空气质团振幅的波节,和听感声压级的波节,正好是相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9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