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2-22 1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
尤金娜在前苏Melodiya唱片公司的《哥德堡》完全个性化,她所着力刻画的并非巴洛克复调的巴赫,她也并不特别在意于巴赫赋于作品严谨从容的赋格精神,而是在诠释作品中渗入了刚强冷峻、清澈见骨的个人性格,有力的击键与清澈的音色让音乐平添了坚毅而卓而不群的气色,能演奏出这样《哥德堡》的人,纵使门庭冷落,但绝不会是弱者。支撑着演奏的,并非全部来自于艺术层面的巴洛克复调架构,而主要是演奏者透过作品所传递的个人不凡经历与孤傲气质,这是她远不同于尼古拉耶娃甜美而大而化之的《哥德堡》,也不同于颇受好评、多姿多彩的加夫里诺夫之处,这也正是我看重的地方。技术并不那么完美,演绎精神也与巴赫有相当距离,但她所传递出的信息却超越了艺术本身,披露出人性与人文的深刻气息,《哥德堡》版本何其多,图雷克、古尔德、朱晓玫等都可称翘楚,但“现象级”的我个人以为只有古尔德与尤金娜。
这样完全个性化甚至有几分迷人的演奏为什么得不到cm人的掌声?除了六、七十年代的铁幕壁垒与旋律唱片公司市场覆盖率有限外,更深层原因在于我们业以形成的甚至是固化了的欣赏习惯,也在于一直以来专业cm人欣赏观的狭隘。真正的cm人(包括专业与非专业)同时需要两种素质,一、专注力,没有耐久的专注就没有古典音乐,它包括了a:对作品的深入了解,b:对版本广博的听赏。二、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客观正确的欣赏观,这一点非常重要,cm人必须明白,偏颇甚至偏激都会把音乐的视野收窄,甚至形成偏狭的追捧与排斥,它会远远脱离开客观轨道。
技术层面无须多言,指键上的清晰首先源于头脑清晰,装饰音虽然并不正规,但并不离谱,主题与变奏也并未夹裹过多音乐之外的个人情绪,她的《哥德堡》之所以“清晰”这是一重要的因素,没有背负,也没有刻意的诉求,我很少听到像尤金娜这样能把第一轨主题弹的这样超然物外而又扼要简明,这样的“无欲”怎么能不“清晰”!世间事大抵若此,欲望越少灵魂便愈透明,眼睛浑浊也往往因为心思过于复杂,透过尤金娜如孩眸般清澈的《哥德堡》我们如瞥见她如冰雪般的内心——刚强、孤傲、简约而又清澈,这样的演奏也许并不迷人,但你若静观,会坦然接受附着于音乐之上的个性。
当然也无须为尊者讳,此版弱点也存在,复调感觉上稍差一些,前半部分过快的速度显得缺乏些情趣,某些乐段处理过于简约,简约的还未及细观(演奏者自己也来不及细观)便“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另一必须指出的是对左右手间距感处理略嫌仓促随意,两者并未总能形成一个恰当的复调式的架构与乐感。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qIvL6D6Xf0LyNGCQdmrww?pwd=71r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