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Mahand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系统应该还原什么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5: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四眼兔 发表于 2023-12-19 15:31
回放大体上是以还原为目标。
不管是现场还是电子合成音乐,都有一个制作的大概的路子或标准,回放最起码是 ...

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neverwinter 发表于 2023-12-19 15:40
音响系统肯定是以还原录音为目的的,当然,它也得足够耐听

如果确实还原了,通常也不会不耐听,想来各大唱片的录制人员也不至于制作出不耐听的声音产品,同样各大唱片公司也不会聘用如此不济的人来把关他们的产品的音质,能成为大公司录音师混音师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山寨野鸡公司的制作就难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3-12-19 1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19 16:14
如果确实还原了,通常也不会不耐听,想来各大唱片的录制人员也不至于制作出不耐听的声音产品,同样各大唱 ...

就现在的技术而言,100%还原很难,那些超高的格式基本上就是个摆设,仅仅是能播而已
大部分唱片的录音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不过近些年的唱片电平搞得实在是太高了,很恶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3-12-19 21: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怎么可能还原现场,现场的声学、拾音话筒的选择、后期的处理,最后灌制母带。我们追求的高保真,其实是还原录音。还有,以我在现场音乐厅的听音经验,现场不一定好听。要我说,大部分录音比现场好听多了。现场主要听个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3-12-19 22: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3-12-19 22: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Eutopia 发表于 2023-12-19 04:53
还原母带,和现场没关系,器材回放要尽可能的还原录制音乐的最终版本

这个说法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3-12-19 2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回放,理论上是去尽可能得还原所有录音中的细节,而这个录音,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就是最终的“成品”,其中囊括了母带处理、后期处理等等环节
譬如说:某张录音是古早的录音,哪怕圈内说“录制效果怎样怎样”,我们不可能处在现场,所以根本无法得知当时的录制现场是怎样的
假如有过器乐演奏的学习经验,就会知道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乐器声音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有现实中对应的实体乐器,那还原的参照标准是同一种乐器的“质感”
录制的唱片或者作品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经过编辑之后定格的现场”或者是一种定格了的可多次反复的记忆,不同录音师、母带和后期工程师所追求的理念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这样就会造成说某个唱片公司的录音会比较倾向动静比较大、声压比较大、动态起伏幅度进行适量压缩,有些公司则是会尽可能从第一道环节开始就尽可能还原现场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作为时间线上晚于“录制”的未来者,是不可能知道现场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所以还原的标准只能放在唱片本身,声音的质感去参考“现实对照”
若同意这个逻辑作为大前提的话,那适当得加入一些自己对设备声音的偏好,无论是解码还是耳机,亦或者各种周边和线材,都会有自身的声音特征
每个年代的录音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发展、录制水平、硬件水准,本质上都有当时那个年代的特征,过多主观听音偏好的调整反而会让音乐作品本身承载的“回放的价值”被掩盖掉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录音回放起来不会出现现在各种高码率hi-res新专辑的“雕琢感”,新专辑也不会出现细节丢失而有的那种朦胧感,若是一套HiFi系统能品出这些专辑的不同年代特征,其实也没什么好多纠结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3-12-19 23: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还原现场是几乎不可能的,基本上都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找自己喜欢的声音,喜欢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3-12-19 23: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当痔疮来临 发表于 2023-12-19 21:48
怎么可能还原现场,现场的声学、拾音话筒的选择、后期的处理,最后灌制母带。我们追求的高保真,其实是还原 ...

赞同。录音制作出来的音乐, 经常比现场细节多多了。
当时现场有体感,有身体震动,这个家里即使设备够强也通常无法体验(扰民)。
对于现场,我的评价是,如果买不到好位子的票,就不用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3-12-20 09: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当然还原的是录制呗。录制里头没有的,HiFi系统还能变出来?这不见鬼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3-12-20 17: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三、四十年代的单声道录音,五、六、七十年代的录音,现在的录音一对比就听得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19 23:08
回放,理论上是去尽可能得还原所有录音中的细节,而这个录音,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就是最终的“成品”,其 ...

参考“现实对照”,其实还是用经验来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3-12-20 21: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淄博
hifi的定义就是还原录音,尽量无失真
大部分发烧友玩的是客制化音频器材,尤其是胆机一类的,其实应该称之为lof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3-12-20 2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淄博
尤其是像很多港台日,以及欧美七八十年代的流行乐,那种电子声效就是典型的lofi(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3-12-20 22: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19 23:30
赞同。录音制作出来的音乐, 经常比现场细节多多了。
当时现场有体感,有身体震动,这个家里即使设备够 ...

