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议,不过最好四重奏,协奏,管风琴,铜管乐,独奏也一并加上。非常同意审美是需要训练的,只有不断接触,才能知道声音对不对,正不正确。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星海音乐厅听交响乐,才意识到原来铜管的声音是有“光泽”的,小提琴是有“厚度”不单薄,如"丝制"的,管风琴是“沉”且有强大的“气流颤动感”的。。。后面又去了几场,意识到乐器“密度”极大,声音是有“重量感的”。。。。再后面去听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有意识到声音是有“生发过程”的,有起音,能感受得到声音传来的“时间感”和尾音消失的过程。。。。。再后面听拉赫钢琴协奏,明显感受得到声音的应和关系,此涨彼消,有推进的主次和承接主体。。。再后面听李斯特钢琴曲独奏场,意识到乐曲的低谷是弱而清晰的,整首曲子动态大,对比剧烈。。。。
任何领域都是需要思考学习的,哪怕是玩也要玩得明白,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认为自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爱乐者,为了追求心中的好声音,需要一把尺来丈量。对我而言去音乐厅聆听真实的乐曲演奏,是衡量的重要基准。去音乐厅多了,就会意识到以前自己对声音,对音乐的理解是多么幼稚,然后对乐曲本身,亦或是声音理解又会略有所感,有所精进,不断纠正之前的错误观念。哪怕完美重播这种追求是乌托邦,也需要先知道乌托邦是怎么样的,然后才有追寻成功的可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