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楼
发表于 2023-12-19 2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回放,理论上是去尽可能得还原所有录音中的细节,而这个录音,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就是最终的“成品”,其中囊括了母带处理、后期处理等等环节
譬如说:某张录音是古早的录音,哪怕圈内说“录制效果怎样怎样”,我们不可能处在现场,所以根本无法得知当时的录制现场是怎样的
假如有过器乐演奏的学习经验,就会知道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乐器声音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有现实中对应的实体乐器,那还原的参照标准是同一种乐器的“质感”
录制的唱片或者作品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经过编辑之后定格的现场”或者是一种定格了的可多次反复的记忆,不同录音师、母带和后期工程师所追求的理念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这样就会造成说某个唱片公司的录音会比较倾向动静比较大、声压比较大、动态起伏幅度进行适量压缩,有些公司则是会尽可能从第一道环节开始就尽可能还原现场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作为时间线上晚于“录制”的未来者,是不可能知道现场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所以还原的标准只能放在唱片本身,声音的质感去参考“现实对照”
若同意这个逻辑作为大前提的话,那适当得加入一些自己对设备声音的偏好,无论是解码还是耳机,亦或者各种周边和线材,都会有自身的声音特征
每个年代的录音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发展、录制水平、硬件水准,本质上都有当时那个年代的特征,过多主观听音偏好的调整反而会让音乐作品本身承载的“回放的价值”被掩盖掉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录音回放起来不会出现现在各种高码率hi-res新专辑的“雕琢感”,新专辑也不会出现细节丢失而有的那种朦胧感,若是一套HiFi系统能品出这些专辑的不同年代特征,其实也没什么好多纠结的了
|
|