还有个问题就是声场,特别是在耳机上,声场通常完全不正确。
耳机上需要要么人头录音,要么空间声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2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D·H·H 发表于 2023-12-20 21:52
hifi的定义就是还原录音,尽量无失真
大部分发烧友玩的是客制化音频器材,尤其是胆机一类的,其实应该称之 ...

我不玩胆机,但是多次听过胆机,就自己的听感来说,胆机。。。至少在人声这一块,表现得更真切一些,更贴近现实中身边的人的声音。
别人说胆机就是玩个味道,玩的就是失真,对此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因为自己不玩胆机,所以有关胆机的帖基本不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22: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0 22:22
还有个问题就是声场,特别是在耳机上,声场通常完全不正确。
耳机上需要要么人头录音,要么空间声效。

有没有一种可能耳机这种东西就不是给人琢磨音场的,而是给你听除了音场之外的其它音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3-12-20 23: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0 22:45
有没有一种可能耳机这种东西就不是给人琢磨音场的,而是给你听除了音场之外的其它音质

耳机不是什么神秘物件,就是一耳朵一个的喇叭。
做对了声场就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3-12-21 01: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0 19:20
参考“现实对照”,其实还是用经验来指导

并不是说非要搞什么玄机妙义或者说什么“音乐阶级”,我是一直认为说古典音乐在测试系统和评定调整效果方面的“工具性”是极强的
虽说大师手中的名琴或者高昂的乐器不是我们能随意在现实中接触到的,但不管是几百或者一千元的新手级还是天价的大师级的名琴,“小提琴就是有小提琴的声音”,其他乐器亦然
假如说放宽涵盖的范围,所有“不插电的乐器”其实都有这样的属性,与电吉他、电bass或者一些必须经过声电环节的乐器相比,纯共鸣的乐器的质感是有一个“统一性”的
一场演出或一段演奏被最终制成“音像制品”,它必然有其值得被制作的价值,在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录制还是制作环节,都会去遵循“客观真实性”和“统一性”的原则
倘若说母带和后期工程师愣是将一场小提琴独奏搞成大提琴的音色和质感,先不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同不同意,演奏家及其经纪人早拍桌子骂街了,所以他们之间是有“掣肘”的关系存在的
如果某位烧友有条件的话,去往音乐学院或者音乐厅,聆听演奏家现场表演乐器,我相信这将会对ta的系统回放这件乐器时的表现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当然也可以选择泡一泡乐器行
可是喜欢研究和欣赏古典音乐的烧友其实占比并不是大头,大量的流行音乐、摇滚才是烧友普遍聆听的音乐题材,这些音乐的制作过程中其实效果器、合成器使用得极为频繁
我们永远不知道录制的时候乐队成员的吉他屁股线后面拖了几个模块又是打得什么参数,可是却能通过整个乐队里最符合“不插电乐器”的架子鼓来判断声音的还原程度
底鼓踩下去的质感、踩镲的位置和速度感、嗵鼓和咚鼓的速度感、军鼓的节奏感,这些有实际参考对照的,一场地下音乐会或者泡一泡乐器行,意识里架子鼓的“声音”就建立起来了
我所说的这些,也只能说是给HiFi系统回放还原时的表现去建立一个“基准线”,但整个回放过程是回放“音乐表演+拾音+母带处理+后期处理”集合而成的一个最终成品
某HiFi系统(整套设备+换能器+周边)最终表现出来的声音,宛如说一只乐队在大草坪表演或者吉他手不插效果器干扫,可实际上专辑的小册子上写着“于XX音乐厅录制”或者录制现场照片的吉他后面好几个模块
这种情况下,我感觉是违背了“回放参照原专辑”的初衷的,可以主观得视为一种“系统拥有者的偏好”,但客观来说确实是一种失真,因为录制时不可能抛开环境音也不可能违背吉他手意愿去除他效果器模块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7: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21 01:17
并不是说非要搞什么玄机妙义或者说什么“音乐阶级”,我是一直认为说古典音乐在测试系统和评定调整效果方 ...

您误会了,我说的用经验来指导,意思是凭经验来判断,比如你说的小提琴,那么就是以自己实际听过并且熟悉的小提琴声来作为准则去调整系统回放的小提琴声。“指导”两个字可能使用失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6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